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形势回顾
2001年,世界经济走势疲软,美国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欧元区经济接近衰退边缘。受此影响,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全面放缓,有的已陷入衰退,金融风险增加。阿根廷发生经济金融危机,导致政局动荡,货币局制失守。然而,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经济仍维持较强的增长力。中国实际GDP增长了7.3%,估计俄罗斯和印度的增长率分别为4%和4.5%。总体看,全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估计不足2%,远低于2000年4.7%的水平。全球贸易增长大幅下降,估计增长率不足2%。国际油价在波动中走低,其他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滑。
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2001年11月26日宣布,美国经济从2001年3月进入战后第10次衰退,从而结束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10年增长期。2001年四个季度的增长率分别为1.3%、0.3%、-1.3%和1.4%,全年实际GDP增长了1.2%。失业率从年初的4.2%上升至年末的5.8%,全年的失业率接近5%。通货膨胀增速放缓,估计全年的通胀率约为2.6%, 比上年低0.8个百分点。全年的贸易逆差从2000年的3757亿美元减少至3463亿美元。
国内私人部门投资和出口持续大幅下降对经济放缓起关键作用,前者已经连续6个季度下降,后者连续5个季度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仍在加快。信息加工设备与软件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降幅最大,其负面影响大于其他行业投资(如工业与运输设备投资)的下降。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加速放缓,第3季度仅增长1%,低于第一、二季度3%和2.5%的水平, 其中有“9.11”事件的严重影响。
本次美国经济衰退具有以下特征: (1) 主要由经济结构性失衡引起。这种经济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近年来美国信息及相关产业投资与生产能力的极度膨胀。 这种失衡导致股市泡沫尤其是NASDAQ泡沫及其破灭是此次美国经济衰退的最大特征。 (2) 信息产业投资的变化对经济周期性变化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3) 信息时代库存调整的速度似乎快于以往。但库存调整速度的加快并没有带来投资、生产与需求相应的增长。 (4) 货币的极度松弛与经济增长下滑同时发生。在以往的经济衰退中,在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下,广义货币增长一般先收缩,然后才逐步膨胀。 (5) 长短期利差比以往几次衰退要大。短期利率下降幅度较大,而长期利率下降幅度较小。 (6) 消费与投资的利率弹性有所削弱。
欧元区经济接近衰退边缘
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美国经济呈相同的走势,四季度分别增长2.5%、1.6%、1.4%和0.6%,全年的增长率为1.3%。英国的经济增长形势相对好些,全年的增长率约为2%。欧元区通货膨胀率仍然较高,估计年增长率为2.7%,失业率略有回落,估计为8.6%。总体看,欧元区经济仍无法逃避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难以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增长的独立引擎。
欧元区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主要原因有:(1) 全球经济环境的恶化,尤其是美国经济的恶化通过各种渠道 (主要是贸易和金融) 削弱欧洲经济增长潜力。 (2) 全球贸易的大幅萎缩影响了欧元区内外贸易增长。 (3) 德国经济的不景气对欧洲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固定资本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急剧下降。
日本经济再度陷入衰退,通货紧缩加剧
日本第一季度实际GDP增长1%(季度环比增长率),第二、三、四季度分别下降了1.2%、0.5%和1.2%。除了国内需求持续低迷外,出口的大幅下降是日本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四个季度日本的实际出口分别下降了4.6%、4.9%、4%和1.7%,上半年日本贸易盈余减少了43%。四个季度工业生产分别下滑了3.7%、4.1%、4.3%和2.3%。失业率持续上升,四个季度分别为4.75%、4.87%、5.09%和5.46%。全年日本经济下降约0.9%,失业率约为5%。2001年,日本通货紧缩加剧,消费价格指数四个季度分别下滑了0.8%、0.9%、0.8%和0.8%。全年通货紧缩率约1%。
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和通货紧缩,除了外部需求不足外,主要原因是经济与金融改革无实质进展。 2001年,尽管日本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日元贬值政策,但见效甚微。
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全面放缓
2001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全面放缓,有的陷入了衰退,金融风险增加。亚洲地区除中国和印度等国外经济均大幅下滑,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省均已陷入衰退。不包括中国和印度,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可能仅为3%,比2000年低2-3个百分点。
拉美地区的经济形势同样恶劣。阿根廷发生了经济金融危机,导致政局动荡,货币局制失守。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智利等国的经济增长也加速放缓。估计全年拉美经济增长不足1.5%,比2000年约回落3个百分点。
转轨经济国家尤其是中东欧国家的情况要好些。估计全年的增长率约为4%,比2000年仅回落2个百分点。中东欧经济增长率约为3.5%,比2000年回落约0.5个百分点。中东欧国家的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仍然较小,受全球经济与贸易形势恶化的影响自然要轻些。 转轨经济国家改革取得进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的经济仍维持较强的增长力。2001年,中国实际GDP增长了7.3%,估计俄罗斯和印度的增长率分别为4%和4.5%。
全球贸易增长几乎停滞
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统计,2001年上半年,全球商品贸易只增长了1%,估计全年增长仅为2%,比上年回落约10个百分点。
从总体上看,全球贸易增长的大幅回落与世界经济增长加速放缓及“9.11”事件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尤其是“9.11”事件对全球贸易额大幅下滑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使美国的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四个季度分别下降了5%、8.4%、12.9%和3.4%。欧元区经济增长放缓亦对全球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从贸易商品结构看,主要工业国家对IT产业的投资下降严重影响了依赖信息产业产品出口的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2001年6月,半导体产品贸易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 从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元的态势看,美元的走强导致其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持续贬值,其结果虽然使这些国家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竞争力有所加强,但由于美国进口需求的大幅下降,贸易商品价格的下降并没有带来出口的增加,反而使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贸易额出现大幅下滑。
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但总体呈下滑态势
2001年年初,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国际油价从上年末每桶30美元以上回落至约22美元的价位。以后,国际油价三起三落,起落价位大体在22-30美元之间。“9.11”事件后国际油价曾一度突破每桶30美元,但随后很快回落,9月底以后,跌破20美元关口。至年末,国际油价在18美元左右徘徊。全年油价平均约为24美元。
2001年国际油价的波动主要与世界经济态势、国际政治局势的动荡尤其是中东局势恶化和“9.11”事件有关。另外, 欧佩克减产限价以及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国际油价的波动。 当然这种波动与2000年相比,已经大大减弱。国际油价的走低对于减缓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发展回顾
全球股市大幅动荡,主要工业国家股市集体陷入熊市。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约为8000亿美元,远低于2000年13000亿美元的水平。随着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加速放缓、全球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和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主要工业国家央行纷纷大幅降息,全球货币态势出现极度松弛状态,但尚未对全球通货膨胀形成压力。相反,通货紧缩压力在增大。在国际汇市上,美元走强,日元大幅走贬,欧元虽一度反弹,但总体低迷。
全球股市大幅动荡,主要工业国家股市几乎同时陷入熊市
美国的道指和纳指于3月分别跌破万点和2000点大关,9月21日分别跌至8117.37点和1407.38点的全年最低点,比2000-2001年的最高点11306.23点和3468.88点分别下滑了28.2%和59.4%,估计美国股市市值缩水6万亿美元以上。日本和欧洲的主要股市走势与美国股市走势惊人地相似。日经指数2001年继续大幅下滑,8月跌破万点,9月21日跌至全年的最低点9467.23点,比2000-2001年的最高点17197.1点下滑了约45%。英国、德国和法国股市也于9月21日分别跌至4256.3点、3562.13点和3476.3点的全年最低点,比2000-2001年的最高点分别下挫了33.7%、44.3%和39.2%。
2001年全球股市有两大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1) 全球股市相关性大大提高,但是这种相关性并非是对称的,其中以美国股市对欧洲、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股市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另外,美国股市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 (2) 信息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全球股市的发展中得到更加显著的印证。
外国直接投资大幅收缩
据联合国贸发委员会的估计,2001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大约为8000亿美元,比上年下滑近40%。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约为510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约49%,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至65%。虽然发达国家所占的比重比上年略有下降 (这与部分外国直接投资加大流入中国和一些中东欧国家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总体看,外国直接投资的地区与国别分布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仍以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为主,外国直接投资的集中度仍然相当高,美国仍然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30个最大对外投资母国和地区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出量的99%。
2001年外国直接投资大幅收缩除了受世界经济增长不景气影响外,主要是跨国并购规模大幅下降所致。
全球货币态势大幅松弛
2001年,美联储11次降息,其中8次降息50个基本点,3次降息25个基本点,降息总幅度达475个基本点,使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收于1.75%和1.25%,均处于40余年来的最低水平。欧央行4次降息,其中2次降息50个基本点,2 次降息25个基本点,降息总幅度达150个基本点。日本银行不仅三次调低官方贴现率,使官方贴现率从年初的0.5%降至0.1%,而且调整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框架,将操作目标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变换为金融机构在央行的活期存款余额。日央行利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不仅给货币市场增注了大量的央行资金,而且还将从金融市场单向购买政府长期国债的规模从每月4000亿日元增加至8000亿日元以上。其他工业国家央行也不同程度地多次调低了央行的基准利率水平(见表1)。
表1 2001年主要工业国家中央银行降息时间与幅度 单位: 基本点
2001年 1-12月 年终水平
国家和地区 1月 2 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累计降息 %
美国(A) 100 50 50 50 25 25 50 50 50 25 475 1.75
美国(B) 100 50 50 50 25 25 50 50 50 25 475 1.25
欧元区 25 25 50 50 150 3.25
日本(A) 10 15 25 0.00
日本(B) 25 15 40 0.10
英国 25 25 25 25 25 25 50 200 4.00
瑞士 25 100 125 1.25-2.25
新西兰 25 25 25 50 125 5.25
加拿大 25 50 25 25 25 25 50 75 50 350 2.50
澳大利亚 50 25 50 25 25 25 200 4.25
资料来源: 以上国家中央银行2001年月报或季报和这些国家央行INTERNET网站。
*美国 (A) 为联邦基金目标利率 , (B)为贴现率 ; 欧元区为其主导利率 ; 日本(A)为同业拆借市场隔夜利率 , (B)为官方贴现率 ; 英国为英格兰银行基准利率 ; 瑞士为3月期的同业拆借市场基准利率目标区间 ; 其他国家均为央行基准利率。
与各国央行大幅下调利率水平相适应,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国货币市场利率也出现大幅下降。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 2001年主要工业国家的广义和狭义货币出现快速增长势头。与美欧的情况相比,日本的狭义货币增幅最大, 这主要得益于日央行对货币政策框架作了较大的调整后日央行对货币市场增注了大量资金。 但日本广义货币的增长却最慢,主要原因是日本的银行“惜贷”心态依旧,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庞大和银行信贷增长继续萎缩。
年末,从全球范围看,宽松的货币态势尚未对各国通货膨胀形成明显威胁,相反,在全球经济继续不景气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环境下,通货紧缩的压力在增大。但这并不表明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不会抬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恢复的时间和强弱。
美元走强,日元走贬,欧元略有反弹,但总体低迷
2001年,外汇市场仍然动荡不稳。美元并没有因国内经济陷入衰退而走贬,反而呈较强的态势。全年欧元一直在大约0.85 - 0.95美元间波动,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年初的0.9578美元开始走贬,于7月6日跌至全年最低价0.8472美元;二是从下半年开始明显反弹,于9月18日升至0.9273美元,随后再次走低,年末一直在0.90美元价位以下徘徊。日元对美元汇率从年初115日元起一路走贬,年间虽有些反弹,但总体上趋贬,至年末跌破130日元关口。日元大幅贬值未能拯救日本经济。
世界经济展望
2002年,世界经济与金融形势仍然严峻,尤其是美国经济恢复前景的不确定性仍较大。从总体上说,世界经济的增长前景仍将取决于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走势。由于近年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周期同步性增强,而且全球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加大,全球经济何时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出现恢复,主要看美国经济何时及多大程度上能恢复增长。表2展示主要国际机构和我们对2001 - 2002年世界经济及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的预测。我们估计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能在1.5% - 1.8%之间(见表2)。
表2 主要国际机构及中国对主要工业国家和世界经济增长率预测 单位: %
年份 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联合国 经合组织 人行工作人员
美国 2001年 1.0 1.1 1.0 1.1 0.5-1
2002年 0.7 0.9 2.0 0.7 1-1.5
欧元区 2001年 1.5 n.a 1.8 1.6 1.3
2002年 1.2 n.a 1.75 1.4 1.2
日本 2001年 -0.4 -0.8 -0.5 -0.7 -0.9
2002年 -1.0 0.1 0.5 -1.0 -1.0
全球 2001年 2.4 1.3 1.3 n.a 1-1.5
2002年 2.4 1.6 1.5 1.0 1.5-1.8
资料来源: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经合组织和人行工作人员预测。
美国经济恢复前景仍不明朗,不确定性甚强
2001年年末至2002年年初,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回转的迹象,如2001年第四季度个人消费增长回升至5.4%,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回升,非军事类资本货物的订货出现回升,库存有所减少,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3.5%,比2001年第三季度高出2.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下滑速度有所放慢,2002年1月失业率降至5.6%。期间,美国股市时而出现反弹。2001年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长好于人们的预计。这些因素支持了乐观派认为美国经济可在2002年春季出现恢复性增长的观点。
即使如此,我们认为美国经济恢复前景仍不十分明朗,不确定性仍甚强,美国经济2002年春季出现恢复的可能性不大。这种判断的依据主要有: (1) 由IT及其相关产业投资过度引起股市泡沫及破灭而引起的衰退比一般的消费性衰退更难治理。只要美国在IT或其他新增长点的投资不出现较强的恢复性增长,美国经济就难望出现快速和强劲的恢复。IT产业的周期虽短,但目前IT产业的投资尚未出现恢复性增长迹象。IT投资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股市尤其是NASDAQ股市的恢复,但NASDAQ在多大程度上能出现较强的反弹仍然是未知数。 (2) 美国经济最坏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失业率仍然较高,这种状况仍会对2002年上半年消费者信心和消费者支出产生负面影响。而信心问题对美国经济能否尽早恢复起关键性作用。 (3) 长短期利率差的扩大不利于长期性投资的恢复。 (4) 美国及其盟国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虽已告一段落,但这并不表示西方的反恐战争就此结束。 进一步的恐怖行动也不能完全排除; 若美国年内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新海湾战争”,海湾局势的动荡未必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 (5) 欧元区、日本以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的不景气对美国经济的拖累作用亦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判断,美国经济最早也要到2002年第三季度才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也不排除2002年上半年美国经济会出现短暂和温和的恢复又重陷衰退的可能性。全年美国经济可能约增长1% - 1.5%,并很可能处于一种“低增长、高失业、低通胀”的状态。
欧元区经济上半年将持续低迷
200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仍不乐观,上半年经济可能继续低迷,下半年能否出现恢复性增长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走势。欧元区经济全年的增长率约为1%。若欧元区经济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形势将变得更为复杂与多变,原因是欧元区陷入衰退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拖累作用,这反过来又会增加欧元区经济恢复的难度。若如此,世界经济恢复有可能陷入一种“胶着”状态。不过也存在若干有利的因素,一是国际油价回落有助于促使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在2002年下半年回归至警戒线附近,从而为欧央行实行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方便。 二是2002年欧元现钞正式进入流通可能对区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日本经济无望恢复增长
2002年,日本仍将难以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经济恢复无望,全年的增长率很可能低于上年0.1-0.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外部环境将难有较大的起色,日本出口仍将面临困难。二是内需的恢复更是困难重重。三是经济结构性调整与金融改革进展有限。四是日本当局运用经济政策有效刺激经济的空间不大,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已基本失效。日本当局可能会进一步采取日元贬值策略,但日元贬值无助于使日本经济摆脱衰退和通货紧缩的困境,只能是饮鸩止渴。
新兴市场与转轨国家经济增长前景仍相当严峻
2002年,新兴市场与转轨国家经济增长前景仍相当严峻,继续下滑的风险较大。在亚洲地区,以出口IT产品为主的国家的出口仍难以出现恢复性增长。加之日元大幅贬值,有可能导致亚洲国家货币竞相贬值,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损害区内经贸关系的发展。在拉美地区,阿根延的经济金融危机将因“传染”性影响而加剧该地区经济金融的动荡。
2002年,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率,这三大经济体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小型“发动机”。
国际金融展望
从总体上说,国际金融市场会在相当的时间内延续2001年的发展态势,即市场动荡和投资者倾向避险和求稳。美国及主要工业国家的股市年内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但能否持续仍然是个未知数,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前景和投资者的信心。目前的国际资本的流动格局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外国直接投资会继续收缩,但中国仍因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和“入世效应”可能继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者最青睐的国家之一。国际货币市场走势仍将继续萎缩和走低,全球的货币态势仍有进一步松弛的余地,短期利率水平明显反弹的可能性不大。对国际银行的资金需求仍将处于低迷状态。美元仍将维持较强的地位,美元的走势与美国经济的走势仍然会有所背离。日元在美国的默认下会继续走贬,并有可能跌破140日元的价位。欧元从总体上看仍然会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后,会引起各国货币当局调整其外汇储备结构,投资者也会适度调整资产结构,从而增加对欧元的需求,这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欧元,但欧元仍不太可能趋向平价。
2002年美、欧、日央行货币政策的走势主要取决于2002年这三大经济体年内的经济前景。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经济衰退还要延续一段时间。即便年内不出现重大意外事件或冲击,美国经济最早也要到2002年第三季度才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因此,美联储在2002年1月底停止降息后,年内其货币政策的走势以“中性”态势为主,但也不排除第三或四季度美联储采取温和升息行动的可能性。 这一方面是为了以缓和2001-2002年间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年内经济逐步恢复对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这也是美联储在利用市场对其可能升息的预期促进投资加快恢复增长。
2002年,欧央行仍有必要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息空间约有1-1.25个百分点。估计欧央行需要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刺激消费和投资。 但综合考虑降息幅度过大对欧元和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 估计欧央行不一定会用尽这些空间。另外,在国际油价不出现大幅攀升的条件下,估计2002年下半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会回归至警戒线附近,这将为欧央行的降息行动提供方便。
2002年,日本仍需要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原因是2002年日本还难以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经济仍无望恢复。 估计日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更多地集中在增加从金融市场单向购买国债的规模和增加注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等操作上。日元继续大幅走贬的风险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