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过了许久以后,我才发现自己活成了一座山。
生下我的是一间新屋子,还泛着纯木的微黄和清香,沉重的云把它压在山脚下,无比踏实。树木和庄稼来回穿插,把村庄切割成一块块彩色的蛋糕,人们迷失于其中,像一个个丢失的快递,无人问津。
据说,那日父亲种下一棵柏树,比我矮了不止半截。之后的每一天母亲都在变胖,这与人们贫瘠的想象力背道而驰,因为吃不饱饭的他们从未见过一个变胖的女人。后来,每一个人都知道母亲病了,然而母亲天天都活跃在田间地头,这再一次跃出了人们的想象,在他们眼里,病人就应该躺在床上!
我完全是一派萧条的样子,没有人在意,仿佛在秋天出生的我命该如此。第二年,那棵柏树就追上了我的高度。它绿得发黑,像是画上去的一样。母亲依然红润,像一个真实的苹果。后来,我学会了走路,走出了院子,第一次站在山脚,看到了大山如何把整个村子踩在脚下,无人幸免。
小叔是第一个从大山脚缝里爬出去的人,后来一路去了内蒙古学医,直至光荣归乡。然而他对生活却不甚满意,他对我刚考上了高中的姐姐说:“老人们都期待我们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可是走出了才知道还是这一片蓝天绿水最让人留恋。”姐姐不信。直到她考上了大学,到成都求学一年以后,她才把这话告诉我。只是那时的我也不相信。
在我出生的第三年,那棵柏树就比我高出了半个身子,直到它长得和围墙一样高,我才真正放弃了比较,因为全村没有一个人的身高能够超过那面围墙。过了一年,我到银川求学,干燥的空气和广阔的宁夏平原都让我惊讶不已。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沉浸于大城市带给我的新鲜与惊奇之中,仿佛一片天空突然抹去了所有乌云。然而持续的空白也让我疲惫不堪,我开始想家,想那棵永远比我高的柏树,想那座从未登顶的山峰。
长春的空旷远甚于银川,我内心的空虚逐渐在平原上漫溢,无法阻止。
四年没有回家了!
我的柏树,我的山峰,我的亲人,仿佛迷雾一般,笼罩着我。
飞机、高铁、汽车,经历了多次转折,我终于回到了这片狭隘的土地,这颇像小说的叙事。它只有一条路,一条河,一排稀疏的房,然而却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山岭和绿得发烫的波浪。
换了许多东西:村长不再是那个老迈的男人了,它成了另一个男人老迈的身份;路面没有一粒石子,光滑得像东北的冬天。又多了一些东西:比如整洁的墙面和直挺挺立着的太阳能路灯。同时也意味着一些事物的消匿:比如凹凸的墙面,斑驳的红砖,弥漫的烟雾,缭绕的“动物体香”,以及宽阔的天空……
爸妈是极为高兴的,不仅是因为我回来了,更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日子开始有了可以触摸的形状。我明白,我已经成了一个被割离的“客人”。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姐姐不久也回来了,带着成都的一家老小。过年之后,他们都不想走,尤其是她那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的婆婆,想要在大山里安个家。可惜前不久,她婆婆突发脑溢血去世了,本来说好今年回来一起过年的……
弟弟今年去南宁求学,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期待,像我和姐姐当初一样,几乎是抱着一种出走的心态离开的,而后又无比思念,想要回来……
小叔还和以前一样。他遇见我的时候,云正从头顶游过,他告诉我,他还是向往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说自己好比一条鱼,觉得这儿才是他的海洋,即使要忍受酷烈的阳光、单调的气息,他也愿意回到这片阳光照耀的土地上。不过他也知道,父母肯定不会答应,毕竟好不容易才走出大山,待在山里只会被人耻笑!我甚至怀疑这是一种保护机制,让更有能力的人到外面的世界闯荡,把这一片安静的土地留给那些平凡人,让他们安稳地栖息。
一场细雨过后,老家的林间长出无数高耸的新房,如雨后的蘑菇一般,需要人去发现。而那棵柏树则永远留在了那枯井一般的苍老里,除了它,周围的事物都在变老。
至于那些新房,里面的新物远远超出时间的想象。比如马桶,已公然“走进”了屋子的中心,放在以前,恐怕没有任何人敢做这事儿,因为夏天苍蝇蚊虫和排泄物的味道,会把人“赶回”史前时代。
而那些最可贵的旧物件──村里的老人们依然健在,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活了那么久!这一次,我和年近古稀的爷爷一起,爬上了那座孤耸的山峰,阳光漫过云海,淹没了整个视线。
没有村庄,没有他者,山成为了唯一的神。人永远在山下,然而通过数十年的持续攀爬,却也可以成为山的一部分,甚至是山本身。爷爷岁终之时做到了,而我,还未而立!
(作者系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手记:
山明水秀,曲径通幽,大山深处自有其无法言尽的独特魅力。
但对山里的孩子而言,大山是故乡,却也是无法摆脱的桎梏。
然而在作者赵刘昆的《那一片遥远的山岭》中,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乡愁。
“我”生于大山,自学会走路那一刻起,便看到这庞然大物宿命般将全村踩在脚下。小叔、姐姐,还有“我”和弟弟,我们接二连三地急于逃离这里,逃离大山的包围。大城市的求学生活的确给“我”带来了无数新鲜与刺激,可当生活渐渐归于平淡,思乡之情满溢,“我”竟读懂了小叔当年话中的怅然。
那座从未登顶的山峰,于“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身为异乡人,客居他乡,乡愁难解,可重回大山,又被家人视为离开后暂归的“客人”,究竟哪里才是“我”的归属?
大山的生活沧桑巨变,归乡的少年心境也与从前大不相同,而唯有那座孤耸的高山依旧巍峨矗立在原地,庇佑着山里的人,也成为那些走出大山的游子们千里之外的念想。
这篇作品便是作者思乡之情的产物。多年在外求学,望着学校窗外一望无际的白杨林,景色的巨大差异不禁让他想起故乡那片蜿蜒起伏的山岭,字里行间情不自禁流露出丰沛饱满的真挚情感。这份强烈的思念唤醒的不仅是他对故乡的记忆,也是对大山生活的一种审视、反思、告别与成长。
山里的少年始终想走出大山,然而钻出山脚见了外面的繁华都市,却又无比怀恋平淡无忧的山间岁月。
这又何尝不是一场人生的围城?
围城之外是围城,围城之内亦有围城。人生之惑,往往皆在这进城与出城之间。
逃离还是顺应,唯有循着心之所向,终至所归。
版权说明: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2120070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津B2-20070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