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哥伦比亚公司买下小说《危险思想的自白》的电影版权,公司指定由吉姆·麦克布莱德担纲导演,可后者选定的主演
理查德·德莱福斯
拒绝翻看剧本,随后拍摄计划便随之搁浅。1997年,制作人
安德鲁·莱泽
从哥伦比亚公司手中买下版权,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着手筹拍,同年编剧
查理·考夫曼
完成了剧本初稿。在
柯蒂斯·汉森
同意签约执导之后,以西恩·潘、乔治·克鲁尼和德鲁·巴里摩尔为首的演员阵容也初步敲定。但是汉森后来放弃,导演P·J·霍根成为替代人选,但也没能与华纳达成共识。2000年10月,华纳兄弟公司开始寻求转让该片。几经周折之后,布莱恩·辛格、罗素·克劳、凯文·史派西、爱德华·诺顿、本·斯蒂勒和约翰尼·德普全都无缘该片。最终,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同意投拍和发行该片,而导演由首执导筒的乔治·克鲁尼担纲。
危险思想的自白
上映信息
上映地区
|
上映时间
|
上映地区
|
上映时间
|
上映地区
|
上映时间
|
美国局部
|
2002年12月31日
|
芬兰
|
2003年4月18日
|
法国
|
2003年6月11日
|
中国台湾
|
2003年10月3日
|
意大利
|
2003年4月24日
|
斯洛伐克艺术电影节
|
2003年6月24日
|
中国香港
|
2003年3月20日
|
德国
|
2003年4月24日
|
菲律宾
|
2003年7月16日
|
美国
|
2003年1月24日
|
奥地利
|
2003年4月24日
|
澳大利亚
|
2003年7月24日
|
加拿大
|
2003年1月24日
|
希腊
|
2003年4月25日
|
韩国
|
2003年7月25日
|
土耳其
|
2003年2月7日
|
匈牙利
|
2003年5月1日
|
爱沙尼亚
|
2003年7月25日
|
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3年2月10日
|
巴西
|
2003年5月1日
|
美国
|
2003年8月15日
|
以色列
|
2003年2月20日
|
挪威
|
2003年5月2日
|
哥伦比亚
|
2003年8月15日
|
荷兰
|
2003年3月6日
|
菲律宾马尼拉
|
2003年5月7日
|
日本
|
2003年8月16日
|
英国
|
2003年3月14日
|
立陶宛
|
2003年5月9日
|
新西兰
|
2003年8月21日
|
比利时
|
2003年3月19日
|
斯洛文尼亚
|
2003年5月15日
|
委内瑞拉
|
2003年9月24日
|
丹麦国际电影节
|
2003年3月31日
|
瑞士德语区
|
2003年5月15日
|
波兰
|
2003年11月21日
|
俄罗斯
|
2003年4月10日
|
捷克
|
2003年5月15日
|
巴林
|
2003年12月31日
|
冰岛
|
2003年4月11日
|
丹麦
|
2003年5月15日
|
印度尼西亚
|
2004年3月17日
|
瑞典
|
2003年4月16日
|
阿根廷
|
2003年5月22日
|
西班牙
|
2004年6月25日
|
(信息来源:
该片作为乔治·克鲁尼的导演处女作还是很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界认为在该片中编剧查理·考夫曼将原著改出了深度,给予貌似荒诞的情节以合情合理的解释,电影成功必然少不了他的功劳。虽然影片动用了大量的明星阵容,但是欧美评论界对乔治·克鲁尼影片拍摄的处理手法还是持赞赏态度的,称赞该片是一部精明、新颖和值得观赏的电影。但同时也指出,结尾还是有些空洞,整部片子情节也还不够连贯,有拖沓的地方。该片也是山姆·罗克威尔首次担当男主角,表现还算不错,将男主角演出了一定的深度。
(《奥斯汀纪事》、《西雅图时报》、网易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