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云门山
- 外文名
- Yunmen Mountain
- 地理位置
- 山东潍坊市青州市城南2.5公里 [4]
- 气候条件
- 温带季风
- 开放时间
- 全年 8:00-17:30
- 景点级别
- AAAAA级
- 门票价格
- 旺季时间:(每年3月至11月)成人票60元/人。半价票30元/人。淡季时间:(每年1月、2月、12月)成人票50元/人。半价票25元/人。 [1]
- 著名景点
- 云门献寿 [2] 、 万春洞 、 望寿阁 、 主峰 、 石窟造像 、 天仙女玉祠 、 云门洞
- 海拔高度
- 约421m
- 所属城市
- 山东青州
- 适宜游玩季节
- 全年
- 建议游玩时长
- 2.5-4小时
简介
云门山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属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她北衔金凤山、南依
劈山
、东临
磨脐山
、向西与
驼山
隔着
瀑水涧
遥遥相望,在她东北面的平原上,散布着几个低矮平缓的小山丘,青翠
碧绿
,称大奇山、马鞍山、卧蟾山、将军山、趴牯山以及火石山。以她美丽、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
地理环境
独具风貌。在夏秋季节,云门山南侧的“云窟”开闸放云,即时白云腾空而出,经云门洞冉冉升天,云门山因此得名。
云门山山势两面对称,宛如一顶
乌纱帽
,中间是主峰大云顶,两边的纱帽翅是指东峰与西峰。东峰称望海峰向东延伸,上建有东阆风亭,俗称望海亭,是云门山上一大名胜,东观日出云海,西望驼山群峰,南赏劈峰夕照,北眺
青州古城
,别有一番情趣;西峰名射神台,又称
西大顶
,上有平台,四周陡峭险峻,下面的悬崖称为“阎王鼻子”,因为相传为冯梦龙《三言二拍》中《李道人独步云门》中,李清最后的舍身升仙之处,所以称为“舍身台”,后来谐音为“射神台”。另外,东面望海峰下又有一小配峰,成马鞍形,称马鞍山;西面射神台下有一小配峰,称小山,整座山成完美的对称形状。
云门山早就为历代名人所重视,山上断崖峭壁间,遍布历代文人名士的摩崖题刻和碑碣。权欲熏心的
武则天
当然十分赏识,她当即下令将《大云经》颁布天下,并且吩咐在长安、洛阳及诸州各建大云寺一座。云门山前崖壁上的“云门山大云寺”题刻还历历在目。《
益都县图志
》亦有“龙兴寺,在城西北隅。
北齐
武平四年赐南阳寺,
隋开皇
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
玄宗
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由此可见,大云寺之名起源于武则天时,而当时青州的大云寺即原南阳寺。在明朝
景泰
年间,又将云门山后的大云寺徙建山南麓。云门山前的山谷中,尚存当时大云寺的遗址。
置身山巅,望云海时隐时现,
云门仙境
,名不虚传;天气晴朗时,绿地伴青山,层山叠峦,北国风光更使您陶醉,令您流连忘返。云门山早在隋、唐、宋时期就深受佛、道两家的青睐。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处,石佛二百七十二尊,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碑碣,遍布云门山摩崖。诗人
王心鉴
《
游云门山
》:“闲访云门山,悠然踏龟鳞。移步皆苍翠,招手即白云。勿扰陈抟梦,恍闻范公吟。明月照青州,仙境蜕俗痕。”
[3]
这首诗把青州描绘成了个天上人间。
云门山,是1985年
山东省政府
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平原拔笏,松荫盖足,山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
鲁中
名山。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
云雾缭绕
,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古“
青州八景
”称之为“云门拱壁”。登临山巅,便可饱览“驼岭千寻”、“劈峰夕照”和“三山联翠,障城如画”的壮丽景观。在主峰云门洞南西侧有一天然石罅,口如井状,深不可测,当夏秋季节气压低时,常有云雾从窟中泛出,故称“云窟”。明朝
冯梦龙
所著《
醒世恒言
》中“李道人独步云门”一篇,说的就是发生在这个“云窟”的故事。
云门山
(5张)
位于云门山巅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无梁建筑,匠工非凡。修复的“望寿阁”,东西“阆风亭”,给游人又添了新的乐趣。云门山不仅有
佛窟
,还有不可多见的“道洞”。洞雕有宋道教首领
陈抟
老人枕书长眠的卧石像一尊。据传说也是寿的象征,吉的祥物,是与山上的大寿字一缘而来。故老百姓有云:“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所以不少游人,为图个吉利,已经把陈抟老祖的头和腚摸得净光发亮了。
云门献寿
在云门山巅之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
摩崖石刻
“寿”字,人称为“云门献寿”。明
嘉靖
年间为衡王朱戴圭祝寿,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以“寿比南山”之意,在
山阴
处摩崖上镌刻了国内外罕见的大“寿”字以讨好衡王。大“寿”字,字体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就高达2.23米。所以当地人有“人无寸高”、“寿比南山”之说。众多的中外游客都把能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作为来青州旅游的首选,以表达对自己和家人最美好的祝福。
云门山上断崖峭壁间,遍布历代文人名士的摩崖题刻和碑碣。据《
新唐书
》记载,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七月,法明和尚编撰了一部《大云经》献给
武则天
,称武则天为西天弥勒佛下凡,应该取代唐朝做天下主。权欲熏心的武则天当然十分赏识。
风俗
云门山在
山东
省
青州市
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山顶有天然门洞,夏秋季节,常有云雾穿门而出,故名“云门”。云门山与近傍
驼山
,山下
范公亭
连成一体,成为
青州
的风景庙会区,在这里游览,有一套谣谚可作导游:“一拜寿,二拜佛,
三拜
清官,四品书。”拜寿上云门山有两项内容:第一,云门山上有明衡王
朱厚
矫庆寿时刻下的一个大“寿”字,高7.5米,宽3.7米,只“寿”字下部的一个“寸”字,就有2.3米高,人攀其上,足蹬“寸”钩,头顶不着那上边的一横,俗称“人无寸高”。当年衡王要的是“寿比南山”的豪侈,人们拜这大“寿”字,取的是“长寿”、“高寿”的吉利。第二,云门山上有陈抟洞,其中有“老寿星”陈抟的石雕卧像,成了吉祥的象征,人们入洞拜他,又必动手摸他,有谚谣唱道:“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用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天长日久,是寿星被摸的
油光锃亮
。
云门山摩崖刻石
(23张)
云门山上拜佛,实际上拜的是“三仙玉女祠”,拜佛的目的多在
求子
。求子的形式除了别处也有的“
拴娃娃
”之外,还有一种“抱狮抱”,庙会上舞狮,舞至极热闹时,大狮子生出一个由小孩扮演的小狮子,求子的人赶紧抱了回家,让媳妇搂抱片刻,再给小狮子吃一口奶,若碰巧果真生了孩子,这孩子的小名便叫“狮抱头”。另有歌谣是“要想抱孙子,头上插柏枝”,引得老太太们逛山,人人插得满头翠绿。至于拜清官、品书法,一在范公亭,拜的是曾任青州太守的
范仲淹
,一在
玲珑山
,看的是
北魏
郑道昭
留下的题铭石刻。
景点
云门山在
山东
省
青州
市城南2.5公里处,以它美丽、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
地理环境
独具风貌。在夏秋季节,云门山南侧的“云窟”开闸放云,即时白云腾空而出,经云门洞冉冉升起,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碑碣,遍布云门山摩崖。山上的“三元占”、“三仙玉女祠”等建筑都是几代历史风雨的遗物。山巅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无梁建筑。
游云门山最终目的还是拜寿。明
嘉靖
年间为第二个衡王朱戴圭祝寿,内掌司冀阳周全,在
山阴
处摩崖上镌刻了国内外罕见的大“寿”字,讨好衡王。大“寿”字,字体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就高达2.23米。所以当地人经常说:“人无寸高”,“寿比南山”,“南佛北寿”等。云门山、大“寿”字还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和典故。云门山海拔408米,游人可拾阶而上,信步登极,立足“寿”下,可使您思绪万千。
云门山的阳坡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这些造像,虽经过一千余年的沧桑,风雨侵蚀,战火洗劫,但大部分还基本完好,现已成为研究古代
佛教艺术
和当时
造型艺术
极为珍贵的
实物资料
,它是我国东部现存
石窟艺术
中的一朵奇葩。造像主要为
西方三圣像
(阿弥陀佛和观世音、
大势至
两位菩萨),也有力士、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像,还有
供养人像
等。这些
石造像
,绝大多数均附有准确的记年。仅第一窟的小龛中就有“开皇九年”、“开皇十年”、“开皇十八年”、“仁寿二年”等题记10余处。左边为20世纪30年代的云门石窟,右为现存的云门石窟。
云门山后东侧,还有冀阳周全开凿的“万春洞”。该洞高1.6米,宽1.2米,洞室宽阔,深达5米。在洞内南侧,雕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石像一尊。在陈抟
石雕像
头部的上方,有明朝隐士
雪蓑
题写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床类洞天,
斗笠
脱放
海东
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其诗文豪放,字体刚劲有力。雪蓑,明代隐士,河南
杞县
人,姓苏名洲,道号为雪蓑,居青州数年,与衡王有交往。嗜酒,他善作大字,信手挥洒,笔势矫健,一挥即成。云门山上留下他的六处墨迹,如“神在”、“超尘离梦”、“鬼斧神工”等。这些作品,均为不可多得的书法杰作。洞中石壁上还有明代姜寒古所作的“君睡容我醉,我醉学君睡,醒者徙纷纷,未许把同臂”等诗句,可谓脍炙人口,耐人寻味。洞外另有“凉
书台
”、“仙人脚印”等古迹。
云门山的主峰大云顶东西走向两边山峰对称,形状如翅,中间呈凸状,如纱帽
帽檐
,形似一座天然的
乌纱帽
。更为奇特的是,在大云顶向东南远望
磨脐山
的主峰宝印顶像是一方天然“宝印”,而南望
劈山
的主峰劈峰像是仰天人面,三山相应成趣,流传下来了许多故事。相传当年,
秦始皇
来青州视察。来到云门山,发现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人面山”酷似一个正在熟睡的人脸,其眼、鼻、口十分清晰逼真,神态安详、自若。纱帽放在其左边,高耸的大云顶是乌纱帽帽冠,两边的东西阆风亭是乌纱翅。而其官印放在纱帽和自己中间,圆圆的
印头
,高高的印柄,再像不过。看吧,秦始皇心中不由大惊,此处风水不破,朕的江山不牢也。于是派人给人面挑断了鼻筋,“劈山槽”还有凿刻的痕迹;把大印的印柄推倒,成了“磨脐山”;将乌纱帽帽冠凿了个洞,这就是云门洞。
位于山巅,为石质无梁建筑,结构奇特,富丽壮观,在
建筑史
上别具一格,祠内塑有
碧霞元君
像,因为碧霞元君的全称是“东岳
泰山
天仙玉女
碧霞元君”,所以得名,碧霞元君也主管生育,四周八乡的百姓前来求子,相传很灵验。但是也有说法是
七仙女
像,( 《天仙配》的故事妇孺皆知,据载董永的家乡是
青州府
乐安
人,即现
东营
市
广饶县
。相传当年七仙女被逼返回天庭时,就是从这里消失的,人们便在她升天的地方修建了这座天仙玉女祠)。
在云门山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型
摩崖石刻
“寿”字,人称为“
云门献寿
”,系“
大明
嘉靖三十九年
九月
初九日,
衡府
内掌司冀阳周全写”。周全为衡王祝寿,以“寿比南山”之意而凿。周全为明嘉靖年间衡王府的内掌司(典膳系掌管王宫膳食的官),善作
斗方
之字,云门山留有他的许多作品。这个“寿”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2.22米高,为大个头的男子汉所不及,所以当地有“人无寸高”的戏语。青州当地有一拜寿、二拜佛、
三拜
清官之说。众多的中外游客都把能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
交通
所获荣誉
诗词
花尽头新白,登楼意若何?
岁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
愁醉非因酒,悲吟不是歌。
求师治此病,唯劝读楞伽。
闲访云门山,悠然踏龟鳞。
移步皆苍翠,招手即白云。
明月照青州,仙境蜕俗痕。
游记
上车下车赶到小城,又上车下车像逃跑一样赶到山门。虽说是山门,但离真正的可攀之山尚有一段路途,一般游客是要再坐十几分钟车的,但因为山前修路,车行不便,于是决定徒步上去,也颇有古人拄杖着履登山的古风。一过山门石坊,就似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仲夏时节,路两边浓密的
树冠
把头上整个罩住了,只有几点阳光从树叶间透过,筛到地上,影影幢幢,好一片清凉世界。沉重的脚步顿时如挣脱了锁链,轻快了许多。杨柳荫浓,鸟鸣成韵,久处闹市反而觉得有点不习惯,“林荫久违嫌蔽日,
鸟语
时闻却惊心”,自己诌的这两句诗也许能概括我的心情。
路边小桥流水、乡村野店,小店多是经营山肴野蔌的小饭馆,由于迎合了游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要求,平时生意不错。可惜不是吃饭的时间,所以大多柴扉虚掩,有的老板干脆光着肚皮,拿着
蒲扇
在
躺椅
上睡大觉,要不我还真想去尝一尝这久违的野味。
由于轻身熟路,很快就到了山下,我好象要从山上得到什么,忽忽爬上山去。过了望寿亭就是望寿阁,最早是道观,以后荒废了。这几年为发展旅游经过整修改造,又成了道院,但总觉得有些俗气。
西厢
的”财神阁“倒是香火鼎盛。觉无甚可观,于是继续向前。再往上走,到一处山路极窄处,路旁窈然一洞,这便是
陈抟
一睡八百年的万春洞了。这个动和山顶的摩崖大寿字都是明代镇守青州的衡王过生日时,手下拜寿所凿,可谓煞费苦心。洞中石床上陈抟老祖侧身枕书酣卧,头上两个抓髻,面丰体胖,深得道家仙人之妙。在头上石壁上,还有
雪蓑
的
题诗
:
野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
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
当年陈抟听说
赵匡胤
定鼎开封,一屁股从驴背上摔下来,大笑道:“天下自此定矣。”他所说的话是对时世民生关注的知识分子对清明政治的向往。经历
五代十国
战乱人民的真实心声。但此后天下并未大定,一睡八百年似乎太久了,难免有不过民生疾苦只顾睡大觉之嫌。
雪蓑
的书法笔走龙蛇,其诗多悚人语,这是狂士故态,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无非是衡王坐下的
清客
罢了。
此时突然顿悟,自己想的太远了,所以少了在山路上的悠闲,来这里不是躲清闲的吗?陈抟继续睡他的觉,我继续攀我的山。一路小跑,很快来到了“寿”字下,寿字旁边就是云门洞,为古
青州八景
之一“云门拱壁”,再旁边是云窟。《
齐乘
》记载:“云门山有通穴如门,可容百余人,远望若悬镜。”这说的就是云门洞。从前在秋初,据说还有云穿洞而过,真如仙境一般。而这传洞之云,既是从旁边的云窟里冒出。这云窟也有典故,唐薛用弱《
集异记
》载隋代北海(今青州)人李清入云窟成仙的故事。后来
冯梦龙
改编为
拟话本
《李道人独步云门》,收在《
醒世恒言
》里。这个故事在乡亲们的嘴里更生动传神,所以我从小稔熟于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清从仙境北窗望青州城的情节,仙人的悠闲没有胜过凡人的好奇和思乡之情,李清偷开北窗后被逐出仙境。但他回到城里家中,却是七十年以后了,物是人非、子孙凋零。我想这时“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辛酸滋味应远远胜过了登仙的快乐,要是我定会后悔当年的探云窟。云门洞两边的两处名胜构成了人的贪念的两个方面,即想长生不死,有怕仙界清苦,贪恋俗世生活。出家修道,为一己之长生而舍父母、抛妻子,未免太过无情,有悖伦常;一味享乐,骄奢淫逸,又无异猪狗,不忍为之;相形之下还是
儒家
“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于我辈更好把握。成仙的李清虚无缥缈,山下
煊赫一时
的衡王府也之剩两坐石坊令人凭吊。惟有他们的故事仍在乡民的口中传诵。
中国的很多山都可以看作
中国文化
的纪念碑,其雄伟不会输于希腊的
宙斯神庙
或
巴特农神庙
。石窟造像、道观、文人题刻分别是佛、道、儒三教在这纪念碑上的题镌,这也是中国文化博大或说庞杂的一个证据,也是一个奇怪的
文化现象
。三教同山,此消彼长,很少有明火执仗的宗教冲突。云门山也不例外,山顶是
武周
时期建的大云寺,山腰是不知始建于何年的望寿阁道院,还有满山的
文人雅士
的题刻。另一方面,
现代科学
的发展使求仙和长生都成了不可能的妄想,人的精神紧紧的咒在现世,无法超脱,无疑是一件
杀风景
的事。科学的无限膨胀把人的心灵积压在现世的
紧箍咒
里,无法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