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电气工程学院介绍

学院发展历史

青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前身是 1979 年成立的原山东纺织工学院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和 1987 年成立的原青岛大学电气技术专业。 1993 年四校合并组建新的青岛大学, 1997 年相关专业合并组建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 2018 6 月调整组建成立电气工程学院。

学院发展现状

电气工程学院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和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学院目前拥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还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新能源汽车电气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智能电器与智能系统工程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有美国德州仪器、德国西门子等知名企业的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各专业方向的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学院下设电机与电器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和电气工程专业实验中心。

学院师资与学生规模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现有教职工 60 余人。其中,博导 7 人,教授 7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30 余人。优秀教师包括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1 人,科睿唯安“ 中国高被引科学家” 1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青岛大学首席教授 1 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 5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 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人, IEEE 高级会员 1 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1 人,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 1 人。目前在院本科生 800 余人,硕士研究生 200 余人。

学院教学与科研水平

学院教学与科研成果颇丰。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 项,国防预研子项目 2 项,省部级项目 30 余项,横向项目 60 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00 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70 余项,出版学术专著 3 , 国家规划教材 3 部,承担国家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 5 项,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 10 余项。

学院发展目标

电气工程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将电气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培养本学科领域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等高级专门人才。学院工作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齐心协力、为创建电气工程学科新局面而奋力拼搏”为指导思想,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壮大办学实力,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水平,朝着早日获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方向蓬勃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 1987 年。该专业 2007 年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 2011 年获批校级品牌专业并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019 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四年制本科,授工学学士学位。必考科目只有一门物理,其他科目不限。

本专业是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本专业下设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学生将先后学习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磁场理论、电路、磁路、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电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电力传动、新能源发电技术等专业课、以及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和综合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课外还可参加互联网 + 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

本专业面向国家和山东省战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理论知识、具有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电气工程领域方向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电网、电力设计院、电力设备生产公司及相关企业成为技术或管理人员;也可以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成为国家高精尖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 98% 以上,就业率和质量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

夏东伟,男, 1963 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青岛大学校长,兼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2000 年以来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 5 项。主要研究兴趣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源工程中的应用、光伏发电及其控制。主持或参加完成青岛市科技攻关项目 2 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 3 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横向项目若干项,出版图书 2 本,发表论文 30 余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1 项。主要研究成果为:“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电源研制”、“单片机控制的 UPS 电源”、“高灵敏度金属探测仪”、“复合转子异步机通用模型研究”、“高频化在线式 UPS 电源研制”、“双变换在线式 UPS 研制”、“微机控制智能化多功能充电、浮充电电源”及“智能型软开关模式的在线式 UPS 电源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电能变换技术 ; 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陈道炼 陈道炼 ,男, 1964 8 月生,博士,青岛大学首席教授、二级教授、电气工程学科硕导和系统科学学科博导,上海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兼职博导,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负责人,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人才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中达学者、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计划。曾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证书,留校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导。致力于电力电子、新能源发电和航空电源系统筹领域的创新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发表论文 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出版专著 3 部,以第一位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2 项和二等奖 1 项。兼任 IEEE 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编委,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航空电源系统

吴新振 吴新振 ,男, 1964 10 月生,博士,青岛大学特聘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大电机专委会委员。曾获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学士学位、东南大学电机专业硕士学位、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1989 年起在青岛大学电气工程系工作,并于 1989 年、 1992 年、 1996 年、 2000 年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电机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军工装备多型特种电机系统的研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国防重点项目子课题 6 项、其他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5 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8 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指导研究生获省优秀硕士论文 2 篇、省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2 项、省优秀实践成果三等奖 1 项。

主要研究方向:电机系统分析、设计与控制;多相感应电机系统;多相永磁电机系统

王冬青 ,女, 1964 12 月生,博士,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理工电气工程学科兼职博导。于天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88 年就职于青岛大学至今。长期致力于复杂系统辨识建模和控制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 SCI 收录论文近 40 篇,曾经进入 ESI 高被引论文总计 18 篇。 2 SCI 论文分别入选“ 2011 年和 2016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1 SCI 论文获得“ 2014 年欧洲信号处理协会最佳论文奖”。 2018 年获得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称号。主持国家基金面上、省部级项目等 15 项;授权发明专利 6 项。以第一位次分别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山东省高校科技奖励一等奖 2 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辨识建模和控制;无线电能传输;机器学习;无人机定位和导航

张智晟 张智晟 ,男, 1975 12 月生,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山理工电气工程学科兼职博导,青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负责人。 1998 年和 2001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别获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 2004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4-2006 年在天津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晋升副教授。 2006 11 月到青岛大学工作, 2012 年晋升教授。从事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电力系统故障诊断和智能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 4 项,横向科研项目 7 项,教研项目 5 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排名第 2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6 篇、 EI 收录 20 篇。参编教材 1 部,发表教研论文 3 篇。被《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聘为审稿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与规划、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王春芳 王春芳 ,男, 64 11 月生,博士,教授,山理工电气工程学科兼职博导。获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自动检测技术专业学士、清华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硕士、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各 1 项、青岛市新产品鉴定项目 1 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省教委项目 1 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参与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1 项,主持横向课题多项。发表科研论文 8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9 项,在审发明专利 20 余项,为企业研发电源新产品 30 余种。兼任 IEEE 及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源学会无线电能传输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能源电能变换技术专委会委员。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无线电能传输、中小型光伏变流器、软开关变频电源、动力电池快速充电及活化、电感器件的电磁热场仿真等方面。

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变流技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

李祥林 ,男, 1984 10 月生,博士,青岛大学教授、电气工程学科硕导。曾获中国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近年来主要从事新能源发电及全电驱动用新型特种电机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各 1 项、青岛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1 项,发表 SCI 收录期刊论文 2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获江苏省专利项目金奖 1 项。荣获中国石油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获评“青岛西海岸新区高层次紧缺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能永磁电机分析与设计;高温超导电机系统;磁齿轮及其传动系统

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青岛大学)介绍

青岛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改革中应运而生,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6 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的建设定位是:创建一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担负起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结构优、素质强的应用型、适应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2002 年开始重点建设以来,先后投资 1667 万元,建成面积近 4000 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心;每年面向全校 8 个学院、 27 个专业、近 5000 名学生开设 12 门理论课程、 17 门实验课程;可开设各层次实验项目 200 多个,年实验人时数达 25 万以上。作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学科组主任单位,主持制订了《山东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主持编写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电工电子新体系立体化系列实验教材。 2005 6 月,山东省教育厅在青岛大学召开山东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现场交流会,代表们一致认为:青岛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对山东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党团组织建设 -- 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

学生在实习基地青岛云路新能源公司实习场景

社区志愿服务

“乐学睿思 , 勤勉致知”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