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高中地理区域定位 是高考中必掌握内容,怎么样有效记忆世界和中国区域的经纬度是目前高中生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内容太多记不住,太少又不能准确定位,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把高中地理中经常运用到的经纬度呈现在下文中,并且介绍主要的记忆方法,方便同学们既能掌握必记经纬度而又容易记忆,并配有配套练习,可以测试同学们掌握情况,方便快捷。

第一部分:世界地理部分

(以下划线部分为必注意或者必记住部分,其它只作了解)

主要纬线:

赤道:刚果盆地、东非高原、印度洋、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安第斯山、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口、大西洋等。

北回归线:穿过北非撒哈拉沙漠、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中国滇桂粤、台湾海峡、台湾岛南部、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西印度群岛、大西洋等。

南回归线:南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印度洋、澳大利亚中部穿过、太平洋、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北部)、巴西高原南侧。

30°N经过的主要河口):尼罗河河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河口)、钱塘江河口、密西西比河口。

45°N:比斯开湾、阿尔卑斯山5°E、黑海30°-40°E里海50°E、咸海60°E、五大淡水湖90-70°W

主要经线:

0°经线: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西侧、阿特拉斯山、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

30°E: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的西侧、地中海东侧、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的西侧、南非高原的东侧。

60°E: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海(阿曼湾)、阿拉伯半岛最东。

90°E: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蒙古高原西侧、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

120°E: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的西侧、大兴安岭的东侧、秦皇岛、山海关、渤海、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杭州、台湾海峡、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苏拉威西岛)、澳大利亚西部。

120°W:主要的地理事物有落基山、旧金山、洛杉矶

90°W:穿过北美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

60°W:穿过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纽芬兰岛(西部)、加勒比海(东部)、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南极半岛

特殊经纬度:

1.七大洲四大洋中心经纬度:亚洲(45°N、90°E)、北美洲(45°N、90°W)、南美洲(15°S、60°W)(亚洲和北美洲对称,南美洲经度比北美洲少30°)、欧洲(50°N、30°E)、非洲(0°、20°E)、澳大利亚(南回归线、135°E)、南极洲(南极圈范围)、

大西洋(30°w、0°)、太平洋(0°、180°)印度洋(南回归线、80°E)(应该容易记忆)

2.三大洋分界线:厄加勒斯角、开普敦、好望角(20°E、34°S);合恩角、火地岛、麦哲伦海峡(54°S、70°W);塔斯马尼亚岛(40°S、150°E)(此内容重要,必记)

3.主要海峡:直布罗陀海峡(36°N、5°W)(一年365天)马六甲海峡(0°、100°E)(1000)白令海峡(北极圈、170°W)曼德海峡(14°N、44°E)(因为有索马里海盗,到曼德海峡死死要死)英吉利海峡(0°、50°N)(500)

4.其它经纬度:斯里兰卡(10°N、80°E)巴拿马运河(10°N、80°W)(两者对称)维多利亚湖(0°、31°E)亚马逊河口(0、50°W)(500)西印度群岛(20°N、80°W)尼罗河河口(30°N、30°E)(两个30经过)

地理区位因素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高中教材对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因素的分析与选择,构成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内容之一,在高考地理试卷中占分量较大。在把握主导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维、全面分析、评价各种区位因素的优势、不足和变化,科学准确作答是地理高考致胜的关键。


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或条件,根据区位因素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区位形状、地形、地貌、地质、太阳辐射、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政策、资金、土地价格、市场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育种、化肥、农药、机械化、智能化等。

一、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

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生产力水平分布具有一致性,故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与影响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具有相似性。

1.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2)气候因素:气温、降水适中,居住适宜。

(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温带、寒带的人口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4)水源因素:靠近河流,饮水、灌溉便利。

2.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临近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2)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悠久。

(3)工农业基础(即经济状况):工农业基础好。

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大致不变,但在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下图所示。


二、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地形、土壤: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

①平原区位: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

②高原区位:热带的高原气候凉爽,便于居住。

③河谷、低地区位:山区的河谷、低地较开阔,气候温和,水源充足。

2.气候:由题中所给信息判读出是什么气候类型,总结出: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3.河流:由地图判读出该城市临河:

①运输功能:河流汇合处、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河口(入海口),便于江海联运,往往发展成大城市;过河点位置,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人流、物流集散;

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③防卫功能: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等利于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等;

④生态功能: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如铁矿石兴起的城市,攀枝花、鞍山等;石油兴起的城市,大庆、玉门等;煤炭工业城市,大同、平顶山等;

2.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3.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可生产城市必须的农副产品。

4.其他因素:①政治、宗教、军事中心 ②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对农业有利的区位因素

1.地形:由题目地图判读出:①该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势低平或地势平坦开阔,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立体农业等。

2.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某种气候类型,结合该气候类型特点作答。如华北的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宜种棉花和葡萄等。

3.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雪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4.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如东北的黑土、黑钙土。

5.土地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大,适于大规模机械耕作;土地租金低。

(二)人文因素————对农业有利的区位因素

1.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2.交通运输:①临近河或湖,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水陆交通便利;②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③距海港近;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3.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

4.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5.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廉价而丰富。

6.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

(三)对农业不利的区位因素

1.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

2.热量、光照、水源、地形、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不足,土壤酸碱度偏高等。

3.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4.虫灾,鼠害等生物灾害。

5.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6.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等。

★某区域优势或劣势分析是考试的重点,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举例如下:

东北平原 —— 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 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 —— 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 —— 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 ——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四、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2.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丰富,水源充足,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

(二)经济因素

1.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接近消费市场,主要指市场指向型工业。

2.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成本低。

3.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廉价且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4.技术(科技、教育):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业。

5.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6.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7.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等),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工业

(三)社会因素

1.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如为解决就业将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2.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如“三线”建设。

3.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4.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四)环境因素

1.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2.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污水处理厂宜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等。

3.距离居民区和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4.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宜发展微电子、感光器材等对环境敏感的工业。

五、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地形: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3.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4.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二)经济因素

1.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2.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以减轻对市内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3.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三)社会因素

1.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2.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3.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四)交通线(铁路)的区位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自然因素:

(1)地形:平原限制少,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区。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地质:避开断层

(3)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4)土地(耕地)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5)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长度、投资、施工量

2.社会经济因素:

(1)人口城市分布的需要

(2)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3)资源开发的需要

(4)交通发展的需要

(5)经济发展的需要
注意:交通线的区位分析在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三大因素因素,在微观上考虑的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从自然条件优势、经济条件和必要性三方面去分析。

(五)航道线的区位因素(水文、水系特征)1.气温:不结冰或结冰时间短,通航时间长
2.降水: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水位高,通航能力强
3.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和缓,通航安全
4.经济:沿途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六)管道线的区位因素
管道线总是基于某种物质(液体或气体)的运输而建设的。
1.物质来源地(供的优势:资源丰富)

2.物质目的地(目的优势:市场广阔)

3.沿途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城市的分布)

4.沿途的自然状况(气候、地形、地质等)

六、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1)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流速平缓,便于航行和停泊。

(2)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为港口的设备、建筑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拓展空间。

(3)避风港湾: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避风浪。

2.社会经济条件

(1)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2)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3)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在具体选址时应考虑以下方面:①有平坦开阔的空间,尽量节省建设成本;②既要保证车站与城市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乡结合部;③汽车站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应布置在交通干线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以便于客、货的集散和转乘。④市内马路两侧的公交车站要相互错开,避免造成人员拥挤,阻塞交通。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1)面积宽广,价格低廉

(2)地形:平坦开阔、无高大建筑物,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3)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4)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少;跑道与盛行风向平行以便于飞机逆风起降。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因占地面积大,噪声大,应位于城市郊区,但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高速公路)联系。

经济:当地经济发达

七、商业的区位分析

(一)商业街的区位分析

1.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消费者集中,商业活动范围广,一般以零售为主。

2.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利于商品集散,一般以批发为主。

(二)商业小区的区位

便民最优原则:商业小区,一般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方便居民购物和提供劳务服务。

(三)商业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即服务区)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即: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经济腹地广阔而发达

④城市经济贸易发达

八、旅游业区位分析

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从三要素去分析,有利于增强记忆):

1.旅游者:主体,相当于市场(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2.旅游资源:客体

(1)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

①旅游资源质量:必须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②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集群状况好。

③地域组合状况:地域组合好。

(2)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

①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②经济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

(3)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3.旅游业:媒介
(1)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
(2)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3)旅游地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九、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1.水量: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主要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具体应由图中河流的位置判读)。

2.落差: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主要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阶梯过渡处。

3.开发条件:与地质、地貌有关。在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主要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

十、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防止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

3.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减少移民等搬迁量。

十一、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海拔高,纬度低,离赤道越近,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以缩短从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如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

(2)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3)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2.人文因素

(1)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安全性更高

(2)交通较为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有较为便利的交通;

(3)国防安全:如西昌地处大凉山腹地,地形隐蔽;

(4)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5)科技力量雄厚

十二、卫星着陆场的区位分析

1.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2.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3.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十三、海洋资源的区位分析

(一)渔场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盐类丰富,饵料比较丰富
4.温带海域,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饵料比较丰富

(二)盐场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地形条件:有适宜晒盐的海滩——平坦开阔、泥质海滩
2.气候条件:有适宜晒盐的天气——气温较高、晴日较多
3.盐场最好布局在海水盐度较高的海区附近。

(三)水产业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水域面积广阔

2.气候温和湿润

3.劳力资源丰富

4.交通运输便利

5.消费市场广阔

6.生产技术水平高

7.有饮食偏好等

1.东亚的东南季风与南亚的西南季风

东亚的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就北半球而言相对于二分日,气压带、风带夏至日位置偏北,冬至日位置偏南。

3.气团与锋面

气团:大范围内物理性质比较稳定均匀的大团空气。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表现出与气团性质基本一致的天气特征。

锋面:不同性质气团相遇的交界处,天气复杂多变。

4.冷锋与暖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锋前是被迫抬升的暖气团;暖锋是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锋前是被迫后退的冷气团。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总是向冷气团一侧倾科,降水也主要发生在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符号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5.并不是所有气压场中都有锋面形成

在水平气压场中,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中心(气旋)周围,而不会形成于高压中心(反气旋)周围,因为低压中心周围气流是向中心幅合的,冷、暖气团可以在低压槽线处相遇,形成锋面。高压中心不能形成锋面,因为高压中心周围的气流向四周辐散,冷、暖气团不能相遇。

6.热带雨林气候的特殊分布及成因

(1)热带雨林气候并不都分布在赤道附近。澳大利亚东北部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暖流的影响有关。

(2)赤道地区并不都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7.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1)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例如,黄河下游、长江的荆江河段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2)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取决于湖泊的位置。位于河流源头的湖泊,全年都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而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水起调蓄作用,洪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8.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

①径流总量,其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的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的多少、蒸发量的大小(与温度高低有关);

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其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

③结冰期,其取决于气温的高低;

④含沙量,其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流域内植被的覆盖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⑤航运价值,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稳,河道深且宽阔园,无瀑布、急流的河流,航运价值高;

⑥水能资源,流量大、落差大的河段,水能丰富。

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

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的大小;③支流数量及形态;④河网密度;⑤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

9.水资源与水能资源

水资源是指所有能被人类利用的水体。

水能资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0.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不一定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一般同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不同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有可能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如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比阿拉斯加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

11.断裂与断层

形成断层,岩体必定断裂,但岩体产生断裂,未必会形成断层,断层产生的关键在于岩体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2.顺地形与逆地形

顺地形是指与构造形迹一致的地形,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顺地形。逆地形是指与构造形迹不一致的地形,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逆地形。背斜谷从地形上看是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看还是背斜。

13.河流各河段形成的地貌并不相同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严重。

14.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干旱地区一般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水资源短缺问题不一定只出现在干旱地区,湿润地区也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如我国云贵地区和新加坡。一般而言,各地区的水量支出(主要是生产、生活用水)超过水量收入(主要是降水)时,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水危机)问题,其解决措施通常有开源(如跨流域调水)和节流(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两大方面。

15.火山、地震并非只有弊

火山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如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等。

16.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是指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活动等。人口迁移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的居住地发生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地变动。

17.人口增长 率降低不等于人口数量减少

人口增长率降低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一般情况下,当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人口增长率为负值时,人口数量才减少。

18.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

城市化水平主要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速度反映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19.商业中心并非都分布在市中心

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为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20.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附近的郊区转变为城区的过程,是郊区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

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城市中心区衰败,即出现“空心化”现象。

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指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1.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求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整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因素,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地势低洼)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地形是其发展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得到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条件得到满足,则该条件往往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资源,因此水资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流灌溉,水源就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22.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的地区;热带地区因为热量非常丰富,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梯田一般适合布局在坡度比较小的山区,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23.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

立体农业: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多级能量物质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农业经营模式。

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将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观光农业:广泛利用城市郊区的空间、农业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条件,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业区域。观光农业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循环农业: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同时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24.不是所有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都低

季风水田农业一般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较高,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小型机械化水平较高。

25.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市场导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产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导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如北京、上海附近的牛奶生产企业。

26.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

工业联系是指若干工业企业之间存在的关系,包括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和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产企业集中于一定地域。工业分散是指工业企业、工业点等散布于一定地域。工业的集聚与分散都是工业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地理分布上的相对状况,是工业布局空间特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27.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则可以有效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问期,但是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

28.新工业区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区

新工业区有多种类型,其中两种最典型:

(1)新发展起来的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主要特点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团结协作将众多中小型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2)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如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这些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电子、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9.产业并不仅仅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一般而育,发达国家或地区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劳动力廉价和地价便宜的优势,同时又能占领当地市场,减少产品运输费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则主要是为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

30.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

遥感主要是利用传感器获取信息,例重于监测、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系统,侧重于信息管理、查询与分析;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来定位和导航,其功能侧重于定位、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