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呀打不尽……”这首广为流传的《鄂伦春小唱》,是大兴安岭森林深处鄂伦春族的真实写照。
鄂伦春族分布于祖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这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莽莽的原始森林,沉寂秀美的草原,清幽的河川峡谷,哺育着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儿女。过去,他们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赶着樟狍、野鹿,游猎在茫茫的林海里,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故有人把精骑善射的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鄂伦春的称谓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正式形成的,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鄂伦春族又称为“玛涅克尔”、“毕拉尔”、“满珲”、“奇勒尔”等。鄂伦春族自古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他们的先民据考证系生活于公元390年左右的大室韦人。鄂伦春族的祖先是森林人。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历史摇篮。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族南迁至大、小兴安岭。在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签订以前,他们仍至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游猎,并且还参加清政府定期巡逻边界等活动。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后,鄂伦春族人民才丧失被侵占区域的广大游猎场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实行灭绝种族的血腥统治,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族子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参战,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祖国和本民族的生存。
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其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辅之以捕鱼。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鄂伦春族的家族公社叫“乌力楞”(意为“子孙们”),它是鄂伦春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解放前,私有制虽然确立,但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其内部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老、弱、伤、残者还要多分一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把他们从散居的山里请下来,在依山傍河的地方为他们建造新居,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鄂伦春人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人,现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十八站、逊克、黑河、嘉荫等地。90年代,全面禁猎以后,狩猎活动才渐渐退出他们的生活。伴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在鄂伦春猎民的家里已难寻觅那独具的习俗,家家都有洗衣机、彩电、电脑等,衣柜、沙发等家具摆满屋子,与全国民族大家庭没有明显差别。
作为大兴安岭土著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歌舞等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点,穿的是兽皮制成的衣服。在鄂伦春人的家,游人可以看到典型的民族服饰。大衣叫“苏恩”,是冬天穿的皮袍,用狍皮 精心缝制,狍皮为面、毛为里,穿起来非常暖和。皮靴叫“其克密”,是用16只狍腿的皮拼制成的短靴,以野猪皮或熊皮做底,以狍筋代线纯手工缝制,这种鞋在雪地上行走轻便又保暖。
勤劳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制作桦皮制品的能工巧匠。棵棵白桦树,张张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形成了古朴典雅的桦皮文化,是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鄂伦春族传统桦皮用具主要有桦皮碗、桦皮水桶、桦皮盆和桦皮盒。在桦皮盒中包括有针线盒、烟盒、梳妆盒、火柴盒等。妇女们还在这些盒上刻或贴上美丽的图案、花纹,以供欣赏。鄂伦春人把这些盒具统称为“毛力春”。这些桦皮制品颇具收藏和观赏价值,桦皮制作工艺已作为一种鄂伦春民族特有的文化被保存下来,并将传承下去。2006年国务院已经将桦树制作技艺列为全国518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跳舞。每当打猎归来或是喜庆节曰,他们会从箱子或衣柜里翻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尽情歌舞狂欢。鄂伦春族民歌都是自编自唱,节奏明快、曲调悠扬。内容多是歌颂大自然和爱情、叙述狩猎生活和反抗斗争。
篝火节是鄂伦春人庆祝民族文化的一种活动。每年6月18 日的篝火节已经成为鄂伦春族唯一的民族传统节日。白天,他们进行传统的体育比赛,这些比赛正是狩猎文化中留下的痕迹,熊舞、野牛搏斗舞都是表现狩猎劳动的场面,转圈舞是自我娱乐性歌舞,假面舞则是融进了宗教内容的祭祀舞。而今,已经演变出了越来越多的体育比赛项目,赛马、射击、射箭、摔跤、掰腕。篝火节的夜幕降临之际,鄂伦春人要燃起篝火。他们围着篝火,彻夜狂欢,直到天亮一起观看旭日东升。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但以崇拜祖先为主。鄂伦春人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树木,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都存在着神灵。出猎时每遇到古树、高崖、洞窟都以为是山神“白那恰”的栖身之地不敢喧哗,要叩首供肉,祈求平安丰收。
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得山川风水之利,独具鄂族风貌、驿站风情,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乡——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位于十八站境内的萨吉满盛山被鄂伦春族称屹立奇神山,这里是鄂伦春族人祭祀萨满和山神白那恰的地方,以敬畏自然、守护绿色而著称。2017年6月24日,经过2年的修建,在萨吉满盛山日月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古老的鄂伦春祭祀活动神秘而庄严,由鄂伦春族男人为“萨满”关扣尼穿“法衣”、戴“法冠”。“萨满”敲击法鼓,口中念着鄂伦春法语,在鄂族同胞摆放的祭品前,带领着鄂伦春族人,面向萨吉满盛山叩拜,祈求幸福吉祥。相约古驿站,体验民族风,情醉萨吉满。神秘的萨满民俗、欢快的鄂伦春民族歌舞、飘香诱人的民族美食,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流连忘返。
(
吴树森 常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