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aNobiian
到
Goodreader
一隻書蟲的網路書櫃十年觀察
aNobii
曾是網路上最大的繁體中文書櫃,而我是曾建置千筆以上書目的重度使用者之一。在它轉手多家營運商、漸趨毀壞之後,我決定出逃。
為什麼要談網路書櫃?所謂網路書櫃,即使用者在網路上紀錄閱讀進程、發表書評的典型
web 2.0
網站。二〇〇五年興起的它們,歷經了十多年光陰,有起有落,在二〇一九年的當下,談談它們的過去與現在,不僅是個人閱讀史的延伸,也記錄
web 2.0
向
3.0
邁進的一段歷程。
aNobii
淪亡記
.
網路書櫃史
(
比較表
)
.
靠書櫃盈利
.
愛用者多寡
.
中文著作觀察
.
aNobii
淪亡記
一次,兩次,三次連不上網站;兩月,三月,甚至半年後登打的書目才被審核通過出現在頁面上——二〇一四年,書櫃網站
aNobii
的當機,對於重度使用者而言,幾乎是末日。
香港人宋漢生創立的
aNobii
,曾是中文世界第一號書櫃網站,名稱是「書蟲」的拉丁文縮寫。
雖然讀書很慢,我仍是一隻宅在圖書館的書蟲。老想幫自己的千本藏書建檔,但尋尋覓覓似乎沒找著什麼像樣的免費程式,直到二〇〇七年成為
aNobiian
,就此定居,轉眼已十年,登記書目成了一種習慣。
長久以來,讀完書先在
aNobii
登記、寫點小感想,避免重複借閱,已成為習慣。我甚至有不只一個帳號,好紀錄自己讀書與藏書。這裡有同好,不一定要跟朋友們強迫推銷自己的喜好也能夠很開心。最棒的是能將紀錄輸出成能用
Excel
開啟的
csv
檔,郵寄回自己的信箱——當個業餘收藏家,最煩惱的事莫過於建檔,光是要開幾個欄位來描述自己的藏品就夠頭痛,而
aNobii
格式都幫忙建好!
它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此自然。我漸漸忘了最初聽說有網路書櫃可以標記自己讀過的書有多興奮,忘了在記憶中搜索閱讀書目的半個暑假有多開心,忘了和網友筆戰或同感多有意思……直到有一天
aNobii
愈來愈慢,才發覺世界不同了。
這當機是有時間先後順序的:先是連線緩慢,後來變成中文書名無法搜尋,再來書目登打完會消失,新增閱讀紀錄讀完日期卻顯示一九七〇年一月一日,連批次修改標籤都會跳回「找不到頁面」。
二〇一四年六月,我曾經為此寄信給審核人員,一位管理員回我,說現在中文書審核人員剩沒幾位,他還是義工!
我試著在
ask
欄位發問,但營運團隊似乎英文比我還差。此時
aNobii
易手義大利公司,沒多久就連
Cookies
政策公告什麼的只用義大利文,連翻譯個英文版的時間都省了。寄
email
給他們,在臉書傳訊息或留言反應不是視若無睹,就是回得不痛不癢,最後還把以前的
"ASK"
提意見的頁面移除了,匯出
csv
檔的功能也徹底消失。最可怕的是繁體中文介面被改為半簡半繁,還詞不達意。
二〇一五年九月,我試了
Readmoo
分享書的
aNobii
一鍵搬移功能,但搬完不僅閱讀順序亂掉,還沒有匯出功能,不如
aNobii
好用。於是我擱置
Readmoo
分享書帳戶,重回
aNobii
的懷抱,但到了二〇一六年,還是因為
aNobii
審核進度太慢,投向
Goodreads
。
我的
aNobii
帳號共有一千九百多筆書目,直到二〇一九年春方在
Goodreads
建檔完畢。我終於從一個
aNobiian
變成
Good reader
。
差不多同一時間,義大利出版商
Arnoldo Mondadori Editore
也將
aNobii
轉手更小型的軟體公司
Ovolab
——從二〇一四年一月開始經營,好不容易將資料庫瘦身加快讀取速度(最初變慢應該是資料庫語系檔沒弄好,而且資料量太大的緣故),又做了適用行動裝置的響應式版面,終是功虧一簣。雖然付出那麼多努力,但擺脫這個燙手山芋,不知他們是不是鬆了一口氣?
.網路書櫃史
雖然上世紀末影評網站
IMDb
就降生,但網路書櫃其實是
web 2.0
時代的事情。所謂
web 2.0
就是靠用戶自建興趣網頁、分享個人訊息,串聯線上線下朋友,建立社群。網路書櫃既是應此潮流而生,自然一開始就有「分享收藏」好「以書會友」的意味。
從豆瓣上線至今正好十四年,如果要把這些年全球網路書櫃的起起落落寫成年表,大概是這樣:
二〇〇五年三月
豆瓣
於北京成立,八月
LibraryThing
於波特蘭上線。
二〇〇六年五月
aNobii
在香港推出,
Shelfari
十一月於西雅圖成立,
Goodreads
十二月上線,根據地是舊金山。
二〇〇七年
Amazon
收購
Shelfari
。臺灣羽毛網推出,博客來松鼠窩、天下文化
iReading
亦於同年上線。
二〇〇八年五月
Bookmeter
(読書メーター)於東京登場。
二〇〇九年隸屬於書商哈潑柯林斯英國分公司的
BookArmy
於倫敦成立。
二〇一〇年
Readgeek
於柏林上線,
BookArmy
關閉。
二〇一一年
aNobii
轉售英國唱片商
HMV
,計畫與哈潑柯林斯、企鵝出版及藍燈書屋發展電子書。
二〇一二年美國
iDreamBooks
成立;阿拉伯語書櫃網站
Abjjad
也於同年登場;日本
Booklog
(ブクログ)上線。臺灣博客來松鼠窩關閉(羽毛網、
iReading
關閉時間不明,但應不晚於此時),
aNobii
以一英鎊轉售英國連鎖超市森寶利。
二〇一三年臺灣
Bukr
以
app
形式上線,
Amazon
收購
Goodreads
。
二〇一四年臺灣讀冊網路書店
冊格子
上線,
Bookmeter
被角川集團納入旗下,
aNobii
被轉售義大利百年出版商
Arnoldo Mondadori Editore
。
二〇一五年臺灣
Bukr
下架。
二〇一六年
Amazon
將
Shelfari
併入
Goodreads
。
二〇一九年
aNobii
再次易手軟體公司
Ovolab
。
做為一個臺灣讀者,你可能用過已陣亡的羽毛網、
Bukr
,又或者鍾情於源出香港、曾是繁體中文世界一霸的
aNobii
。然當下在華語圈,
aNobii
的營運者與介面已然不太講中文;對岸的老大豆瓣用戶達數億,甚至連帶經營起電子書服務;至於臺灣,網路書櫃用戶數似不足以撐起這類網站,縱使曾有書商、出版商乃至於小型新創公司戮力其中,經過時光淘洗,剩下的也僅有「
Readmoo
分享書」與讀冊書店的「冊格子」。冊格子主要設計目的是配合二手書販售,先不納入比較。
在
aNobii
「變質」後,逃出的難民,首選多半是豆瓣或
Readmoo
分享書,但過去的
aNobii
卻有後三者所缺乏的功能:匯出書目。因此
aNobiian
一時之間也很難接受後三者,遂有數名網友在
PTT
表示要投奔網路書櫃最大勢力:
Goodreads
。
究竟
aNobii
、
Goodreads
、豆瓣與
Readmoo
分享書有何異同?孰優孰劣?讓我們看看這個比較表吧:
或許不難分析出誰最強大:
Goodreads
除了沒有中文介面之外,匯出檔很漂亮,又可以自己建置頁面,不必經過審核,累積一定資歷甚至可申請圖書館員(
Librian
)資格來編輯既有書目。每年讀了幾頁書、年度挑戰,乃至於類似臉書動態消息或豆瓣廣播的
General Update
、群組討論功能皆相當實用,缺乏的僅是
aNobii
近乎交友配對的「足跡」與「鄰居」功能。
目前(
2019
年
8
月
20
日)
Goodreads
的
Alexa
全球排名
369
,豆瓣是
132
(雖然豆瓣還有影評跟樂評而主流量應該在影評), 日本
Bookmeter
是
12,051
,臺灣的
Readmoo
是
27,452
(主流量應該來自電子書販售),
aNobii
則是落到
42,871
,不僅連
Goodreads
車尾燈都看不到,甚至也不及年幼許多的
Readmoo
!
經過十多年光陰淘洗,整個地球上,能位於
Alexa
流量排名五百大的神級書櫃網站只剩下兩家。
再見了,網路書櫃的百家爭鳴時代,現在是巨頭雄霸市場的局面了。
.興趣能不能當飯吃?
web 2.0
時代,興趣為主流,靠用戶的愛好與炫耀心理一點一滴架構網站,在網路上締造社群;來到要將一切變現、立體化的
web 3.0
時代,怎麼將網路書櫃至生出產值好經營下去,就成了更大的問題。
回顧整個網路書櫃史,興趣網站出身的想發展獲利模式,出版商或書商則將此當作延伸服務,推展書籍。
當下營運中的書評網站,幕後老闆(或母公司),以書商或出版業者居多,比如
Goodreads
賣給
Amazon
,日本
Bookmeter
是角川的,臺灣
Readmoo
分享書本體是電子書商,義大利
Mondadori
當年買下
aNobii
恐怕也是基於這種戰略考量。雖然這五年
aNobii
的進展對於中文讀者來說觀感很差,但好歹也完成響應式頁面改造,並吸收一大票義大利用戶。
如要應付書評網站龐大的資料處理需求,光靠賣廣告來營運大概也不夠,就連對岸豆瓣二〇一二年也成立了自己的電子書平臺「
豆瓣閱讀
」,但各個網路書櫃最受歡迎的作品和當地最大電商書籍暢銷排行榜一致嗎?
Readmoo
分享書
目前(
2019
年
8
月
20
日)第一名是今村昌弘的推理小說《屍人莊殺人事件》,至於對岸的
豆瓣
,榜單第一位是日本導演今敏的漫畫《
OPUS
作品》,第二名為英國歷史學家丹尼爾比爾的帝俄歷史專著《死屋》(
Dead Houses
),第三名則是英國小說家安吉拉卡特的《焚舟記》(
Burning Your Boats
)。
若說
Readmoo
反映了臺灣讀者對日文通俗小說的偏好(《屍人莊殺人事件》目前日本
Bookmeter
的總讀者
14325
位,在豆瓣日韓中泰五種版本有
2611
位讀者,於
Goodreads
則僅有68位讀者,),而豆瓣使用者對藝術電影、歷史論著與純文學的愛好非常文青,但這兩個榜單對照當下(
2019
年
8
月
20
日)網路書店的暢銷榜,也有相當程度落差:
博客來
跟
Readmoo
暢銷榜首不是小說或其他虛構作品,而對岸的
Amazon
的榜首是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
當當
為太宰治《人間失格》,都是日本小說;
京東
則是余華的《活著》。
同時間日本
Bookmeter
最受矚目的書籍《這個不可以報銷!》(これは経費で落ちません!》),二〇一六年即已出版,重新翻紅顯然是受到
NHK
將之搬上小螢幕的影響;惟該書於
日本
Amazon
或
樂天
都榜上無名。相較之下,
Goodreads
本週(
2019
年
8
月
12
至
18
日)「世界冠軍」則截然不同:歷史小說《小龍蝦唱歌的地方》(暫譯,
Where the Crawdads Sing
)是單週增加九千讀者的週冠軍,但並非名作或影是改編原作。這部高居
Goodreads
榜首的作品,本身就是
Amazon
選書,已出版一年仍高居
Amazon
暢銷榜
第四(上週為第二,當時第一名是迪士尼倒數日曆),本週前兩名為順應開學上榜的童書與字母教具,第三名《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Educated: A Memoir
),在
Goodreads
是榜眼,亦為去年
Amazon
選書。
若以
Goodreads
與
Amazon
相較,前者「最多人閱讀」(
most read
)和後者「最暢銷」(
best seller
)不僅同步性高,讀者買家評價也都高。這樣的作品甚至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也拿過冠軍,也就是說
Goodreads
不愧是
Amazon
旗下的,你要說恰如其分也好,要說商業巨鱷也好,它確實反映了美國市場——更重要的是該書本來就是他們家去年的「推薦書」,把推薦書變成長銷書,雄踞排行榜,這大概是其他地方書商難以想像的。
「興趣」能不能「當飯吃」?
Goodreads
與
Amazon
的同步率或許不足以論證雞生蛋蛋生雞的先後問題,但
Amazon
的市場經營能耐確實冠絕群倫,我們也不必擔心
Goodreads
跟
IMDb
能否繼續存活下去。
.網路書櫃愛用者多嗎?
或許網路書櫃的存續中規仰賴於其使用者多寡,但究竟網路書櫃的活躍使用者有多少?排行榜冠軍大概有多少位讀者?
回到
Goodreads
,載入「本週最多人閱讀」中的
「臺灣最多人閱讀」
頁面,前五名中第二名沒有中譯本。第一名臺灣中譯本的讀者是
28
人,上週(
2019
年
8
月
12
至
8
日)該版未新增讀者;第二名臺灣中譯本讀者
11
人,上週「閱讀中」(
currently reading
)讀者
1
人;第四名僅有簡中譯本,第五名臺灣有中譯,但該版頁面尚未建置。縱使我無法統計英文或其他版本的臺灣讀者人數,上榜的樣本數應當還是頗小。
或許在意
Goodreads
可匯出
csv
檔(以
excel
編輯)、保存性佳又可以隱藏個人檔案(選擇對朋友公開但不加任何朋友)的,大概也只有蒐集狂如我。畢竟當我將
Goodreads
帳號連接臉書,便見有六個現實生活中的臉友申請過
Goodreads
帳號,但很明顯他們只增加了一兩本書就放棄了。
雖然
Goodreads
臺灣使用者不多,其主力客群畢竟不在臺灣。至於其他書櫃網站,目前無法以我近兩百位臉友去搜尋,但很可惜我在現實中,確實尚未沒有碰到任何網路書櫃愛用者。
那麼,網路書櫃的排行榜冠軍,大概會有多少讀者呢?
當下(
2019
年
8
月
20
日)臺灣
「
Readmoo
分享書」熱門書籍
第一名是今村昌平的《屍人莊殺人事件 》,七月出版,在
262
人書櫃中。
對岸的
豆瓣
,榜單第一位是今敏的《
OPUS
作品》,想讀欲讀在讀總讀者共有
8,828
人;第二名為《死屋》,六月出版,讀者共計
9,824
人;第三名《焚舟記》六月出版,讀者則有
6,519
人。
Readmoo
分享書與豆瓣兩個榜首的讀者比數
262/8828=2.97%
,比兩岸人口比約
1.6%
高一些。不過這本書的評價數僅等於臺灣人口數的萬分之一,看過又在書評網站上放出評價的並不多。
至於
Goodreads
本週(
2019
年
8
月
12
至
18
日)「世界冠軍」《小龍蝦唱歌的地方》共有
692,175
位讀者(查閱
More filters → all
可以看到所有將本書放入書櫃的讀者);同時間
Bookmeter
最受矚目的《這個不可以報銷!》則僅有
6,041
位讀者。
《小龍蝦唱歌的地方》長銷年餘,其評價人數相當於每一百位美國人就有兩位上
Goodreads
打了分數,但就算是百分之二,
Goodreads
公開說他們的用戶有兩千萬,遠不及臉書的
27
億用戶或
Gmail
的
15
億用戶多。
.從網路書櫃看中文著作的跨境傳布
如果比較有中文介面中文書數量又夠的三個網站:
Readmoo
、最初由香港人經營時的
aNobii
或豆瓣,誰用戶最多呢?當然非號稱兩億用戶的豆瓣莫屬。縱使其評價數除以當地總人口會被稀釋,但就單一書籍來看,無論現在的
Readmoo
或使用者黏著度最高時期的
aNobii
,討論熱度顯然都不及它——豆瓣不僅暢銷通俗作品有熱度,翻譯書也討論夠多夠專業,甚至連校點版古籍都會有一大堆人評價點得對不對。因此儘管在標示收藏方面功能不足(沒有辦法匯入匯出、選確切閱讀日期或書源,又「被牆」),但以活躍度跟持續經營的可能性來說,這廣大的用戶基數確實很有利基。
短期內,網路書櫃在華語圈的意義是什麼?除了豆瓣還勉強能用來「推銷書」之外,大概就是
Goodreads
能讓兩岸三地的編輯「找值得引進的書」。然而,對於我這樣想蓋巴別塔的無聊人士而言,最有意思的還是看各地讀者對於同一套書的反應:
純文學方面,從豆瓣或
aNobii
動輒上萬的評價數可以明確知道中文世界的我們都看村上春樹,而
Bookmeter
上的個位數評價看來日本讀者卻對白先勇《台北人》與《孽子》的日譯本沒有太大興趣(即便後者在
Goodreads
上仍有數百位讀者)。近幾年的話題作,吳明益的《複眼人》評價在
Goodreads
終究還是不如豆瓣(童偉格《王考》七月出簡體版後亦攻上豆瓣好評榜第五名);劉慈欣的《三體》則不僅在豆瓣超越八分,
Goodreads
超過四分,甚至還攻佔了日本
Bookmeter
單行本榜單第三名……
或許吧,當美劇《疑犯追蹤》(
Person of Interest
)主角漫步鄂爾多斯空城、英劇《黑鏡》(
Black Mirror
)的愛好者們在社會信用體系看見科幻味,對岸產出的科幻作品遂比島嶼上的任何奇幻不奇幻的純文學作品更投全球大眾喜好。同是中文世界,我們也從二十年前俗文學流入對岸而從引進對岸純文學著作,顛倒過來。
蕞爾小島上的我們,要怎麼穿出這種時空的迷障把自己推銷出去,或者更加跨越各種虛與實的界線呢?
這問題太複雜,還是躲回自己的櫃裡,安安靜靜做隻書蟲?
感謝在
Goodreads
上和我討論的網友們。
.延伸閱讀
PTT
書板的討論:
一
二
三
四
五
網友的搬家紀錄:
搬到
Readmoo
:
一
二
搬到
Goodreads
:
一
二
三
四
Goodreads
:書籍的海洋與悅讀者的大陸
國外
3
個書評社區
認識
web2.0
的十個關鍵詞
What is web 2.0? - ICT and Digital Literacy
從
web 2.0
到
Web 3.0
.相關文章
黑白研究院:讀書室
—
資料.報章
.最新消息
烹鶴報:讀書室
© hou26 (
About
/
Contact
)
¡ 歡迎連結,但轉載請洽村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