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各单位:



《绍兴市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0月28日



绍兴市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




绍兴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既是绍兴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深入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规划纲要》”)和《浙江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省《行动方案》”),按照“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战略部署,明确我市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功能载体和保障措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绍兴作出的“绍兴要放在‘长三角’的范围来审视你们的发展地位”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以“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主题,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一体化发展导向,发挥绍兴特色优势,聚焦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市体系、城市文化体系、自然生态体系“四个体系”建设战略重点,全力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突出“全市域”和“全方位”两个重点,不断深化“融杭联甬接沪”发展格局,高标准建设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设施互联、产业互补、文旅互融、民生互享、政策互鉴,努力在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彰显绍兴担当、体现绍兴作为、展现绍兴魅力,更高水平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战略协同。紧密结合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方案》总体部署,把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接轨上海、“四大”建设和“四个体系”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找准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新定位,融入沪杭甬“一体同城”大格局,强化统筹推进、同步实施,使国家战略在绍兴落地落实。

2.坚持全域融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加快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不断放大“溢出效应”,努力实现“左右逢源”,探索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与一体化路径。

3.坚持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绍兴区位、交通、产业、生态、人文等特色优势,坚持错位发展,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着力找准新载体、开拓新空间、培育新动能、开创新模式,聚焦聚力打造一批体现绍兴特色、一流水平的重点板块和标志性工程。

4.坚持机制创新。以政府有为助推市场有效,发挥多主体作用,强化区域分工合作和优势集成,共同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长三角统一大市场。深化政策、规划、机制三方面协同,完善一体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和跨区域空间合作开发机制,破解一体化发展瓶颈障碍,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三)定位目标

围绕更高水平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总体目标,全市域全方位推进一体化取得实质性成效,成为长三角南翼先进智造基地、长三角文商旅融合先行城市、长三角宜居宜业品质城市、融杭联甬接沪枢纽城市。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60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量超1.8亿人次,助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重返全国“30强”。

长三角南翼先进智造基地:借力区域一体化,高端产业及要素溢出充分承接,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刻重塑,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形成,标志性工程项目的培育引进与产业链延伸、创新生态圈建设聚力加强,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形成长三角有引领性和影响力的智造集群和高地。

长三角文商旅融合先行区:以“历史+人文”为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支撑,江南文化传承创新画卷充分展现,文商旅融合发展黄金链加快共筑,形成一批城市特质彰显、内涵价值丰富、具备高识别度的国内国际知名文旅品牌,城市间文化交流互动全面深化,成为长三角“最具标识度城市”。

长三角宜居宜业品质之城:城市生态、生活、生产不断融合,人才、教育、社保、医疗、体育、文化、艺术、娱乐和创业、创新、创意、创作等高品质服务全面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具有“一线城市”标准的城市功能和品质。

融杭联甬接沪枢纽城市:绍兴对沪杭甬三大都市圈的纽带、聚合作用充分显现,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成为区域一体化先行示范,深度接轨上海走在前列、取得实效。融入长三角的轨道交通网、公路网、水路网进一步畅通,实现基础设施更高质量融合互通,形成杭绍甬城市之间“半小时交通圈”及至上海地区“1小时交通圈”。

展望到2035年,绍兴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衡,市场统一规范、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的一体化市场体系更趋完善,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中占据更多高端环节,成为人才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理想创业地,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理想居住地,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重点任务

围绕“六高·六共同”,实施绍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30项重点任务。

(一)高水平建设先进智造基地,共同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1.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电子信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产业链深度分工融合,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国际资本等落户,协同开展长三角城市重大生产力布局,形成“沪杭研发、绍兴制造转化”模式。全力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创建高端生物医药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协同建设纺织化纤产业集群、通用航空产业集群、氢能源产业集群,支持“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等重点产业在绍兴集聚发展,构建一批跨区域产业协同先行区和重大平台。

2.打造数字经济融创发展先行区。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行动,探索建立跨行政区数字经济赋能方案,积极融入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推动阿里巴巴与绍兴开展产业数字化合作,建设阿里云—鉴湖工业互联网实验室等合作平台,深化ET工业大脑在绍兴印染纺织、历史经典产业等行业应用。积极参与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协同构建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探索5G 工业应用,打造工业APP 应用之都,全面推广智能制造“新昌模式”。支持大中型企业通过“移动化”改造、“互联网化”升级、“智能化”提升等途径逐步实现云计算深度应用,探索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

3.打造未来产业智造转化实践区。对接杭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参与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推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及产业融合。借力上海、合肥、杭州等地科研力量,通过创新产研合作、收购兼并、企业创新、海内外英才计划等路径,联动发展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在智能软硬件、智能安防、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网联汽车等领域重点突破。

4.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区。围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和创意经济等“四大经济”,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创新创意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升,探索打造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示范区。主动对接上海服务品牌建设,推动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支持长三角品牌企业布局发展家政、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5.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合作区。融入长三角农产品产销联盟,联合打造长三角现代农业园,吸引上海等地资金投资绍兴农产品加工流通与休闲观光农业,推进茶叶、香榧、蔬菜、花卉苗木、水果、水产品等名特优产品融入长三角营销网络。挖掘黄酒、珍珠等经典产业文化内涵,持续开展长三角城市推介活动,深化与江南大学等合作,提升黄酒价值、开发黄酒功能、讲好黄酒故事,不断提升珍珠产业的美誉度和市场的关注度。拓展上海等城市的建筑市场份额,积极培育航母式建筑企业,深化与长三角城市高端建筑设计院所合作。

(二)高能级建设科技创新走廊,共同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6.深度融入区域创新大走廊。加快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强与G60沿线城市的创新合作,参与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和长三角产业创新智库联盟。建设绍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深化与长三角城市创新券通兑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为科技项目布局、科创资源共享以及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搭建合作平台。

7.深化大院名校名所合作。抓住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机遇,全面加强与长三角高端研发机构、大企业集团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携手共建跨区域多层次产业创新合作平台,积极承担上海科创中心高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深入对接西湖大学、杭州未来科技城、南湖达摩小镇等创新平台。融入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杭州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与绍兴建立合作联盟,分享创业创新资源。

8.合力构建创新人才共同体。面向全球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借鉴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人才试验区经验,探索“人才特区”试点。深入实施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积极承接长三角重点产业人才项目资源。鼓励各地和有条件的企业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建立人才飞地,加大高端人才项目孵化和引进力度。举办“活力绍兴·智引全球”长三角专场活动,建立引才联络站和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优化招才引智服务,加大长三角各类人才联合培养力度。推动绍兴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建立统一的人才一体化评价和互认体系。加快柔性引进院士专家智力,引进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享浙江人才大厦等资源。

9.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培育创新创业融资新模式,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积极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深化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合作,参与建设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精准对接上交所科创板,培育并鼓励“硬技术、硬科技”企业申请科创板上市。争取长三角各地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参与设立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主题的各类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参与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构建金融机构总部(分部)、天使投资人、股权投资机构、金融大数据等产业协同发展的财富管理产业链和新金融生态圈,运用金融科技创造更好金融服务。

(三)高层次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共同构筑开放互通网络

10.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交通枢纽。建成杭绍城际铁路、杭绍台铁路、金甬铁路、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等重大项目,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加快建设2号线一期。推动风情旅游新干线(绍兴城际线)进杭州、诸暨利用浙赣线开行市域(郊)列车至杭州。对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谋划实施杭州湾南岸沿湾轨道交通工程,开展市区至诸暨、市区至嵊新两条市域铁路前期。到2025年,全市轨道交通里程数达到65公里。

11.共建一体化水陆交通物流网络。建成杭绍台高速、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杭绍甬智慧高速及连接线、柯诸高速等,开展甬金高速扩容(复线)、绍诸高速至四明山高速联络线、富诸嵊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建成杭州中环绍兴段等融杭快速路,加快普陀—开化等道路前期,对接宁波建设G329上虞盖北至道墟段(余姚段)等项目。提升浦阳江航道等级,新建诸暨店口港,加强绍兴港与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接轨,建立宁波绍兴交通、港口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杭甬运河作用,共同推进海河联运发展。进一步承接杭州、宁波、金义都市区对绍兴的辐射效应,积极打造长三角智慧物流应用示范基地。

12.加快综合交通服务一体化。依托杭绍甬智慧高速、杭绍台高速等工程高起点参与构建环杭州湾智慧交通系统,面向未来出行,探索建设“绍兴无人驾驶—未来交通国家测试中心”,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无人驾驶道路、智能停车场、高效物流配送等绿色智能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加速实现杭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和票价“一票制”。构建快速对接上海机场和公路客运场站的道路客运体系,谋划建设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绍兴航站楼。加强新昌万丰通用机场、诸暨通用机场、鉴湖直升机机场与杭州、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对接。

13.加快新一代信息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5G网络协同布局,争取成为5G商用试点城市,加快建设镜湖5G试验区、新昌5G赋能智能装备小镇、嵊州5G产业园等平台。到2025年,全市5G用户普及率达到80%以上、5G设施实现全覆盖。全面布局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对接杭州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长三角区域量子通信商用干线网络建设。加快布局加氢配套基础设施,推进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快实施杭甬复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及杭州—义乌天然气管道工程。

14.高水平建设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创建绍兴综合保税区,提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功能。探索建设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主动对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争取复制推广成熟经验和更多投资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制度。对接杭州eWTP全球采购中心建设,争取设立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借鉴义乌、温州等地经验,创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

(四)高质量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共同促进文旅融合升级

15.传承创新江南文化。联动长三角城市推进古越文化、大禹文化、戏曲文化、黄酒文化、阳明文化、鲁迅文化等研究阐释、当代利用,全力推进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持续放大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效应。与杭州共同繁荣南宋文化,联合举办南宋文化旅游节,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共同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和东方文化深度体验地。

16.保护利用长三角经典文化古城。深化古城城市设计,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加快建设古城北入口改造、阳明故里核心区块、鲁迅故里、书圣故里(蔡元培纪念馆)、“风越里”特色街区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高端民宿酒店集群和创意街区,研究策划古城漫游文化步道和水境体验路径。借鉴上海等地经验鼓励“老字号”品牌传统业态创新,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书房、民间博物馆等建设,加快使千年古城焕发出时代的活力魅力和现代的时尚特色。

17.共建运河和唐诗之路文化带。发挥浙东运河和唐诗之路的核心地位建设绍兴诗路名城,有效传承大运河文化,丰富运河两岸文化业态,形成以创意引领的影视动漫、文化艺术、休闲体育、历史博览等功能,加快建设浙东运河文化园等标志性项目。深化与杭州、宁波唐诗之路串珠成链、共建共享,精心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精心提炼文化符号、精心设计文化载体,联动杭州、宁波、台州等地举办以古城、运河和唐诗为主题的文化节,高水平建设可看、可听、可体验的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

18.共建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发挥东方水城特色优势,参与长三角江南古城、古镇文化传承、推广保护联盟,融合创新创意元素,打造古城古镇体验街区和文化旅游休憩古镇群。实施水网河道修复和江南水乡河道沿线景观及环境整治工程,以鉴湖湿地公园等为重点参与打造江南水乡国家湿地公园,整合提升鉴湖、曹娥江、浦阳江等水上游线,加快发展水陆两栖型观光产品。

19.共筑长三角旅游联盟。深耕长三角旅游市场,建立旅游战略联盟,绘制杭绍甬旅游“一张图”,深化与沪杭甬知名旅行社合作,共推旅游年卡,鼓励和支持大型旅游企业、著名旅游管理公司和知名旅游品牌跨市经营、连锁经营和品牌输出。融入杭州—黄山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走廊和四明山生态旅游协作区,对接杭州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鼓励“夜游”和“沉浸式”文旅消费,培育重量级网红旅游产品,谋划建设绍兴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

20.全面提升城市知名度影响力。深化与上海虹桥商务区战略合作,争取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协办地,共同打造长三角会商旅文体联动示范区,合力建设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绍兴馆。加快发展城市会展经济,争取上海和绍兴联办区域性或国际性重要展会。推动与杭州开展亚运全过程合作,协同开展城市宣传、赛事宣传,运用5G技术、新型材料等对场馆改造升级,积极引进国际体育赛事、高端国家会议展览、国际知名品牌等,协同打造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和展会之都。深化与长三角城市媒体合作交流,开展版面内容、节目资源、新媒采访互动,实现信息相通、情感相融。

21.深化长三角城市战略合作。不断拓展和完善与长三角城市政府、部门、园区、企业和社会等多层次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高层对话常态化、专门机构常设化和部门对接组织化的长效机制。建立与杭州、宁波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一体化发展深度合作关系,落实公共服务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文化旅游一体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协议,完善重点部门间一体化合作关系,深化各区、县(市)与杭州宁波相关区、县(市)友好合作关系,强化与上海浦东新区、松江区、安徽黄山市等紧密合作关系。深化乡贤联络机制,支持长三角城市绍兴商会建设。全面落实历次“绍兴周”活动成果,全方位、深层次开展各项交流互动活动。

(五)高普惠共享优质公共服务,共同提升居民美好生活

22.深化品牌化教育合作。全力支持绍兴文理学院更名设置绍兴大学和高质量发展,建立在绍高校与沪杭甬三地高校交流合作和共建共享机制。主动对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争取与更多长三角“双一流”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积极融入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共建一流学科联合体。深入实施基础教育同推共享计划,推动与沪、杭、苏等地教师交流互访和教育教学交流合作,增加高端基础教育供给。深化应用型教育改革,借鉴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模式,引入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办学。

23.共享品质化养老和文化资源。谋划建设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形成集健康管理、教育培训、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健康管理服务区。培育和储备养老护理人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兴办养老服务业,建设面向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的康养基地,复制推广黄浦—新昌一体化养老合作模式。加强与长三角主要城市文化演艺、艺术创作等合作,开展越剧、绍剧巡演,每年引进精品文化演出2场以上,争取高规格文化会展在绍兴设立分站(场)。参与和推动长三角各类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机构联盟建设,加强馆际联动和服务功能联通。

24.提供便利化医疗社保服务。参与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鼓励本地医院与长三角名医名院开展医疗合作,柔性引进名医专家,推进重点学科、专科合作共建,推动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发展,协同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等模式,逐步实现全市域、长三角医疗机构疑难病会诊、互联网预约挂号等智慧医疗服务,实现居民健康信息共建共享。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提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在长三角城市间转移接续的便利化水平,探索优化公积金异地互贷,加快实现市民卡“一卡通”。

25.构建智能化“城市大脑”。学习借鉴杭州等城市数据大脑建设管理运营经验,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深化“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参与构建“长三角区域数据大脑”,共建“云”平台、共享“数”资源、共绘“智”蓝图、共创“+”速度。基于“城市大脑”通用平台开展平安、交通、旅游、城管、健康和无废城市、古城保护等智慧应用。到2025年,全市城市智慧大脑服务面积覆盖率达到60%以上。

26.共构绿色化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坚守“稽山鉴水”生态本底,构筑会稽山—天姥山—四明山、曹娥江—剡溪—新昌江等生态屏障。合力攻坚杭州湾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等重点项目。参与建立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水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推进跨行政区域环境执法联动和环境风险应急联动。在全市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实现100%达标基础上,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以上,PM2.5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借鉴丽水等地经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广“无废城市”试点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经验,探索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力构筑优质环境共同体。

27.健全一体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参与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开展跨区域矛盾联合调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对长三角社会治理共建共享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序推进集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社区等多种功能的长三角区域智能安防体系建设。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市场监管跨区域协作共治,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质量安全监管跨区域共治共享。联手建立“长三角司法链”,共同打造“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司法级别信任机制。

(六)高效能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共同建立统一开放市场

28.合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合作,实现长三角政务服务线下异地办理和全流程线上办理,实现“掌上办事”和“掌上办公”政府核心业务全覆盖,探索与长三角城市开展企业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复制推广杭州“移动办事之城”经验,推进办事事项标准化、内容数字化和信息一体化,推进政务数据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归集、共享、开放和应用,持续提升企业、群众和基层的改革获得感和满意度。

29.合力推进信用长三角建设。参与共建“信用长三角”平台,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以及信贷征信公共数据库。建立企业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实现各类红黑名单信息的跨部门归集和跨区域应用。设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统一信用监管体系,对市场主体和社会法人失信行为等关键数据进行全面记录,建立全面覆盖、快速响应的信用监管体系,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逐步实现长三角区域信用信息异地查询、信用监管、信用服务的相互融通,加大对第三方征信机构培育扶持力度。推动在环境保护、食品药品、产品质量、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实施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制度,探索信用+文明交通、社会治理、医保监管、“无废城市”等应用场景。

30.合力推进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建立商品、产权交易、金融、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等要素市场网络体系,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全面开展重点行业和新兴领域满意消费建设,积极创建“长三角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围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物流等领域促进实施区域协同标准,共建长三角标准一体化信息平台,加快建立质量互认、资格互认制度,共同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建设。

三、重点区域和平台

以联动沪杭甬三大都市圈、提升“一区两廊”战略平台、打造一体化合作先行区为重点,形成全市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空间格局。

(一)联动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和上海大都市圈

贯彻国家《规划纲要》“推动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的紧密对接和合作分工,实现杭绍甬一体化”要求,全市域全方位融入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与杭州宁波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接共融格局。落实绍兴深度接轨上海行动计划,全力支持和参与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借鉴“上海2035”等规划理念,高标准编制绍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争取纳入并全面参与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协同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聚力“一区两廊”——绍兴滨海新区、绍兴科创大走廊、绍兴文创大走廊

1.绍兴滨海新区。坚持产城人融合,对标一流规划建设绍兴滨海新区,加强与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协作,加快集聚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打造杭州湾南岸智造大走廊。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探索创新园区共建模式,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相关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完善功能配套,全面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城市品位和能级,打造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杭州湾南翼生态宜居新城区。

2.绍兴科创大走廊。共同提升G60科创走廊合作发展水平,建立与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科创走廊创新联盟。加快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积极推进智汇芯城、浙江产业园、曹娥江科创走廊、G60创新转化枢纽港、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走廊等科技平台协同发展,以大走廊串联特色小镇、众创空间、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等创新平台,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承载区。

3.绍兴文创大走廊。以文创大走廊为核,以古越文明文创带、唐诗之路文创带、运河文化带等为依托,推动绍兴与长三角城市深化经典文化产业合作,协同构建时尚智造链、国学文化链、养生休闲链、特色工艺链、水乡民俗链等生长型文创产业价值链群,发展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教育、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创建全国文化金融改革示范区,深化与杭州之江文化产业带联动,借鉴杭州文化创意园区品牌经验输出,力争落户一批国字号产业集聚平台,联手打造一批数字文化产业合作载体。

(三)打造一批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1.柯桥融杭同城先行区。以柯西北区块为重点,加快承接杭州临空经济溢出,建设浙江绍兴产业园(柯西园)、临杭创新园(中欧产业园)等载体,承接杭州优质产业外溢项目,重点谋划建设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绍兴片区。以一流标准推动钱杨等区域小城市改造,协同衙前、瓜沥等实现从小城镇向小城市品质提升,加速同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上虞接沪联甬高端产业协作园。以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以新材料产业为依托,协同上海打造锂电池、高端金属材料、高分子新材料、半导体电子信息材料等特色产业链,积极引入创新研究院、产业孵化项目、检验检测机构等创新载体;推动上虞深度融入宁波先进智造产业生态,推进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合作对接,支持永和、驿亭、小越、谢塘等工业功能区与宁波开展产业合作,发展“边界经济”。探索与宁波协同建设氢能源产业集群,围绕氢能源汽车等领域精准招商,共同打造集氢能源科技园、氢能源产业园、氢能源示范园三位一体的“长三角氢能试验场”。

3.诸暨融杭同城发展带。以诸暨与杭州毗邻区域、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为重点,高起点规划建设融杭高铁新城,打造城市客厅,吸引杭州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及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高端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招引杭州未来科技城、富阳银湖科技城等平台优质企业。谋划诸暨—萧山临杭板块,统筹推进以滨江、萧山以及诸暨为基础的杭州南部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共护,重点与萧山协同推进浦阳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探索在浦阳江流域生态补偿深化、两岸景观共同规划提升、重点生态共保及产业布局协同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共同推动浦阳江经济带形成与做优。

4.嵊新义甬舟开放协作通道。加快融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和宁波都市圈,依托嵊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新昌高新园区等,规划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园,承接宁波产业转移,加快与宁波高新园、科技园对接,谋划临甬产业园和宁波高新区分园。依托杭绍台铁路、金甬铁路、杭绍台高速、527国道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嵊州高铁新城、甬金铁路站场,联动宁波—舟山港与义乌国际陆港枢纽,发挥陆海双向开放通道的“阀门”作用,共享国内物流、智能仓储、快递物流、铁路物流、空港物流和供应链区域运营中心等功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成立绍兴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全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研究审议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协调解决跨市合作的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城市合作、信息和产业合作、科技、人力社保、环保、交通、商务、文化旅游、金融等专题组,负责各重点领域对接协调和责任落实。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实行实体化运作。选派干部派驻长三角区域合作组织和相关地区部门挂职锻炼,开展干部培训、继续教育等合作。

(二)实施专项计划。 各地各部门根据国家《规划纲要》、省《行动方案》和市《行动计划》及杭绍甬一体化、深度接轨上海各项任务要求,细化落实举措和配套政策,全力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和落实重大改革任务。积极参与省级专项行动方案编制,联动杭州宁波制定实施毗邻区块建设计划,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实施方案、落实推进机制。

(三)强化载体支撑。 围绕城市、科创、产业、交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谋划落实一批重大项目、标志工程、标志平台,作为行动计划实施的重要载体,明确阶段性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定期对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举措、重大事项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动态调整完善任务清单。尽快梳理一批一体化事项清单,实施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形成重点工作项目化推进机制。

(四)强化要素保障。 探索与长三角相关城市建立重点领域制度规划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参与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探索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争取跨区域共同开发重点项目专项用地指标,努力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降本政策,加强对民营企业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协同和要素支持。加强制度创新与政策突破,学习借鉴长三角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和创新政策,在规划、政府办事规则、土地管理、财税分享、投融资、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化政策集成创新,以政策优势打造接轨高地、开放高地。

(五)加强智库建设。 成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一体化推进工作中的关键问题提供权威的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提升新结构经济学长三角研究中心等本地智库研究水平,加强与长三角社科组织机构联动,围绕绍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关键问题,邀请国内外智库开展研究咨询。引入第三方评估评价,对全市一体化发展重点事项、指标等跟踪分析落实情况,定期发布评估报告,探索相应激励机制。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