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一百之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之十六)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 。 至妙意華門城 。
見德生童子 。 有德童女 。 頂禮其足 。 右繞畢己 。 於前合掌 。 而作是言 。 聖者 。 我己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 。 云何修菩薩道 。 唯願慈哀為我宣說 。
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 。 善男子 。 我等證得菩薩解脫 。 名為幻住 。
【疏】謂能所境智染淨之法 。 皆從緣起 。 無定性故 。 如幻而住 。
○二明業用 。
得此解脫故 。 見一切世界皆幻住 。 因緣所生故 。 一切眾生皆幻住 。 業煩惱所起故 。 一切世間皆幻住 。 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 。 一切法皆幻住 。 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 。 一切三世皆幻住 。 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 。 一切眾生生滅 。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幻住 。 虛妄分別所生故 。 一切國土皆幻住 。 想倒心倒見倒無明所現故 。 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 。 智斷分別所成故 。 一切菩薩皆幻住 。 能自調伏教化眾生諸行願法之所成故 。 一切菩薩眾會變化調伏諸所施為皆幻住 。 願智幻所成故 。 善男子 。 幻境自性 。 不可思議 。
【疏】於中二 。 初別明 。 後結歎 。 今初 。 有十種幻 。 皆上句標幻 。 下句以緣生釋成 。 十中初一為總 。 緣生世界 。 並通染淨 。 剎海亦名世界故 。 餘九為別 。 初五約染分依他 。 如幻緣生故 。 一約有情苦果 。 從業惑集生 。 二約十二因緣 。 順觀即世間故 。 次第相由 。 故云展轉 。 三就五類法中 。 但除無為 。 故云一切 。 以無為無有起 。 非幻緣生故 。 異熟識等 。 從無始惡習內執為我 。 四惑相應 。 故云我見等 。 及外取妄境 。 云種種幻緣 。 故感心等 。 悉皆如幻 。 四五二句 。 別明不相應行 。 四即是時 。 謂依行相續不斷 。 分位建立為時 。 所依行空 。 時何所立 。 妄計有體 。 是顛倒智 。 五即無常生老等 。 謂依生已壞滅 。 分位建立無常等 。 皆妄分別有 。 次一切國土 。 義通染淨 。 眾生染土 。 多從三倒所生 。 以不了唯心 。 妄取境界 。 故上云 。 一切國土 。 但想所持 。 既有妄想 。 故心見皆倒 。 言無明所現 。 亦通淨剎 。 謂登地已上無明未盡 。 所見國土種種不同 。 既云無明 。 則揀非佛土 。 (【鈔】既有妄想者 。 即出三倒也 。 一想倒 。 二心倒 。 三見倒 。 然十行品已廣分別 。 彼有多義 。 今是一義 。 以心見非倒 。 由想亂故 。 令餘二皆倒耳 。 ) 後三種但約淨分依他 。 從緣如幻 。 可以意得 。 後善男子下 。 結歎 。 言自性不思議者 。 幻法非有 。 體不實故 。 非無 。 相非無故 。 非一 。 性相異故 。 非異 。 無二體故 。 空有相即 。 一異兩亡 。 既離二邊 。 亦忘中道 。 由斯交徹 。 故能一中現多 。 多皆即一 。 重重無礙 。 為不思議 。 故推勝云 。 善入無邊諸事幻網 。
○第四謙己推勝 。
善男子 。 我等二人 。 但能知此幻住解脫 。 如諸菩薩摩訶薩 。 善入無邊諸事幻網 。 彼功德行 。 我等云何能知能說 。
○第五指示後友 。 於中二 。 初以力冥加 。 後而告下 。 以言顯示 。 於中三 。 初指處 。 二示人 。 三教問 。 今初 。
時童子童女 。 說自解脫已 。 以不思議諸善根力 。 令善財身柔軟光澤 。
而告之言 。 善男子 。 於此南方 。 有國名海岸 。 有園名大莊嚴 。 其中有一廣大樓閣 。 名毗盧遮那莊嚴藏 。 從菩薩善根果報生 。 從菩薩念力願力自在力神通力生 。 從菩薩善巧方便生 。 從菩薩福德智慧生 。 善男子 。 住不思議解脫菩薩 。 以大悲心 。 為諸眾生現如是境界 。 集如是莊嚴 。
【疏】國名海岸者 。 南海非岸 。 一生菩薩臨智海故 。 園名大莊嚴 。 因圓萬行而嚴果故 。 又生死園苑 。 以萬行樹林嚴自果故 。 廣大樓閣等者 。 約事 。 則其中廣博同虛空故 。 有多光明能徧照故 。 阿僧祇等寶所嚴故 。 蘊多樓閣 。 包多事故 。 約法 。 則二智相依 。 緣起相由 。 故云樓閣 。 智即法界 。 是為廣大 。 名毗盧等 。 順成上義 。 二智光明 。 徧照事理故 。 智能包含萬德 。 即莊嚴藏 。 華嚴萬行不離此故 。 上約其果 。 從菩薩下 。 出因 。 善根果報約其宿因 。 是彼善根之果報故 。 念力願等約其現緣 。 後住不思議下 。 現依所為 。 (【鈔】約事則下 。 先釋廣大 。 有多光下 。 釋毗盧遮那 。 阿僧祇下 。 釋莊嚴 。 蘊多樓下 。 釋藏 。 )
○二示人 。
彌勒菩薩摩訶薩 。 安處其中 。 為欲攝受本所生處父母眷屬 。 及諸人民 。 令成熟故 。 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眾生 。 於大乘中得堅固故 。 又欲令彼一切眾生 。 隨住地隨善根皆成就故 。 又欲為汝顯示菩薩解脫門故 。 顯示菩薩徧一切處受生自在故 。 顯示菩薩以種種身 。 普現一切眾生之前常教化故 。 顯示菩薩以大悲力 。 普攝一切世間資財而不厭故 。 顯示菩薩具修諸行 。 知一切行離諸相故 。 顯示菩薩處處受生 。 了一切生皆無相故 。
【疏】先正示 。 後為欲下 。 顯住因 。 彌勒梵音 。 具云迷帝隷 。 此云慈氏 。 其姓也 。 然有三緣 。 一由本願 。 過去值大慈如來 。 因立大願 。 願得斯號故 。 二由此得慈心三昧故 。 三由母懷時有慈心故 。 如滿慈子 。 名阿逸多 。 此云無勝 。 以生具相好 。 勝德無過故 。 今以姓而呼 。 但云慈氏 。 慈依智住 。 故曰處中 。 悲智雙游 。 皆為利物 。 故云為欲等 。 (【鈔】然有三緣者 。 此三展轉相生 。 謂由遇慈氏如來 。 故得慈心三昧 。 得三昧故 。 母亦慈也 。 慈依智住者 。 上以樓閣為二智故 。 )
○三教問中二 。 先正教興十問 。
汝詣彼問 。 菩薩云何行菩薩行 。 云何修菩薩道 。 云何學菩薩戒 。 云何淨菩薩心 。 云何發菩薩願 。 云何集菩薩助道具 。 云何入菩薩所住地 。 云何滿菩薩波羅蜜 。 云何獲菩薩無生忍 。 云何具菩薩功德法 。 云何事菩薩善知識 。
【疏】十問者 。 表無盡故 。
○後釋廣問所由 。 先徵 。 後釋 。 徵意云 。 何以要須廣問 。 釋有二意 。 一所求德廣 。 能具說故 。 後能求大心 。 法應爾故 。 今初 。
何以故 。
善男子 。 彼菩薩摩訶薩 。 通達一切菩薩行 。 了知一切眾生心 。 常現其前教化調伏 。 彼菩薩已滿一切波羅蜜 。 已住一切菩薩地 。 已證一切菩薩忍 。 已入一切菩薩位 。 已蒙授與具足記 。 已遊一切菩薩境 。 已得一切佛神力 。 已蒙一切如來以一切智甘露法水而灌其頂 。 善男子 。 彼善知識能潤澤汝諸善根 。 能增長汝菩提心 。 能堅汝志 。 能益汝善 。 能長汝菩薩根 。 能示汝無礙法 。 能令汝入普賢地 。 能為汝說菩薩願 。 能為汝說普賢行 。 能為汝說一切菩薩行願所成功德 。
【疏】於中二 。 初通顯彌勒德圓位滿 。 後善男子彼善知識下 。 別顯是其真善友故 。 設若德滿 。 非己有緣 。 亦難求故 。
○二明能求大心法應爾故者 。 即廣誡勸 。 於中二 。 先誡勸求法 。 後誡勸事友 。 今初 。
善男子 。 汝不應修一善 。 照一法 。 行一行 。 發一願 。 得一記 。 住一忍 。 生究竟想 。 不應以限量心行於六度 。 住於十地 。 淨佛國土 。 事善知識 。
何以故 。 善男子 。 菩薩摩訶薩 。 應種無量諸善根 。 應集無量菩提具 。 應修無量菩提因 。 應學無量巧迴向 。
應化無量眾生界 。 應知無量眾生心 。 應知無量眾生根 。 應識無量眾生解 。 應觀無量眾生行 。 應調伏無量眾生 。
應斷無量煩惱 。 應淨無量業習 。 應滅無量邪見 。 應除無量雜染心 。 應發無量清淨心 。 應拔無量苦毒箭 。 應涸無量愛欲海 。 應破無量無明闇 。 應摧無量我慢山 。 應斷無量生死縛 。 應度無量諸有流 。 應竭無量受生海 。
應令無量眾生出五欲淤泥 。 應使無量眾生離三界牢獄 。 應置無量眾生於聖道中 。
應消滅無量貪欲行 。 應淨治無量瞋恚行 。 應摧破無量愚癡行 。 應超無量魔網 。 應離無量魔業 。 應淨治菩薩無量欲樂 。 應增長菩薩無量方便 。 應出生菩薩無量增上根 。 應明潔菩薩無量決定解 。 應趣入菩薩無量平等 。 應清淨菩薩無量功德 。 應修治菩薩無量諸行 。 應示現菩薩無量隨順世間行 。
應生無量淨信力 。 應住無量精進力 。 應淨無量正念力 。 應滿無量三昧力 。 應起無量淨慧力 。 應堅無量勝解力 。 應集無量福德力 。 應長無量智慧力 。 應發起無量菩薩力 。 應圓滿無量如來力 。
應分別無量法門 。 應了知無量法門 。 應清淨無量法門 。 應生無量法光明 。 應作無量法照耀 。 應照無量品類根 。 應知無量煩惱病 。 應集無量妙法藥 。 應療無量眾生疾 。
應嚴辦無量甘露供 。 應往詣無量佛國土 。 應供養無量諸如來 。 應入無量菩薩會 。 應受無量諸佛教 。 應忍無量眾生罪 。 應滅無量惡道難 。 應令無量眾生生善道 。 應以四攝攝無量眾生 。
應修無量總持門 。 應生無量大願門 。 應修無量大慈大願力 。 應勤求無量法常無休息 。 應起無量思惟力 。 應起無量神通事 。 應淨無量智光明 。 應往無量眾生趣 。 應受無量諸有生 。 應現無量差別身 。 應知無量言辭法 。
應入無量差別心 。 應知菩薩大境界 。 應住菩薩大宮殿 。 應觀菩薩甚深妙法 。 應知菩薩難知境界 。 應行菩薩難行諸行 。 應具菩薩尊重威德 。 應踐菩薩難入正位 。 應知菩薩種種諸行 。 應現菩薩普徧神力 。 應受菩薩平等法雲 。 應廣菩薩無邊行網 。 應滿菩薩無邊諸度 。 應受菩薩無量記別 。 應入菩薩無量忍門 。 應治菩薩無量諸地 。 應淨菩薩無量法門 。 應同諸菩薩安住無邊劫 。 供養無量佛 。 嚴淨不可說佛國土 。 出生不可說菩薩願 。
善男子 。 舉要言之 。 應普修一切菩薩行 。 應普化一切眾生界 。 應普入一切劫 。 應普生一切處 。 應普知一切世 。 應普行一切法 。 應普淨一切剎 。 應普滿一切願 。 應普供一切佛 。 應普同一切菩薩願 。 應普事一切善知識 。
【疏】前中二 。 先標不應 。 誡其去劣 。 後何以下 。 釋所應作 。 令其廣修 。 文中先徵 。 後釋 。 釋中亦二 。 先別明應修 。 後善男子舉要下 。 結略顯廣 。 前中有九十八門 。 分為十段 。 一上求菩提行 。 二應化下 。 下救眾生行 。 三應斷下 。 自斷惑障行 。 四應令無量眾生下 。 勸物出離行 。 五應消滅下 。 淨自根欲行 。 除三不善根 。 則成三善根等故 。 六應生淨信下 。 力用自在行 。 七應分別下 。 攝法治惑行 。 八應嚴辦下 。 供佛攝生行 。 九應修總持下 。 悲願深廣行 。 十應入差別心下 。 證入圓滿行 。 二結略顯廣者 。 謂別陳難具故 。
○第二誡勸事友中三 。 初誡 。 次勸 。 後雙結二門 。 今初分二 。 先正誡其離過 。 後何以故下 。 舉益釋成 。 今初 。
善男子 。 汝求善知識不應疲倦 。 見善知識勿生厭足 。 請問善知識勿憚勞苦 。 親近善知識勿懷退轉 。 供養善知識不應休息 。 受善知識教不應倒錯 。 學善知識行不應疑惑 。 聞善知識演說出離門不應猶豫 。 見善知識隨煩惱行 。 勿生嫌怪 。 於善知識所 。 生深信尊敬心 。 不應變改 。
【疏】言見隨煩惱行勿嫌怪者 。 善友有二 。 一實 。 二權 。 權能行於非道 。 內外生熟 。 善巧難知 。 故不應嫌 。 實中復二 。 一行 。 二解 。 今但求解 。 不應觀行故 。 如智論五十說 。 亦如有目跛人 。 猶能示道 。
○二舉益釋成中有二 。 初明善友能示行故 。 二明善友為外護故 。 今初 。
何以故 。 善男子 。 菩薩因善知識 。 聽聞一切菩薩諸行 。 成就一切菩薩功德 。 出生一切菩薩大願 。 引發一切菩薩善根 。 積集一切菩薩助道 。 開發一切菩薩法光明 。 顯示一切菩薩出離門 。 修學一切菩薩清淨戒 。 安住一切菩薩功德法 。 清淨一切菩薩廣大志 。 增長一切菩薩堅固心 。 具足一切菩薩陀羅尼辯才門 。 得一切菩薩清淨藏 。 生一切菩薩定光明 。 得一切菩薩殊勝願 。 與一切菩薩同一願 。 聞一切菩薩殊勝法 。 得一切菩薩祕密處 。 至一切菩薩法寶洲 。 增一切菩薩善根芽 。 長一切菩薩智慧身 。 護一切菩薩深密藏 。 持一切菩薩福德聚 。 淨一切菩薩受生道 。 受一切菩薩正法雲 。 入一切菩薩大願路 。 趣一切如來菩提果 。 攝取一切菩薩妙行 。 開示一切菩薩功德 。 往一切方聽受妙法 。 讚一切菩薩廣大威德 。 生一切菩薩大慈悲力 。 攝一切菩薩勝自在力 。 生一切菩薩菩提分 。 作一切菩薩利益事 。
【疏】先徵意云 。 但起廣心 。 足成大道 。 何以要令事友 。 誡離過耶 。 釋云 。 法假人弘 。 不因善友 。 何能聞諸妙行 。 於中有三十五句 。 句各一行 。
○第二明善友能為外護 。 前即能生 。 此能養育 。
善男子 。 菩薩由善知識任持 。 不墮惡趣 。 由善知識攝受 。 不退大乘 。 由善知識護念 . 不毀犯菩薩戒 。 由善知識守護 。 不隨逐惡知識 。 由善知識養育 。 不缺減菩薩法 。 由善知識攝取 。 超越凡夫地 。 由善知識教誨 。 超越二乘地 。 由善知識示導 。 得出離世間 。 由善知識長養 。 能不染世法 。 由承事善知識 . 修一切菩薩行 。 由供養善知識 。 具一切助道法 。 由親近善知識 。 不為業惑之所摧伏 。 由恃怙善知識 。 勢力堅固不怖諸魔 。 由依止善知識 . 增長一切菩提分法 。
何以故 。 善男子 。 善知識者 。 能淨諸障 。 能滅諸罪 。 能除諸難 。 能止諸惡 。 能破無明長夜黑闇 。 能壞諸見堅固牢獄 。 能出生死城 。 能捨世俗家 。 能截諸魔網 。 能拔眾苦箭 。 能離無智險難處 。 能出邪見大曠野 。 能度諸有流 。 能離諸邪道 。 能示菩提路 。 能教菩薩法 。 能令安住菩薩行 。 能令趣向一切智 。 能淨智慧眼 。 能長菩提心 。 能生大悲 。 能演妙行 。 能說波羅蜜 。 能擯惡知識 。 能令住諸地 。 能令獲諸忍 。 能令修習一切善根 。 能令成辦一切道具 。 能施與一切大功德 。 能令到一切種智位 。 能令歡喜集功德 。 能令踊躍修諸行 。 能令趣入甚深義 。 能令開示出離門 。 能令杜絕諸惡道 。 能令以法光照耀 。 能令以法雨潤澤 。 能令消滅一切惑 。 能令捨離一切見 。 能令增長一切佛智慧 。 能令安住一切佛法門 。
【疏】於中二 。 前正明能為攝護 。 後何以下 。 舉因釋成 。 於中初徵意云 。 善惡在己 。 善友何能令我不墮惡趣等耶 。 釋意云 。 由友令離惡因故 。 因亡果喪 。 豈非友力 。 以此四十句 。 釋上正明十五句 。 有通有別 。 通則後諸惡因 。 通對前果 。 別則各各配屬 。 如由除諸難 . 不退大乘 。 由止諸惡 . 不犯淨戒 。 由破無明 . 不隨惡友 。 下諸句 。 或有二三對上一句 。 可以意得 。 恐繁不配 。 (初誡竟 。 )
○第二教勸 。 謂教其事友之方 。
善男子 。 善知識者 。 如慈母 。 出生佛種故 。 如慈父 。 廣大利益故 。 如乳母 。 守護不令作惡故 。 如教師 。 示其菩薩所學故 。 如善導 。 能示波羅蜜道故 。 如良醫 。 能治煩惱諸病故 。 如雪山 。 增長一切智藥故 。 如勇將 。 殄除一切怖畏故 。 如濟客 。 令出生死暴流故 。 如船師 。 令到智慧寶洲故 。
善男子 。 常當如是 。 正念思惟諸善知識 。
【疏】文有四段 。 皆約喻顯 。 一教念友勝德 。 於中先歎勝 。 後常當如是下 。 結勸 。
復次善男子 。 汝承事一切善知識 。 應發如大地心 。 荷負重任無疲倦故 。 應發如金剛心 。 志願堅固不可壞故 。 應發如鐵圍山心 。 一切諸苦無能動故 。 應發如給侍心 。 所有教令皆隨順故 。 應發如弟子心 。 所有訓誨無違逆故 。 應發如僮僕心 。 不厭一切諸作務故 。 應發如養母心 。 受諸勤苦不告勞故 。 應發如傭作心 。 隨所受教無違逆故 。 應發如除糞人心 。 離憍慢故 。 應發如已熟稼心 。 能低下故 。 應發如良馬心 。 離惡性故 。 應發如大車心 。 能運重故 。 應發如調順象心 。 恒伏從故 。 應發如須彌山心 。 不傾動故 。 應發如良犬心 。 不害主故 。 應發如旃荼羅心 。 離憍慢故 。 應發如犗牛心 。 無威怒故 。 應發如舟船心 。 往來不倦故 。 應發如橋梁心 。 濟渡忘疲故 。 應發如孝子心 。 承順顏色故 。 應發如王子心 。 遵行教命故 。
【疏】二教起事友心行 。 有二十一句 。 亦顯 。
復次善男子 。 汝應於自身生病苦想 。 於善知識生醫王想 。 於所說法生良藥想 。 於所修行生除病想 。 又應於自身生遠行想 。 於善知識生導師想 。 於所說法生正道想 。 於所修行生遠達想 。 又應於自身生求度想 。 於善知識生船師想 。 於所說法生舟檝想 。 於所修行生到岸想 。 又應於自身生苗稼想 。 於善知識生龍王想 。 於所說法生時雨想 。 於所修行生成熟想 。 又應於自身生貧窮想 。 於善知識生毗沙門王想 。 於所說法生財寶想 。 於所修行生富饒想 。 又應於自身生弟子想 。 於善知識生良工想 。 於所說法生技藝想 。 於所修行生了知想 。 又應於自身生恐怖想 。 於善知識生勇健想 。 於所說法生器仗想 。 於所修行生破怨想 。 又應於自身生商人想 。 於善知識生導師想 。 於所說法生珍寶想 。 於所修行生捃拾想 。 又應於自身生兒子想 。 於善知識生父母想 。 於所說法生家業想 。 於所修行生紹繼想 。 又應於自身生王子想 。 於善知識生大臣想 。 於所說法生王教想 。 於所修行生冠王冠想 。 服王服想 。 繫王繒想 。 坐王殿想 。
【疏】三身友對辨 。 文有十句 。 句各四事 。 可知 。
善男子 。 汝應發如是心 。 作如是意 。 近善知識 。
何以故 。 以如是心近善知識 。 令其志願永得清淨 。
復次善男子 。 善知識者長諸善根 。 譬如雪山長諸藥草 。 善知識者是佛法器 。 譬如大海吞納眾流 。 善知識者是功德處 。 譬如大海出眾生寶 。 善知識者淨菩提心 。 譬如猛火能鍊真金 。 善知識者出過世法 。 如須彌山出於大海 。 善知識者不染世法 。 譬如蓮華不著於水 。 善知識者不受諸惡 。 譬如大海不宿死屍 。 善知識者增長白法 。 譬如白月光色圓滿 。 善知識者照明法界 。 譬如盛日照四天下 。 善知識者長菩薩身 。 譬如父母養育兒子 。
【疏】四結勸成益 。 於中二 。 初正勸 。 後何以下 。 舉益釋成 。 於中亦二 。 先正釋事友之益 。 後復次下 。 重讚友為能益 。 故宜承事 。 (次勸竟 。 )
○第三雙結誡勸二門 。 謂別說難窮 。 故結廣從畧 。
善男子 。 以要言之 。 菩薩摩訶薩若能隨順善知識教 。 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功德 。 淨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深心 。 長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根 。 淨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力 。 斷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障 。 超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魔境 。 入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法門 。 滿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助道 。 修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妙行 。 發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大願 。
善男子 。 我復畧說一切菩薩行 。 一切菩薩波羅蜜 。 一切菩薩地 。 一切菩薩忍 。 一切菩薩總持門 。 一切菩薩三昧門 。 一切菩薩神通智 。 一切菩薩迴向 。 一切菩薩願 。 一切菩薩成就佛法 。 皆由善知識力 。 以善知識而為根本 。 依善知識生 。 依善知識出 。 依善知識長 。 依善知識住 。 善知識為因緣 。 善知識能發起 。
【疏】於中亦二 。 先寄數結多 。 後我復略說下 。 總收結多 。 既通一切 。 何但百千 。 明知前云十不可說 。 意顯無盡耳 。
○第六戀德禮辭 。
時善財童子 。 聞善知識如是功德 。 能開示無量菩薩妙行 。 能成就無量廣大佛法 。 踊躍歡喜 。 頂禮德生及有德足 。 繞無量帀 。 殷勤瞻仰 。 辭退而去 。
【論】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者 。 妙智行華悉圓滿故 。 表十一地十法滿也 。 彼有童子名曰德生 。 復有童女名曰有德 。 此明智悲二行齊均 。 無前卻故 。 童子童女者明智悲齊滿 。 雖處世間 。 無五欲想 。 以居幻住故 。 善財往詣 。 頂禮致敬申請所求 。 云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者 。 約佛境界 。 眾生境界 。 皆智幻所生 。 住居幻境 。 無實無虛 。 無有識情 。 心境皆亡 。 性相無礙 。 以智功德故 。 幻生光影 。 身土重重 。 如因陀羅網 。 相入無礙 。 十方世界 。 智凡體徹 。 無始無終 。 圓古今而一性 。 常住世間 。 無所依止 。 此明世間緣生 。 性自離故 。 真如虛妄 . 假安立故 。 妄體本無 。 真無住故 。 智無依止 . 如虛空故 。 以智報生 。 皆幻住故 。 有無自在 。 隨智用故 。 雖智體同空 。 不處寂故 。 智身無量 。 等徧十方 。 性無往來 。 相光影故 。 身土重重 。 無大小故 。 經云 。 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
第一善男子從此南方有國土名為海岸已下 。 至辭退而去 。 可有半卷經 。 明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推慈氏菩薩之德 。 令善財童子親近升進分 。 從善男子南方有國土名為海岸者 。 明升進至慈氏一生佛果 。 故名為海岸 。 入佛智海 。 臨生死海故 。 亦以此國臨海而居故 。 有園林名大莊嚴者 。 約慈氏所居 。 以生死為園 。 萬行為林 。 莊嚴自己智悲佛果 。 已皆滿足 。 名大莊嚴 。 其中有一廣大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藏者 。 明根本智差別智總體報生 。 以立名故 。 毗云種種光明 。 遮那云徧照 。 以差別智為種種光明 。 以根本智為徧照 。 此二智約用成名 。 其體用一也 。 總無作者 。 以此法界體用普光明智 。 成諸萬行 。 廣利含生報生故 。 此大莊嚴樓閣 。 廣大量等虛空 。 一切世間 。 及以眾生 。 咸處其內 。 同住遊止 。 不覺不知 。 如善財童子入此樓閣中 。 見淨世界 。 不淨世界 。 大千世界 。 小千世界 。 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所住 。 乃至十方世界 。 有佛世界 。 無佛世界 。 菩薩眾會種種等事 。 咸在其中 。 廣如經說 。 以佛智海 。 大悲含物 。 萬行利生大願所持 。 共成樓閣之體 。 止住一切眾生生死園中 。 以萬行林 。 覆蔭含識 。 皆令永得白淨法身無垢淨智清涼之樂 。 經云 。 從菩薩善根果報生 。 從善巧方便生 。 從福德智慧生 。 生無來處 。 滅無去處 。 皆是如幻智住生滅之相 。 還如眾生 。 以業生滅 。 無有來去體相可得取捨 。 無有忻厭 。 經云 。 善男子 。 住不思議解脫菩薩 。 以大悲心 。 為諸眾生現如是境界 。 集如是莊嚴 。 彌勒菩薩安處其中已下 。 廣如經說 。 經云 。 不應以限量心行於六度 。 住於十地 。 淨佛國土 。 事善知識者 。 明六度十地 。 皆是出世一分淨見未亡 。 以此障故 。 未具普賢行 。 不同毗盧遮那如來報身因果境界 。 但得同於出世化佛化身 。 以毗盧遮那報相果海功德身 。 具華冠瓔珞環釧眾相福海嚴身 。 非是出纏捨諸飾好 。 厭生死身故 。 是達無明本元法界大智之境 。 自具無邊功德報身 。 又加普賢行願海差別智所成無限功德互為莊嚴功德報身故 。 是故十一地滿 。 德生童子教善財童子入法界門 。 會根本果體 。 不隨引俗化境 。 住於淨見限量行門 。 餘如經具明 。 如化佛之境 。 是出世之門 。 云有他方別分淨土報佛 。 以十方總為一淨土 。 不分淨穢 。 (已上第二明會緣入實相竟 。 )
○自下大文第三慈氏一人 。 明攝德成因相 。 前既會緣入實 。 定堪成佛 。 故辨一生補處成因之義 。 文唯五段 。 以補處位極顯彰 。 闕謙推故 。 第一依教趣求 。
爾時善財童子 。 聞善知識教潤澤其心 。 正念思惟諸菩薩行 。 向海岸國 。
自憶往世不修禮敬 。 即時發意勤力而行 。 復憶往世身心不淨 。 即時發意專自治潔復 。 憶往世作諸惡業 。 即時發意專自防斷復 。 憶往世起諸妄想 。 即時發意恒正思惟 。 復憶往世所修諸行但為自身 。 即時發意 。 令心廣大普及含識 。 復憶往世追求欲境 。 常自損耗無有滋味 。 即時發意修行佛法 。 長養諸根以自安隱 。 復憶往世起邪思念顛倒相應 。 即時發意 。 生正見心起菩薩願 。 復憶往世日夜劬勞作諸惡事 。 即時發意 。 起大精進成就佛法 。 復憶往世受五趣生 。 於自他身皆無利益 。 即時發意 。 願以其身饒益眾生成就佛法 。 承事一切諸善知識 。 如是思惟生大歡喜 。
復觀此身 。 是生老病死眾苦之宅 。 願盡未來劫修菩薩道教化眾生 。 見諸如來 。 成就佛法 。 遊行一切佛剎 。 承事一切法師 。 住持一切佛教 。 尋求一切法侶 。 見一切善知識 。 集一切諸佛法 。 與一切菩薩願智身而作因緣 。
作是念時 。 長不思議無量善根 。 即於一切菩薩深信尊重 。 生希有想 。 生大師想 。 諸根清淨 。 善法增益 。 起一切菩薩恭敬供養 。 作一切菩薩曲躬合掌 。 生一切菩薩普見世間眼 。 起一切菩薩普念眾生想 。 現一切菩薩無量願化身 。 出一切菩薩清淨讚說音想 。 見過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 於一切處示現成道神通變化 。 乃至無有一毛端處而不周徧 。 又得清淨智光明眼 。 見一切菩薩所行境界 。 其心普入十方剎網 。 其願普徧虛空法界 。 三世平等無有休息 .
如是一切 。 皆以信受善知識教之所致耳 。
【疏】於中二 。 初標念前趣後 。 二自憶下 。 別生勝念 。 悔往修來 。 於中四 。 一觀昔非 。 以行對治 。 二復觀此身下 。 觀其現苦 。 策進當善 。 諸修行者 。 願審此倣之 。 三作是念時下 。 明觀念之益 。 益其勝觀 。 四如是一切下 。 結益所屬 。
○第二見敬咨問 。 於中二 。 初見敬 。 後咨問 。 前中亦二 。 先見依 。 後見正 。 各有 (【校】有 。 纂要及金陵本作自 . 茲據嘉興藏南藏續藏改正 。 與行願品疏合 。 ) 申敬 。 前中亦二 。 先入定申敬 。 後出定敬讚 。 前中三 。 初結前標後 。 二別顯定用 。 三總結成益 。 今初 。
善財童子 。 以如是尊重 。 如是供養 。 如是稱讚 。 如是觀察 。 如是願力 。 如是想念 。 如是無量智慧境界 。 是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 。 五體投地 。 暫時斂念思惟觀察 。 以深信解大願力故 。 入徧一切處智慧身平等門 。
【疏】斂念者 。 標定 。 思察者 。 定加行 。 信願者 。 是定因 。 入徧下 。 辨定名相 。
○二別顯定用 。 即雙運定慧 。 於中二 。 一明即智定之妙用 。
普現其身 。 在於一切如來前 。 一切菩薩前 。 一切善知識前 。 一切如來塔廟前 。 一切如來形像前 。 一切諸佛諸菩薩住處前 。 一切法寶前 。 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其塔廟前 。 一切聖眾福田前 。 一切父母尊者前 。 一切十方眾生前 。 皆如上說 。 尊重禮讚 。 盡未來際無有休息 。
等虛空 。 無邊量故 。 等法界 。 無障礙故 。 等實際 。 徧一切故 。 等如來 . 無分別故 。 猶如影 . 隨智現故 。 猶如夢 . 從思起故 。 猶如像 . 示一切故 。 猶如響 。 緣所發故 。 無有生 。 遞興謝故 。 無有性 . 隨緣轉故 。
【疏】於中先羅身雲於法界 。 後等虛空下 。 契法性之真源 。 (【鈔】經言無有生遞興謝者 。 以更興謝 。 故無定生 。 下句既從緣生 。 明無定性 。 無性即法界也 。 )
○二明稱法界之深觀 。
又決定知一切諸報皆從業起 。 一切諸果皆從因起 。 一切諸業皆從習起 。 一切佛興皆從信起 。 一切化現諸供養事 。 皆悉從於決定解起 。 一切化佛從敬心起 。 一切佛法從善根起 。 一切化身從方便起 。 一切佛事從大願起 。 一切菩薩所修諸行從迴向起 。 一切法界廣大莊嚴 。 從一切智境界而起 。
【疏】於中三 。 初了法從緣 。 次智契無性 。 三會歸中道 。 此三無礙 。 即三觀一心 。 (【鈔】此三無礙者 。 初假 。 次空 。 後中 。 說有前後 。 善財觀心 。 一念頓具 。 非是從假入空等也 。 ) 今初 。 報酬善惡 。 故云業起 。 果自種生 。 云從因起 。 自修成佛 。 信為道源 。 感他化身 。 敬心便現 。 (今初報酬者 。 文有十句 。 但釋其四 。 事相濫故 。 業是增上緣 。 即諸業習氣 。 果即異熟 。 由名言種 。 從信起佛 。 通真應 。 信為道源 。 必到佛地故 。 化佛應現 。 敬心便感 。 機感於佛 。 云感他化身 。 信心成佛 。 乃是自佛 。 餘六可知 。 故疏不釋 。 ) ﹂
離於斷見 。 知迴向故 。 離於常見 。 知無生故 。 離無因見 。 知正因故 。 離顛倒見 . 知如實理故 。 離自在見 . 知不由他故 。 離自他見 。 知從緣起故 。 離邊執見 。 知法界無邊故 。 離往來見 。 知如影像故 。 離有無見 。 知不生滅故 。 離一切法見 。 知空無生故 。 知不自在故 。 知願力出生故 。 離一切相見 。 入無相際故 。
【疏】二智契無性中 。 離顛倒見者 。 通三四倒 。 四倒謂常計無常 。 是名顛倒 。 見於實理 。 則無斯倒 。 若以無常為常 。 亦非見如實理 。 以壞相故 。 自在見者 。 謂自在天能生萬物故 。 知由自業 。 故不由他 。 離自他見者 。 單執自他 。 則乖緣起 。 邊執見者 。 堅執生死等有其始末故 。 離有無者 。 從無之有名生 。 自有還無稱滅 。 體無生滅 。 何得有無 。 知空無生 。 約理遣法 。 知不自在 。 約緣遣法 。 知願力生 。 約因遣法 。
知一切法 。 如種生芽故 。 如印生文故 。 知質如像故 。 知聲如響故 。 知境如夢故 。 知業如幻故 。 了世心現故 。 了果因起故 。 了報業集故 。 了知一切諸功德法 。 皆從菩薩善巧方便所流出故 。
【疏】三會歸中道者 。 然隨一句 。 皆離上諸過 。 今且通說 。 (【鈔】三會歸中道者 。 疏中有二 。 先總明 。 言隨一句皆離上諸過者 。 如隨種生芽 。 即離斷常無因顛倒等 。 今且通說者 。 不對諸過 。 但通相說中道義耳 。 ) 如種生芽者 。 從水土等緣生故非無 。 此如初段 。 緣生則無性故非有 。 如第二段 。 非有非無 。 即是中道 。 如是離斷常等 。 可以思準 。 種芽橫喻萬法 。 如印生文 。 即豎喻諸法 。 涅槃云 。 此陰亦滅 。 彼陰續生 。 如蠟印印泥 。 印壞文成等 。 自下諸句 。 通於橫豎 。 了世心現 。 亦唯心觀 。 以心為緣 。 現而無性 。 即中道觀 。 餘並可知 。 (如種生芽下 。 唯就種芽 。 示中道相 。 餘並略之 。 說此中觀 。 便收前二 。 即顯空假 。 是此中道之空假耳 。 非是從彼空假 。 入斯中矣 。 如是離斷常等者 。 例釋上文 。 總離諸過 。 種芽橫喻者 。 言知一切法故 。 謂若善若惡 。 若內若外 。 皆從自種假緣生故 。 如印生文豎喻者 。 此陰亦滅 。 言現在陰滅也 。 彼陰續生者 。 三世相望故 。 即涅槃經 。 須彌山頂品已引 。 今復略示 。 謂此陰亦滅者 。 中陰生也 。 而此五陰 。 不至中陰 。 中陰五陰 。 非餘處來 。 因現在陰 。 有中陰陰 。 如蠟印印泥者 。 蠟印況於現在陰也 。 泥上文成 。 喻中陰陰也 。 印壞者 。 現陰滅也 。 文成者 。 中陰陰生也 。 印不至泥 。 如現在陰不至後陰 。 以印因緣而生是文 。 即如因現在陰有中陰陰也 。 現陰不至後陰 。 即是不常 。 後陰非餘處來 。 因現陰有 。 即是不斷 。 不斷不常 。 是中道義 。 餘如前說 。 了世心現亦唯心觀者 。 正是中道 。 故致亦言 。 即就唯心 。 以辨三觀 。 假心緣現 。 即假觀也 。 現而無性 。 即空觀也 。 上二不二 。 即中道觀也 。 下法喻句 。 對前可知 。 )
○三總結成益 。 善財童子入如是智 。 端心潔念 。 於樓觀前 。 舉體投地 。 殷勤頂禮 。 不思議善根流注身心 。 清涼悅澤 。 (【校】澤 。 華嚴綱要本作懌 。 麗宋元明清磧砂諸藏 。 合論杭州鼓山續藏金陵諸本皆作澤 。 與纂要同 。 貞元經卍字藏本 。 昭和再訂縮刷藏本 。 大正藏麗明及仁和寺本 。 亦皆作澤 。 行願品經疏金陵會本作懌 。 合論校勘注云 。 澤 。 宋論作懌 。 嘉興藏及杭州本注云 。 澤 。 流通本作懌 。 ) (初入定申敬竟 。 )
○第二出定敬讚 。 於中三 。 初以身敬繞 。 次以心敬念 。 後偈頌中 。 以言敬讚 。 今初 。 從地而起 。 一心瞻仰 。 目不暫捨 。 合掌圍繞 。 經無量帀 。
○二以心敬念 。
作是念言 。 此大樓閣 。 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所住處 。 是於一切法無分別者之所住處 。 是了法界無差別者之所住處 。 是知一切眾生不可得者之所住處 。 是知一切法無生者之所住處 。 是不著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 。 是不著一切窟宅者之所住處 。 是不樂一切聚落者之所住處 。 是不依一切境界者之所住處 。 是離一切想者之所住處 。 是知一切法無自性者之所住處 。 是斷一切分別業者之所住處 。 是離一切想心意識者之所住處 。 是不入不出一切道者之所住處 。
○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羅蜜者之所住處 。 是能以方便住普門法界者之所住處 。 是息滅一切煩惱火者之所住處 。 是以增上慧除斷一切見愛慢者之所住處 。 是出生一切諸禪解脫三昧通明而遊戲者之所住處 。 是觀察一切菩薩三昧境界者之所住處 。 是安住一切如來所者之所住處 。
○是以一劫入一切劫 。 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 是以一剎入一切剎 。 以一切剎入一剎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 是以一法入一切法 。 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 是以一眾生入一切眾生 。 以一切眾生入一眾生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 是以一佛入一切佛 。 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 是於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處 。 是於一念中往詣一切國土者之所住處 。
○是於一切眾生前悉現其身者之所住處 。 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 。 是能徧至一切處者之所住處 。 是雖已出一切世間 . 為化眾生故而恆於中現身者之所住處 。 是不著一切剎 。 為供養諸佛故而遊一切剎者之所住處 。 是不動本處 。 能普詣一切佛剎而莊嚴者之所住處 。 是親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處 。 是依止一切善知識而不起善知識想者之所住處 。 是住一切魔宮而不耽著欲境界者之所住處 。 是永離一切心想者之所住處 。 是雖於一切眾生中而現其身 。 然於自他不生二想者之所住處 。 是能普入一切世界 。 而於法界無差別想者之所住處 。 是願住未來一切劫 。 而於諸劫無長短想者之所住處 。 是不離一毛端處 。 而普現身一切世界者之所住處 。 是能演說難遭遇法者之所住處 。
○是能住難知法 . 甚深法 。 無二法 。 無相法 。 無對治法 。 無所得法 。 無戲論法者之所住處 。
○是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處 。 是已度一切二乘智 . 已超一切魔境界 . 已於世法無所染 . 已到菩薩所到岸 . 已住如來所住處者之所住處 。 是雖離一切諸相而亦不入聲聞正位 。 雖了一切法無生而亦不住無生法性者之所住處 。 是雖觀不淨而不證離貪法 。 亦不與貪欲俱 。 雖修於慈而不證離瞋法 . 亦不與瞋垢俱 。 雖觀緣起而不證離癡法 。 亦不與癡惑俱者之所住處 。
○是雖住四禪 。 而不隨禪生 。 雖行四無量 . 為化眾生故而不生色界 。 雖修四無色定 。 以大悲故而不住無色界者之所住處 。 是雖勤修止觀 。 為化眾生故而不證明脫 。 雖行於捨 。 而不捨化眾生事者之所住處 。 是雖觀於空而不起空見 。 雖行無相而常化著相眾生 。 雖行無願而不捨菩提行願者之所住處 。
○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中而得自在 。 為化眾生故而現隨順諸業煩惱 。 雖無生死 。 為化眾生故示受生死 。 雖已離一切趣 . 為化眾生故示入諸趣者之所住處 。 是雖行於慈 。 而於諸眾生無所愛戀 。 雖行於悲 。 而於諸眾生無所取著 。 雖行於喜 。 而觀苦眾生心常哀愍 。 雖行於捨 。 而不廢捨利益他事者之所住處 。
○是雖行九次第定而不厭離欲界受生 。 雖知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於實際作證 。 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 。 雖觀四聖諦而不住小乘聖果 。 雖觀甚深緣起而不住究竟寂滅 。 雖修八 。 聖道而不求永出世間 。 雖超凡夫地而不墮聲聞辟支佛地 。 雖觀五取蘊而不永滅諸蘊 。 雖超出四魔而不分別諸魔 。 雖不著六處而不永滅六處 。 雖安住真如而不墮實際 。 雖說一切乘而不捨大乘 。
○此大樓閣 。 是住如是等一切諸功德者之所住處 。
【疏】二中 。 舉能住者德 。 歎所住樓閣 。 初句具顯 。 故此大樓閣之言 。 貫通諸句 。 於中分十 。 初約境顯勝 。 二是入一切甚深下 。 約德顯妙 。 三是以一劫下 。 約用顯自在 。 四是於一切眾生前下 。 約行顯勝 。 五是能住難知法下 。 約觀顯深 。 六是住大慈悲下 。 約對治顯勝 。 七是雖住四禪下 。 約止觀明自在 。 八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下 。 約利他行顯勝 。 九是雖行九次第定下 。 約護小乘行明自在 。 十此大樓閣下 。 結德所住 。 於前九中 。 除初二及五 。 餘皆約權實事理雙行 。 (【鈔】歎所住樓閣 。 義理宏博 。 經文浩大 。 類例可知 。 故不委釋 。 )
○第三偈頌以言敬讚 。
爾時善財童子而說頌言 。
【疏】五十五偈分二 。 前三十四偈七言 。 舉德歎處 。 後二十一偈五言 。 指處明德 。 前中二 。 初二總歎 。 一約行位 。 一約名德 。
【疏】餘偈別約德行 。 於中四 。 初有七偈 。 約自利勝行 。
【疏】二有十偈 。 歎利他行勝 。
【疏】三有八偈 。 歎功德勝 。
【疏】四有七偈 。 歎方便勝 。
【疏】後五言 。 指處明德中 。 雖復語依 。 意在歎正 。 於中六 。 初二下化 。 次二上觀 。 三有五偈 。 明三昧自在 。 四有七偈 。 明智慧廣深 。 五有一偈 。 顯平等 。 六有四偈 。 結德申敬 。 求哀請加 。 (已上見依報竟 。 )
○第二見正報中二 。 一見 。 二敬 。
爾時善財童子 。 以如是等一切菩薩無量稱揚讚歎法 。 而讚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諸菩薩已 。 曲躬合掌 。 恭敬頂禮 。 一心願見彌勒菩薩親近供養 。
乃見彌勒菩薩摩訶薩從別處來 。 無量天 。 龍 。 夜叉 。 乾闥婆 。 阿脩羅 。 迦樓羅 。 緊那羅 。 摩睺羅伽王 。 釋梵護世 。 及本生處無量眷屬婆羅門眾 。 及餘無數百千眾生 。 前後圍繞 。 而共來向莊嚴藏大樓觀所 。
【疏】見中二 。 先翹心願覩 。 後乃見下 。 正覩慈尊 。 言別處來者 。 攝化就機故 。 還來歸本故 。 亦顯慈氏應念而至 。 不著處故 。
○第二明設敬儀 。 於中五 。 一身心敬禮 。 二讚德記別 。 三重申敬儀 。 四再讚再記 。 五慶遇念恩 。
善財見已 。 歡喜踊躍 。 五體投地 。
○二讚德記別 。
時彌勒菩薩觀察善財 。 指示大眾 。 歎其功德而說頌曰 。
【疏】有二 。 先長行 。 指示者 。 令眾同覩 。 倣而行故 。 後偈正讚 。 有百一十三頌 。 分三 。 初一指眾總歎 。 末後一偈 。 畧示後友 。
【疏】中間諸偈 。 別歎勝德 。 於中三 。 初二十二偈 。 直對善財歎 。 於中亦三 。 初九讚德善來 。 次二明來因緣 。 以外由善友 。 內具德行故 。 後十一偈 。 明來所為 。
【疏】二二十六偈 。 對眾令觀讚 。 於中五 。 初四總讚 。 次四讚其即智之悲 。 次七歎即悲之智 。 爾燄者 。 此云所知 。 入大乘論云 。 爾燄地者 。 是第十地 。 此約盡斷十種所知障故 。 次六偈 。 總歎諸德 。 後五偈 。 讚妙果當成 。
【疏】三重對善財讚 。 於中分五 。 初二十六偈 。 歎其當果德 。 初二總 。 餘皆別 。 二汝於下七偈 。 雙歎當現德 。 三諸根下八偈 。 讚其遇友德 。 四有五偈 。 歎速成位行德 。 五有十七偈 。 總明諸德 。 結歎令欣 。
【疏】末後一偈 。 畧示後友 。 ( [A1] 已上第二讚德記別竟 。 )
○第三重申敬儀 。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 。 在眾會前 。 稱讚善財大功德藏 。
善財聞已 。 歡喜踊躍 。 身毛皆竪 。 悲泣哽噎 。 起立合掌 。 恭敬瞻仰 。 繞無量帀 。
以文殊師利心念力故 。 眾華瓔珞種種妙寶 。 不覺忽然自盈其手 。 善財歡喜 。 即以奉散彌勒菩薩摩訶薩上 。
【疏】文三 。 初辨敬因 。 聞讚德故 。 次善財聞下 。 身心悲敬 。 後以文殊下 。 華供展誠 。 言文殊心念力者 。 表由信智故 。 華因德立 。 瓔珞行成 。 云盈手者 。 信智滿故 。 散彌勒者 。 攝成因故 。 辦當果故 。
○第四再讚再記 。
時彌勒菩薩摩善財頂 。 為說頌言 。
○第五慶遇念恩 。
時善財童子 。 以頌答曰 。
【疏】文並可知 。 (已上見正報竟 。 )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一百之十三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5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86卷-第12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
:
2022-01
,
最後更新
:
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
,
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第九德生 。 有德 。 幻智歸幻門善友 。 第一依教趣求 。 第二見德生下 。 見敬咨問 。 第三時童子下 。 示己法門 。 於中二 。 初標名 。 後業用 。 今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