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史称
“
诸申
”
,直系先民为明代
“
女真
”(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
)
。往上可溯至隋唐时代的蛛蹋
(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
)
,北朝的勿吉
(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
)
,汉代挹娄
(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
)
,周代的肃慎
(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
)
。
“
女真
”
之称出现于唐末五代。
12
世纪,女真人起兵反抗辽朝奴役,建金国政权,不久灭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金代,大量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绝大多数人融于汉族之中,而留住在今黑龙江依兰一带的五个军民万户府的女真人和分布在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女真各部则逐渐演化,于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将分散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为共同体,
1635
年正式改
“
诸申
” (
女真
)
为满洲。
1911
年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
满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分北部和南部两个方言;满文是
16
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的。清代以来,满族和汉族交往增多,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汉文。目前,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珲镇和富裕县,还有人能讲满语。
解放前,满族的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并有少量资本主义因素。满族的主要分布地区盛产大豆、高粱、玉米、粟米、烟草、苹果和柞蚕。有一部分满族人民主要从事柞蚕养殖和苹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偏僻山区盛产人参、蘑菇、木耳,故采集业也是其副业之一。散居于城市的满族大多从事工业、手工业等。
满族文化艺术
满族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早期的满文著作有《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著的《异域录》等。清朝统一全国后,满族进一步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在文学领域内,人才辈出,著述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文学家是曹雪芹,他著的《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的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著有《侧帽集》和《饮水集》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族作家朱彝尊和陈维崧合称
“
三大家
”
。
18
世纪以后,满族在诗文、经史、书画、鉴赏、藏书等方面的著述,在当时学术界享有盛誉。在自然科学方面,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编纂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语言学家罗长培、著名作家老舍、著名书法家启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关肃霜等,都是满族当代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才华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光彩。满族自古就好歌舞,舞蹈动作多由狩猎、战斗等活动演化而来。在宫廷乐舞中,常备有满、蒙古、汉朝鲜等民族的舞蹈。满族的传统体育有跳马、跳骆驼及滑冰等。跳马是在马飞跑时,横跃到马的身上;跳骆驼则要求从骆驼后面跃上驼背;滑冰也是满族喜爱的运动,乾隆皇帝在《冰嬉赋序》里称之为
“
国俗
”
,满族入关后,每年阴历十月都要在北京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子弟滑冰技术,除了表演速度外,还有花样滑冰、冰上足球比赛、冰上杂技表演和滑冰射箭等项目。
满族风俗习惯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是厨房,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小辈住南炕。饮食以面食为主,爱吃粘食;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晚饭吃手扒肉。民族风味食品有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
“
萨其玛
”
。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香酥可口,油而不腻,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服饰演化较快,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满族的旗袍曾经流行各地,现在仍为城市女性青睐。婚俗:各地差别较大,有的地方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话叫
“
成不成,三瓶酒
”
;东北南部从定婚到完婚,要经过
“
换盅
”
、
“
问话
”
、
“
过柜箱
”
、
“
压炕钱
”
、
“
拜天地
”
、
“
分大小
”
等过程。丧葬:行土葬,忌在西炕或北坑死人,人死入棺后从窗户抬出。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礼节与禁忌:满族孝敬长辈,重视礼节。行路遇上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小辈要给长辈请安;小辈媳妇要给长辈装烟。亲友见面,握手互致问候,有的行抱腰接面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这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于是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
满族宗教信仰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萨满教中所崇奉的最高神是天神。
“
萨满
”
是通古斯语,汉译为
“
巫师
”
。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朝历代皇帝举行祭神、祭天典礼,都由宫廷萨满用满语诵经跳神。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在东北的古塔
(
今黑龙江省宁安
)
和爱珲等地的满族中仍有信萨满教的。民间萨满又分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和管理祭祀的家萨满两种,现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