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此篇文章没有收取任何广告费,实名推荐,自来水推广!

请允许一名粉丝小小的倔强。

人固有一偶像,或灵魂有趣,或才华横溢。而放眼当下华语影坛,真能担当得起“才华”和“有趣”的导演,恐怕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他了。

提到他,被打上最多标签的恐怕就是 “荷尔蒙” “阳刚气”

女作家叶三形容过,姜文是个终身荷尔蒙过剩的人。她甚至无法想象后者不演直男,因为姜文看上去实在太雄伟,“想阉都无处下手”。

《芙蓉镇》 的秦书田到 《末代皇后》 的溥仪;从 《红高粱》 的余占鳌到 《本命年》 的李慧泉,再到 《李莲英》 《北京人在纽约》

他演过皇帝,也演过太监,演过知识分子,也演过农民小商贩子。

李碧华评价姜文说:“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形象,如张白纸,上什么颜色是什么颜色。”

而陈丹青则说姜文:“他的脸上有一种强迫性。”

也就是说,看到他的脸,你很难联想到别的东西身上,姜文就是姜文。

姜文在《北京人在纽约》中饰演王起明

这是演员姜文,但显然,姜文的才情并不止于此。

拍《红高粱》时,传闻姜文跟张艺谋无数次因为角色塑造产生过分歧,两人在片场从头吵到尾。

后来张艺谋说曾说:

他就是个要当司令官的人,不会当底下的兵。他的心很高,也有这个能力,他希望超过任何人。我的看法是,他嘴上不说,心里可能觉得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陆川,都不算什么。

事实证明,心比天高的姜文,拥有与之相配的实力。

1994 年,华语影史上最辉煌的一年,一部 《阳光灿烂的日子》 横空出世,成为最经典的华语青春片。

那在屋顶上蹿来蹿去,像热皮铁锅上的猫一样的马小军,是释放不完的荷尔蒙;

那无处不在的昏黄的柔光,和时有时无的烧荒草的味道,正是青春期的无边幻梦。

自此,导演姜文的梦开始了。

这一梦,就是 24 年。

有人问严歌苓“你最想合作的导演是谁?”严歌苓脱口而出:“姜文。”

李安看了《太阳照常升起》后赞叹:“姜文的才气远高于我。”

王朔眼高于顶,却极其欣赏姜文:“中国需要这么个人。有他在,我们才好说。”

马未都说:“我觉得姜文有追求。”

这种追求,就像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叹惋第五代消逝,第六代平庸,第七代无人接班的狂欢时,唯独姜文独立于他们之外。

他不属于任何一个范畴,他甚至拒绝被划分被定义,而更像是一个自立门派却又孤军奋战的侠客。

别人拍喜剧片,他不拍;别人拍正统片,他不拍;别人跪着躺着去挣钱,他就是要站着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剧照

所以当《鬼子来了》被打上“不尊重历史、有损国民形象”的定论时,

姜文停了,但没跪

当 7 年后解禁,他用一浪高过一浪的讨论声伴随着7 亿票房的回归,让子弹飞了一会儿才中靶心,

钱挣了,依然没跪

尽管再后来的《太阳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遥》卖相惨烈,

钱没挣着,姜文却依旧站着

《太阳照常升起》剧照

从疯、恋、枪、梦的“章节式环状叙事结构”,到大量隐喻暗线撑起全片的华丽狂欢,姜文一直都在肆意妄为。

他把一个接一个成年人的幻梦做得天真烂漫、五彩斑斓,又如此一本正经、正气凛然。

所以看姜文的电影,其实更像是看谜题电影。

所谓“谜题电影”,笼统地解释也就是:

不同于传统好莱坞线性叙事电影的作品,用看似杂乱无章的叙述堆积与剪接,试图表达关于世界的多样性与未知性的哲学意义。

导演有意为之的叙述“编码”,观众根据主观感知主动地加入影片主题和情节的“解码”。

看不懂没关系,想想《记忆碎片》、《恐怖游轮》、《罗拉快跑》,或者墨镜王的《2046》、《东邪西毒》的“乱”,也许就不难理解《太阳》和《一步之遥》的“涩”了。

《2046》中饰演机器人的王菲

也正如姜文自己所说,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

“你可以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早在《太阳照常升起》里边,姜文就借周韵的台词向观众喊话:

对于一部影片而言,看得懂看不懂,真的比好看不好看更重要吗?

如陈冲所说,姜文的故事永远不满足于告诉你一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的事。

当然了,特殊的影视环境培养了特殊的观影习惯和品味,国内很多观众的观影习惯其实是靠电视剧培养起来的,还是期待你给他讲个故事。

如果你被《太阳》和《一步之遥》的晦涩伤过脑筋,那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

这一次的《邪不压正》,绝对是个好故事。

电影改编自 张北海 的小说 《侠隐》 ,原著堪称是“老北京的哀悼之作”,不仅塑造了一个乱世人间的侠士,对老北京的描写细节精确,味道醇厚。

民国时期,日本尚未入侵,北平鱼龙混杂。

青年侠士 李天然 为寻找十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

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务、亲日分子、豪门旧户、黑帮老大、交际花、外国记者等轮番上阵。

一面苦苦暗探仇家,一面难抵世道风云变幻。

卢沟桥一声枪响,北平淹没在战争烟尘中。

小人物和大时代的抗衡?

撸过原著的猫姐再次拍着胸脯讲一句:

电影几乎是完全脱胎于原著的另一个文本。

姜文永远是你想不到的那个“老”顽童,在快意恩仇的“复仇”背后,还藏着真正的“姜式味儿”。

政治隐喻 历史拷问 政权变动 ,这些姜文电影的元素依然随处可见。

当然了,还有那充满黑色幽默的“姜式台词”。

可以预测,接下来又会有各种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解读,激动之余我还得平心而论,这不是姜文最好的电影。

但看过就会知道,姜文依然是那个姜文。

将讲究贯彻到每一帧

老式火车穿进银光耀眼的白雪地里、写满新字体的红漆斑驳的老城墙、主人公飞檐走壁的老房顶······

姜文声称要把梁思成“哭着喊着”消失的老北平风貌在电影中复现出来,他的确做到了。

这种讲究和悉心斟酌,从来都是姜文的习惯。

《太阳照常升起》中几百只飞禽走兽,毛色质感都被姜文改过。剧中的藏式房屋、鹅卵石和红土,都是从千里之外用卡车和铁甲船运至外景地。

《太阳》中营造世界被烧灼之感的红土地

《一步之遥》的火车戏,要求布景搭得不像火车,又要比火车还火车。火车上要有金色沙滩,试来试去,最后拉来几卡车玉米磨碎,才达到姜文所要的温暖。

《一步之遥》中的黄沙滩

冯小刚 的书里,他提起姜文,带着几分怵和敬。他说姜文对待电影,是视作一件近乎神圣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他分外伤神的事情。

有一位导演曾对我说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得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

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

他还说: 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

记得很久之前看到有人形容姜文不是男神,是 酒神

这位古希腊神话中与日神阿波罗互为参照的存在,代表着 原始的生命力 ,和 精力旺盛的非理性世界

这像极了姜文。

正是他身上这种细腻又癫狂的气质,造就了他作品里长久不断的生命力。

而这股生气绝不仅仅是观众屡见不鲜的大屁股和彭于晏的湿身躶体,那种热闹又悲伤的感觉才是姜文的斗志。

所以,《邪不压正》这部片子,我依然坚定地推荐给你们。

酒神酿出来的酒,还得自己品。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