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多感官联动教学法是一种全身心、全方位、多感觉、立体化的“全身全反应”音乐教学方法。近日,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蕾主编的《中小学“多感官联动式”音乐教学优秀案例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一线音乐教师撰写的40个基于多感官联动教学法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案例,为读者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参考。
身心整体深度参与
《木偶的步态舞》选自人音版教科书《音乐》三年级下册,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1910年为女儿所作。乐曲动感童趣,旋律活泼,描绘了红脸黑发、表情奇特的黑人小木偶滑稽的音乐形象。杭州市余杭区五常中心小学曾彦设计《木偶的步态舞》课堂时,做过很多尝试。她带着学生律动,感受切分节奏,体验上行下行,体验休止符带来的机械感。学生玩得很开心,动作表现也很精准,但是课后离开教师的带领还是不会。“为了保证完成教学流程,我们总是赶着时间进入下一个环节,但从培养音乐素养的目标出发,我们应该给与更多的空间让孩子们进行思考。”曾彦将奥尔夫律动引入课堂,给孩子更多思考、试错、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听辨稳定节奏和不稳定节奏,抓住切分节奏的特征,主动体验、分析、实践,从而准确把握乐曲结构,理解音乐要素。“演唱旋律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曾彦除了选用教材提供的管弦乐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合唱版本、钢琴版本,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不同演奏形式对于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以往音乐课堂重视知识讲解,依赖单一感官。如今,音乐老师更注重身心整体深度参与,采用多感官联动教学法改变传统课堂中教与学的方式。多感官联动教学法吸收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理念,结合本土教学实践,通过趣味多样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多种感觉联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调动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联动动态感知音乐。“通过感知统合多角度地感知音乐,才能使学生对音乐有深度、够全面的认知。”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蕾将曾彦等一线音乐教师撰写的40个多感官联动式教学案例集结为宁波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中小学“多感官联动式”音乐教学优秀案例集》,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课型涵盖中小学音乐课堂常见的欣赏课、歌唱课、综合课等,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形式提供材料。
符合中小学生自然成长规律
小学生具有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金华市南苑小学教师方伟青抓住这一特征设计课例。比如在《同伴进行曲》课堂上,方伟青让三年级的孩子通过喜欢的身体律动参与感知音乐的进行曲节拍风格,用视觉绘画划分乐句,用击打身体参与音乐的力度表现,在多觉联动的玩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熟悉、记忆乐曲的第一主题。“儿童喜欢想象,喜欢让自己身临其境,喜欢交往,喜欢活动。只有适合孩子的方式,才是他们喜欢的、乐于参与的方式。”方伟青结合《同伴进行曲》的音乐特征,采用情景式、合作式、互动式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音乐素养的提升。
而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师首先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消除学生的心理抵触。人音版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下册的《无锡景》是江苏南部一首用吴侬软语演唱的小调体裁的民歌,曲调委婉动听、清丽流畅。“初中的学生大部分挺排斥这类小调民歌的,尤其是在哼唱环节。”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教师张维萍分析原因,一是吴侬软语的语调特点使初中生觉得去表现它会比较尴尬,二是这首小调民歌的旋律比较委婉,音域对男生来说的确有点困难。为了消除这两大心理负担,张维萍结合民间一句俗语“宁愿与苏州人吵架,也不要跟宁波人讲话”,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宁波老话和吴侬软语,体会江苏吴语的语调特点,为接下来有韵味地哼唱《无锡景》奠定基础。“其实,中学生不是不愿意动,关键看老师怎么引导。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展示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与真诚,会不由自主地跟随。”王蕾说,多感官联动教学法符合中小学生自然成长规律,将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与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除了常规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介绍外,书中课例增加了大量的音乐互动活动,包括音乐律动、舞蹈表演、角色扮演、听乐绘图等。“这些课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操作性强,很适合音乐师范生模仿使用。”王蕾说,音乐专业学生刚站上讲台时是很茫然的,要从学习、模仿优质课开始,慢慢积累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她希望音乐教师在营造鲜活、流动、焕发生命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空间和气氛的同时,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实现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