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鸿雁
毒品,毁灭自己,祸及家庭, 危害社会,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毒品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毒品绝缘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但毒品滥用仍是不可小视的社会治理问题。2020年6月,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指出尽管我国治理毒品滥用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但滥用人数规模依然较大,吸毒活动隐蔽性增强、新型毒品增多,治理巩固难度大。吸毒不仅对吸毒者自身的精神和身体带来极大危害,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扰乱社会治安,加剧诱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毒品滥用的新特征
近年来,吸毒人数持续下降, 毒品滥用形势有所好转。现有吸毒人员数量连续减少,戒断3年未发现复吸人员数量超过现有吸毒人数,新发现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比下降。 海洛因、冰毒和氯胺酮3类主要滥用品种滥用人数均出现下降。其中,冰毒仍是我国滥用人数最多的毒品。滥用大麻人员数量与去年持平,以外籍人员、有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人员及演艺人员为主。
为规避公安机关查处,吸毒活动的隐蔽性越来越强,发生在公共娱乐场所的吸毒活动有所减少,而选择在宾馆、出租屋、私人会所、私家车等隐蔽处所吸毒的人员明显增多,排查发现难度较大。一些吸毒人员从线下转到线上,利用网络社交软件建立“毒友群”,采用虚拟身份、暗语交流,进群直播吸毒,不参与直播吸毒或不购买毒品即被踢出群,形成更加隐蔽的网络吸毒圈子。
目前,我国列管431种毒品和整类芬太尼类物质,但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识别查处难。如含LSD成分的“邮票”、向学生兜售的“聪明药”以及逐渐蔓延的“0号胶囊”“G点 液”“犀牛液”等色胺类物质,品种五花八门。有的变换包装,伪装成食品、香烟等,如“奶茶”、巧克力形态的毒品;有的是未列管的毒品替代品,如号称“改良K粉”的氟胺酮;新精神活性物质作为第三代毒品迅速扩张,花样不断翻新,如合成大麻素“娜塔莎”等。去年,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出新精神活性物质41 种,其中新发现5种。
毒品滥用的主要来源
娱乐场所是毒品泛滥的重灾区。一些娱乐场所自身管理存在漏洞,嘈杂的环境、劲爆的舞曲降低了人们抵御危险事物的敏感性,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尝试新型毒品的可能性。
有的娱乐场所为牟取暴利,容留吸毒群体吸毒,无形中加剧了毒品滥用等违法行为的发生。2017年底,三亚市公安民警开展联合清查行动,发现一家KTV多个包厢存在超时经营情况,且包厢内音乐声巨大,人员神态可疑。民警在现场查获大量冰毒粉末,经尿检发现15人涉嫌吸毒。KTV经理承认容留他人吸毒。
经常出入娱乐场所的人群中,青少年占比较高,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成型,极易被新奇事物诱导。对毒品的无知和好奇使他们成为吸毒的高危人群,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沈阳市王旭霞、王红霞两姐妹,经历了长达5年的以贩养吸。从最初被“赠与”毒品,到聚众供毒,共贩卖521.5克冰毒,导致30多人吸毒成瘾,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最小的只有16岁。
受欧美国家大麻合法化亚文化影响,部分年轻人对大麻警惕性不高,特别是出国留学青少年或有境外工作经历的人员对大麻缺乏认识,通过网络从境外订购大麻,快递或随身带回国内。
毒品滥用的预防
2020年4月1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在全国禁毒工作电 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提升公众 特别是青少年防毒识毒拒毒意识和能力,推动形成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浓厚社会氛围”。社会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毒品预防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从而远离毒品,避免因 吸毒引发犯罪。
要不断加强鉴毒防毒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近年来出现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要提高警惕,对其由来、性状、危害及常见欺骗伪装手段等方面加强宣传,通过图像、视频资料等方式提高普通民众辨别毒品的能力。
全力做好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为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