歼10C,这可是好飞机,是我们的歼10A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型号。
怎么说呢?虽然从歼10A,到歼10B,再到歼10C,三款飞机算是同一个系列,一个根子上长出来的三个苗子,但要是细细划分的话,属于不同代的机型。
歼10A三代,歼10B三代半,歼10C四代机。
算是一脉相承,三世同堂了,一个比一个好,跨度也大。
歼10A是在2003年开始交付使用,到了2004年开始正式服役,2006年在部队中形成战斗力的。
后来我们又在歼10A的基础上改装出了歼10B,并在2014年开始服役。
到了2015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歼10C在网络上的大照片。
我们上边这些年代,其实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
这三代机型之间,研发的时间越来越短,不得不感叹,如今我们的技术水平也在大幅度的提高,这绝对是好事。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上。
为了更好地回答题主的问题,最好是从歼10的发展历程上来说,比较合适,毕竟有对比才会有发现吗?
歼10的发展历程。
话说歼10是空军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一款主力机型,虽然这款机型是在2003年交付使用的,但早在2002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小批量的装备了。
当然这种小批量的装备,应该算是试装生产,毕竟任何一件兵器出现之后,首先要做的是,和部队进行磨合。
在这种实践中不断地磨合,才能从中找出不合适的地方,然后进行修改,修改后,感觉差不多了才会大面积地推广。
不然一上手就推广,中间出现问题,再想改就麻烦了,毕竟都定装生产了。
一改不仅耽误事,还会无形中提高成本,所以所有的武器装备在交付使用之前,都会进行小批量的生产使用。
那么到了2004年的时候,歼10这才开始正式服役,一年装备一个团的速度,开始大规模的列装部队。
很多人都不知道,当年确定研发歼10的时候,可以说是什么都缺。
但随着歼10的研发,歼10为我们创造了多个第一,填补了很多我们的空白。
比如,歼10的研发,让我们创建了第一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创建了第一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飞控系统试验平台等等。
最终歼10,被我们打造成为可以独立自主研发出来的第三代战斗机。
所以歼10的研发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带出了一批能够让我们掌握先进战斗机技术的栋梁之材。
说实在呃,歼10的研发历程很长的。
这款战斗机从八十年代就开始研发,直到1998年三月二十三号的时候,才实现了第一次飞行。
这中间走过的曲折和艰辛是有很多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年设计歼10的时候,设计方案中对于数控加工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个可以理解,毕竟飞机是一种精密仪器,数控上马是必须的。
但一说到数控加工,说实话对于我们整个工业来说,放到世界上,算是比较差的,这是我们的软肋。
而对于数控加工中,有一项无论怎么规避都无法避开的项目,这就是起落架的制造。
所以当时在考虑到要快速推进歼10项目的大背景下,就有打算利用外国的技术,来个中西合作的方式,拿下起落架这道坎。
我们都知道,技术这东西就是一层窗户纸,你捅不破他,他始终会蒙蔽你的眼睛,让你走道都得撞到墙上,路都找不到。
所以当我们一提到合作,当时的外国专家,对于这一块把我们拿捏得死死的,当时还放出狠话:
“你们的技术不行,你们的方案不行,你们的人员不行。这样的起落架你们是搞不出来的!你们肯定干不了的,等你们干不了的时候,随时可以再来找我们。但那时的价钱我们只能再协商了。”
这话谁听了都憋气,没有他们外国专家的帮忙,我们就搞不出起落架?
不就是一副起落架吗?搞!一定要搞出来!我们还就不需要外国人帮忙,我们自己搞!
当时歼10的总设计师宋文骢,偏不信这个邪,接到消息就打消了迎个外来的和尚,给歼10念经的打算。
起落架走独立研发的道路,最终歼10有了一双可以在地上驰骋的腿。
等到1998年三月二十三号,歼10首飞成功了,歼10的总设计师宋文骢,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爷子。
在这一天中,一项不怎么喝酒的老爷子,当天喝了不少酒,据说还唱起了歌,高兴的感情溢于言表。
宋文骢的生日是三月二十六号,但这一天老爷子将自己的生日改成了三月二十三号,从今天开始要和歼10一起过生日。
这一天很多人都哭了,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我们的技术储备有了很大的进步。
要知道任何东西从无到有是最难的,只要东西有了,发展起来就会快很多的。
之前空军飞机的状况。
要知道,在没有歼10之前,二代机歼6一直是我们空军的主力机型。
说实话歼6这款飞机太老了,从六十年代开始就在部队里服役。
到了整个九十年代的实话,这款机型依然是我们的主力机型,直到2006年的时候,歼6才实现了全部退役,完成了他的历史重任。
在这么长的岁月里,这款歼6飞机,前前后后包括各种改进型,我们就生产了快四千架了。
说道这里,很多人就有疑问,我们不是还有歼7和歼8吗?
怎么说呢?这两款飞机,确实比歼6有着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后期各种改进型号都比歼6好很多的,但他们的数量和歼6是没法比的,
歼7和歼8,早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进行过一系列的改装。
比如说歼7M,这款型号搭配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机载雷达,导航通信系统,还有性能相当不错的近距离格斗弹。
而歼8,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歼8Ⅱ,这款改进机型启动布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我们使用的是机头进气方式,变成了两侧进气方式等等。
歼7,歼8的改进型号,填补了很多我们的不足,尤其是战斗机领域的一些空白,都给填补上了,让我们也具备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
但歼7和歼8在怎么改进,对于当时国外已经服役的什么F16,F—15,幻影,苏27等等,性能上还是有差距的。毕竟这两款飞机就是二代机型。
所以歼7和歼8虽然性能比歼6好,尤其是各种改进型号能好出一大截来,但真就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装备。
目光一定要定得远一些才行。
其实在当时,我们是有想法引进外国的生产线,来提高我们的装备水平的。
比如在当时的谈胖中,美国和法国都已经同意将他们的F—16和幻影2000的生产线,建到我们这里,并且生产线由他们负责装起来。
说道这里,有些人感觉到惊讶,但其实没有必要别惊讶,因为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我们和西方还是有一段蜜月期的,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很好理解。
但话说回来,别人的东西,就算是成本再低,只要你不会,一说到价格绝对便宜不到哪里去。
也就是说,因为这两条生产线的价格实在是贵的厉害,最终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个计划。
虽然这件事没有成功,但在和外国人谈判考察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大有收获的。
至少我们知道了第三代战斗机的优势,以及世界上空中作战的变化,和即将发生的变革。
所以虽然我们无力购买生产线,但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三代机是不行的。
既然购买不成,那么我们就只好自己设计研发了,于是我们就在八十年代启动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发工作,由我们自己的手,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战斗机。
这就是后来的歼10。
所以在这一个过程中,歼7歼8虽然好,但我们开始研发三代机了。
也就是说,歼7歼8和他们的各种改进型号,就没有必要大量的生产,维持在够用的水平上就好了。
最终导致歼6这款战斗机,一直使用到了2006年。
但我们的空军也不能干等着,所以在研发歼10的期间,我们还引入了苏27,来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
苏27组装完成之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歼11。
但歼11也不具备大面积推广,他仅仅是一个过渡,比较这款战斗机的生产和使用成本都是很高的。
而且这个时间点上,国际上四代机也开始了,在加上国际上的四代机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这也是为什么,歼10出来之后,很快就有歼10B,接着就是歼10C的原因。
我们一直在追赶,一直再努力地追赶,毕竟任何东西,还是自己生产的用起来踏实。
那么歼10的研发为什么这么长呢?
确实歼10的研发工作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但要记住在歼10的身上,我们验证了很多东西。
比如腹部进气,单发,近距离耦合鸭式布局,全数字的飞控操作等等。
那么歼10与之前的战斗机相比怎么样呢?
首先歼10的起飞重量可要比歼8Ⅱ大一些,根据资料显示大了4%,要知道歼10是单发,而歼8Ⅱ是双发。
不过很可惜的是,当时歼10初期使用的发动机不是我们的,可喜可贺的是后来我们还是将这点东西国产化了。
但不管这么说吧,歼10初期型号身上装备的东西,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所以歼10最大的优点就是价格会很便宜的,毕竟都是自己生产的东西。
当然还有题主提到的作战半径,也是一个优点,比之前的老型号战斗机要好上很多。
比如歼7的作战半径,最早的型号是三百五十公里,这还是加挂了副油箱的情况下。
歼7后期改进型号,比如歼7E/G,也就是把这项数据,给推高到了五百公里的样子。
而歼8虽然比歼7的体积大一点,装载了更多的燃油,作战半径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至多增加两百公里的样子。
所以我们使用的战斗机,在之前腿短一直是个问题,空军的作战半径基本上就徘徊在五百公里的范围里。
那么歼10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状况,在优化了启动布局,使用了大量复合材料减轻了重量之后,最大航程可以延申到两千公里。
如果加挂了最大外挂燃油的话,航程可以达到三千两百公里,而作战半径翻了一倍达到了一千公里以上。
怎么说呢?歼10的研发前后用了十八年的时间,装备的时间,比国外的战斗机晚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是世界上第五个掌握三代机技术的国家。
与此同时歼10的研发,也带动了航空工业大跨度的发展,很多技术和设备都完成了国产化,这很关键。
只有完成了国产话,我们的战斗机最终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制作出符合我们各方面要求的战斗机,而不会迁就外国的技术,从而改变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设计。
所以歼10就是咱们的争气机。
其实歼10A,歼10B,歼10C,就是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歼20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而从歼10A走出来的歼10C,在国际上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好不夸张的说,歼10C的出现,让很多国家感觉造飞机其实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当然了撞了南墙,他们才知道了其中不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