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妈妈的尴尬:生活和孩子间,到底选择谁?
我的大学同学小雪在3年前举家移民过来。小雪是典型的“高净值移民”:老公是国内上市公司高管,小雪很早就辞职在家专心相夫教子。然而面对国内上学的压力,比如小升初,小雪对此一筹莫展。别人都疯狂补课,不跟吧,自家的孩子怕是落后了,跟吧,又实在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思来想去,正好小雪老公有个机会移民,于是举家搬迁到美国。
大概就是从7、8年前开始,中国的移民突然的增多,许多富裕的家庭纷纷把孩子送来美国。那个时候投资移民还很容易,许多过来的家庭都住在硅谷的富人区。小雪全家登陆以后,原本说想一家人都在此安家,老公的公司想在硅谷开一个研发中心,让小雪老公先“投石问路”。然而安定下来以后不久,小雪老公在这边什么事都不熟悉,工作也没有什么起色。于是不到半年时间,老公决定回国,小雪和儿子留下来。
小雪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在来之前就全款在这边的富人区买了一栋“豪宅”。房子依山而建,3000多尺的房子,小半亩的地,后院的游泳池,加上草坪和喷泉,真乃安居之地也。老公走后,小雪一个人独自带着儿子生活,老公平时假期偶尔会过来,而寒暑假小雪都会带儿子回去。
原来在大学的时候,我和小雪关系还不错,但是自从来了美国,我们两人的生活轨迹实在没有什么交集,我每天上班下班带娃,累都累死,周围朋友都是和我一样的“黄脸婆”。小雪呢,赋闲在家,周围的朋友都是和她一样的“阔太太”,除了接送娃之外还去附近的社区大学学学陶艺和摄影。开始两年,寒暑假小雪老公会过来,小雪会晒全家一起出去旅游的照片,文字里溢于言表的兴奋,我想小雪应该是非常幸福吧。
然而好景不长,最近这一年间,似乎她老公也不怎么来了。本来吗,每年放假也没几次,每次最多的也就是一周的假,半个地球的来回跑也是够累人的,每年只有寒暑假的时间小雪回国了。但是后来小雪告诉我,孩子在这边夏天有活动,她也不得不留在这里陪,这样每年大概只有圣诞节前后两周的时间全家人可以团聚。
我曾经对小雪说:“你看你,这么年轻就什么都有了,你知道硅谷多少人的房子贷款是要背30年的。多少人苦哈哈的赚钱养家带娃,早两年就熬成黄脸婆。” 然而小雪却说:“谁都看着别人好。就算住个大房子,只有我和儿子两个人很冷清的。而且我在这边,最怕生病,一生病没人照顾不说,我还得照顾儿子。老公不在身边,真是。。。”
0. 陪读妈妈有哪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即便是每个陪读妈妈都会遇到类似的困境,但是每个妈妈的选择还是不同的。
-
全职带娃
许多国内妈妈在孩子上学了以后从国内过来陪读的这种情况比较多。好些妈妈在国内有很好的工作和职位,忽然变个环境以后,找到和原先类似的工作很难。何况毕竟人到中年,拖家带口地适应全新的生活本事就是非常挑战的一件事。虽然不少妈妈也有这个心,但是照顾孩子和生活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哪还有时间搞别的。
全职带娃的妈,其实一点不轻松,一方面她们不容易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又被生活整成了“女汉子”。小雪现在很能干,除了带娃生活,自家后院种的花花草草都是她一个人侍弄的。
-
工作带娃两不误
另外一种就是工作带娃两不误。早年间,有不少在美国毕业工作的夫妻俩,老公觉得国内机会好回国了的,老婆为了孩子留下来。这些妈妈,好多都是在美国念书工作然后孩子出生的。由于已经有了工作,又在美国生活工作过,对于美国的生活也不存在适应问题。然而老公不在身边,即使生活工作不必操心太多,独自带娃的艰辛和困难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有个朋友的朋友,当初老公回国,她觉得自己回国很难找到和这边差不多的工作,加上孩子的上学问题,所以坚持不回国在这里陪孩子。她老公在国内开公司,状况挺好的,给老婆孩子生活费从来都是准点报到,就是人基本上一年都不怎么露面。按说她完全可以辞职在家全职带娃,但是即便工作收入不高,她仍旧坚持工作,一直到女儿大学毕业。问她为啥,她说:“天天有个事做,每天到点起床、吃饭、上班、下班,很有规律,而且还能和同事朋友聊天多好,和社会贴近。”
-
和娃一起上学
不少从国内过来的妈妈,虽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是就此呆在家中带娃似乎又不甘心。怎么办?有的人选择和孩子一样,上学读书!一方面可以重新充电,掌握在这边工作需要的技能,另一方面还能更快更好的融入新环境。“和孩子一起成长”是这些妈妈的心中所想。比如小雪,说她刚上陶艺课的时候,老师让每个人做自我介绍,她英语说的那叫一个磕巴,几乎没有啥句子是顺畅的。可是后来慢慢习惯了,从听不懂孩子老师的讲话,到能和学校老师的有效沟通,从到银行办事都要找个朋友做翻译,到自己平时的日常生活各种交流应付自如。
不管是那种“陪读妈妈”,她们的生活状况或许各不相同,但是她们还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而这种困境,也许是她们出国之前不曾想到过的。
1. 身处异乡的孤单和力不从心
身处异国他乡的孤单和寂寞是对陪读妈妈的一大考验。我在刚出国念书的时候,头半年特别想家,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一个人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的孤单。这种孤独感,和一个人独自从北京到上海上大学完全不一样,那种无助的感觉真的闹心,没办法,我只好拼命给家里打长途电话。
除去感情上的孤单寂寞,许多事情自己处理起来都感觉力不从心,尤其是刚开始。小雪就曾经告诉我,第一次老师和她开家长会的时候,她特别囧,老师在那和蔼可亲地讲,把孩子这个那个的作业报告给她看,可是她基本都没明白老师说的是个啥。老师笑容可掬的说完以后问她:“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她也因为紧张没听清楚,以为老师是说:“怎么样,还可以吗。”的意思,于是拼命点头。但是在老师看来,点头就说明家长有问题要问啊,所以老师就在那里很有耐心地坐着等着听小雪的问题。结果小雪没有问题啊,俩人大眼瞪小眼了一会,估计老师也明白了吧,然后说了两句什么话就草草收场了。也正是因为此,小雪下决心提高英语,到附近的社区大学上点课。
其它的,比如房子要维修了,车子要维护了,学校要这个了,儿子要那个了,国税局又来信了,林林总总。这平时家里的事,就算平时有老公和我分摊着做,我都觉得事情多得做不完,更别说像小雪这样一个人在这的“新”移民了。
这个时候是不是特别想有个人帮忙?最能帮上点那个人不在身边,妈妈们不是自己变女汉子,就是找个热心人帮忙。小雪是前者,而有些人就是后者。这不,前阵子,在一个中国人很多的地区出了这么档子事。有个陪读妈妈,独自一人在这带娃,邻居也是华人家庭。平时有个什么事,华人邻居也很热情帮忙,慢慢的,这位妈妈变得越来越依赖邻居。接触多了、久了,这位妈妈就和邻居的男主人擦出了火花。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这位妈妈就是“小三”了。结果邻居的女主人气不过,借口要了陪读妈妈老公的微信,把陪读妈妈和自己老公的事都抖出来了。这种事,不管结局怎么走,伤害实实在在已经产生,两个家庭和两个孩子都受影响了。
2. 婚姻的考验
孤单寂寞尚且可以自己克服,但是其它的,比如婚姻,就不是一个人就能完全挑起的了。时间和距离,是“陪读妈妈”婚姻生活的最大挑战,分居两地的夫妻长久了关系自然会变淡。小雪到现在才单独带娃3年而已,和老公的团聚就从开始的“见缝插针”到“大家都忙”,小雪从开始的一句英文不会说,到现在基本生活不成问题,儿子从开始天天上课听不懂,到满嘴英文随便跑,看得出,美国生活的小雪和儿子,与中国上班的老公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生活前行着。开始小雪还总提她老公,最近我看她的朋友圈,几乎已经没有老公的身影了。
这样的事情在陪读妈妈中实在是太普遍了。就我听到不少例子中,有些没有离婚,但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和离婚没什么两样,平时没什么交流(两人的生活差那么远,怎么有共同语言吗),一年中几乎也没什么时间相聚。曾经有位陪读妈妈,从孩子的小学开始就独自一人在这里带娃。等到孩子上大学了,她既不想着回国和老公团聚,老公也没说要过来和她团聚,两个人就是各过各的。按照她的话说:“每个月只要他的钱到了就行了,他的人爱怎么样我都管不着。” 也有不少人干脆分道扬镳,“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3. 对于孩子的影响
其实这个也许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了。毕竟许多妈妈宁愿分居两地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孩子,妈妈好不好许多人也不那么在乎了,但是孩子却一定要好,不然当年的决定,这么多年的坚忍都是为了啥?
毋庸置疑,如此环境下的孩子不是单亲家庭,却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环境是差不多的,尤其孩子还那么小。小雪的孩子刚来的时候才4年级,之后很快爸爸就回国了。开始的时候每年还能见一个暑假,到现在似乎就是寒假见两周加上春节两周。小雪的孩子现在已经8年级了,虽然大多数还算懂事听话,但是“发起脾气耍起浑来,我气的浑身发抖。他爸在的时候还能管,我现在根本管不了。”
4. 陪读的决定还需谨慎
像小雪一样,众多陪读妈妈从中国选择移民美国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孩子的教育。开始的时候通常是一家子过来,后来由于工作、收入等原因,大部分家庭不得不分居两地。爸爸做空中飞人,但是飞着飞着就累了。小雪举家移民的初衷是一家人在新的环境一起生活的,然而后来的夫妻分居两地是开始没有预料的。然而这样的分居家庭在硅谷、加州的中国陪读妈妈中比比皆是。在家庭和孩子中,妈妈多数选择孩子,于是妈妈留下来,爸爸回中国。也许孩子长大以后夫妻双方才能放下包袱重新相聚,但是就像上边提到的妈妈,在十几二十年孩子长大之后,夫妻俩各有各的生活、思维方式和朋友圈,两人压根儿没觉得有什么必要再在一起。
放弃当下的生活出国做陪读妈妈,真是很需要勇气的。都说为母则刚,在生活和孩子之间,妈妈一般都会选择孩子。当我问小雪:“如果让你重来一次,你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吗?”小雪叹口气,口气中不无无奈:“事情没有如果,既然都这样了,也只有这么往前走,走一步看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