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敢想,敢做,敢开亿万人之先,敢成为被人侧目的疯子,也敢成为被人瞩目的传奇。

正如,这个一生开挂的养蜂人——埃德蒙·希拉里 (本文图片)

1958 年 1 月 4 日,39 岁的知名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带领新西兰团队,驾驶改装过的拖拉机,抵达南极点。

这是继 1911-1912 年间挪威探险家 阿蒙森 和英国海军军官 斯科特 的南极征服角逐赛后,人类又一次站在南极点,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车征服南极。

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和另外两名新西兰队友德瑞克·赖特(Derek Wright)和穆雷·埃利斯(Murray Ellis) 驾驶他们的 Ferguson 牌拖拉机抵达南极。图片来源:nzhistory.govt.nz

开“敞篷车”穿越南极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旅程。

大胆的决定—— 此前,英国人斯科特已经用生命证明了南极的艰险:

1910 年 6 月,经验丰富的探险家斯科特再次启程前往南极,1912 年 1 月,历尽艰辛后,斯科特一行五人抵达南极点,却比“首位抵达”的挪威人阿蒙森晚了一个月。返程途中,五人遭遇暴风雪,全部葬身南极冰原。

后人分析,斯科特对 交通工具 的错误选择,是酿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 使用的西伯利亚矮种马,因不适应南极恶劣气候迅速死亡;
  • 三辆履带式拖拉机出发不久后全部坏掉;
  • 依靠人力和少量爱斯基摩犬拖拽雪橇。
  • 46 年后,希拉里却选择只利用三辆 拖拉机 ,直接开往南极。拖拉机没有车顶,希拉里的传记作家艾丽珊·约翰斯顿后来戏说他们是开着“敞篷车”穿越南极洲。

    在 1955 年至 1958 年间由英国主导的联邦极地探险中,一种为极地探险特殊设计的交通工具 Sno-Cat 在南极附近遭遇了冰雪裂缝。埃德蒙等人的拖拉机面临的处境也可想而知。图片来源:whaleoil.co.nz

    固执的行动—— 1957 年 12 月 20 日下午 8:30,希拉里一行五人,开始了他们称之为“极点冲刺(dash to the pole)”的南极行动。

    此次南极探索,希拉里本只是协助英国联邦极地探险行动运送物资的 配角 。完成任务后,希拉里发现自己带领的新西兰小分队还有足够的燃料和食物,便做了这个大胆的决定。

    12 月 21 日上午 6:00,希拉里收到了行动组委会要求他们停留的消息,希拉里没有听从;但同时他也告诉滞后的主力探险队负责人 Fuchs,如果 Fuchs 还需要他们的帮助,这个往南极点进发的计划可以立即搁浅。

    英国联邦极地探险行动( the Commonwealth Trans-Antarctic Expedition (TAE))负责人 Vivian·Fuch 和 Admiral·Dufek。此前,Fuchs 找到希拉里,希望他协助科考探险队运送物资,在前方沿途设置补给站。

    抵达南极点—— Fuchs 同意他们继续向南,并在 12 月 24 日发送了圣诞祝福,至此,他始终没有要求希拉里折返支援。保险起见,希拉里又等待了一天才继续前进。

    直到 12 月 28 日,Fuchs 才担心自己燃料不够,要求希拉里放弃南极点计划,并为他们再设置一个补给点。但是,太晚了……

    在继续与雪脊、裂缝、风暴斗争 6 天之后,新西兰小分队最后的三人终于在 1958 年 1 月 3 日下午 8:00 看到了南极点。第二天,最后的里程也被碾在了车轮之下。

    南极远征时期的希拉里。图片来源:nzhistory.govt.nz

    有趣的挑战—— 当新西兰开始全民庆祝这次远征,并再次把希拉里奉为国家英雄时,国外媒体纷纷质疑希拉里的个人决定,质疑他们可能把整个探险计划置于危险之中。

    好在 Fuchs 团队也在 1958 年 3 月 2 号安全抵达斯科特基地,随后成功完成南极穿越。

    后来,在自传中,希拉里重提此事,对他而言,无关冒险,也无关输赢。他说:

    我无视了指令信息,选择继续出发……显然,甘心作一个辅助性角色,并不是我的专长。一旦我们做完分内之事,甚至比分内做的更多,我们没有理由不给自己找点有趣的挑战。
    当年远征南极的 Ferguson 牌拖拉机。图片来源:nzine.co.nz

    新西兰的养蜂人

    对希拉里来说,探险是一种实力之内的乐趣,一种融入生命之中的人生态度。

    山野探索是他的志向,也是他的天命所在,触及它,让希拉里变得执着而勇敢,也让他最终挣脱养蜂人的家族身份,成为享誉世界的探险家。

    1919 年 7 月 20 日,埃德蒙·希拉里出生于新西兰。小时候的希拉里,瘦弱而羞涩,中学时一次滑雪体验活动,让他一脚踩进了山野的深潭,踩进了自己的宿命里。

    两年大学之后,希拉里退学回到家乡奥克兰,和父亲一起做起了养蜂人。二战期间,希拉里加入新西兰皇家空军。

    二战期间,在新西兰布莱尼姆附近服役的希拉里。图片来源:nzhistory.govt.nz

    战争结束后,他对登山的迷恋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并迅速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攀登传奇。

    珠峰之巅的希拉里台阶

    如果你对登山有所了解,会知道从东南路线攀登珠峰时,在海拔 8790 米处,离峰顶只一步之遥的地方,曾有一处约 40 英尺高、几乎垂直的裸露山体岩石断面。

    这里,被称为希拉里台阶(Hillary Step)。

    希拉里台阶全貌。图 /Anselm Murphy,图片来源:markhorrell.com

    这是峰顶珠峰之前的最后一道难关。

    热门攀登时节,这里甚至也会发生“堵车”!上行下行的登山者挤成一团,漫长的通行等待中,曾多次发生有人冻伤等危险情况。

    拥堵的希拉里台阶。图 / 韩子君

    而 65 年前,当埃德蒙·希拉里和夏尔巴向导丹增·诺盖艰难地翻过这个断面时,群山无声,天地寂然,稀薄的空气里,只有两个人的气息。

    他们每前进一步,人类所能到达的高度就上升一步。

    在希拉里台阶附近艰难攀爬的珠峰登山者。图 /planetMitch

    1953 年 5 月 29 日,希拉里和诺尔盖成功登顶珠峰,人类首次登上世界之巅!那段最后的岩石断面,也因此被登山界命名为希拉里台阶(Hillary Step)。

    当日中午 11 时 30 分左右,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由珠峰尼泊尔一侧攀登成功,两人在珠峰逗留了 15 分钟。但两人始终没有明确公布,究竟是谁第一个登上峰顶。

    比荣誉更重要的事

    首登珠峰,让希拉里和诺尔盖瞬间蜚声全球,Fuchs 也因此在几年后慕名邀请他加入南极探险。

    希拉里执着于山顶的风光,执着于未知的探险,也始终理智认为:

    “生命远比爬上山顶重要。“

    之后的岁月里,除了继续执着于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他还致力于提高喜马拉雅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成立了喜马拉雅基金会。他说,这是“回报”。

    喜马拉雅曾带给希拉里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他也用一生牵系着这里。尼泊尔人亲切地称他为“Burra-sahib”,意为“伟岸形象,伟大心灵”。图片来源:nzedge.com

    1961 年,希拉里重返尼泊尔,用筹来的资金在昆均(Khumjung)建立了第一所只有三间房子的学校。这之后的 40 多年中,基金会在尼泊尔建成了 30 所学校、两所医院和十二间诊所……

    为了提高这些工程的效率,希拉里甚至还修建了一条飞机跑道。

    希拉里一家,摄于 1962 年。遗憾的是,1975 年,妻子和女儿来尼泊尔看望希拉里时,乘坐的小飞机从加德满都起飞后不久就不幸坠毁,两人不幸遇难。图片来源:nzedge.com

    总有一种遇见,让你心跳加速

    为支援在尼泊尔的各种建设项目,演讲和募款成为希拉里一大工作重点。卓越的个人魅力,让他如磁石一般,引动着周边的人。

    那个敢涉足地球之巅,敢驾着拖拉机穿越南极,敢遍爬喜马拉雅高山的“疯子”,在逐一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挑战后, 成为万人瞩目的传奇。

  • 1977 年,带队驾驶汽艇沿恒河溯流而上,一直到达恒河在喜马拉雅山的源头,完成他们称之为“从天空到大海”的旅程;
  • 90 年代,完成为联合国儿童署和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筹资的环球旅行;
  • 搭乘小飞机前往北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遍“三极”的人;
  • 率领探险队抵达中国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头……
  • 被夏尔巴人称颂的希拉里。

    对与希拉里来说,登山与探险是一种无可匹敌的诱惑,是他人生中一触即发的兴奋点。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兴奋点,一旦触及它,你的心跳、你的肾上激素会告诉你,抓住它,它就是你的宿命。抓住它,即使不知道结果也坚定地走下去;即使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也不放手。

    永恒的希拉里。图片来源:china-7.net

    2007 年 1 月 18 日,87 岁高龄的希拉里受邀再次抵达南极,参加新西兰斯科特科考基地成立 50 周年纪念活动。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到达寒冷的南极,”希拉里 19 日说,“以前,我一直准备再次重返南极,但我觉得已经没有希望了,因此这次故地重游对我来说是奇迹。”(信息来源:新华网)

    2008 年 1 月 11 日,希拉里在新西兰奥克兰市因心脏病去世,享年 88 岁。

    他的一生,超越了自己,更超越了一个个人类极限。登顶珠峰让他获誉无数,他却总是谦虚地称自己只是一个养蜂人,并表示,当年能够书写登顶的历史,依靠的无非是“实用的技巧和足够多的绳索”。他说: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我们要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