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自2004年末BRT项目早期的概念性设计开始,ITDP便与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一起参与到广州BRT各个方面的规划之中,一直到2008年的施工图设计,2009年的施工以及2010年初的运营。并在BRT开通后,邀请多名国际专家对广州BRT的运营进行分析并提供改善建议。同期,ITDP为广州市公共自行车和绿道的规划、实施提供了技术性支持。

广州快速公交(BRT)试验线位于中山大道,全长22.9公里,起止点为体育中心~夏园,设置26对中央侧式站台。该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快速公交系统,亚洲第一大快速公交系统,超过亚洲其它系统运力的3倍以上。

世界上第二大的快速公交系统,亚洲第一大快速公交系统

该系统创新性地使用了“专用走廊+灵活线路”的运营模式,实现地面公交快速化及与社会车辆的逐步隔离化,具有类似地铁系统的大运力、又保留了公交系统灵活性特点,有效整合了超过80条公交线路,建成后实现公交和社会车辆各行其道,实现了公交和社会车的双盈,提速明显。车站设计模块灵活组合,车站系统及控制中心系统智能化,BRT智能监控系统已达86项功能,且整合了BRT干线走廊相交道路的普通公交线路联合调度,力求最大化保证专用道公交运输效率,是国内功能最齐全,最复杂和最先进的BRT调度系统;照明系统节能环保。

地铁系统的大运力+公交系统灵活性

在国内建成的BRT系统中,广州快速公交系统的单向客运量、走廊专用车道利用率和车辆平均载客量均为排名第一,单向客流量达到26900人次/小时,专用车道利用率达到82.9%,车辆平均载客率为87.9%。

公交车和社会车辆的双赢

广州快速公交系统的实施对于改善交通条件,方便市民出行具有重要意义。该工程实施后大大改善了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缩短乘客行程时间,全年节省时间高达3000万乘客小时,直接社会经济价值超过8亿人民币,并通过改善交通秩序,实现了公交车和社会车辆的双赢。

2006年广州岗顶公交站台(BRT实施前)

广州BRT系统不仅仅是一项交通改善项目,它为城市的综合改造提供了契机。

BRT系统的实施与道路的综合景观整治,升级改造,行人公共空间等整合在一起, 使城市景观得到整体提升。中山大道BRT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与轨道进行了直接整合的BRT系统,实现BRT与轨道网络形成互补。

2011年1月,广州由于成功实施了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系统、且实现了BRT系统与公共自行车、绿道、步行空间等多模式整合,获得了2011年可持续交通奖和联合国颁发的“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灯塔项目”等多个国内外大奖。

BRT和自行车道、公共自行车的整合

BRT石牌桥站:与地铁和商场的整合

广州市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试验线自开通以来,取得了较好的运营效果,吸引了超过国外500多个国内外考察团队前来参观学习。但是BRT系统实际运营中,由于线路设置,车辆以及信号配时等问题,运营和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峰小时车速慢,非高峰时段车内过分拥挤,部分车站乘客换乘量过大,交叉口BRT车辆排队,运力配置待优化等。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 BRT专用道路权保障

2. BRT系统运力有待提升

3. BRT运营方案优化

BRT专用道路权保障

BRT专用道的路权保障主要体现在专用道设施保障和交叉口信号优化,以提高公交专用道效率,这也是广州BRT专用道一小时单向能通过360辆车的原因。 近年来,广州BRT的专用道路权保障逐步恶化,其一是广州在2016年5月发布了《中山大道快速公交系统管理办法》,在高峰期时段车辆拥堵时社会车辆可以在交警指引下进入BRT车道;其二是沿线重点交叉口信号配时需要进一步优化,需给予BRT更多绿灯时间。

岗顶BRT站台:社会车辆进入BRT车道,造成BRT车道和站台延误

岗顶BRT站台:信号灯的调整遏制了公交的通行效率

由于猎德二期的施工,自2012年6月起天河东路和体育东路口调整了信号设置,导致BRT运营速度下降50%以上,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BRT车辆的绿灯时间小于社会车直行车绿灯时间,不仅没有给予信号优先,反而是遏制公交在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导致早晚高峰在该区间公交排长龙。

科韵路路口BRT延误

BRT系统运力有待提升

BRT正式运营以来,重要节假日、日常早晚高峰时段常会出现拥堵现象,公交车上拥挤,乘客上车、下车困难。BRT西段体育中心、华景新城、岗顶和棠下等车站处,拥挤现象尤为突出,在棠下站最拥堵的时段,站内乘客可达到饱和状态,致使站外乘客无法刷卡进站,这暴露出高峰时段BRT系统的运量不足,需进一步提升运量。

BRT 站台的设计可兼容12 米车辆和18 米车辆的停靠要求。18 米车辆由于容量较大、发车频率可适当降低,采用18米车辆后,BRT 站台可容纳更多线路停靠,提高系统的运量,并缓解站台拥堵情况。

然而广州BRT系统从开通以后仅有36台18米的车辆,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建议应逐步对所有公交车辆进行改进,由现在的12米车辆过渡到18米车辆,提高整个系统的运量。ITDP的模型专家Remi对站台饱和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系统全部更换为18米的铰接车后,站台和车辆拥挤等有明显改善。

客流量较大站点拥挤现象尤为突出

替换大运量公交车后模型测算:站台饱和度降低

BRT运营方案优化

BRT系统的线路应随着客流和城市变化而灵活调整,而广州BRT开通7年多,线路未有大变化,而目前很多车站超饱和,线路搭配不合理,系统运营效率恶化。我们利用交通模型对BRT运营改善方案进行了测试,如B1线路是从第一个BRT车站运行最后一个BRT车站,调查显示该线路的绝大部分客流为换乘,如延长B1和B30,不仅可以减少系统内3500人次/小时的换乘,系统运输效率可直接提高2%,还可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直达服务,以及减少24辆配车,实现公交企业和乘客双赢。

(来源:ITDP交通与发展政策 研究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