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若要从近年来最火的市场之一,那无疑是今天的主角“ADC”在今年的AACR会议上,与ADC相关的信息便高达470之多。可见在市场的竞争中也算得上是宠儿。 作为“生物导弹”也承载不仅仅在药物中承载着导弹的职责。在市场中也是一样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HER2更是作为宠中之“宠” 在ADC行业中的地位也是占据了大半江山。 近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子公司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注射用SHR-A1811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公示名单

来源:公司公告

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GLOBOCAN2020统计数据,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全球每年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约226万,死亡68.5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在全部乳腺癌患者中,约45%-55%存在HER2低表达,有作为新的乳腺癌治疗分型的可能。随着新一代HER2-ADC的研发,其单药治疗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然而乳腺癌是一类在分子水平上高度异质性的肿瘤,

肿瘤恶化过程伴随的耐药性一直是人类攻克肿瘤的一大障碍。

2020 年全球(左)和中国(右)肿瘤发病人数(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HER2+乳腺癌ADC市场预计将从2020年的1亿元高速增长增至2030 年的196亿元,2020-2025的CAGR高达158.6%。

01

第三代ADC药物

以靶向HER2的曲妥珠单抗 (Trastuzumab deruxtecan;DS-8201)为代表,使用完全人源化的抗体、高毒性小分子毒素及定点偶联技术,将不可裂解连接子升级为可裂解连接子,药物抗体比高达8,具有更好疗效,但毒副作用仍存在。

注射用SHR-A1811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以HER2为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它由重组人源化抗HER2 IgG1单抗、可酶切的含马来酰亚胺四肽(GGFG)的连接子以及DNA 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9106-IM-2偶联而成。SHR-A1811的平均药物抗体偶联比(Drug-Antibody Ratio, DAR)为5.7±0.4。

SHR-A1811 结构

研发管线

根据恒瑞官网公开信息显示

,SHR-A1811单药治疗晚期实体瘤、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和结直肠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处于临床1期阶段,而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帕妥珠单抗/SHR-1316/白蛋白紫杉醇治疗HER2阳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的适应症处于临床2期阶段,SHR-A1811联合氟唑帕利治疗HER2表达的晚期实体瘤的适应症处于临床2期阶段。

SHR-A1811的临床进展

2021年9月26日,恒瑞医药宣布,公司创新药注射用SHR-A1811用于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或突变的晚期恶性实体瘤国际多中心1期临床研究,已完成首例患者入组,一位韩国患者接受了该项治疗,

目前该研究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也在进行患者招募。

2022年3月11日,受批准开展一项注射用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或帕妥珠单抗或SHR-1316或白蛋白紫杉醇治疗HER2阳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的开放、多中心Ⅰb/Ⅱ期临床研究。2022年3月14日,收到核准签发关于注射用SHR-A1811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批准公司开展创新药氟唑帕利联合SHR-A1811治疗伴有HER2表达的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研究。2022年7月26日,获得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批准开展一项注射用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或阿得贝利单抗(SHR-1316)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异常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有效性的1b/2期临床研究。2022年10月22日,获得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批准开展一项SHR-A1811联合SHR-1701用于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1b/2期临床研究。2023年2月2日,收到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批准开展一项注射用SHR-A1811联合达尔西利、氟维司群、贝伐珠单抗或来曲唑/阿那曲唑治疗HER2低表达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的开放、多中心1b/2期临床研究

SHR-A1811治疗HER2+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于2022年6月进入III期

,于2022年8月4日完成首例入组。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通过比较同适应症产品的临床数据,从作用机制来看,DS8201(同类作用机制)临床数据较为靓眼。

来源:猎药人俱乐部,企业财报等公开资料整理

AACR2023会议公布其SHR-A1811(HER2-ADC)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结果,HER2阳性乳腺癌、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ORR分别为81.5%、55.8%。而DS-8201在DESTINY-Breast01临床试验中,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ORR为60.9%,在DESTINY-Breast04临床试验中,针对HER2低表达的乳腺癌患者ORR为52.3%。

DS-8201的软肋是不良反应,在多个适应症中会引发间质性肺炎,具有致死性,被FDA列入黑框警告。

SHR-A1811间质性肺炎发生率3.2%,小于DS-8201 DESTINY-Breast01临床试验的13.6%,小于DESTINY-Breast03临床试验的10.5%。

02

已上市的ADC巨头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0款ADC药物获批上市,治疗疾病涉及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头颈癌、尿路上皮癌等 。从已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2022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已超72亿,同比增长31%。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数据,2030年全球ADC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38亿美元。

来源:企业财报

1.kadcyla

罗氏的Kadcyla稳坐市场第一位,

同比增长7%,增速较去年的16%有所下滑。该产品是由罗氏和ImmunoGen共同研发,于2013年2月22日被FDA批准用于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2020年1月21日,该药成功在中国获批。它是我国首个上市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也是全球首款被批准用于实体瘤的ADC。

  1. 2.Adcetris

武田和seagen共同开发的Adcetris 位居第二,同比增长19%

,增速较去年的7%有所上升。2011年8月19日,维布妥昔单抗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和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3.Enhertu

Enhertu虽然仍然位居第三,但是作为黑马实至名归,同比增长165%。

由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和商业化,第一三共保留日本市场的独家权利,同时将全权负责制造和供应。

近年来医药研发领域风云再起,ADC药物研发热度狂飙。许多企业率先布局ADC赛道。

从而也产生了很多大型跨国药企的重磅合作。侧面印证了本土创新的强大实力。短期内突破百亿美元是必然之事。不过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未来ADC将在癌症靶向治疗中展现出更加突出的潜力。

来源:企业财报等公开资料整理

03

在研新药开创格局除了恒瑞医药的SHR-A1811被NMPA批准上市,

还有很多国产临床在研的adc药物,如临床三期的新码生物的ARX778科伦博泰的SKB-264和荣昌生物的国产维迪西妥单抗。

BL-B01D1,全球范围内同类首个可同时靶向EGFR和HER3的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

,适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据百利天恒介绍,BL-B01D1在多个上皮肿瘤适应症中均有实现突破性疗效的潜力,目前该公司正在推进其关键注册临床研究的沟通交流。

ARX778,与 T-DM1 作用机制类似,是由抗 HER2 单克隆抗体赫赛汀和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 AS269 组成的抗体偶联药物

,其Ⅰ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客观反应率高达65.5% ,疾病控制率高达100%,目前正在计划提交上市申请。

NBT508,由新港生物研发,东曜药业提供CDMO,是国内首个CD79b靶向新药,

有望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IBI343是信达生物的首款ADC

,据信达生物公布的数据,单针注射IBI343,可以显著抑制低抗原表达的异种移植模型鼠肿瘤生长,并保持肿瘤在21天内一直处于低位水平。

RC108由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靶向c-Met的ADC药物

,2022年12月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在c-Met表达阳性的实体瘤患者中开展临床研究,并于近期被NMPA批准其联合伏美替尼或联合伏美替尼和特瑞普利单抗的Ib/l期临床研究,针对c-Met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TKI)(NSCLC)患者。治疗失败的晚期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

来源:Top Life Science

结语

即便ADC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仍存在个别问题。如DS-8201的软肋是不良反应,在多个适应症中会引发间质性肺炎,具有致死性,被FDA列入黑框警告。并包括药代动力学的复杂性,肿瘤靶向和有效再和释放不足以及耐药性等。针对这些问题同样也需要药企加大投入研发力度,减少脱靶副作用和解决耐药性,研发的同质化倾向必将越来越严重。药品的竞争必然十分激烈,差异化如何体现取决于产品是否能够脱颖而出。

针对已有的成熟靶点做出相应的风险把控,降低毒性小分子,做到产品最优化,面对没有硝烟的市场竞争,让我们拭目以待。

资料来源:1、全面竞争时代:国内百款ADC进入临床阶段2、来势汹汹,国产ADC的竞争格局。3、CDE4、公司官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学术交流探讨,不作为诊疗及用药依据。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