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兴奋的口罩  ·  String in std::string ...·  1 年前    · 
豁达的熊猫  ·  Unit testing - Expo ...·  1 年前    · 
文武双全的圣诞树  ·  Import Repository ...·  1 年前    · 
奔跑的手链  ·  python字典value是list ...·  1 年前    · 

“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文章之4|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

2021/12/25 规划司

《纲要》依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研究设置发展目标和指标。

一、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纲要》进一步深化细化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一)2035年远景目标

立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客观条件,既充分考虑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也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挑战,从9个方面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和顶层设计。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二是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五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六是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七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八是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九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6大主要目标。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纲要》依据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按照定性为主、蕴含定量原则,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5方面设置了20项主要指标。在研究设置时,突出“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任务,设置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指标;突出对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充分对接,更好体现指标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突出指标的代表性,在每个重要领域仅设置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突出指标的可测性,确保指标数据可获得、测算科学简洁。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央《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蕴含着未来15年我国GDP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四五”时期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使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GDP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充分考虑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的复杂性,有利于更加积极、主动、从容地应对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发展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简单地以GDP增速论英雄,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纲要》对经济增长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并不意味着经济工作中不设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相对于五年来说,年度形势较易研判,因此在年度工作中,可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运行状况等,更加科学合理地提出年度增长目标,具体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确定。

(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和人力资本水平。“十三五”时期,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8%,与GDP增长大致同步,全员劳动生产率从8.9万元/人增至13.1万元/人。《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在“十三五”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充分体现了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导向。“十四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将从8.95亿人减至8.6亿人左右,全部就业人数也将从7.74亿人减至7.7亿人左右,经济发展需要更多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将人口数量红利转为人力资本红利。

(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该指标是城镇化领域的国际通用指标,有利于客观反映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十三五”前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6.1%提高到60.6%。从世界城镇化普遍规律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较快发展区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幅度将略低于“十三五”时期,预计城镇常住人口增加超过70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左右。

(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研发经费投入可综合反映科技创新能力,一般用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或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衡量。其中,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指标更加简明扼要、清晰明了,易评估、可考核,不受GDP波动影响,能够更直观反映各方面增加研发经费投入的工作实绩,也能够直接落实到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及企业的工作目标安排上。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末投入总量比基期年度分别增加4613亿、7107亿、10256亿元,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24426亿元。《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体现了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位置的导向。

(五)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高价值发明专利包括: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②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有效发明专利;③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④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有效发明专利;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有效发明专利。设置该指标,有利于真实反映专利资源的技术含量含量和市场价值,引导发明专利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十三五”时期,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3.0、3.8、4.5、5.4、6.3件。“十四五”时期,通过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措施,高价值发明专利有望继续快速增长,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可达12件。

(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包括: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部小类;②机电器材制造(含“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部分小类等);③电子设备制造(含“仪器仪表制造业”部分小类等);④“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全部小类;⑤互联网服务(含“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全部小类等);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部小类;⑦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含“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全部小类等)。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客观反映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引导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将加快创新应用,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达10%。

(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居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这延续了“十二五”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政策导向。“十三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万元增至3.2万元、年均实际增长5.6%,同期GDP年均实际增长5.8%。“十四五”时期,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及通过土地和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等途径,预计可实现这一目标。

(八)城镇调查失业率

该指标是反映就业形势的国际通用指标,已逐步运行成熟,可实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的平稳过渡。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继续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2017—2020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0%、4.9%、5.2%、5.2%。“十四五”时期,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增加和城镇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劳动参与率等因素,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增加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可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九)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增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十三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年增至10.8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35年达到12年的目标,未来平均每五年提高0.4年。“十四五”时期,通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措施,使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可达11.3年。

(十)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加强医师队伍建设。“十三五”时期,我国执业(助理)医师数从304万人增至40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21人增至2.90人。“十四五”时期,在近些年快速增长基础上,综合考虑医学高校招生规模等因素,2025年执业(助理)医师数可达450万人左右,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2人。

(十一)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夯实城乡居民养老的最基本保障。“十三五”时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8.58亿增至9.99亿,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1%。“十四五”时期,应按照应保尽保、自愿参保原则,基本实现法定参保人员全覆盖。考虑到参保人员基数已较大、少数人口自愿选择不参保等因素,预计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可达95%。

(十二)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十三五”时期,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刚刚起步,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约为1.8个。“十四五”时期,通过加快建设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各地增加托育服务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综合性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等措施,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可达4.5个,托位总数可达640万个左右。

(十三)人均预期寿命

该指标综合体现医疗卫生、人民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是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3个合成指标之一。“十三五”前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增至77.3岁。按照近年来每五年提高1岁左右的增长趋势,综合采取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等措施,预计“十四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可提高1岁,也能够促进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30年达到79岁的目标。

(十四)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能耗约束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动能转换。“十三五”时期,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2%。由于产业结构偏重、投资占比偏高,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3倍左右、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下降空间仍然较大。“十四五”时期,在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的情况下,为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要求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14%。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弹性变化趋势,预计“十四五”时期单位GDP能源消耗可降低13.4%—14.2%。据此,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目标值设定为13.5%。

(十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和产业绿色转型,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担当。“十三五”时期,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8%,2020年底比2005年降低48.4%。按照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新承诺目标倒推,“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需降低17.6%。“十四五”时期,通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可推动“十四五”时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这与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的目标,是衔接一致的。

(十六)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设置该指标,能够综合反映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十三五”前4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76.7%提高到82.0%。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工业发展受到阶段性冲击,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大幅提高至87%,一定程度上高于正常年份。“十四五”时期,通过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业窑炉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措施,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能够继续得到削减。在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臭氧(O3)浓度快速增长趋势得到遏制的情况下,预计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可达87.5%。

(十七)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加大地表水污染防治力度。“十三五”前4年,我国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从66.0%提高至74.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生产生活活动强度降低,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大幅提高至83.4%,高出正常年份3—4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通过开展河湖水质改善技术指导、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工业园区综合整治和排污口排查整治等措施,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可达85%。

(十八)森林覆盖率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综合体现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国土绿化状况和碳汇能力。“十三五”时期,我国森林覆盖率从21.7%提高到23%以上。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的目标倒推,平均每五年需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十四五”时期,通过深化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等措施,2025年森林覆盖率可达24.1%。

(十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提高粮食供应保障能力。2015—2020年,我国粮食年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20年粮食消费量为7.4亿吨左右,统筹考虑总人口增长、畜牧业发展和工业用粮等因素,预计2025年将达到7.5亿吨左右,其中谷物消费量超过6亿吨。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稻谷、小麦、玉米等三种粮食产量需超过5.9亿吨,加上大豆及其他粮食作物,“十四五”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达到6.5亿吨以上。“十四五”时期,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等措施,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升。按照供需大体平衡、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将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值设定为不低于6.5亿吨。

(二十)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提高国内能源供给能力。“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产量从36.2亿吨标准煤增至40.2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从83.4%降至80.7%,期间曾降至78.4%。预计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4.5亿—55亿吨标准煤,按84%左右的能源自给率把握,国内能源产量需达46亿吨标准煤以上。“十四五”时期,通过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发展风光水核等非化石能源、促进煤炭向先进产能集中等措施,预计2025年国内原煤产量约为42亿吨、石油2亿吨、天然气2300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11亿吨标准煤,折算后国内能源产量可达47亿吨标准煤。按照坚决守住底线并引导节能降耗的原则,将2025年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目标值设定为不低于46亿吨标准煤。

三、《纲要》章节指标

此外,《纲要》正文章节提出了20项量化章节指标。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③5G网络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④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⑤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⑥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⑦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⑧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⑨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单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50万亩以内。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