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妈祖是“官宣”褒封次数最多的海神

由宋至清,妈祖曾获朝廷40多次褒封;泉州天后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点,在祭祀妈祖的庙宇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天后宫的兴盛与商人群体密切相关,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商业的发展

天后宫外景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创建于1196年,始称顺济宫。伴随历代官方和民间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天后宫历经营修、发展,现仍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泉州先民将妈祖信仰的种子播撒至全世界,如今的天后宫叠印了历代官员、士民、商贾前来拜祭的痕迹。

□记者 吴拏云 陈起拓 文/图

后殿外有一方古朴的“圣旨”碑

泉州天后宫妈祖文物展

庙宇建于番舶客航聚集之地

“德配坤维鲸波永息,思涵海甸鳌殿常新。”这是清嘉庆年间泉州知府徐汝澜为天后宫所题楹联。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兴建迄今已逾800年。该宫向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

妈祖,本名林默,湄洲屿林氏女。其诞生后直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取名“默”。相传她生前医术高超,有预知祸福、安济护航之能,逝后被当地人奉为“神女”。妈祖信仰兴于湄洲,但论起在海内外传播的影响力,则首推泉州天后宫。

据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传说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泉州境内河流纵横,宛如飘带。江河流经浮桥一带称“笋江”,顺济桥一带称“浯江”。浯江沿岸则称“浯浦”。所谓“巽水”,巽是八卦方位的西南方,旧时在笋江与浯江之间有一大片冲积沙洲叫“鲤洲”(俗称菜公洲或菜洲),鲤洲北沿仍有支流,西起临漳门,南至五堡,俗称破腹沟,这就是“巽水”。浯江与巽水相会的那片浯浦之地,在宋时已是繁荣的商业区,而徐世昌倡建的宫庙就坐落于此。当时该宫庙按照宋徽宗宣和年间赐额“顺济”来命名,故最初称为“顺济庙”(亦称顺济宫,后称天后宫)。“顺济”者,即顺风以济之意。当时这座顺济宫规模不小,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

宋徽宗之所以为妈祖赐号“顺济”,是源于妈祖护佑出使高丽的使船一说。据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莆田人李俊甫《莆阳比事》所载:“宣和五年(1123年),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溺七,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庙号顺济。”嘉泰进士丁伯桂绍定三年(1230年)所撰《艮山顺济圣妃庙记》内亦有相似记载。给事中路允迪安然返朝之后,即向宋徽宗汇报受庇佑一事,并为妈祖请封。故宋徽宗钦赐湄洲妈祖宫“顺济”庙额,并封妈祖为“专司海岳”之神。

宋朝与高丽关系密切,经常有商船到高丽贸易。泉州文博研究员李玉昆在《妈祖史迹研究》一书中表示,由于福建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和优良的水手,宋朝奉使海外的船、舟师很多都是到福建招募的,宣和奉使高丽也不例外。宋朝使团中不但有许多福建水手,而且有许多福建商人随团前往贸易,他们原本就信奉妈祖,在他们的影响下,说妈祖护佑使船,这是符合情理的。

后殿前檐柱保存着一对方形青石雕花的元代印度教青石雕石柱

凤冠霞帔正坐神位的妈祖

官方祭典曾经盛行一时

泉州顺济宫建后的第15年——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于笋江下流造石桥,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桥”。石桥位于顺济宫前,横跨晋江,全长一百五十余丈,宽一点五丈,桥上有石栏杆、塔幢,桥头有威武的石将军、桥堡,横匾上书“雄镇天南”四字,桥中石刻“顺济桥”三字。中外商船泊于岸边江中,首先看见的就是顺济宫和顺济桥这两座雄伟的建筑,“顺济”“妈祖”之名随之四海传扬。

顺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宋元时期,泉州海外通商极盛,各港口内“风樯鳞集”“云帆遮天”,海舶穿梭奔忙,装卸不停。侨居泉州城的外国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僧侣等数以万计。在桅帆行船的时代,面对风向与波浪都变幻莫测的大海和稍有不慎就有葬身大海的危险,无助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妈祖的庇佑,只要出海,必先到顺济宫祭拜,并请一尊妈祖坐镇船上,以保航行平安,甚至外国人也不例外,妈祖信仰由此得到了迅速的传播。顺济宫这座一直将妈祖奉为主神的宫庙,内通城区,外连海港,地处“浯江巽水二流之汇”,为全城繁华要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妈祖后,顺着晋江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祁风、祭海”仪式,祈求风平浪静、航海平安,以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最初祭海在晋江边的真武庙,祈风仪式在南安县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末年,取而代之的是顺济宫的祭仪。入元以后,泉州海外贸易益发繁盛,为发展海外贸易,朝廷倍加推崇海神信俗,泉州天后宫妈祖的信仰地位,因着泉州港地位的提升而“水涨船高”。至元十八年(1281年),朝廷还派遣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师文为使者,主持敕封仪式,举行御祭,列为国家祭典,当时连外国使者、商人都曾参加这一祭典。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钦定春秋两祭,此后,顺济宫春秋官祭成定例。

重修天后宫碑记

正殿台基的浮雕

历朝历代的封号不断升格

由宋至清的七八百年间,历代皇帝有40多次册封妈祖,且封号不断升格,层层加码。最初,宋徽宗只是御赐“顺济”庙额,封妈祖为海神,顺济庙“官蠲除祭田税”。到了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朝廷诏封妈祖为“崇福夫人”,拉开了封号递升的序幕。接下来,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等帝王也纷纷被妈祖“圈粉”,不断对她进行加封。

宋时,妈祖的封号已由“女神”“夫人”发展到“妃”,意象表达妈祖神奇灵应、能给人以帮助的意思,没有特别具体内容。如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因妈祖显灵解救旱灾,宋高宗赵构封妈祖为“灵惠夫人”。封妈祖为“夫人”的还有:绍兴三十年(1160年),“海寇啸聚江口,居民祷之,神见空中,起风涛烟雾,寇溃就获。”宋高宗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夫人”;乾道三年(1167年),兴化大疫,妈祖指点:“去庙丈许多泉可愈病。”民掘斥卤,果然甘泉涌出,饮者立愈,由此宋孝宗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兴都巡检使姜特立捕台海寇,祷之即获”,宋孝宗又加封妈祖为“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绍熙三年(1192年),因解除旱灾,宋光宗封妈祖为“灵惠妃”,妈祖第一次由“夫人”晋升为“妃”。“妃”还被宋光宗以后的历代皇帝所沿用,如庆元四年(1198年),兴大雾助灭海盗,宋宁宗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妃”;嘉定元年(1208年),“金人寇淮甸,宋兵载神主战于花靥镇,仰见云间皆神兵旗帜,大捷。及战紫金山,复见神像,又战三捷,遂解合肥之围。” 宋宁宗又封妈祖为“灵惠助顺显卫妃”;嘉定十年(1217年),降雨救旱,助灭海寇,宋宁宗又加封妈祖为“灵惠助顺英烈妃”;嘉熙三年(1237年),钱塘大潮江堤决口,潮水涌至艮山妈祖庙时,立即像有人阻拦似的迅速退回。因此宋理宗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以后宋理宗又因妈祖降雨救旱、助擒海盗等有功,分别于宝祐二年(1254年)、宝祐三年封妈祖为“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灵惠助顺喜庆慈济妃”,宝祐四年封妈祖为“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和“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景定三年(1262年)封妈祖为“灵惠显济嘉庆善庆妃”。

与宋代封号较为抽象不同,到了元代,皇帝的册封就较为清晰地记录了妈祖从“辅国”到“护圣”又到“庇民”的三大功绩。如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妈祖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又把妈祖由“妃”升格为“天妃”;延祐元年(1314年),元仁宗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顺帝封妈祖为“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这是元朝皇帝赐给妈祖最长的一个封号。泉州顺济宫也顺理成章成了天妃宫。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明朝政府总体上是实行禁海政策的,特别是正德、嘉靖年间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闭关主义较为浓烈。所以明代对于海神妈祖的赐封也是最少的,仅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但“圣妃”“天妃”封号,依旧保持了对妈祖高规格的尊重。郑和七下西洋,“蒙天妃护佑”,为报答“天妃”妈祖,他曾多次修建各地的天妃庙。泉州是郑和下西洋必经之地,那时的泉州天妃庙“以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官重新其庙。自是节遣内官及给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罗、爪哇、满剌加等国,以祭告为常”,说明当时出使他国的外交使者也要到天妃庙里来焚香祭告。

清朝统治者对妈祖信仰采取利用的政策,妈祖信仰发展更快,特别是台湾的妈祖信仰在这段时期更为普遍。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师提督万正色驻军惠安崇武,夜梦天妃佐风,次日果得北风顺利攻克厦门。于是康熙帝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这一封号实则照搬明成祖时代的赐号。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打澎湖时,据说也得到了天妃的助战,“士卒舟中咸谓,见神妃如在左右”。攻打澎湖当天,平海乡人入天妃宫,见天妃衣袍透湿,双手起泡,众说是天妃前往助战。为了报答天妃的恩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增修澎湖天妃宫,康熙特派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祭祀,并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自此泉州天妃宫改称天后宫。“天后”是官封女神的最高头衔了。有鉴于此,清世宗于雍正四年(1726年)和雍正十一年(1733年)要御赐妈祖时,只好封以“神昭海表”和“赐福安澜”8个字;清高宗乾隆皇帝步其后尘,也先后给妈祖赐封 “福佑群生”和“诚感咸孚”8个字。道光年间,清文宗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语辞修饰之意多于实际意义。

据学者统计,历代皇帝对妈祖的封号达600多字,可谓创下中国神仙封号的最高纪录。

正殿后方

清代雍正皇帝御书“神昭海表”横匾

旅行者眼中的“宝藏之地”

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泉州天后宫,依然保留着16世纪之前已然形成的“前殿后寝”建筑布局,是海内外众多天后庙宇的建筑范本。这里处处氤氲着宁静祥和的气氛,被人文旅行爱好者视为“宝藏之地”。

天后宫山门面阔三间,为牌楼式造型,青石龙柱,雕花漆绘。大门两侧浮雕麒麟,立面嵌有青石透雕螭虎八角窗。跨过天后宫山门,拜庭前立一株蓊绿欲滴的古榕,榕树下一方“清代重修天后宫碑记”,详述宫庙重修的“来龙去脉”。宫内有戏台,坐面朝北,面向正殿,为长方形状。戏台有巧妙的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颇具泉州传统建筑工艺的风格。旧时,每逢天后诞辰,或春秋朝祭,或香客许愿,均会于此奉上戏曲节目。木偶、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随客所愿,皆有上演,是十分热闹的场所。

再往前,便是正殿。此殿虽历尽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依旧保存较好。殿堂挺拔壮观,台基四面围堵浮雕各种图案,据说古有六方,正方两侧为“鲤鱼化龙”图,东西两面为“八骏云火”图,后面为“鹤舞云中”图,十分讲究。正殿内雕梁画栋,殿顶作九脊重檐四坡顶的歇山式,屋顶脊中段采用琉璃瓦和彩色瓷片雕砌的双龙戏珠,脊端和重檐间雕绘各种飞禽走兽、花卉人物,使殿顶更加华丽精美。殿中原有一尊大型天后神像,系明代闻名遐迩的雕塑大家王弼之作,可惜此像已毁。如今的金身妈祖像为现代重塑,该像凤冠霞帔正坐神位,神态端庄、大气雍容;殿内还供奉着诸辅神像,神龛上挂有清雍正皇帝御书“神昭海表”横匾、台湾鹿港天后宫敬献“泉鹿同源”匾额,此外还有楹联计8对,多为泉州名家力作。殿前一对青石龙柱,雕刻的盘龙蜿蜒曲折,栩栩如生。

正殿后方,有一幅清道光年间绘制的大型壁画《敕封天上圣母图》,描绘了当时湄洲岛天后宫的建筑格局。“当年湄洲岛重修妈祖庙时,特地来此考察,借鉴了壁画里的信息,设计了湄洲妈祖庙重建的格局。”工作人员介绍,湄洲岛是妈祖的出生地,曾经隶属泉州管辖,绘制湄洲妈祖庙风光壁画,既表达对妈祖出生地的尊敬,又借助泉州港重要的海交地位及泉州天后宫的文化影响力,增加妈祖信仰文化的传播。

寝殿又称后殿,因地势比正殿稍高,两侧突出部为翼亭,左右为斋馆。整座殿宇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顶。木质的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还保存着一对方形青石雕花的元代印度教青石雕石柱,应为明代翻修宫庙时移置。这对石柱见证了泉州天后宫辉煌的历史和泉州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另外,殿外立有一方古朴的“圣旨”碑。天后宫纷繁芜杂的800多年历史,也成了过客眼中不一样的风景。

乾隆《泉州府志》与道光《晋江县志》内录存有明代南京户部右侍郎顾珀所撰的《重修泉州天妃宫记》与清代泉州知府徐汝澜撰写的《重修泉州天后宫记》,这二则碑记为天后宫溯源留下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正殿对面的戏台

繁茂的榕树掩映着正殿

信仰“乘船远航”流播海外

妈祖信仰与古代商业,特别是海外贸易有密切的联系。在妈祖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就是与保护海商相关的。古代海商,特别是福建海商,不但是妈祖的信仰者,也是妈祖信仰的传播者。他们乘船远航,都会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后来,许多妈祖庙即由商人创建,一些妈祖庙也成为集市贸易的场所,还有一些妈祖庙则成为会馆。

泉州向台湾移民有史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据载,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民屯戍澎湖,编管台湾户籍”。到了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浮海到澎湖,他在《岛夷志略》一书中写道:“澎湖分三十六岛,巨细相间,坡垄相望。”其时澎湖为“泉州外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澎湖建起了一座妈祖庙,称为娘妈宫,位于澎湖本岛马公市长安里正义街上。这是台湾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妈祖庙。清代,私商贸易和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的移民热潮在泉州港进一步兴起,妈祖信仰也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史料记载,泉州商人“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泉州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泉州天后宫内原本就设有苏、宁、福、寮郊等许多商郊,附近还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宫每次修建,各大商郊会馆都倾力资助,以表虔诚。属于“温陵妈”的妈祖庙在台湾本岛也纷纷建立起来,诸如:台南温陵妈祖庙、台南鹿耳门圣母庙、鹿港天后宫、台南天后宫、云林县刺桐乡的福天宫,另外还有泉州人吴洛开发台中所建的朝天宫,泉州人许友仪开发新港所建的奏天宫,以及淡水的福祐宫、台西的安海宫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庙宇的殿堂、山门、龙柱、石壁、石楣以及上面雕绘的人物、花卉、鸟兽等,同样也是泉州能工巧匠的杰作。

据统计,台湾现有800多座妈祖庙,妈祖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称妈祖信仰的极盛之地。从台湾妈祖庙宇的级别来看,无不属于“分灵”。一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神符或香火到台湾奉祀,称为“分香”,二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的神像到台湾奉祀,称为“分身”。台湾的妈祖基本上可分为从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直接分灵的湄洲妈、温陵(泉州)妈、银同(同安)妈三大类别,即分别为湄洲妈祖、泉州妈祖、同安妈祖的分灵。

随着沿海商人到海外经商和华侨至海外谋生,妈祖信仰也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譬如,妈祖信仰在明代已传播到日本,在长崎、横滨、神户、萨摩、茨城、九州五岛、平户等地都有奉祀妈祖的庙宇。那霸下天妃宫是有年代可考的最早一座在外国的天妃宫。宫中保存一口明景泰八年(1457年)铸造的大钟。新加坡早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已在新加坡城源顺街的天福宫原址设坛奉祀妈祖,道光元年(1821年)发展为一间供奉妈祖的庙,道光十九年(1839年)开始由泉州运来材料兴建大庙,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落成。新加坡奉祀妈祖的还有:永春会馆、兴安会馆、宁阳会馆、琼州会馆、三和会馆、木山圣母宫、云峰天后宫等。马来西亚的妈祖庙则以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马六甲青云亭为最早。后来供奉妈祖的庙宇还有:天福宫、清华宫、琼州会馆天后宫、永春会馆天上圣母殿等。除此之外,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也都兴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用“流播甚广”来形容妈祖信仰在海外的传播,一点不为过。

责任编辑: 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