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196个火星日,累计行驶1297米,获取巡视探测原始科学数据约10GB。它和“天问一号”环绕器将为人类了解火星北半球从未被探索的区域提供线索。

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的官网头条在11月30日一篇新闻报道提到,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30多名科学家正在加紧处理“祝融号”火星车和“天问一号”探测器收集的火星数据。研究人员表示,几周内及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更多研究将出炉,提供对火星北半球气候、地质和历史的观察。

比如火星上的沉积物和潜在的泥火山暗示着这颗红色星球历史上存在水。据《自然》的报道,科学家们正在寻找火星地表下曾经存在水或冰的任何线索,正在分析部分数据的香港理工大学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提供古海洋存在过的证据。

从9月下旬开始,地球、火星运行到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这种现象称作日凌。在此期间,火星探测器与地球的通信受到太阳电磁辐射干扰,出现不稳定甚至中断。

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进入自主运行模式,暂停科学探测工作。这个“长假”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分析数据的机会,包括分析“祝融号”导航相机的图像,气温、气压和风速的气候数据,来自激光光谱仪的岩石、土壤和沙丘化学成分信息,以及探地雷达提供的火星地表下线索。

据《自然》的报道,9月份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祝融号”车轮运动中收集到的关于摩擦的图像和信息。研究结果显示,火星车碾过的区域具有类似于地球上致密的沙质土壤性质。该研究可能有助于了解火星表面土壤和灰尘是如何形成的。此外,8月份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利用高分辨率图像精确定位火星车在火星上的坐标,研究人员预计很快会有更多研究出炉,包括关于该地区地形的研究。

目前,“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度过首次日凌,早在10月份恢复科学探测工作。11月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据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12月1日消息,“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196个火星日,累计行驶1297米,获取巡视探测原始科学数据约10GB,能源充足、状态良好。

受重量和体积约束,火星车直接对地通信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大量数据传输需求,因此需要将数据发送给距离较近的火星轨道器,由通信能力更强的轨道器转发给地面接收系统,这个过程称作中继通信。今年11月,“天问一号”与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团队合作,开展了“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试验前,双方向各自探测器上行指令做好试验准备。在约定时刻,由“祝融号”向“火星快车”发送测试数据,通信距离约4000千米,通信时长10分钟。“火星快车”接收数据后转发给欧空局所属深空测控站,测控站接收后发送给欧洲空间操作中心(ESOC),ESOC再转发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由中方技术团队解译后,判读数据的正确性。

根据数据判读分析结果,双方任务团队确认“祝融号”和“火星快车”配置的中继通信设备接口匹配,符合国际标准,传输数据内容完整正确,试验取得成功。后续,双方将在本阶段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科学数据中继通信合作。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