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厦门大学凌云报第83期
主编:温雪茹
副主编:张艺山 罗娟 陈倩倩 郑祎芬 应山红

第一版
责任编辑:黄雪燕
【头条评论】
以知以行,践行纯粹的志愿服务精神
本报记者:黄雪燕 云晓碧  林明治 熊伟

1985年的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12月5日作为法定的“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以此作为对志愿者们无私奉献进行嘉许和表扬的鼓励,同时唤起更多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
12月5日这一天,全球的志愿者们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此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厦大亦开展了不少相关的活动,旨在让更多的同学关注志愿工作,提升服务热情。在这个志愿服务精神高扬的12月,我们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也不禁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对如何践行服务精神,亦有颇多想法。为了更好地践行和贯彻志愿服务精神,作为青年学子的我们,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如何真正地把握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青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面对学校和学院提供的优质志愿服务资源,我们要如何不忘初心,保持帮助他人的赤子之心呢?种种问题,都十分值得关注。面对为了便于管理而产生的志愿服务时长,青年学子要怎样去看待它、怎样理性认识它、怎样在肯定其价值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志愿服务的动力,都是大学生志愿者不得不自省的问题,也是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时所必需注意的关键点。

认知:探志愿服务精神之意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服务精神被认为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则认为中国的志愿者精神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体现。
二者的表述虽有异,但都体现了志愿服务精神的服务性和奉献性,体现了志愿服务精神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首先,志愿服务精神可理解为“奉献”精神。“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其次,志愿服务精神可以理解为“互助友爱的精神”。与人为善、平等尊重,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相互关爱、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誓词“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是对“互助友爱”精神的最好诠释。再者,志愿服务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追求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提供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深沉思考和导向。
超越单纯自我利益、自私观念,培养无私奉献、互助发展观念的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是社会责任与生命态度的融合,是人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培养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作为新时代青年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行动:践志愿服务之行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学校成立了各级志愿服务组织,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志愿服务的机会。同时将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志愿服务证明与评奖评优挂钩,这既是对参与志愿服务的无私奉献者的嘉许和表扬,也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就会有更多的人受到志愿服务精神的感染,同时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识。在我们身边,在校园里,有许多努力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的志愿者们,他们真心做志愿服务,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承担着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曾获得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志愿之星”的西部梦想宁夏队,就是这样一支将青春的热血洒在西部的土地上的志愿服务支教团队。出发之前,他们要花几个月时间准备教案,修改教案;支教的日子里,他们不畏遇到的困难,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和使命。在校园里,我们同样能够看到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他们出现在芙蓉隧道“隧悦无痕”涂鸦保护活动中;出现在校园志愿服务站引导游客文明游览;出现在杂乱交错的自行车停车处;出现在无偿献血车前……
每一次的志愿服务都是积少成多,都是践行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从每一个真诚的笑脸上,每一个认真的神态与眼神中,我们看到真正的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点努力的那份真挚的志愿服务精神。每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厦大学子,无论身处何处,都应当带着青春热血和社会责任感践行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使命,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平衡:保持志愿服务之纯粹
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大学生不计得失,不求功利,只为心中的那份志愿服务精神,前赴后继地加入到志愿服务中去,为社会为人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身边,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本应纯粹的志愿服务对于部分人而言却夹杂着功利的味道。他们或是因为硬性要求不得不参加;或是为了志愿服务证明,为了志愿服务时长,为了评优评奖挂钩;或是因为出国留学的需要。类似种种以自身利益为前提,带着自己的功利心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行为,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质量得不到保证,不仅不符合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违背了志愿活动的初衷,也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真正的志愿服务人员,应该本着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与宗旨,带着纯粹的奉献之心,服务他人,贡献社会。
志愿服务时长与评奖评优挂钩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但这类制度设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作为对志愿者服务衡量与嘉许的量化标准,它为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提供了方便;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它既是对志愿服务者的肯定和嘉奖,也是激发人们投身志愿服务热情的催化剂。因而,如何在志愿服务的纯粹性与申报志愿服务时长乃至评奖评优之间保持平衡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不能改变客观事实,但我们能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改变自己。
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明确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为服务而参与。为了积累志愿服务的工时以满足评奖评优条件而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虽然也能称为志愿服务活动,但却违背了志愿服务精神无私奉献的内核。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志愿服务精神的实质内涵,并将其内化到我们的心灵中,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其次,要注意志愿服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志愿服务精神是志愿者队伍的灵魂,而志愿服务能力则是志愿者队伍开展活动的前提条件。拥有一颗爱心是难能可贵的,但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是专业化、科学化的综合行为,拥有良好的志愿服务能力对于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至关重要。
再者,当我们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要以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为标杆来要求自己,带着真诚和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履行职责,完成自己的使命。此外,培养志愿者服务精神,不仅要在“志愿者”名义下展开行动,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例如,在校园内扶起倒地的自行车;当遇到旁边别人问路,而你恰巧也知道时,热心给予他人帮助;公交车上给老幼等让个座……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不能带来志愿服务的工时,不能带来评奖评优的激励,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更能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在实际行动中更能体验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快乐,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不仅需要个人努力,同样受到客观氛围的影响。带着功利目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虽然可以形成志愿者队伍,但这样的志愿者队伍显然是缺乏灵魂的;真正有灵魂的志愿者队伍,是真正能够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人组成的。要想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大学生的日常活动,需要从志愿服务本身出发,着重宣传志愿服务精神,用实例感动大学生,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燃起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热情。因此,作为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精神发展的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有责任和义务将志愿者服务精神的内涵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无论思想还是能力,都需要专业的志愿服务组织的培养、宣传和正确引导,才能变得更好。另外,在对志愿者服务时长与评奖评优相结合时,需要严格审核,从严把握,从外在制度上弱化功利主义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歪曲和误用。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我们不仅要了解志愿服务精神内涵,更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奉献精神,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实实在在地做好志愿服务工作。面对功利主义的诱惑,应当,时刻牢记“奉献”和“服务”的精神实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争当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青年;见“知”于“行”,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过程中中弘扬社会主义精神的内在要求。


【特别策划】
志愿服务知多少
本报记者:陈黎慰 孙羽丰

编者按:
每年的12月5日是联合国为了敦促各国政府通过庆祝活动唤起更多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而设定的“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回顾过去,我们对志愿服务活动了解多少呢?国际国内以及校园内外存在哪些志愿服务资源?有哪些志愿服务项目是我们能够参与其中,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呢?

长期以来,从“学雷锋”活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得到了广泛的倡导和实践。它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生活中乃至生命里的一部分,也让世界变得愈加美好。恰逢2015年国际志愿者日,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在理论上树立志愿服务意识,更应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活动在国际志愿者日之余的每一天,都能绽放出最美的颜色!
为此,我们需要放眼世界、环顾国内、立足周边,从国内外著名志愿服务项目中吸取营养,从当下做起,积极投身于校园内外的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放眼世界
回顾世界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社会建立了诸多的志愿服务组织,例如:旨在为战争和武装暴力中包括战伤者、战俘、难民、平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在内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护和援助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致力于发展国际志愿服务项目并以此为契机推进跨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的美国和平志愿者协会;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为儿童创造美好世界的英国救助儿童会,倡导妇女和儿童的信息获得和保健权利,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活动,以确保他们能够保护自己;以及目前已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北美洲的64个国家开展了500多项野外项目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旨在保护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此外,其他的国际志愿服务项目所涵盖的地区主要有非洲、亚洲和南美洲,而所涉及的项目包括了孤儿院、教学、艾滋病预防、医护工作、妇女课堂、关爱儿童工程、医护工作、建造和维护、热带丛林环保等内容。
国际志愿服务涵盖地区之广阔,项目之丰富,服务之意义吸引了许许多多的青年志愿者,而我们在进行决定时也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结合实际,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行前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志愿服务的作用。
志愿服务:环顾国内
在融入全球化的大潮的过程中,中国的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青年率先行动扩大为全民参与的事业,取得引人注目的发展。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投身于志愿活动之中,我们需要依托相关的团体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就是中国最主要的志愿服务力量。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4年12月5日,是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其涵盖的志愿项目广泛,如关爱行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阳光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暖冬行动——春运温暖活动;西部计划;海外计划和节水护水行动等。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之外,仍有其他志愿组织作为中国志愿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志愿组织,以社区干部和党团员成为核心力量,通过互助友爱、互相帮助,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组建的志愿者社团,将慈善与服务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爱德基金会、中华志愿者协会等团体近年也成立志愿团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互动,在汶川地震灾区服务等救援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志愿服务:立足周边
身处厦门,生活在厦大,我们身边也不乏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就福建省而言,志愿福建、福建志愿行、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等机构,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就厦门市而言,有厦门志愿者联会、厦门文化志愿者、厦门义工俱乐部、担当者行动、厦门绿十字等机构开展的项目;更贴近同学们生活的组织则有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西部梦想社团、竹蜻蜓支教团等,同样在为志愿服务添砖加瓦、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厦大学子们总能热情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男子U18男子足球决赛期间,学校组织329名志愿者参与了各项服务工作,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与来宾展示了厦大学子的青春风采;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助学倡议书正式发布,呼吁援助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的贫困学生们,以“这条小鱼在乎”的助学信念,让每一个贫困学生上得起学,靠自己改变命运;人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故事里的厦大”校园文化导览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服务了游客,也加强了厦大人对厦大的认同感;经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响应学校校园环境提升“百日行动”,开展了“一步到位”文明规范停车活动和“隧悦无痕”保护隧道涂鸦活动;此外,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冬季无偿献血活动以及爱心社为西北地区孩子发起的志愿者招募及冬衣募捐活动等也在持续进行着。
点点滴滴的志愿付出就在我们身边悄然进行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的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之中,立足周边的志愿服务项目资源,积极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展现出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志愿服务资源汇总
今年12月份,虽年近尾声,各地各部门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厦门大学95周年校庆志愿者招募活动近日在三家村广场举行,学生们可以现场报名参加,也可以通过登陆“厦门大学志愿者管理”网站参与;每年12月举办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半程及10公里健康跑活动的赛事组委会志愿者招募,可通过在登陆厦门大学志愿者管理系统参与报名。
为响应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的决定,厦门市团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市残疾人联合会拟于24日携手共同开展助残“阳光行动”,以“志愿服务组织+单位(或社区)+残疾人”的形式,长期有针对性地为各类残疾人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志愿服务,该项目可通过“福建志愿行”网站进行线上报名。
此外,厦大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招募志愿者的活动有:厦门大学第十四届定向越野挑战赛,经济学院“快乐信使”活动,外文学院2015年第八届“卡西欧杯”全国高校法语演讲比赛,法学院湖里区法院交通“法庭义工”等;这些活动都可以通过登录“厦门大学志愿者服务管理系统”或关注“厦大青协”官方微信微博了解相关信息并报名参与。


第二版
责任编辑;孟蕾 侯万恒
【人物专访】

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在法留学生谈巴黎恐怖袭击
本报记者:孟蕾 黄晓琴 王晓晓 徐妍


编者按:北京时间11月14日凌晨左右在巴黎发生的多起恐怖袭击案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事发当天,我校学生处立即与在法留学生取得联系并确认了他们的人身安全。而今事发多日,恐怖袭击的阴霾是否真正散去、它对在法留学生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报采访了多名在法留学的厦大研究生,通过倾听他们细微的声音来窥探这一大型国际性事件的“真容”。

“每天生活的城市,好像一下子变了”

虽然巴黎恐怖袭击已过去半个多月,但说起自己当时的直观感受,这些近距离感受过恐怖袭击的厦大在法留学生多数都用了“震惊”、“恐怖”这样的字眼。“朋友圈全在刷这件事情,都被刷爆了!往常周末都是要出去采购的,现在都不敢出门。太恐怖了。”不过对于那些远离巴黎城区的同学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直接的影响,生活也就很快恢复平静。卡昂大学的王同学说,“学校周一就正常上课了,也没有采取什么特别措施。”
受采访的学生当中,有几名同学事发时就在巴黎市中心附近,离案发地非常近,他们提起恐怖袭击至今仍心有余悸。就读于法国国立高等电子应用学院的2013级在法留学生李佳晔告诉记者,法国时间13日下午6点40左右,她正在巴黎郊区去往市中心里昂火车站的小火车上,对她即将要去的地方所发生的惨案还毫不知情。到达里昂后她打开手机看到的是数个未接来电,还有十几条舍友发来的消息,上面第一句话就是巴黎发生爆炸了。“看到消息我非常震惊,而后来的恐怖袭击就发生在里昂火车站周边。那一整晚我都没睡,一边和同学关注各方的新闻报道,一边跟国内的亲友报平安。”在欧洲高等商学院留学的2014级于同学,家离恐怖分子枪击并挟持人质的巴塔克兰剧院只有500米左右,“救护车和警车一直在楼下穿梭、响笛,行人经过楼下时也是很匆忙慌乱的样子,看着心里有点紧张和害怕。”
据这些留法学生反映,袭击刚发生的那段时间法国明显加强了警戒力量。李佳晔说,警察对作案的恐怖分子进行枪剿之后,就没怎么再听到恐怖袭击的动静了,但是自那以后所有的超市商场入口都要求查包,到处都能看到警察、部队。人们自身也提高了防备意识,“我的住处对面是个写字楼,以前里面每天都有人加班到八九点,但恐怖袭击之后,那里面的人六点前就走光了。”同样是密集人口聚集地的各级学校也都做出了相应防护措施。2014级外文学院高同学所教学的欧洲高中以前都没有门禁,恐怖袭击案发后学校的门禁要求变得严格起来:学生的门禁时间是下午七点半,过了这个时间点就无法刷学生卡进门,必须按铃请专门的老师查实后才可以开门放行。在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留学的林同学所在的学校还专门开展了针对性的紧急逃生训练。

“人们缅怀逝者,愤恨肇事者,却依旧热爱着生活”

在恐怖袭击事件刚发生的那几天,李佳晔的情绪一直不太稳定,不时地想哭。她说,坐火车回巴黎的时候,整列火车都安静得可怕。“那一两周,巴黎,乃至大部分法国,都陷入沉默中。大家甚至连pardon都不说,行人都走得小心翼翼的”。人们心有余悸的惊慌之下不免行色匆匆,惨痛沉痛的伤亡之后是哀悼。事件发生后,法国各个地方都自发组织了默哀和追悼活动——这座城市受到的伤害,各地人民都感同身受。
都说时间会慢慢地平复伤害,但法国却迅速结束了这样一个本该长期缓慢的进程,人们很快就从伤痛与惊恐中重新振作起来。“人们缅怀逝者,愤恨肇事者,却依旧热爱着生活。”
其实在被问及此事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影响时,大部分同学都表示目前的生活已经大致恢复原状,恐怖袭击带来的阴影只是暂时的绝望和恐慌,“能这么快恢复平静的状态大概跟社会周遭没什么大的变化动荡有关,”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韩抒言提到,当时她从荷兰进入法国国境的时候,没有经受任何检查,路上也没有看到任何武装力量,“完全感觉不到有什么不同。”
对于崇尚自由的法国人来说,这些不安全因素并不能阻碍他们对自由的追求。浪漫的法国人有着热情与乐观的天性,恐怖袭击带来的恶劣影响并没有改变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聚会、音乐、鲜花还有掌声,依然是他们的日常。韩抒言曾经问她的法国同学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经常去参加聚会,“他们说,那些人就是想让我们产生恐惧,那么我们继续狂欢才是对他们的抵抗。”这或许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但这种乐观向上、无所畏惧的精神也感染了正在法国交流的同学,他们从精神上受到了鼓励。只用了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李佳晔就从“即使害怕也不得不坚强的生活”恢复到了现在觉得“已经没什么影响”的心态。刚开始的那阵子,李佳晔和大家一样想回国,但是后来她就不这么想了,“我觉得过阵子就会好。现在我能这样想,主要是因为法国人也都是这么想的,受到了他们思想观念上的影响。”

“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相互扶持,保持理智,倡导和平”

相互扶持和鼓励便能击败一切——这样一勺鸡汤在大的灾难面前十分有效,对于远在几万里之外的厦大在法留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即使远在他方的朋友亲人无法对这种恐惧感同身受,但看似微不足道的关怀鼓励以及持续热切的关注,其背后所凝聚的暖意却给予他们更多的力量去与恐惧、不安相抗衡。曾经因为担心自己安全得不到保障而承受较大心理压力的李佳晔对此深有感触。出事的那段时间也多亏国内好友一直耐心陪她聊天、安慰她,让她慢慢忘却恐怖袭击带来的阴影,感受到自己并不是独自面对这样的事情。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小概率灾难事件,保持理智和冷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尤为重要。管理学院的于同学认为“在袭击发生后,身边的法国人很冷静也很理智,他们继续着自己往常的生活,各司其职,努力让自己的城市不陷入恐慌。”虽然恐怖袭击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原因,但是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要做到不被一些荒谬的言论所误导。数学科学学院留学生小林也呼吁,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为社会提供正能量。既然已经发生的事实无法改变,就要理智、冷静地面对,不要让负面情绪扩大化,要让生活尽快回归正轨——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当恐怖袭击这样的字眼一再进入我们的视线,当和平一再成为我们的期许时,这也许恰恰说明了,为了和平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纵使我们不是直面极端恐怖分子的战士,这不并等于我们只是看客。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他的诗中写到,“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就像管理学院2014级的留学生于同学一再强调的那样,“我们应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守护和平、发扬和平”。灾难来临时,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公民,都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友爱、拥护和平。

【专访报道】
真心真意换真情
——采访厦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本报记者:侯万恒 娄凯琪 何思哲 殷怡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厦门大学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的号召,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而组建的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作为首批参加该项目的高校,自1999年起,我校先后派遣了十七届共201名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参与支教工作。十多年来,支教团已逐步发展为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品牌项目,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14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我校研究生支教团队荣获“特别关注乡村教师支教团体”的称号。
今年,支教团继续派出18名队员分别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进行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这支研究生支教群体有着怎样的故事?研究生保研支教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记者为此特意采访了厦门大学既定要去支教、正在参与支教和支教一年归来的研究生支教团同学。
去时真心

虽然厦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前赴后继”参与到这一支教历练的前辈也大有人在,但是对于新一批即将加入支教队伍的同学来说,自己将要面对的仍是未知数,而推动每个人踏出这一步的初衷和力量也不尽相同。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黄一凡同学是下一批支教团的成员,谈及为何选择去支教时,她说起了自己家乡的教育现状:“我的家乡就是陕西省一个比较落后的小县城,对于西部地区教育的落后我有切身体会和了解,我一直希望自己能为改变这一现状尽一份力。”发自内心的关切和热忱,促成了她的支教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正是她从小到大的梦想——就秉持着这朴素却又不普通的信念,黄同学毅然决然选择了保研支教。
但是在决心支教的路上,并不是那么顺利的。黄一凡同学告诉记者,他们选择支教时遇到的最大阻碍是家长的反对。很多家长出于对人身安全的担忧和对现实利弊的考虑,都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去支教。但也不乏思想开明的父母,像黄同学的父母就一直希望她能去支教。大家考虑到自身的情况有时也会踌躇不决,这在女生中更为常见。年龄问题是她们难以绕过的一道坎,一年的支教意味着毕业、求职都要比同级毕业生晚一年,甚至恋爱、婚姻等也可能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多数同学仍然选择了支教,因为他们坚信支教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和成长,它会成为人生经历中尤为宝贵的一部分,对于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不可多得的积淀。当然,学校在支教名额上也有严格的限制,报名支教的同学要接受多轮筛选,所以顺利通过考核也是支教路上必须跨过的门槛。
有了支教资格,前期充分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会给支教的同学提供专业技能方面的相关培训。他们被安排在科技中学实习,做辅助班主任的工作,包括维持班级秩序、给同学们答疑解惑等,同时还要求他们观摩教学并尝试自己备课,然后走上讲台讲课。这些实战型的训练为他们日后支教打下了基础。
另外,生活方面的相关功课也要做足。黄一凡同学向前去支教的学长学姐们了解过,支教所在地的气候偏寒冷,比较缺水,交通也不太方便。但她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自己也坚持着有意识地加强体育锻炼,这样到时候去了当地能更快地适应。她还说大家也在努力学习做饭,争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时真意

支教的实践性很强,尽管前期培训已经足够充分,但在实际支教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挑战和考验,需要大家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并随机应变。对此,每位切身参与过支教的同学都深有体会。
正在宁夏支教的孙文倩同学是软件学院的。几个月的磨练之后她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但是刚去到那里时,住在男生宿舍楼里睡觉要用凳子抵着门、能给女生用的是茅草屋顶的土厕所、下雨天水龙头里是浑浊的黄水要提前接好沉淀了再用……种种条件的艰苦让人一度很低落。“虽然条件真的是很简陋,但是大家很快学会了乐观面对,空气干燥谁要是流鼻血了都会被开玩笑,屋顶虽然破,但是我们可以看星星看月亮啊,在城里一般还看不到呢。”县城的条件也有限,加上教学需要投入,平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有时候周末约上几个小伙伴出去聚个餐就很开心了,想想这里的孩子到了高中一天也只有10块钱的生活费呢。”
支教几个月来,队员们多多少少都遇到了一些困难,“语言不通可能是最直接的问题,因为不懂宁夏方言,和学生家长沟通时经常哭笑不得,接触多了后来能听懂的成分就越来越多了。”当地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家长是小学毕业甚至是不识字,孩子一开始也不太懂得要敲门再进,意识不到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支教队员“希望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道理,如果能有一句话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我们也就不虚此行了。”文倩同学如是说。
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实际支教生活可能真的比想象的要艰苦,第十七届厦大研究生支教团宁夏海原县支教队队长李笠却表现得很坦然:“在厦门生活习惯了看着这里黄土漫天不免有些凄凉,会想家,但这些情绪不能带入工作,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守这三尺讲台。”支教正在进行时,他们也一天天逐步在适应、融入和改变。“最主要的还是心理变化,由以前的浮躁不安,慢慢开始变得沉稳,在这片黄土地上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懂得了‘沉淀’。”他们已经体会到收获是大于付出的。去走访学生家庭时,附近几个村落都没有通车,乡亲们特意走路过来接,“学生们也很懂事,又讲礼貌,都是些重感情的善良孩子,我们经常被感动到,相信日后会成为我们的美好回忆。”

忆时真情

在西部农村生活一年对谁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克服种种困难并圆满完成支教任务的时刻就显得特别珍贵、厚重。材料学院2015级研一新生刘倩回想起过去一年支教的点点滴滴,依然显得很兴奋,虽然刚到海原时的自己很迷茫无助,但是现在还蛮怀念那种南方所没有的粗犷之美的,对那里漫山遍野的草都有了感情。虽然他们也曾尝过心酸、受过苦累甚至有过后悔的念头,但是坚持下来了再回过头看,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记忆,值得珍藏。

当然,经过一年的历练,他们对支教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整个支教工作无外乎教学、团学和助学这三个方面。以刘倩的教学经历来说,她负责初二年级3个班的生物课教学,每周每班2节课,还要加晚自习;有时也会需要她这种“流动人员”替请假的教师代课,几乎每半月还会有一次监考和改卷的任务。团学指的是校团委开展的各项活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集团委、学生会、社团的职能于一身,具体内容包括:每周要管理维护校园广播站,包括播音员的招纳管理、播音稿的准备以及播音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另外不定期举办朗诵比赛、关注留守儿童主题系列活动、周末文化小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助学工作这块主要是向学生发贫困申请表并组织填写以统计困难家庭的情况,对家庭特别困难的部分学生进行家访,然后通过关系网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团体,为这些学生争取保暖衣物、学习用品以及资金方面的资助。
需要做、想要做的太多,便觉得这一年过得很快,很多同学支教回来还是心有遗憾,觉得自己还可以为孩子们做更多。因为若没有去支教,很多同学可能永远都不会去宁夏海原这样一个黄土小城,更不会与一群让人又爱又恨的熊孩子们朝夕相处这么久而产生牵绊。“每个孩子都不会是完美的,但他们的美好也显而易见。”孩子们就像有待雕琢的玉,作为雕工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且心怀爱意,就能收获更美的东西。“要不是去支教,我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我的老师们当年的付出和牺牲。”刘倩笑着说。而和自己一起支教、互相扶持的小伙伴们也是每个支教队员最坚强的后盾,彼此已结下深厚友谊。
每个人对支教怀有不同的期待,但不管是渴望圆教师梦还是立志服务西部,是想要沉淀自己还是获取经验,只要真心真意去做,去坚持,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还有满是真情的回忆。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艰难困苦,我们心中仍有梦,并且勇敢地追寻、实践,终能玉汝于成。

第三版
责任编辑:徐弋茗
【焦点话题】

研究“僧”,你恋爱了吗?
本报记者:徐弋茗 张玲萍 许文艳 吴昊

编者按:
研究生群体虽然与本科生相似,以校园生活为主要生活方式,以专业学习研究为要务,但面临的婚恋问题和压力却要大得多,有人甚至有“被催婚”和“被相亲”的经历。近年来热度不减、内涵更加多样丰富的“双十一”、“光棍节”,成为十一月份,乃至整个秋季的重要节日之一。高校校园内部针对该节日所策划的单身派对等形式的联谊活动也层出不穷,其中面向研究生群体的活动更占了大多数。在家中,有三姑六婆操心考量;在校园,有联谊活动牵线聚缘。这些都凸显着研究生的婚恋问题。本期《凌云报》带你走进研究生群体的婚恋世界。

你好,校园联谊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月,校园里刮起了一股“双十一”风潮:一边是“双十一”的购物狂欢,一边是光棍节的“脱单”联谊。有人化身“剁手党”,也有人直面“光棍节”的挑战,要将“脱单”进行到底。
11月10日晚上七点,“青春同路,缘聚厦大”人文&信科单身派对在大南7Cafe准时开始。这场由人文学院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会牵头组织的联谊活动,吸引了来自人文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的17对单身男女参加。
“报名是很踊跃的,后来我们不得不以先到先得的原则控制了人数。”人文学院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人数的限制也是为了使得活动能更有效果。当晚,男女生一对一结成搭档,进行了一些促进交流的小游戏。游戏环节使得现场的气氛活跃而温馨。“当然也会有很害羞的”,并不是所有的参与者都很轻松自在,据负责人透露,有位男生一和女生说话就脸红,甚至第一轮游戏没结束就离场了,“希望他下次可以更自信一些”。
人文学院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有联谊传统的。“平时大家都忙着搞科研,交际的圈子本来就小,何况圈子里女生数量也少。”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负责人道出了苦恼。因为两院各自的学科属性,男女比例的偏差比较大。但这也成为两院共办联谊活动的基础。
另一场由校研会组织,面向全校研究生的联谊活动——“遇见&缘来”也在“双十一”后的11月13日于1921咖啡厅成功举办。当天,主办方给嘉宾呈现了一个华灯、鲜花、气球、甜点并存的联谊之夜,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活动要求男士着衬衫,女士着裙装,不少参与者觉得“主办方还挺注意追求浪漫高雅格调的”。
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会也有自己的联谊活动品牌。“缘来在这里”是厦大研究生自己的“非诚勿扰”。报名选拔条件中,最主要的是报名者的真诚——明确带着寻求另一半的目的来参加,而形象和综合素质也需要考量。由于同学们的切实交友需要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普及,化学化工学院研会微信公众号的“小媒人”板块于2015年4月19日正式上线,专为寻求另一半的单身人士设置,要求展示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12月就要开始报名的‘我在圣诞遇见你’已经是我们院举办的‘缘来在这里’的第四届了。”负责人向记者自豪地表示。
在校的研究生群体,对联谊活动并不陌生。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但本质都是通过各种活动,为研究生群体提供交际的平台,而这种交际带有较为明确的男女交往目的。但是,也有些参与者表示,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分组活动这一环节的设置上,很有可能限制了他们在场的交流,还有一些表演形式的环节,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很大必要。在提出建议和意见的同时,不少参与者对主办方的热心服务表示感谢。研究生学业科研压力大,社交圈没有本科生广,校园内存在的各种联谊活动,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也的的确确为拓宽同学们的交际圈作出了贡献。

婚恋,我们有话要说
校园内的各项联谊活动,绝大部分针对研究生群体举办。和本科阶段不同的是,大部分研究生,无论是否会主动参与,对这些带有“交友”性质的集体活动都已习以为常,这就引起了记者的好奇:面对婚恋问题,研究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联谊活动的?
针对研究生群体对婚恋问题的思考,本报记者在硕博生中做了一次小型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的形式,试图展示研究生群体的婚恋观。本次调查共回收了268份问卷,其中,硕士生235人,博士生33人。同时,对近十位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访谈。
“你为什么不参加联谊活动?”
统计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中有29.8%的研究生已经处于婚恋状态。这也说明,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仍然处于单身状态。在单身的同学当中,有73.5%没有参加过任何联谊活动。这固然和活动本身对参与人数的限制有关,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是性格的差异。面对着校园内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大部分同学都是持观望态度,真正亲身参与的依然是小部分。
信息与技术科学学院研二的严同学是个有点内向的理工男,他坦言,本科时不太在意谈恋爱的事,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认真考虑,遇到喜欢的人也有过行动,但不会太刻意带着目的性去认识一个人。因此,他认为自己不会参加联谊。对于身边很多同学都处于单身状态的现象,他觉得很大方面是性格原因。的确,内向的同学,不只是在恋爱方面,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可能没有外向的同学主动。但也有部分同学仅仅在面对带有明显“交友”标签的联谊活动时会有回避心理,担心自己参加联谊活动会遭到议论甚至调笑。个别联谊活动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国内高校并没有形成类似国外高校的“派对文化”,这也使得任何派对性质的活动,都成为小部分爱好交际的同学的活动。
还有一些同学,出于另一方面的考虑而不去参加联谊活动。这类同学是对爱情抱有美好而浪漫的愿望的。在他们看来,联谊也好,相亲也罢,都是一种十分刻意和目的性极强的交际方式。这与他们对爱情的认知和期许是相违背的,这样的交际方式也许是高效的,但也会损失一些恋爱初期心动和浪漫的美好。在这些同学的观念中,单身也许并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文学院研二的张同学就向我们表示,她目前认为,谈恋爱并不是必须的,甚至婚姻也不是人生的必修课。她很享受目前单身的状态,觉得很自由,也没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婚恋压力。“对于目前的一切生活规划和有关未来的设想,我都只需要考虑自己想要的就好了,不用为了任何人而妥协,放弃属于我的自由。”但她同时也表示并不排斥谈恋爱,“看他有没有足够的魅力让我心甘情愿作出让步喽!”
“你感受到婚恋压力了吗?”
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外界的压力还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针对大部分女生,在研究生阶段,来自家庭的婚恋压力将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越来越大。
处于更“高龄”研究生阶段,63.06%的受访者认为年龄会影响到自己的婚恋。57%的受访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婚恋压力,而这个比例在女生中更高。另外一项关于理想结婚年龄的调查中,30%的同学希望在27岁之前可以结婚,而其中78.3%是女生。13.8%的同学觉得在30岁之后结婚也可以,而在这其中女生的比例却减少到了34.5%。其余的受访者希望能在27岁到30岁之间结婚,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基本持平。可见在婚恋问题上,年龄这一因素对女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校园中存在各式各样的联谊活动这一现象,也是社会整体对研究生群体施加的婚恋压力的体现。我们还是处于“成家立业”这样的社会期许中。一方面,我们要将自己学习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方能谈及“立业”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应该”结婚的阶段,顺利完成“成家”这样的“人生大事”。而且,这两个阶段似乎是需要分段按时进行的。如若没有按时婚恋,便是一种失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爱护很大,因此此类“失误”在很多家长心目中是要避免的。所以,来自家庭的婚恋压力,说到底可能是另一种“爱之深,责之切”。
我们的研究生群体,在面对这样的婚恋问题时,是如何应对的呢?很多同学都表示,虽然会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婚恋压力,并且会尊重家庭对自己婚恋的意见,但是这种压力并不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造成影响。
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研二的何同学就大方向记者坦言,从本科开始就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婚恋压力,家长曾试图安排相亲,但本人并不愿意,希望能有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不喜欢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去结识一个人,也期待浪漫的相遇。总的来说,周围亲友的压力,并没有给自己的行动造成很大影响,反而是自己觉得,年纪渐长后开始希望组建家庭,寻求安定。
所以,外界的施压,可能并不是促使研究生群体正视和思考婚恋问题的最好手段。他们甚至可能已经有了来自自身的切实想法,又或许正抱着这样的美好愿望在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法学院研二的贺同学跟男朋友异地恋已经五年了。在谈到异地恋长久的秘诀时,她笑称:“女生不要作,男生不要花心。”随即又很认真地说:“谈恋爱避免不了矛盾争吵,尤其对于异地恋来说更是很大的挑战,彼此信任很重要,一定要及时沟通,不要冷战,原则性的问题千万要当面谈。”现在他们依然保持着一个月至少见一次面的频率。
研究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已经建立起家庭的人士。法学院研一的金同学是一名已婚人士,工作三年结婚两年之后毅然辞掉了工作来读研,丈夫对她全力支持。她和丈夫从相恋到结婚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在她看来,结婚和恋爱并没有本质区别,两个人结婚一定要聊得来,玩得来,三观契合,槽点一致,在很多事情上不要太计较,简单一点,随意一点。在一起久了难免会有小摩擦,“这个时候我就一本正经地摆事实、讲道理,每次都是他认输,有心让着我。”幸福溢于言表。

除了以上几位同学之外,另外一些受访者也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各自的婚恋观念。因此,我们试着做一个汇总。在婚恋问题上,研究生既是一个有着整体性特点的群体,也是一个有着个性化的群体。在众多受访者中,既有已婚人士,也有单身人士,同时也有正处于异地恋状态的情侣。有人正面临着较大的婚恋压力,有人则不然;有人更看到了恋爱与婚姻的相似,有人则相反;有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有人则更外向和活跃……他们的婚恋观念并不相同,甚至会有许多差异。这些共性和差异并存于研究生群体的婚恋观念中。
年轻,不缺想法
婚恋,是人生进行到一个阶段,所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而研究生阶段正是这样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将有可能会有另一个人来分享我们的人生。而在这个时候,感性和理性同样在为我们指明方向。
在与多位同学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很多同学都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有着较明晰的想法,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婚恋观念的形成。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生群体在婚恋中更看重另一半的哪一方面特质呢?根据本报的调查,价值观、品德和兴趣爱好分别位列前三,而家境、职业和收入排在了后三项。当被问及对另一半有什么期待时,有一位受访者腼腆地笑了笑,说:“最重要的是合得来吧,要三观一致,有共同话题和兴趣爱好。”可见,相比于一些物质层面的特质,精神层面的契合与否,才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同时,大部分的受访者并不认为,婚姻对他们来说是个急迫的“问题”。一个感性上的原因在于,同学们还保持着年轻人的特性:喜欢浪漫,期待相遇,对未来和生活怀有美好的愿景和激情,他们更希望能在未来的美好期待和自我实现中稳稳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爱情。“我还是很希望能有一个美好的婚礼的。”也有受访者以这样一句话向记者表达了她对婚姻的期许。另一个原因在于,研究生群体对恋爱和婚姻存在着差别化认知。
化学化工学院研一的郭同学就认为谈恋爱和结婚并不是一回事。“谈恋爱并不一定要奔着结婚去啊,两个人谈着谈着最后水到渠成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固然很美好,但即使最后没有走到一起也没关系啊,最起码你从这段感情中学到了东西,变成了更好的人。”不少受访者都有类似的将恋爱和婚姻差别化对待的认知,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感情基础对于婚姻来说固然是必须的,但物质基础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结婚相对于恋爱,更像是两个家庭结合产生出新的大家庭,而婚姻双方势必将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新家庭结构的中流砥柱。此外,面对婚后下一代生养的现实问题,整个家庭总是希望能给予最优质的物质条件。因此,出于现实考虑,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希望在双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再考虑婚姻问题。
身为博士,化学化工学院的郭同学显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他直言,出于对未来的自己和另一半负责任的态度,他目前更专注于学业和科研的单调生活,使得他的交际圈狭小以及缺乏私人时间。当问到会否在博士期间结婚时,他表示假如感情发展得比较好,也会考虑在博士期间结婚,但他又沉思了一下说:“还是先等事业稳定了再说吧,毕竟结了婚要开始考虑养孩子的成本。”
我们还注意到,大部分受访者在表达自己的婚恋观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和周围人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但他们对此并不感到奇怪,既不会认为他人的观念有错,也不会全盘否定自己的想法。
在我们的调查和访问中,许多受访者对于一些新兴的婚恋观念,如不婚、丁克等,表示自己不会尝试,但对持有这些观念的人抱有充分的尊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们认识到在婚恋这个相当私人的问题上,个人真是的感受和理解最为重要。因此,充分尊重各种可能存在的差异。
研究生群体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也是一个有着思想深度的个性群体,面对婚恋问题,他们尊重传统,尊重家庭,但也重视自身的感受,不会随波逐流;他们期待精神浪漫,但也直面物质现实,不会局限在象牙塔之内。尽管他们的部分想法仍然稍显稚嫩,但他们每一个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也有笑有泪的人。
他们就是我们。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四版
责任编辑;陈佩云
【文林采撷】
四季随想之“秋”
本报记者;陈育贤  陈佩云
编者按:随着秋冬的到来,南北方的景致差异愈发明显了。北方冷的萧瑟而直率,南方却婉转迂回,带了那么几分欲说还休。北方降温次次成功,每每“突破下限”,似厦门这样的南方,却经历了一次次降温失败,慢慢地步入秋冬。有着北方生活学习经历的厦大学子们,常常感慨这二者的差异,描摹这不同的四时之景。


此地秋

秋天是清萧的,冷冷淡淡,不着脂粉却又有种与生俱来的顾盼生辉。置身于清冽的寒气之中,这种冷,是细细碎碎的凌乱章节,毫无道理可言。夏日的炎热还未尽散去,阳光晒在身上仍有灼人的温度。但是一夜秋凉,三寸日光,冷热都是猝不及防的。倒希望冬天快来。还有这一点期待,关于四季分明的期待。北方已是银装素裹的世界,碎玉琼芳,重重雪色氤氲。雪后初霁,一片白茫茫大地的消融,应该是叫人心生欢喜的活力。此时中国大地之季节,由南至北,大约似国画的色卡,自墨绿、粗孔雀绿、品绿、碧玉石、深松绿、缥色、秘色递进的吧。
芙蓉湖映着山光,水色喜人,偶有云彩投映其中,飘忽不定,天蓝得像一个古老而永久的神话,湖水碧绿得仿如夏季的挽歌。南普陀寺钟声肃穆,余音袅袅,叫人心境俱空。秋天的汽笛声显得辽远且壮阔,勾勒出梦境里的岛屿。海边的人儿啊,还执迷于浪花与青芒。假如将青山绿树碧水比作天地秩序的彩衣,花朵可以称得上是绸缎之上的盘扣。羊蹄甲开得疯狂肆虐,盘踞一方,木芙蓉也是妩媚多姿。其色淡雅,其姿窈窕,灿若织锦,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气势。沉浸在南国之初秋里,触目皆青山绿水,姹紫嫣红,仿佛一点萧索之意尽无。但当那秋风拂袖,却带来了饱满丰盈的秋意。
对于一个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而言,时序的不分明多少带点遗憾。没有离家远行,也就没什么可勾起丝丝缕缕的乡愁。只是慨叹这秋,虽然混沌,却别有风情万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当四时以草木为点缀,以记忆与感受为轴,一次回眸,便能牵扯出许多思绪来。秋天叫人心安,躁动渐渐止息,阅尽山水,余下的一点体验与感知留给昔日。大约正是这瑟瑟秋风,让我想起儿时的一个节日。
农历九月十一是故乡旧时的民俗日,一个小镇因祭祀的不同划分,以民俗日为界,倒显得泾渭分明起来。每到九月十一,家家宴请,灯火通明,小孩儿走街串巷,大人拼酒闲聊,热闹不已。菜品上桌,都是些淳朴的乡间鲜味。我最爱炸得外脆内酥的芋头,香香脆脆的黄金外衣,绵绵密密的软糯内里,带着水中的清香满满地溢出来。从傍晚戏台咚咚锵的声音开始,喧闹一层层地荡漾开去。戏台下早已人头攒动,阿公阿嬷兴致盎然、正襟危坐,不时交头接耳,满怀期待。有慕名而来的小贩,支起了棉花糖的摊子,呼啦啦地转动着五颜六色的梦,热腾腾的会融化,想必是空气抢着和小孩子一起蚕食这份甜腻。小贩也走动着兜售会发光的荧光棒,都是些便宜的物什,是最容易被满足的快乐。还有永远在吵闹的孩童,兜里有硬币响该是多美好的事儿啊,倘若没有,缠着大人撒娇也是好的。而台上呢,唱的是乡音,演的大约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旧事,多少哀怨与踌躇,多少喜上眉梢,多少愁满兰舟,听的人自然会懂。台下的人听得入迷,看得痴了怔了。戏是有味的,至少应该是甜甜的棉花糖的味道。今日仍愧于自身的浅陋与粗疏,于戏曲依旧杳然不懂,但于戏曲的美感,倒是被秋风点解得略知一二了。“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时空移换,那些戏倒是在秋天的回忆里散漫地扎根了。
近些年,戏班子又来了。可是戏台底下,早已经换了一批人了吧。
秋,必然是带着些许的寒意与萧索。草木以开、落、生、死的方式在点缀着世界。然而时间是永恒之谜。走过生命的繁华与落寞,喧闹与孤独,就如花期一般。萌芽,孕育,开放,凋零。有寒风瑟瑟中的萧索,更有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有零落成泥的悲哀,更有独立枝头的俏丽。一盛一衰,一荣一枯,从来都是渐渐发生的,自然而然地。而生活,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见微知著。生命过程的无法逆转,正是这生命的可爱之处。所以有时序的变换,有回忆的累积,关于季节的记忆重重叠叠,生生不息。我们在世俗里寻找诗意的栖居,也许只需要循着季节的步伐,春赏花,夏听雨,秋登高,冬欲眠。我们在现实里完成对理想的追逐,也许不过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秋天来了,为自己泡一杯茶,添一件衣裳。何其简单,何其易于如愿,却又总是生生被耽误。
秋风像是从遥远的地方吹来,轻轻地拂在心上,温柔得让人动容。
我们要永远记得从前有一个时候在心里也曾有过开花的春天,也要永远记得从前此地,那个花落秋风起的九月、十月和十一月。

北方的秋
秋天是清萧的,冷冷淡淡,不着脂粉却又有种与生俱来的顾盼生辉。置身于清冽的寒气之中,这种冷,是细细碎碎的凌乱章节,毫无道理可言。夏日的炎热还未尽散去,阳光晒在身上仍有灼人的温度。但是一夜秋凉,三寸日光,冷热都是猝不及防的。倒希望冬天快来。还有这一点期待,关于四季分明的期待。北方已是银装素裹的世界,碎玉琼芳,重重雪色氤氲。雪后初霁,一片白茫茫大地的消融,应该是叫人心生欢喜的活力。此时中国大地之季节,由南至北,大约似国画的色卡,自墨绿、粗孔雀绿、品绿、碧玉石、深松绿、缥色、秘色递进的吧。
芙蓉湖映着山光,水色喜人,偶有云彩投映其中,飘忽不定,天蓝得像一个古老而永久的神话,湖水碧绿得仿如夏季的挽歌。南普陀寺钟声肃穆,余音袅袅,叫人心境俱空。秋天的汽笛声显得辽远且壮阔,勾勒出梦境里的岛屿。海边的人儿啊,还执迷于浪花与青芒。假如将青山绿树碧水比作天地秩序的彩衣,花朵可以称得上是绸缎之上的盘扣。羊蹄甲开得疯狂肆虐,盘踞一方,木芙蓉也是妩媚多姿。其色淡雅,其姿窈窕,灿若织锦,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气势。沉浸在南国之初秋里,触目皆青山绿水,姹紫嫣红,仿佛一点萧索之意尽无。但当那秋风拂袖,却带来了饱满丰盈的秋意。
对于一个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而言,时序的不分明多少带点遗憾。没有离家远行,也就没什么可勾起丝丝缕缕的乡愁。只是慨叹这秋,虽然混沌,却别有风情万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当四时以草木为点缀,以记忆与感受为轴,一次回眸,便能牵扯出许多思绪来。秋天叫人心安,躁动渐渐止息,阅尽山水,余下的一点体验与感知留给昔日。大约正是这瑟瑟秋风,让我想起儿时的一个节日。
农历九月十一是故乡旧时的民俗日,一个小镇因祭祀的不同划分,以民俗日为界,倒显得泾渭分明起来。每到九月十一,家家宴请,灯火通明,小孩儿走街串巷,大人拼酒闲聊,热闹不已。菜品上桌,都是些淳朴的乡间鲜味。我最爱炸得外脆内酥的芋头,香香脆脆的黄金外衣,绵绵密密的软糯内里,带着水中的清香满满地溢出来。从傍晚戏台咚咚锵的声音开始,喧闹一层层地荡漾开去。戏台下早已人头攒动,阿公阿嬷兴致盎然、正襟危坐,不时交头接耳,满怀期待。有慕名而来的小贩,支起了棉花糖的摊子,呼啦啦地转动着五颜六色的梦,热腾腾的会融化,想必是空气抢着和小孩子一起蚕食这份甜腻。小贩也走动着兜售会发光的荧光棒,都是些便宜的物什,是最容易被满足的快乐。还有永远在吵闹的孩童,兜里有硬币响该是多美好的事儿啊,倘若没有,缠着大人撒娇也是好的。而台上呢,唱的是乡音,演的大约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旧事,多少哀怨与踌躇,多少喜上眉梢,多少愁满兰舟,听的人自然会懂。台下的人听得入迷,看得痴了怔了。戏是有味的,至少应该是甜甜的棉花糖的味道。今日仍愧于自身的浅陋与粗疏,于戏曲依旧杳然不懂,但于戏曲的美感,倒是被秋风点解得略知一二了。“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时空移换,那些戏倒是在秋天的回忆里散漫地扎根了。
近些年,戏班子又来了。可是戏台底下,早已经换了一批人了吧。
秋,必然是带着些许的寒意与萧索。草木以开、落、生、死的方式在点缀着世界。然而时间是永恒之谜。走过生命的繁华与落寞,喧闹与孤独,就如花期一般。萌芽,孕育,开放,凋零。有寒风瑟瑟中的萧索,更有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有零落成泥的悲哀,更有独立枝头的俏丽。一盛一衰,一荣一枯,从来都是渐渐发生的,自然而然地。而生活,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见微知著。生命过程的无法逆转,正是这生命的可爱之处。所以有时序的变换,有回忆的累积,关于季节的记忆重重叠叠,生生不息。我们在世俗里寻找诗意的栖居,也许只需要循着季节的步伐,春赏花,夏听雨,秋登高,冬欲眠。我们在现实里完成对理想的追逐,也许不过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秋天来了,为自己泡一杯茶,添一件衣裳。何其简单,何其易于如愿,却又总是生生被耽误。
秋风像是从遥远的地方吹来,轻轻地拂在心上,温柔得让人动容。
我们要永远记得从前有一个时候在心里也曾有过开花的春天,也要永远记得从前此地,那个花落秋风起的九月、十月和十一月。

【文化视点】
图书馆资源介绍之“预约委托及邮件短信服务”
供稿:厦门大学图书馆
本报记者:李梦丹
你是否曾为需要的书被全部借出而苦恼?或者为要借其他校区的书需要长途跋涉而发愁?又或者你因担心忘记取书而感到焦虑?别着急,只要看完这期专栏,并正确使用“我的图书馆”中的预约、委托、邮件及短信服务,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啦!

假如我需要的书全都“借出”了怎么办?
如果你需要的书在某个馆藏点全部借出,你可以选择登录“我的图书馆”申请书刊预约。
预约流程:
1、打开图书馆主页,登录“我的图书馆”。
2、在书目检索页面,按条件检索得到你所需图书后,点击题名进入书目详细信息页。
3、确定你所需的书全被借出需要预约,点击“预约申请”进入申请页面申请预约。

假如我要借的书在我所在校区全被“借出”或者无馆藏,但在其他校区有处于“可借”状态的图书怎么办呢?
遇到此类情况,可以前往你所在校区图书馆总服务台办理跨校区的委托借阅服务,我们将在10天之内为您查找并运送所需图书。 如果你在翔安校区,你还可以享受网上委托的特别服务哦。
友情提示:如果有超期未还图书或者超期滞还金未缴清等情况,不受理委托申请;在申请后出现超期未还图书或者超期滞还金未缴清等情况,亦不能为您运送。

预约书及委托书到馆后,我总是忘记查看“我的图书馆”而错过取书我该怎么办?
不用担心,我们的邮件服务和短信服务可以帮助你随时随地了解到书信息。
邮件服务在“我的图书馆”中登记您常用的email地址可以及时获得:预约到书通知、委托到书通知、书刊借阅到期提醒、书刊借阅超期提醒以及图书馆讲座信息等服务推送。
2012级以后默认注册邮箱地址为学号[email protected],你可以使用邮件客户端或者设置邮件转发,将邮件转发到你常用邮箱中。步骤详见:《使用客户端或其他邮箱获取图书馆邮件设置教程》

短信服务
“短信服务”提供包括预约到书提醒、委托到书提醒及通知咨询服务等服务信息的推送。您可以登录我的图书馆填写手机号码并通过“管理短信服务”定制您感兴趣的业务信息。
同学们可以登陆“我的图书馆”,点击“管理短信服务”进入定制页面。填写手机号码“开通短信通知”。完成后,就只需坐等到书通知了。
图书馆资源多多,使用方法也很多,希望同学们与《凌云报》小编们一道,走近图书馆,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