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5 29 日, “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九季第二十五讲(总第 190 讲)——《从自然生态审美到艺术生态审美》在云端举行。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由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邀请到多位专家拨冗参会: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蔡颂教授;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奎英教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教授。

本次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张燕教授主持。张燕教授还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兼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北京市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

讲座开始前,首先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教授进行致辞。周星教授还是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艺术专委会副主任。

接下来进行致辞的是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蔡颂教授。蔡颂教授 2021 6 -2024 1 月任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鉴定专家、教育部全国优秀教材奖评审专家;中国电影学会理事、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副主席;入选湖南省“芙蓉人才”支持计划、湖南师大“世承人才”学术带头人。蔡颂教授整体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和学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发展现状,提到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校戏剧与影视学科已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他提到,“我们去年获批了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下面设的戏剧影视方向的博士。至此,我们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整了,我们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以及戏剧影视文学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最后,蔡颂教授表示,十分期待赵院长传经送宝,对此倍感荣幸,倍受鼓舞,“这是对我院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肯定,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加油,将相关专业建设的更好。”

致辞结束,由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奎英教授围绕《从自然生态审美到艺术生态审美》展开讲座。赵奎英教授还是江苏省“ 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江苏省“社科英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华美学学会艺术哲学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生态美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委会副会长,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著有《语言、空间与艺术》《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等学术著作 6 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等 7 项。

赵奎英教授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分享。首先,她对“什么是生态审美”进行了概念界定。她以文章《论自然生态审美的三大观念转变》为引,提出了“生态” 概念的三个关键义项,对生态学原义、现代生态学的定义以及家园、生命、无中心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她指出,如果说一个人是具有生态观念、生态意识的,就意味着他是关心栖居家园的,关心关系整体而不是主客分离、人类中心主义的。因此,对自然的“生态审美”,也应该是关注栖居家园的审美,是注重相互关联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

接下来,赵奎英教授分析了“生态审美为什么需要观念转变”。她认为,如果不转变对“审美”的看法,不转变“审美”观念,生态与审美是没法很好地连接,形成“生态审美”的概念的。同时,她还引用了康德的审美分析,提到康德曾从质、量、关系、样式四个方面分析审美判断。这个“关系”就是主客体关系。从关系方面出发,康德对美的定义是“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这一命题就已标明了康德对美和审美的看法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展开的。康德还从“质”的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界定。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就是依据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对对象的形式而非存在进行纯粹观照的、完全无利害感的自由判断。

随后,赵奎英教授对“生态审美需要什么样的观念转变”进行分享。她认为,第一,应当从关注自然的“形式”到关心自然的生命“存在”,环境形式主义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在我们今天的自然审美实践中,这种形式主义的自然审美方式的确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当我们在观光旅游中透过相机镜头来看待自然的时候,就会对自然进行框架化、形式化处理。如果我们真正地热爱自然,生态地对待自然,是不能只注重自然的形式而漠视自然本身的存在的,要想对自然进行生态审美,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是必要的。同时,她对海德格尔的自然观进行分析,自然不是“自然物”,就像存在不是存在者,但自然也并非与物理自然过程,与自然物无关,它是“自然存在”与“自然存在者”的统一,是“原初的自然”,是“存在者整体”,是天地人神的统一;第二,应当从把自然当作“对象”到把自然当作“家园”。基于这一观点,赵奎英教授分别对卡尔松和伯林特对象批判的局限性展开分析,并指出要回到“生态”的原义,强调把自然当作“家园”,其实也不只是中西方当代学者的看法,它也根植于中国古代以天地自然为家的宇宙自然观念之中。同时,对自然的生态审美经验,也是一种在自然中“在家的经验”;第三,应该从把自我当作“观光者”到把自我当作“栖居者”。她分别从观光审美的特征、观光审美的后果、从“观光者”到“栖居者”的转变、栖居者审美是一种“在之中”的审美、如何实现从观光者到栖居者的转变展开分享。

最后,赵奎英教授分享了自己对艺术生态审美如何可能的见解。她认为,从“形式”到“存在”,是把艺术作品作为生命存在整体进行审美;从“对象”到“家园”,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家园式”审美;从“观光者”到“栖居者”,是对艺术的“栖居式”审美。最后,她表示,之所以强调对艺术的生态审美、对自然的生态审美,甚至对生活的生态审美,直接目的就是使生态审美贯穿在所有的审美领域,同时让我们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让所有存在者的存在更加美好。

讲座结束,赵奎英教授对线上观众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互动完毕,由周星教授进行总结后,讲座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