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的奔马 · 安卓5.0迎来“最终章”:一代经典系统,惨遭 ...· 1 周前 · |
不拘小节的荒野 · 安卓低版本(4.4)安装微信解析程序包错误 ...· 1 周前 · |
慷慨的高山 · 2024年微信使用旧版本保姆级教程(支持安卓 ...· 1 周前 · |
慷慨大方的毛巾 · 游戏机手柄悟饭游戏厅蓝牙小鸡模拟器fc街机畅 ...· 4 天前 · |
憨厚的钥匙 · 【C#】.net core 6.0 ...· 昨天 · |
睿智的柿子 · 碳中和周报(第66期)丨COP27召开,损失 ...· 1 月前 · |
豪爽的鼠标 · 安徽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五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 ...· 1 月前 · |
紧张的热带鱼 · 看图学NumPy:掌握n维数组基础知识点,看 ...· 3 月前 · |
考研的大脸猫 · 使用GoogleTest做单元测试(一) ...· 5 月前 · |
私奔的山楂 · Chinese-QA-system/test ...· 7 月前 · |
通过这三方面的优化我们搭建了移动端的高可用平台。同时,也做了很多的措施来让App真正地实现了高可用。
我们针对启动速度,内存、布局加载、卡顿、瘦身、流量、电量等多个方面做了多维的优化。
我们的优化主要分为了两个层次,即线上和线下,针对于线下呢,我们侧重于发现问题,直接解决,将问题尽可能在上线之前解决为目的。而真正到了线上呢,我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监控,对于各个性能纬度的监控呢,可以让我们尽可能早地获取到异常情况的报警。
同时呢,对于线上最严重的性能问题性问题:Crash,我们做了专项的优化,不仅优化了Crash的具体指标,而且也尽可能地获取了Crash发生时的详细信息,结合后端的聚合、报警等功能,便于我们快速地定位问题。
移动端业务高可用它侧重于用户功能完整可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线上一些异常情况导致用户他虽然没有崩溃,也没有性能问题,但是呢,只是单纯的功能不可用的情况,我们需要对项目的主流程、核心路径进行埋点监控,来计算每一步它真实的转换率是多少,同时呢,还需要知道在每一步到底发生了多少异常。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所有业务流程的转换率以及相应界面的转换率,有了大盘的数据呢,我们就知道了,如果转换率或者是某些监控的成功率低于某个值,那很有可能就是出现了线上异常,结合了相应的报警功能,我们就不需要等用户来反馈了,这个就是业务稳定性保障的基础。
同时呢,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开发过程当中或代码中出现了一些catch代码块,捕获住了异常,让程序不崩溃,这其实是不合理的,程序虽然没有崩溃,当时程序的功能已经变得不可用,所以呢,这些被catch的异常我们也需要上报上来,这样我们才能知道用户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导致的异常。此外,线上还有一些单点问题,比如说用户点击登录一直进不去,这种就属于单点问题,其实我们是无法找出其和其它问题的共性之处的,所以呢,我们就必须要找到它对应的详细信息。
最后,如果发生了异常情况,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快速止损。(=>4)
首先,需要让App具备一些高级的能力,我们对于任何要上线的新功能,要加上一个功能的开关,通过配置中心下发的开关呢,来决定是否要显示新功能的入口。如果有异常情况,可以紧急关闭新功能的入口,那就可以让这个App处于可控的状态了。
然后,我们需要给App设立路由跳转,所有的界面跳转都需要通过路由来分发,如果我们匹配到需要跳转到有bug的这样一个新功能时,那我们就不跳转了,或者是跳转到统一的异常正处理中的界面。如果这两种方式都不可以,那就可以考虑通过热修复的方式来动态修复,目前热修复的方案其实已经比较成熟了,我们完全可以低成本地在我们的项目中添加热修复的能力,当然,如果有些功能是由RN或WeeX来实现就更好了,那就可以通过更新资源包的方式来实现动态更新。而这些如果都不可以的话呢,那就可以考虑自己去给应用加上一个自主修复的能力,如果App启动多次的话,那就可以考虑清空所有的缓存数据,将App重置到安装的状态,到了最严重的等级呢,可以阻塞主线程,此时一定要等App热修复成功之后才允许用户进入。
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请查看 深入探索Android稳定性优化
在某一个版本之后呢,我们会发现这个启动速度变得特别慢,同时用户给我们的反馈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开始考虑对应用的启动速度来进行优化。然后,我们就对启动的代码进行了代码层面的梳理,我们发现应用的启动流程已经非常复杂,接着,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来确认是否在主线程中执行了太多的耗时操作。
我们经过了细查代码之后,发现应用主线程中的任务太多,我们就想了一个方案去针对性地解决,也就是进行异步初始化。(引导=>第2题) 然后,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就是在我们的初始化代码当中有些的优先级并不是那么高,它可以不放在Application的onCreate中执行,而完全可以放在之后延迟执行的,因为我们对这些代码进行了延迟初始化,最后,我们还结合了idealHandler做了一个更优的延迟初始化的方案,利用它可以在主线程的空闲时间进行初始化,以减少启动耗时导致的卡顿现象。做完这些之后,我们的启动速度就变得很快了。
最后,我简单说下我们是怎么长期来保持启动优化的效果的。首先,我们做了我们的启动器,并且结合了我们的CI,在线上加上了很多方面的监控。(引导=> 第4题)
我们最初是采用的普通的一个异步的方案,即new Thread + 设置线程优先级为后台线程的方式在Application的onCreate方法中进行异步初始化,后来,我们使用了线程池、IntentService的方式,但是,在我们应用的演进过程当中,发现代码会变得不够优雅,并且有些场景非常不好处理,比如说多个初始化任务直接的依赖关系,比如说某一个初始化任务需要在某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中初始化完成,这些都是使用线程池、IntentService无法实现的。所以说,我们就开始思考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它能够完美地解决我们刚刚所遇到的这些问题。
这个方案就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启动器,在启动器的概念中,我们将每一个初始化代码抽象成了一个Task,然后,对它们进行了一个排序,根据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排了一个有向无环图,接着,使用一个异步队列进行执行,并且这个异步队列它和CPU的核心数是强烈相关的,它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我们的主线程和别的线程都能够执行我们的任务,也就是大家几乎都可以同时完成。
首先,在CPU Profiler和Systrace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即cpu time与wall time,我们必须清楚cpu time与wall time之间的区别,wall time指的是代码执行的时间,而cpu time指的是代码消耗CPU的时间,锁冲突会造成两者时间差距过大。我们需要以cpu time来作为我们优化的一个方向。
其次,我们不仅只追求启动速度上的一个提升,也需要注意延迟初始化的一个优化,对于延迟初始化,通常的做法是在界面显示之后才去进行加载,但是如果此时界面需要进行滑动等与用户交互的一系列操作,就会有很严重的卡顿现象,因此我们使用了idealHandler来实现cpu空闲时间来执行耗时任务,这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避免了因启动耗时任务而导致的页面卡顿现象。
最后,对于启动优化,还有一些黑科技,首先,就是我们采用了类预先加载的方式,我们在MultiDex.install方法之后起了一个线程,然后用Class.forName的方式来预先触发类的加载,然后当我们这个类真正被使用的时候,就不用再进行类加载的过程了。同时,我们再看Systrace图的时候,有一部分手机其实并没有给我们应用去跑满cpu,比如说它有8核,但是却只给了我们4核等这些情况,然后,有些应用对此做了一些黑科技,它会将cpu的核心数以及cpu的频率在启动的时候去进行一个暴力的提升。
这种问题其实我们之前也遇到过,这的确非常难以解决。但是,我们后面对此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尝试,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式。
首先,我们使用了启动器去管理每一个初始化任务,并且启动器中每一个任务的执行都是被其自动进行分配的,也就是说这些自动分配的task我们会尽量保证它会平均分配在我们每一个线程当中的,这和我们普通的异步是不一样的,它可以很好地缓解我们应用的启动变慢。
其次,我们还结合了CI,比如说,我们现在限制了一些类,如Application,如果有人修改了它,我们不会让这部分代码合并到主干分支或者是修改之后会有一些内部的工具如邮件的形式发送到我,然后,我就会和他确认他加的这些代码到底是耗时多少,能否异步初始化,不能异步的话就考虑延迟初始化,如果初始化时间太长,则可以考虑是否能进行懒加载,等用到的时候再去使用等等。
然后,我们会将问题尽可能地暴露在上线之前。同时,我们真正已经到了线上的一个环境下时,我们进行了监控的一个完善,我们不仅是监控了App的整个的启动时间,同时呢,我们也将每一个生命周期都进行了一个监控。比如说Application的onCreate与onAttachBaseContext方法的耗时,以及这两个生命周期之间间隔的时间,我们都进行了一个监控,如果说下一次我们发现了这个启动速度变慢了,我们就可以去查找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变慢了,我们会和以前的版本进行对比,对比完成之后呢,我们就可以来找这一段新加的代码。
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请查看
深入探索Android启动速度优化(上)
深入探索Android启动速度优化(下)
我们发现我们的APP在内存方面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的线上的OOM率比较高。第二点呢,我们经常会看到在我们的Android Studio的Profiler工具中内存的抖动比较频繁。这是我一个初步的现状,然后在我们知道了这个初步的现状之后,进行了问题的确认,我们经过一系列的调研以及深入研究,我们最终发现我们的项目中存在以下几点大问题,比如说:内存抖动、内存溢出、内存泄漏,还有我们的Bitmap使用非常粗犷。
2、针对性优化
比如内存抖动的解决 -> Memory Profiler工具的使用(呈现了锯齿张图形) -> 分析到具体代码存在的问题(频繁被调用的方法中出现了日志字符串的拼接),也可以说说内存泄漏或内存溢出的解决。
3、效率提升
为了不增加业务同学的工作量,我们使用了一些工具类或ARTHook这样的大图检测方案,没有任何的侵入性,同时,我们将这些技术教给了大家,然后让大家一起进行工作效率上的提升。
我们对内存优化工具Memory Profiler、MAT的使用比较熟悉,因此针对一系列不同问题的情况,我们写了一系列解决方案的文档,分享给大家。这样,我们整个团队成员的内存优化意识就变强了。
我们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去分析项目中代码哪些地方存在内存问题,而是先去学习了Google官方的一些文档,比如说学习了Memory Profiler工具的使用、学习了MAT工具的使用,在我们将这些工具学习熟练之后,当在我们的项目中遇到内存问题时,我们就能够很快地进行排查定位问题进行解决。
2、技术优化必须结合业务代码
一开始,我们做了整体APP运行阶段的一个内存上报,然后,我们在一些重点的内存消耗模块进行了一些监控,但是后面发现这些监控并没有紧密地结合我们的业务代码,比如说在梳理完项目之后,发现我们项目中存在使用多个图片库的情况,多个图片库的内存缓存肯定是不公用的,所以导致我们整个项目的内存使用量非常高。所以进行技术优化时必须结合我们的业务代码。
3、系统化完善解决方案
我们在做内存优化的过程中,不仅做了Android端的优化工作,还将我们Android端一些数据的采集上报到了我们的服务器,然后传到我们的后台,这样,方便我们的无论是Bug跟踪人员或者是Crash跟踪人员进行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内存抖动是由于短时间内有大量对象进出新生区导致的,它伴随着频繁的GC,gc会大量占用ui线程和cpu资源,会导致app整体卡顿。
避免发生内存抖动的几点建议:
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请查看 Android性能优化之内存优化 、 深入探索Android内存优化
我在做布局优化的过程中,用到了很多的工具,但是每一个工具都有它不同的使用场景,不同的场景应该使用不同的工具。下面我从线上和线下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比如说,我要统计线上的FPS,我使用的就是Choreographer这个类,它具有以下特性:
同时,在线下,如果要去优化布局加载带来的时间消耗,那就需要检测每一个布局的耗时,对此我使用的是AOP的方式,它没有侵入性,同时也不需要别的开发同学进行接入,就可以方便地获取每一个布局加载的耗时。如果还要更细粒度地去检测每一个控件的加载耗时,那么就需要使用LayoutInflaterCompat.setFactory2这个方法去进行Hook。
此外,我还使用了LayoutInspector和Systrace这两个工具,Systrace可以很方便地看到每帧的具体耗时以及这一帧在布局当中它真正做了什么。而LayoutInspector可以很方便地看到每一个界面的布局层级,帮助我们对层级进行优化。
分析完布局的加载流程之后,我们发现有如下四点可能会导致布局卡顿:
对此,我们的优化方式有如下几种:
从项目的初期到壮大期,最后再到成熟期,每一个阶段都针对卡顿优化做了不同的处理。各个阶段所做的事情如下所示:
我做卡顿优化也是经历了一些阶段,最初我们的项目当中的一些模块出现了卡顿之后,我是通过系统工具进行了定位,我使用了Systrace,然后看了卡顿周期内的CPU状况,同时结合代码,对这个模块进行了重构,将部分代码进行了异步和延迟,在项目初期就是这样解决了问题。但是呢,随着我们项目的扩大,线下卡顿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同时,在线上,也有卡顿的反馈,但是线上的反馈卡顿,我们在线下难以复现,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自动化的卡顿监测方案,其思路是来自于Android的消息处理机制,主线程执行任何代码都会回到Looper.loop方法当中,而这个方法中有一个mLogging对象,它会在每个message的执行前后都会被调用,我们就是利用这个前后处理的时机来做到的自动化监测方案的。同时,在这个阶段,我们也完善了线上ANR的上报,我们采取的方式就是监控ANR的信息,同时结合了ANR-WatchDog,作为高版本没有文件权限的一个补充方案。在做完这个卡顿检测方案之后呢,我们还做了线上监控及线下检测工具的建设,最终实现了一整套完善,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方案获取的堆栈信息它不一定是准确的,因为获取到的堆栈信息它很可能是主线程最终执行的一个位置,而真正耗时的地方其实已经执行完成了,于是呢,我们就对这个方案做了一些优化,我们采取了 高频采集 的方案,也就是在一个周期内我们会多次采集主线程的堆栈信息,如果发生了卡顿,那我们就将这些卡顿信息压缩之后上报给APM后台,然后找出重复的堆栈信息,这些重复发生的堆栈大概率就是卡顿发生的一个位置,这样就提高了获取卡顿信息的一个准确性。
首先,针对卡顿,我们采用了 线上、线下工具相结合 的方式,线下工具我们册中医药尽可能早地去暴露问题,而针对于线上工具呢,我们侧重于监控的全面性、自动化以及异常感知的灵敏度。
同时呢,卡顿问题还有很多的难题。比如说 有的代码呢,它不到你卡顿的一个阈值,但是执行过多,或者它错误地执行了很多次,它也会导致用户感官上的一个卡顿 ,所以我们在线下通过AOP的方式对常见的耗时代码进行了Hook,然后对一段时间内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耗时的代码发生的时机和次数以及耗时情况。然后,看它是不是满足我们的一个预期,不满足预期的话,我们就可以直接到线下进行修改。同时,卡顿监控它还有很多容易被忽略的一个 盲区 ,比如说生命周期的一个间隔,那对于这种特定的问题呢,我们就采用了编译时注解的方式修改了项目当中所有Handler的父类,对于其中的两个方法进行了监控,我们就可以知道主线程message的执行时间以及它们的调用堆栈。
对于 线上卡顿 ,我们除了计算App的卡顿率、ANR率等常规指标之外呢,我们还计算了页面的秒开率、生命周期的执行时间等等。而且,在卡顿发生的时刻,我们也尽可能多地保存下来了当前的一个场景信息,这为我们之后解决或者复现这个卡顿留下了依据。
卡顿的主要场景有很多,按场景可以分成4类:UI绘制、应用启动、页面跳转、事件响应,其中又可细分为如下:
而造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
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请查看
Android性能优化之绘制优化
、
深入探索Android布局优化(上)
深入探索Android布局优化(中)
、
深入探索Android布局优化(下)
、
深入探索Android卡顿优化(上)
、
深入探索Android卡顿优化(下)
瘦身优化是性能优化当中不那么重要的一个分支,不过对于处于稳定运营期的产品会比较有帮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对于瘦身优化有哪些常见问题。
我们在回答的时候要注意一些 可操作的干货 ,同时注意结合你的 项目周期 。主要可以从以下 三点 来回答:
在项目初期,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加功能,加入了很多的代码、资源,同时呢,也没有相应的规范,所以说, UI 同学给我们很多 UI 图的时候,都是没有经过压缩的图片,长期累积就会导致我们的包体积越来越大。到了项目稳定期的时候,我们对各种运营数据进行考核,发现 APK 的包大小影响了用户下载的意愿,于是我们就着手做包体积的优化,我们采用的是 Android Studio 自带的 Analyze APK 来做的包体积分析 ,主要就是做了代码、资源、So 等三个方面的重点优化。
首先,针对于代码瘦身,第一点,我们首先 使用 Proguard 工具进行了混淆 ,它将程序代码转换为功能相同,但是不容易理解的形式。比如说将一个很长的类转换为字母 a,同时,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代码更加安全了。第二点呢,我们将项目中使用到的一些 第三方库进行了统一 ,比如说图片库、网络库、数据库等,不允许项目中出现功能相同,但是却实现不一样的库。同时也做了 规范,之后引入的三方库,需要去考量它的大小、方法数等,而且呢,如果只是需要一个很大库的一个小功能,那我们就修改源码,只引入部分代码即可 。第三点,我们将项目中的 无用代码进行了删减 ,我们 使用了 AOP 的方式统计到了哪些 Activity 以及 fragment 在真实的场景下没有用户使用 ,这样你就可以删除掉了。 对于那些不是 Activity 或者是 Fragment 的类,我们切了很多类的构造函数 ,这样你就可以统计出来这些类在线上有没有真正被调用到。但是, 对于代码的瘦身效果,实际上不是很明显 。
接下来,我们做了资源的瘦身。首先,我们 移除了项目当中冗余的资源文件 ,这一点在项目当中一定会遇到。然后,我们做了 资源图片的压缩,UI 同学给我们资源图片的时候,需要确认已经是压缩过的图片 ,同时,我们还会做一个 兜底策略,在打包的时候,如果图片没有被压缩过,那我们就会再来压缩一遍 ,这个效果就非常的明显。对于资源,我们还做了 资源的混淆 ,也就是将冗余的资源名称换成简短的名字, 资源压缩的效果要比代码瘦身的效果要好的多 。
最后,我们做了 So 的瘦身。首先,我们 只保留了 armeabi 这个目录 ,它可以 兼容别的 CPU 架构,这点的优化效果非常的明显 。移除了对别的架构适配 So 之后,我们还做了另外一个处理, 对于项目当中使用到的视频模块的 So,它对性能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我们将所有这个模块下的 So 都放到了 armeabi 这个目录下,然后在代码中做判断,如果是别的 CPU 架构,那我们就加载对应 CPU 架构的 So 文件即可 。这样即减少了包体积,同时又达到了性能最佳。最后,通过实践可以看出 So瘦身的效果一般是最好的 。
在大型项目中,最好的方式就是 结合 CI ,每个开发同学 在往主干合入代码的时候需要经过一次预编译,这个预编译出来的包对比主干打出来的包大小,如果超过阈值则不允许合入,需要提交代码的同学自己去优化去提交的代码 。此外,针对项目的 架构 ,我们可以做 插件化的改造,将每一个功能模块都改造成插件,以插件的形式来支持动态下发,这样应用的包体积就可以从根本上变小了 。
注意:体现演进的过程。
网络优化及监控我们刚开始并没有去做,因此我们在 APP 的初期并没有注意到网络的问题,并且我们通常是在 WIFI 场景下进行开发,所以并没有注意到网络方面的问题。
当 APP 增大后,用户增多,逐渐由用户反馈 界面打不开或界面显示慢,也有用户反馈我们 APP 消耗的流量比较多。在我们接受到这些反馈的时候,我们没有数据支撑,无法判断用户反馈是不是正确的。同时,我们也不知道线上用户真实的体验是怎样的。所以,我们就 建立了线上的网络监控,主要分为 质量监控与流量监控 。
1)、质量监控
首先,最重要的是接口的请求成功率与每步的耗时,比如 DNS 的解析时间、建立连接的时间、接口失败的原因,然后在合适的时间点上报给服务器。
2)、流量监控
首先,我们获取到了精准的流量消耗情况,并且在 APM 后台,可以下发指令获取用户在具体时间段的流量消耗情况。 => 引出亮点 => 前后台流量获取方案。
关于指标 => 网络监控。2、怎么有效地降低用户的流量消耗?
注意:结合实际案例
1)、数据:缓存、增量更新(这一步减少了非常多的流量消耗)
2)、上传:压缩
然后,我们在上传流量这方面也做了处理,比如针对 POST 请求,我们对 Body 做了 GZip 压缩,而对于图片的发送,必须要经过压缩,它能够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极大地减少其体积。
3)、图片:缩略图、webp
对于图片展示,我们采用了不同场景展示不同图片的策略,比如在列表展示界面,我们只展示了缩略图,而到用户显示大图的时候,我们才去展示原图。 => 引出 webp 的使用策略。
3、用户反馈消耗流量多这种问题怎么排查?
首先,部分用户遇到流量消耗多的情况是肯定会存在的,因为线上用户非常多,每个人遇到的情况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用户他的操作路径比较诡异,可能会引发一些异常情况,因此有些用户可能会消耗比较多的流量。
1)、精准获取流量的能力
我们在客户端可以精确地获取到流量的消耗,这样就给我们排查用户的流量消耗提供了依据,我们就知道用户的流量消耗是不是很多。
2)、所有请求大小及次数的监控
3)、主动预警的能力
在客户端,我们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之后,我们还需要配备主动预警的能力,及时地通知开发同学进行排除验证,通过以上手段,我们对待用户的反馈就能更加高效的解决,因为我们有了用户所有的网络请求数据。
4、系统如何知道当前 WiFi 有问题?
如果一个 WiFi 发送过数据包,但是没有收到任何的 ACK 回包,这个时候就可以初步判断当前的 WiFi 是有问题的。
5、移动端获取网络数据优化的几个点
1、连接复用:节省连接建立时间,如开启 keep-alive。于Android来说默认情况下HttpURLConnection和HttpClient都开启了keep-alive。只是2.2之前HttpURLConnection存在影响连接池的Bug。
2、请求合并:即将多个请求合并为一个进行请求,比较常见的就是网页中的CSS Image Sprites。如果某个页面内请求过多,也可以考虑做一定的请求合并。
3、减少请求数据的大小:对于post请求,body可以做gzip压缩的,header也可以做数据压缩(不过只支持http 2.0)。
返回数据的body也可以做gzip压缩,body数据体积可以缩小到原来的30%左右(也可以考虑压缩返回的json数据的key数据的体积,尤其是针对返回数据格式变化不大的情况,支付宝聊天返回的数据用到了)。4、根据用户的当前的网络质量来判断下载什么质量的图片(电商用的比较多)。
5、使用HttpDNS优化DNS:DNS存在解析慢和DNS劫持等问题,DNS 不仅支持 UDP,它还支持 TCP,但是大部分标准的 DNS 都是基于 UDP 与 DNS 服务器的 53 端口进行交互。HTTPDNS 则不同,顾名思义它是利用 HTTP 协议与 DNS 服务器的 80 端口进行交互。不走传统的 DNS 解析,从而绕过运营商的 LocalDNS 服务器,有效的防止了域名劫持,提高域名解析的效率。
6、 客户端网络安全实现
7、设计一个网络优化方案,针对移动端弱网环境。
7、App电量优化
1、怎么做电量测试?
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准确的耗电量,所以我们只能增加多个维度来辅助判断 App 是否耗电。
最后,我们可以分场景各个突破。
关于电量测试,我们可以针对各个功能场景进行针对性的专项测试。操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在手机设置—电量消耗里面,利用其数据作为判断依据。这样虽然直观,但精确度不行。
介绍 Battery Historian:
- Google 推出的一款 Android 电量分析工具,它支持 Android 5.0 及以上系统的电量分析。
- 它获取到的各个耗电模块的耗电信息要相对精确、丰富地多。例如 GPS、WaleLock、蓝牙 等的工作时间以及耗电量。
- 此外,它不仅可以针对单个 App 进行选择,也可以比对不同的电量场景的信息,比如 优化前、优化后 的信息。
- Battery Historian 的缺点在于它只能在线下使用。因此除了使用其在线下测试之外,我们还需要在线上增加一些电量的辅助监控,统计例如:耗电组件的使用次数、调用堆栈以及访问时间。这些都是与用户相关的基础电量消耗数据,如果有用户反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判断用户是不是有耗电的操作。
2、有哪些有效的电量优化手段?
因为我们不能在线上统计出 App 的电量消耗,因此需要在尽量保证 App 在正常使用下的耗电。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电量优化措施:
1)、网络相关
- 网络请求的时机以及次数,将可以延迟的网络请求批量发送,减少网络被激活的时机与次数。
- 此外,我们可以对网络传输数据进行压缩,以降低传输的时间与流量。
- 最后,一定要禁止使用轮询的方式来做业务操作。
2)、传感器相关
根据场景谨慎地选择传感器使用的模式,比如说在使用 GPS 的时候一般要避免使用高精度的模式,或者是尽量复用上一次的定位结果。
3)、WakeLock
4)、JobScheduler
8、安卓的安全优化
1、提高app安全性的方法?
2、安卓的app加固如何做?
3、安卓的混淆原理是什么?
4、谈谈你对安卓签名的理解。
5、谈谈Android的安全机制
- Android 是基于Linux内核的,因此 Linux 对文件权限的控制同样适用于 Android。在 Android 中每个应用都有自己的/data/data/包名 文件夹,该文件夹只能该应用访问,而其他应用则无权访问。
- Android 的权限机制保护了用户的合法权益。如果我们的代码想拨打电话、发送短信、访问通信录、定位、访问、sdcard 等所有可能侵犯用于权益的行为都是必须要在 AndroidManifest.xml 中进行声明的,这样就给了用户一个知情权。
- Android 的代码混淆保护了开发者的劳动成果。
9、为什么WebView加载会慢呢?
这是因为在客户端中,加载H5页面之前,需要先初始化WebView,在WebView完全初始化完成之前,后续的界面加载过程都是被阻塞的。
优化手段围绕着以下两个点进行:
- 预加载WebView。
- 加载WebView的同时,请求H5页面数据。
因此常见的方法是:
- 全局WebView。
- 客户端代理页面请求。WebView初始化完成后向客户端请求数据。
- asset存放离线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化手段:
- 脚本执行慢,可以让脚本最后运行,不阻塞页面解析。
- DNS链接慢,可以让客户端复用使用的域名与链接。
- React框架代码执行慢,可以将这部分代码拆分出来,提前进行解析。
WebView的漏洞有哪几种
- WebView 中 addJavascriptInterface() 接口
- WebView 内置导出的 searchBoxJavaBridge_对象
- WebView 内置导出的 accessibility 和 accessibilityTraversalObject 对象
- 任意代码执行漏洞
WebView 中 addJavascriptInterface()接口
原因 JS调用Android的其中一个方式是通过addJavascriptInterface接口进行对象映射,当JS拿到Android这个对象后,就可以调用这个Android对象中所有的方法,包括系统类(java.lang.Runtime 类),从而进行任意代码执行。 解决 Android 4.2以前,需要采用 拦截prompt() 的方式进行漏洞修复 Android 4.2以后,则只需要对被调用的函数以 @JavascriptInterface进行注解
WebView 内置导出的 searchBoxJavaBridge_对象
原因 在Android 3.0以下,Android系统会默认通过searchBoxJavaBridge_的Js接口给 WebView 添加一个JS映射对象:searchBoxJavaBridge_对象 该接口可能被利用,实现远程任意代码。
解决 删除searchBoxJavaBridge_接口
WebView 内置导出的 accessibility 和 accessibilityTraversalObject 对象 原因和解决方法同上
密码明文存储漏洞
原因 WebView默认开启密码保存功能:mWebView.setSavePassword(true) 开启后,在用户输入密码时,会弹出提示框:询问用户是否保存密码; 如果选择”是”,密码会被明文保到 /data/data/com.package.name/databases/webview.db 中,这样就有被盗取密码的危险 解决 关闭密码保存提醒:WebSettings.setSavePassword(false)
域控制不严格漏洞
getSettings类的方法对 WebView 安全性的影响
setAllowFileAccess // 设置是否允许 WebView 使用 File 协议
webView.getSettings().setAllowFileAccess(true); 如果不允许使用 file 协议,则不会存在上述的威胁;但同时也限制了 WebView 的功能,使其不能加载本地的 html 文件
解决 对于不需要使用 file 协议的应用,禁用 file 协议; 对于需要使用 file 协议的应用,禁止 file 协议加载 JavaScript。
3.2 setAllowFileAccessFromFileURLs // 设置是否允许通过 file url 加载的 Js代码读取其他的本地文件 webView.getSettings().setAllowFileAccessFromFileURLs(true); // 在Android 4.1前默认允许 // 在Android 4.1后默认禁止
解决方案 设置setAllowFileAccessFromFileURLs(false);
setAllowUniversalAccessFromFileURLs // 设置是否允许通过 file url 加载的 Javascript 可以访问其他的源(包括http、https等源)
webView.getSettings().setAllowUniversalAccessFromFileURLs(true); // 在Android 4.1前默认允许(setAllowFileAccessFromFileURLs()不起作用) // 在Android 4.1后默认禁止
解决方案 设置setAllowUniversalAccessFromFileURLs(false);
10、如何优化自定义View
你还需要尽可能的减少onDraw被调用的次数,大多数时候导致onDraw都是因为调用了invalidate().因此请尽量减少调用invaildate()的次数。如果可能的话,尽量调用含有4个参数的invalidate()方法而不是没有参数的invalidate()。没有参数的invalidate会强制重绘整个view。
另外一个非常耗时的操作是请求layout。任何时候执行requestLayout(),会使得Android UI系统去遍历整个View的层级来计算出每一个view的大小。如果找到有冲突的值,它会需要重新计算好几次。另外需要尽量保持View的层级是扁平化的,这样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
如果你有一个复杂的UI,你应该考虑写一个自定义的ViewGroup来执行他的layout操作。与内置的view不同,自定义的view可以使得程序仅仅测量这一部分,这避免了遍历整个view的层级结构来计算大小。
11、FC(Force Close)什么时候会出现?
Error、OOM,StackOverFlowError、Runtime,比如说空指针异常
解决的办法:
- 注意内存的使用和管理
- 使用Thread.UncaughtExceptionHandler接口
12、 Java多线程引发的性能问题,怎么解决 ?
13、TraceView的实现原理,分析数据误差来源。
14、是否使用过SysTrace,原理的了解?
15、mmap + native 日志优化?
传统日志打印有两个性能问题,一个是反复操作文件描述符表,一个是反复进入内核态。所以需要使用mmap的方式去直接读写内存。
二、Android Framework相关
1、Android系统架构
Android 是一种基于 Linux 的开放源代码软件栈,为广泛的设备和机型而创建。下图所示为 Android 平台的五大组件:
1.应用程序
Android 随附一套用于电子邮件、短信、日历、互联网浏览和联系人等的核心应用。平台随附的应用与用户可以选择安装的应用一样,没有特殊状态。因此第三方应用可成为用户的默认网络浏览器、短信 Messenger 甚至默认键盘(有一些例外,例如系统的“设置”应用)。
系统应用可用作用户的应用,以及提供开发者可从其自己的应用访问的主要功能。例如,如果您的应用要发短信,您无需自己构建该功能,可以改为调用已安装的短信应用向您指定的接收者发送消息。
2、Java API 框架
您可通过以 Java 语言编写的 API 使用 Android OS 的整个功能集。这些 API 形成创建 Android 应用所需的构建块,它们可简化核心模块化系统组件和服务的重复使用,包括以下组件和服务:
- 丰富、可扩展的视图系统,可用以构建应用的 UI,包括列表、网格、文本框、按钮甚至可嵌入的网络浏览器
- 资源管理器,用于访问非代码资源,例如本地化的字符串、图形和布局文件
- 通知管理器,可让所有应用在状态栏中显示自定义提醒
- Activity 管理器,用于管理应用的生命周期,提供常见的导航返回栈
- 内容提供程序,可让应用访问其他应用(例如“联系人”应用)中的数据或者共享其自己的数据
开发者可以完全访问 Android 系统应用使用的框架 API。
3、系统运行库
1)原生 C/C++ 库
许多核心 Android 系统组件和服务(例如 ART 和 HAL)构建自原生代码,需要以 C 和 C++ 编写的原生库。Android 平台提供 Java 框架 API 以向应用显示其中部分原生库的功能。例如,您可以通过 Android 框架的 Java OpenGL API 访问 OpenGL ES,以支持在应用中绘制和操作 2D 和 3D 图形。如果开发的是需要 C 或 C++ 代码的应用,可以使用 Android NDK 直接从原生代码访问某些原生平台库。
2)Android Runtime
对于运行 Android 5.0(API 级别 21)或更高版本的设备,每个应用都在其自己的进程中运行,并且有其自己的 Android Runtime (ART) 实例。ART 编写为通过执行 DEX 文件在低内存设备上运行多个虚拟机,DEX 文件是一种专为 Android 设计的字节码格式,经过优化,使用的内存很少。编译工具链(例如 Jack)将 Java 源代码编译为 DEX 字节码,使其可在 Android 平台上运行。
ART 的部分主要功能包括:
- 预先 (AOT) 和即时 (JIT) 编译
- 优化的垃圾回收 (GC)
- 更好的调试支持,包括专用采样分析器、详细的诊断异常和崩溃报告,并且能够设置监视点以监控特定字段
在 Android 版本 5.0(API 级别 21)之前,Dalvik 是 Android Runtime。如果您的应用在 ART 上运行效果很好,那么它应该也可在 Dalvik 上运行,但反过来不一定。
Android 还包含一套核心运行时库,可提供 Java API 框架使用的 Java 编程语言大部分功能,包括一些 Java 8 语言功能。
4、硬件抽象层 (HAL)
硬件抽象层 (HAL) 提供标准界面,向更高级别的 Java API 框架显示设备硬件功能。HAL 包含多个库模块,其中每个模块都为特定类型的硬件组件实现一个界面,例如相机或蓝牙模块。当框架 API 要求访问设备硬件时,Android 系统将为该硬件组件加载库模块。
5、Linux 内核
Android 平台的基础是 Linux 内核。例如,Android Runtime (ART) 依靠 Linux 内核来执行底层功能,例如线程和低层内存管理。使用 Linux 内核可让 Android 利用主要安全功能,并且允许设备制造商为著名的内核开发硬件驱动程序。
对于Android应用开发来说,最好能手绘下面的系统架构图:
2、View的事件分发机制?滑动冲突怎么解决?
了解Activity的构成
触摸事件的类型
触摸事件对应的是MotionEvent类,事件的类型主要有如下三种:
- ACTION_DOWN
- ACTION_MOVE(移动的距离超过一定的阈值会被判定为ACTION_MOVE操作)
- ACTION_UP
View事件分发本质就是对MotionEvent事件分发的过程。即当一个MotionEvent发生后,系统将这个点击事件传递到一个具体的View上。
事件分发流程
dispatchTouchEvent:方法返回值为true表示事件被当前视图消费掉;返回为super.dispatchTouchEvent表示继续分发该事件,返回为false表示交给父类的onTouchEvent处理。
onInterceptTouchEvent:方法返回值为true表示拦截这个事件并交由自身的onTouchEvent方法进行消费;返回false表示不拦截,需要继续传递给子视图。如果return super.onInterceptTouchEvent(ev), 事件拦截分两种情况:
- 1.如果该View存在子View且点击到了该子View, 则不拦截, 继续分发
给子View 处理, 此时相当于return false。- 2.如果该View没有子View或者有子View但是没有点击中子View(此时ViewGroup
相当于普通View), 则交由该View的onTouchEvent响应,此时相当于return true。注意:一般的LinearLayout、 RelativeLayout、FrameLayout等ViewGroup默认不拦截, 而
ScrollView、ListView等ViewGroup则可能拦截,得看具体情况。onTouchEvent:方法返回值为true表示当前视图可以处理对应的事件;返回值为false表示当前视图不处理这个事件,它会被传递给父视图的onTouchEvent方法进行处理。如果return super.onTouchEvent(ev),事件处理分为两种情况:
- 1.如果该View是clickable或者longclickable的,则会返回true, 表示消费
了该事件, 与返回true一样;- 2.如果该View不是clickable或者longclickable的,则会返回false, 表示不
消费该事件,将会向上传递,与返回false一样。注意:在Android系统中,拥有事件传递处理能力的类有以下三种:
- Activity:拥有分发和消费两个方法。
- ViewGroup:拥有分发、拦截和消费三个方法。
- View:拥有分发、消费两个方法。
三个方法的关系用伪代码表示如下:
public boolean dispatchTouchEvent(MotionEvent ev) { boolean consume = false; if (onInterceptTouchEvent(ev)) { consume = onTouchEvent(ev); } else { coonsume = child.dispatchTouchEvent(ev); return consume;
通过上面的伪代码,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点击事件的传递规则:对应一个根ViewGroup来说,点击事件产生后,首先会传递给它,这是它的dispatchTouchEvent就会被调用,如果这个ViewGroup的onInterceptTouchEvent方法返回true就表示它要拦截当前事件,接着事件就会交给这个ViewGroup处理,这时如果它的mOnTouchListener被设置,则onTouch会被调用,否则onTouchEvent会被调用。在onTouchEvent中,如果设置了mOnCLickListener,则onClick会被调用。只要View的CLICKABLE和LONG_CLICKABLE有一个为true,onTouchEvent()就会返回true消耗这个事件。如果这个ViewGroup的onInterceptTouchEvent方法返回false就表示它不拦截当前事件,这时当前事件就会继续传递给它的子元素,接着子元素的dispatchTouchEvent方法就会被调用,如此反复直到事件被最终处理。
一些重要的结论:
1、事件传递优先级:onTouchListener.onTouch > onTouchEvent > onClickListener.onClick。
2、正常情况下,一个时间序列只能被一个View拦截且消耗。因为一旦一个元素拦截了此事件,那么同一个事件序列内的所有事件都会直接交给它处理(即不会再调用这个View的拦截方法去询问它是否要拦截了,而是把剩余的ACTION_MOVE、ACTION_DOWN等事件直接交给它来处理)。特例:通过将重写View的onTouchEvent返回false可强行将事件转交给其他View处理。
3、如果View不消耗除ACTION_DOWN以外的其他事件,那么这个点击事件会消失,此时父元素的onTouchEvent并不会被调用,并且当前View可以持续收到后续的事件,最终这些消失的点击事件会传递给Activity处理。
4、ViewGroup默认不拦截任何事件(返回false)。
5、View的onTouchEvent默认都会消耗事件(返回true),除非它是不可点击的(clickable和longClickable同时为false)。View的longClickable属性默认都为false,clickable属性要分情况,比如Button的clickable属性默认为true,而TextView的clickable默认为false。
6、View的enable属性不影响onTouchEvent的默认返回值。
7、通过requestDisallowInterceptTouchEvent方法可以在子元素中干预父元素的事件分发过程,但是ACTION_DOWN事件除外。
记住这个图的传递顺序,面试的时候能够画出来,就很详细了:
ACTION_CANCEL什么时候触发,触摸button然后滑动到外部抬起会触发点击事件吗,再滑动回去抬起会么?
- 一般ACTION_CANCEL和ACTION_UP都作为View一段事件处理的结束。如果在父View中拦截ACTION_UP或ACTION_MOVE,在第一次父视图拦截消息的瞬间,父视图指定子视图不接受后续消息了,同时子视图会收到ACTION_CANCEL事件。
- 如果触摸某个控件,但是又不是在这个控件的区域上抬起(移动到别的地方了),就会出现action_cancel。
点击事件被拦截,但是想传到下面的View,如何操作?
重写子类的requestDisallowInterceptTouchEvent()方法返回true就不会执行父类的onInterceptTouchEvent(),即可将点击事件传到下面的View。
如何解决View的事件冲突?举个开发中遇到的例子?
常见开发中事件冲突的有ScrollView与RecyclerView的滑动冲突、RecyclerView内嵌同时滑动同一方向。
滑动冲突的处理规则:
- 对于由于外部滑动和内部滑动方向不一致导致的滑动冲突,可以根据滑动的方向判断谁来拦截事件。
- 对于由于外部滑动方向和内部滑动方向一致导致的滑动冲突,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规定何时让外部View拦截事件,何时由内部View拦截事件。
- 对于上面两种情况的嵌套,相对复杂,可同样根据需求在业务上找到突破点。
滑动冲突的实现方法:
- 外部拦截法:指点击事件都先经过父容器的拦截处理,如果父容器需要此事件就拦截,否则就不拦截。具体方法:需要重写父容器的onInterceptTouchEvent方法,在内部做出相应的拦截。
- 内部拦截法:指父容器不拦截任何事件,而将所有的事件都传递给子容器,如果子容器需要此事件就直接消耗,否则就交由父容器进行处理。具体方法:需要配合requestDisallowInterceptTouchEvent方法。
3、View的绘制流程?
DecorView被加载到Window中
- 从Activity的startActivity开始,最终调用到ActivityThread的handleLaunchActivity方法来创建Activity,首先,会调用performLaunchActivity方法,内部会执行Activity的onCreate方法,从而完成DecorView和Activity的创建。然后,会调用handleResumeActivity,里面首先会调用performResumeActivity去执行Activity的onResume()方法,执行完后会得到一个ActivityClientRecord对象,然后通过r.window.getDecorView()的方式得到DecorView,然后会通过a.getWindowManager()得到WindowManager,最终调用其addView()方法将DecorView加进去。
- WindowManager的实现类是WindowManagerImpl,它内部会将addView的逻辑委托给WindowManagerGlobal,可见这里使用了接口隔离和委托模式将实现和抽象充分解耦。在WindowManagerGlobal的addView()方法中不仅会将DecorView添加到Window中,同时会创建ViewRootImpl对象,并将ViewRootImpl对象和DecorView通过root.setView()把DecorView加载到Window中。这里的ViewRootImpl是ViewRoot的实现类,是连接WindowManager和DecorView的纽带。View的三大流程均是通过ViewRoot来完成的。
了解绘制的整体流程
绘制会从根视图ViewRoot的performTraversals()方法开始,从上到下遍历整个视图树,每个View控件负责绘制自己,而ViewGroup还需要负责通知自己的子View进行绘制操作。
理解MeasureSpec
- EXACTLY:精确测量模式,视图宽高指定为match_parent或具体数值时生效,表示父视图已经决定了子视图的精确大小,这种模式下View的测量值就是SpecSize的值。
- AT_MOST:最大值测量模式,当视图的宽高指定为wrap_content时生效,此时子视图的尺寸可以是不超过父视图允许的最大尺寸的任何尺寸。
- UNSPECIFIED:不指定测量模式, 父视图没有限制子视图的大小,子视图可以是想要的任何尺寸,通常用于系统内部,应用开发中很少用到。
MeasureSpec通过将SpecMode和SpecSize打包成一个int值来避免过多的对象内存分配,为了方便操作,其提供了打包和解包的方法,打包方法为makeMeasureSpec,解包方法为getMode和getSize。
普通View的MeasureSpec的创建规则如下:
对于DecorView而言,它的MeasureSpec由窗口尺寸和其自身的LayoutParams共同决定;对于普通的View,它的MeasureSpec由父视图的MeasureSpec和其自身的LayoutParams共同决定。
如何根据MeasureSpec去实现一个瀑布流的自定义ViewGroup?
View绘制流程之Measure
- 首先,在ViewGroup中的measureChildren()方法中会遍历测量ViewGroup中所有的View,当View的可见性处于GONE状态时,不对其进行测量。
- 然后,测量某个指定的View时,根据父容器的MeasureSpec和子View的LayoutParams等信息计算子View的MeasureSpec。
- 最后,将计算出的MeasureSpec传入View的measure方法,这里ViewGroup没有定义测量的具体过程,因为ViewGroup是一个抽象类,其测量过程的onMeasure方法需要各个子类去实现。不同的ViewGroup子类有不同的布局特性,这导致它们的测量细节各不相同,如果需要自定义测量过程,则子类可以重写这个方法。(setMeasureDimension方法用于设置View的测量宽高,如果View没有重写onMeasure方法,则会默认调用getDefaultSize来获得View的宽高)
getSuggestMinimumWidth分析
如果View没有设置背景,那么返回android:minWidth这个属性所指定的值,这个值可以为0;如果View设置了背景,则返回android:minWidth和背景的最小宽度这两者中的最大值。
自定义View时手动处理wrap_content时的情形
LinearLayout的onMeasure方法实现解析(这里仅分析measureVertical核心源码)
在Activity中获取某个View的宽高
- Activity/View#onWindowFocusChanged:此时View已经初始化完毕,当Activity的窗口得到焦点和失去焦点时均会被调用一次,如果频繁地进行onResume和onPause,那么onWindowFocusChanged也会被频繁地调用。
- view.post(runnable): 通过post可以将一个runnable投递到消息队列的尾部,始化好了然后等待Looper调用次runnable的时候,View也已经初始化好了。
- ViewTreeObserver#addOnGlobalLayoutListener:当View树的状态发生改变或者View树内部的View的可见性发生改变时,onGlobalLayout方法将被回调。
- View.measure(int 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MeasureSpec):match_parent时不知道parentSize的大小,测不出;具体数值时,直接makeMeasureSpec固定值,然后调用view..measure就可以了;wrap_content时,在最大化模式下,用View理论上能支持的最大值去构造MeasureSpec是合理的。
View的绘制流程之Layout
LinearLayout的onLayout方法实现解析(layoutVertical核心源码)
其中会遍历调用每个子View的setChildFrame方法为子元素确定对应的位置。其中的childTop会逐渐增大,意味着后面的子元素会被放置在靠下的位置。
注意:在View的默认实现中,View的测量宽/高和最终宽/高是相等的,只不过测量宽/高形成于View的measure过程,而最终宽/高形成于View的layout过程,即两者的赋值时机不同,测量宽/高的赋值时机稍微早一些。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则两者不相等:
- 重写View的layout方法,使最终宽度总是比测量宽/高大100px。
- View需要多次measure才能确定自己的测量宽/高,在前几次测量的过程中,其得出的测量宽/高有可能和最终宽/高不一致,但最终来说,测量宽/高还是和最终宽/高相同。
View的绘制流程之Draw
Draw的基本流程
- 首先绘制View的背景;
- 如果需要的话,保持canvas的图层,为fading做准备;
- 然后,绘制View的内容;
- 接着,绘制View的子View;
- 如果需要的话,绘制View的fading边缘并恢复图层;
- 最后,绘制View的装饰(例如滚动条等等)。
setWillNotDraw的作用
如果一个View不需要绘制任何内容,那么设置这个标记位为true以后,系统会进行相应的优化。
- 默认情况下,View没有启用这个优化标记位,但是ViewGroup会默认启用这个优化标记位。
- 当我们的自定义控件继承于ViewGroup并且本身不具备绘制功能时,就可以开启这个标记位从而便于系统进行后续的优化。
- 当明确知道一个ViewGroup需要通过onDraw来绘制内容时,我们需要显示地关闭WILL_NOT_DRAW这个标记位。
Requestlayout,onlayout,onDraw,DrawChild区别与联系?
requestLayout()方法 :会导致调用 measure()过程 和 layout()过程,将会根据标志位判断是否需要ondraw。
onLayout()方法:如果该View是ViewGroup对象,需要实现该方法,对每个子视图进行布局。
onDraw()方法:绘制视图本身 (每个View都需要重载该方法,ViewGroup不需要实现该方法)。
drawChild():去重新回调每个子视图的draw()方法。
invalidate() 和 postInvalidate()的区别 ?
4、跨进程通信。
Android中进程和线程的关系?区别?
- 线程是CPU调度的最小单元,同时线程是一种有限的系统资源;而进程一般指一个执行单元,在PC和移动设备上指一个程序或者一个应用。
- 一般来说,一个App程序至少有一个进程,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通俗来讲就是,在App这个工厂里面有一个进程,线程就是里面的生产线,但主线程(即主生产线)只有一条,而子线程(即副生产线)可以有多个。
- 进程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而进程中的线程共享此地址空间,都可以并发执行。
如何开启多进程?应用是否可以开启N个进程?
在AndroidManifest中给四大组件指定属性android:process开启多进程模式,在内存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开启N个进程。
为何需要IPC?多进程通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一般来说,使用多进程通信会造成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 静态成员和单例模式完全失效:独立的虚拟机造成。
- 线程同步机制完全失效:独立的虚拟机造成。
- SharedPreferences的可靠性下降:这是因为Sp不支持两个进程并发进行读写,有一定几率导致数据丢失。
- Application会多次创建:Android系统在创建新的进程时会分配独立的虚拟机,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启动一个应用的过程,自然也会创建新的Application。
Android中IPC方式、各种方式优缺点?
讲讲AIDL?如何优化多模块都使用AIDL的情况?
AIDL的本质是系统提供了一套可快速实现Binder的工具。关键类和方法:
- AIDL接口:继承IInterface。
- Stub类:Binder的实现类,服务端通过这个类来提供服务。
- Proxy类:服务端的本地代理,客户端通过这个类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 asInterface():客户端调用,将服务端返回的Binder对象,转换成客户端所需要的AIDL接口类型的对象。如果客户端和服务端位于同一进程,则直接返回Stub对象本身,否则返回系统封装后的Stub.proxy对象。
- asBinder():根据当前调用情况返回代理Proxy的Binder对象。
- onTransact():运行在服务端的Binder线程池中,当客户端发起跨进程请求时,远程请求会通过系统底层封装后交由此方法来处理。
- transact():运行在客户端,当客户端发起远程请求的同时将当前线程挂起。之后调用服务端的onTransact()直到远程请求返回,当前线程才继续执行。
当有多个业务模块都需要AIDL来进行IPC,此时需要为每个模块创建特定的aidl文件,那么相应的Service就会很多。必然会出现系统资源耗费严重、应用过度重量级的问题。解决办法是建立Binder连接池,即将每个业务模块的Binder请求统一转发到一个远程Service中去执行,从而避免重复创建Service。
工作原理:每个业务模块创建自己的AIDL接口并实现此接口,然后向服务端提供自己的唯一标识和其对应的Binder对象。服务端只需要一个Service并提供一个queryBinder接口,它会根据业务模块的特征来返回相应的Binder对象,不同的业务模块拿到所需的Binder对象后就可以进行远程方法的调用了。
为什么选择Binder?
为什么选用Binder,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知道Android也是基于Linux内核,Linux现有的进程通信手段有以下几种:
- 管道:在创建时分配一个page大小的内存,缓存区大小比较有限;
- 消息队列:信息复制两次,额外的CPU消耗;不合适频繁或信息量大的通信;
- 共享内存:无须复制,共享缓冲区直接附加到进程虚拟地址空间,速度快;但进程间的同步问题操作系统无法实现,必须各进程利用同步工具解决;
- 套接字:作为更通用的接口,传输效率低,主要用于不同机器或跨网络的通信;
- 信号量:常作为一种锁机制,防止某进程正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其他进程也访问该资源。因此,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内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不适用于信息交换,更适用于进程中断控制,比如非法内存访问,杀死某个进程等;
既然有现有的IPC方式,为什么重新设计一套Binder机制呢。主要是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考量:
- 1、效率:传输效率主要影响因素是内存拷贝的次数,拷贝次数越少,传输速率越高。从Android进程架构角度分析:对于消息队列、Socket和管道来说,数据先从发送方的缓存区拷贝到内核开辟的缓存区中,再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的缓存区,一共两次拷贝,如图:
而对于Binder来说,数据从发送方的缓存区拷贝到内核的缓存区,而接收方的缓存区与内核的缓存区是映射到同一块物理地址的,节省了一次数据拷贝的过程,如图:
共享内存不需要拷贝,Binder的性能仅次于共享内存。
- 2、稳定性:上面说到共享内存的性能优于Binder,那为什么不采用共享内存呢,因为共享内存需要处理并发同步问题,容易出现死锁和资源竞争,稳定性较差。Socket虽然是基于C/S架构的,但是它主要是用于网络间的通信且传输效率较低。Binder基于C/S架构 ,Server端与Client端相对独立,稳定性较好。
- 3、安全性:传统Linux 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Binder机制为每个进程分配了UID/PID,且在Binder通信时会根据UID/PID进行有效性检测。
Binder机制的作用和原理?
一次完整的 Binder IPC 通信过程通常是这样:
- 首先 Binder 驱动在内核空间创建一个数据接收缓存区。
- 接着在内核空间开辟一块内核缓存区,建立内核缓存区和内核中数据接收缓存区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内核中数据接收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用户空间地址的映射关系。
- 发送方进程通过系统调用 copyfromuser() 将数据 copy 到内核中的内核缓存区,由于内核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存在内存映射,因此也就相当于把数据发送到了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这样便完成了一次进程间的通信。
Binder框架中ServiceManager的作用?
- Server&Client:服务器&客户端。在Binder驱动和Service Manager提供的基础设施上,进行Client-Server之间的通信。
- ServiceManager(如同DNS域名服务器)服务的管理者,将Binder名字转换为Client中对该Binder的引用,使得Client可以通过Binder名字获得Server中Binder实体的引用。
- Binder驱动(如同路由器):负责进程之间binder通信的建立,计数管理以及数据的传递交互等底层支持。
最后,结合Android跨进程通信:图文详解 Binder机制 的总结图来综合理解一下:
Binder 的完整定义
- 从进程间通信的角度看,Binder 是一种进程间通信的机制;
- 从 Server 进程的角度看,Binder 指的是 Server 中的 Binder 实体对象;
- 从 Client 进程的角度看,Binder 指的是 Binder 代理对象,是 Binder 实体对象的一个远程代理;
- 从传输过程的角度看,Binder 是一个可以跨进程传输的对象;Binder 驱动会对这个跨越进程边界的对象对一点点特殊处理,自动完成代理对象和本地对象之间的转换。
手写实现简化版AMS(AIDL实现)
- IBinder:跨进程通信的Base接口,它声明了跨进程通信需要实现的一系列抽象方法,实现了这个接口就说明可以进行跨进程通信,Client和Server都要实现此接口。
- IInterface:这也是一个Base接口,用来表示Server提供了哪些能力,是Client和Server通信的协议。
- Binder:提供Binder服务的本地对象的基类,它实现了IBinder接口,所有本地对象都要继承这个类。
- BinderProxy:在Binder.java这个文件中还定义了一个BinderProxy类,这个类表示Binder代理对象它同样实现了IBinder接口,不过它的很多实现都交由native层处理。Client中拿到的实际上是这个代理对象。
- Stub:这个类在编译aidl文件后自动生成,它继承自Binder,表示它是一个Binder本地对象;它是一个抽象类,实现了IInterface接口,表明它的子类需要实现Server将要提供的具体能力(即aidl文件中声明的方法)。
- Proxy:它实现了IInterface接口,说明它是Binder通信过程的一部分;它实现了aidl中声明的方法,但最终还是交由其中的mRemote成员来处理,说明它是一个代理对象,mRemote成员实际上就是BinderProxy。
aidl文件只是用来定义C/S交互的接口,Android在编译时会自动生成相应的Java类,生成的类中包含了Stub和Proxy静态内部类,用来封装数据转换的过程,实际使用时只关心具体的Java接口类即可。为什么Stub和Proxy是静态内部类呢?这其实只是为了将三个类放在一个文件中,提高代码的聚合性。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其实完全可以不通过aidl,手动编码来实现Binder的通信,下面我们通过编码来实现ActivityManagerService:
1、首先定义IActivityManager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ActivityManager extends IInterface { //binder描述符 String DESCRIPTOR = "android.app.IActivityManager"; //方法编号 int TRANSACTION_startActivity = IBinder.FIRST_CALL_TRANSACTION + 0; //声明一个启动activity的方法,为了简化,这里只传入intent参数 int startActivity(Intent intent) throws RemoteException;
2、然后,实现ActivityManagerService侧的本地Binder对象基类:
// 名称随意,不一定叫Stub public abstract class ActivityManagerNative extends Binder implements IActivityManager { public static IActivityManager asInterface(IBinder obj) { if (obj == null) { return null; IActivityManager in = (IActivityManager) obj.queryLocalInterface(IActivityManager.DESCRIPTOR); if (in != null) { return in; //代理对象,见下面的代码 return new ActivityManagerProxy(obj);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asBinder() { return this; @Override protected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s)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switch (code) { // 获取binder描述符 case INTERFACE_TRANSACTION: reply.writeString(IActivityManager.DESCRIPTOR); return true; // 启动activity,从data中反序列化出intent参数后,直接调用子类startActivity方法启动activity。 case IActivityManager.TRANSACTION_startActivity: data.enforceInterface(IActivityManager.DESCRIPTOR); Intent intent = Intent.CREATOR.createFromParcel(data); int result = this.startActivity(intent); reply.writeNoException(); reply.writeInt(result); return true; return super.onTransact(code, data, reply, flags);
3、接着,实现Client侧的代理对象:
public class ActivityManagerProxy implements IActivityManager { private IBinder mRemote; public ActivityManagerProxy(IBinder remote) { mRemote = remote;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asBinder() { return mRemote; @Override public int startActivity(Intent intent)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Parcel data = Parcel.obtain(); Parcel reply = Parcel.obtain(); int result; try { // 将intent参数序列化,写入data中 intent.writeToParcel(data, 0); // 调用BinderProxy对象的transact方法,交由Binder驱动处理。 mRemote.transact(IActivityManager.TRANSACTION_startActivity, data, reply, 0); reply.readException(); // 等待server执行结束后,读取执行结果 result = reply.readInt(); } finally { data.recycle(); reply.recycle(); return result;
4、最后,实现Binder本地对象(IActivityManager接口):
public class ActivityManagerService extends ActivityManagerNative { @Override public int startActivity(Intent intent)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 启动activity return 0;
简化版的ActivityManagerService到这里就已经实现了,剩下就是Client只需要获取到AMS的代理对象IActivityManager就可以通信了。
简单讲讲 binder 驱动吧?
跨进程传递大内存数据如何做?
binder 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映射的最大内存只有 1M-8K,可以采用 binder + 匿名共享内存的形式,像跨进程传递大的 bitmap 需要打开系统底层的 ashmem 机制。
请按顺序仔细阅读下列文章提升对Binder机制的理解程度:
老罗Binder机制分析系列或Android系统源代码情景分析Binder章节
5、Android系统启动流程是什么?(提示:init进程 -> Zygote进程 –> SystemServer进程 –> 各种系统服务 –> 应用进程)
- 1、启动电源以及系统启动:当电源按下时引导芯片从预定义的地方(固化在ROM)开始执行,加载引导程序BootLoader到RAM,然后执行。
- 2、引导程序BootLoader:BootLoader是在Android系统开始运行前的一个小程序,主要用于把系统OS拉起来并运行。
- 3、Linux内核启动:当内核启动时,设置缓存、被保护存储器、计划列表、加载驱动。当其完成系统设置时,会先在系统文件中寻找init.rc文件,并启动init进程。
- 4、init进程启动:初始化和启动属性服务,并且启动Zygote进程。
- 5、Zygote进程启动:创建JVM并为其注册JNI方法,创建服务器端Socket,启动SystemServer进程。
- 6、SystemServer进程启动:启动Binder线程池和SystemServiceManager,并且启动各种系统服务。
- 7、Launcher启动:被SystemServer进程启动的AMS会启动Launcher,Launcher启动后会将已安装应用的快捷图标显示到系统桌面上。
需要更详细的分析请查看以下系列文章:
Android系统启动流程之SystemServer进程启动
系统是怎么帮我们启动找到桌面应用的?
通过意图,PMS 会解析所有 apk 的 AndroidManifest.xml ,如果解析过会存到 package.xml 中不会反复解析,PMS 有了它就能找到了。
6、启动一个程序,可以主界面点击图标进入,也可以从一个程序中跳转过去,二者有什么区别?
是因为启动程序(主界面也是一个app),发现了在这个程序中存在一个设置为
的activity,
所以这个launcher会把icon提出来,放在主界面上。当用户点击icon的时候,发出一个Intent:Intent intent = mActivity.getPackageManager().getLaunchIntentForPackage(packageName); mActivity.startActivity(intent);
跳过去可以跳到任意允许的页面,如一个程序可以下载,那么真正下载的页面可能不是首页(也有可能是首页),这时还是构造一个Intent,startActivity。这个intent中的action可能有多种view,download都有可能。系统会根据第三方程序向系统注册的功能,为你的Intent选择可以打开的程序或者页面。所以唯一的一点
不同的是从icon的点击启动的intent的action是相对单一的,从程序中跳转或者启动可能样式更多一些。本质是相同的。
7、AMS家族重要术语解释。
1.ActivityManagerServices,简称AMS,服务端对象,负责系统中所有Activity的生命周期。
2.ActivityThread,App的真正入口。当开启App之后,调用main()开始运行,开启消息循环队列,这就是传说的UI线程或者叫主线程。与ActivityManagerService一起完成Activity的管理工作。
3.ApplicationThread,用来实现ActivityManagerServie与ActivityThread之间的交互。在ActivityManagerSevice需要管理相关Application中的Activity的生命周期时,通过ApplicationThread的代理对象与ActivityThread通信。
4.ApplicationThreadProxy,是ApplicationThread在服务器端的代理,负责和客户端的ApplicationThread通信。AMS就是通过该代理与ActivityThread进行通信的。
5.Instrumentation,每一个应用程序只有一个Instrumetation对象,每个Activity内都有一个对该对象的引用,Instrumentation可以理解为应用进程的管家,ActivityThread要创建或暂停某个Activity时,都需要通过Instrumentation来进行具体的操作。
6.ActivityStack,Activity在AMS的栈管理,用来记录经启动的Activity的先后关系,状态信息等。通过ActivtyStack决定是否需要启动新的进程。
7.ActivityRecord,ActivityStack的管理对象,每个Acivity在AMS对应一个ActivityRecord,来记录Activity状态以及其他的管理信息。其实就是服务器端的Activit对象的映像。
8.TaskRecord,AMS抽象出来的一个“任务”的概念,是记录ActivityRecord的栈,一个“Task”包含若干个ActivityRecord。AMS用TaskRecord确保Activity启动和退出的顺序。如果你清楚Activity的4种launchMode,那么对这概念应该不陌生。
8、App启动流程(Activity的冷启动流程)。
点击应用图标后会去启动应用的Launcher Activity,如果Launcer Activity所在的进程没有创建,还会创建新进程,整体的流程就是一个Activity的启动流程。
Activity的启动流程图(放大可查看)如下所示:
整个流程涉及的主要角色有:
- Instrumentation: 监控应用与系统相关的交互行为。
- AMS:组件管理调度中心,什么都不干,但是什么都管。
- ActivityStarter:Activity启动的控制器,处理Intent与Flag对Activity启动的影响,具体说来有:1 寻找符合启动条件的Activity,如果有多个,让用户选择;2 校验启动参数的合法性;3 返回int参数,代表Activity是否启动成功。
- ActivityStackSupervisior:这个类的作用你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用来管理任务栈。
- ActivityStack:用来管理任务栈里的Activity。
- ActivityThread:最终干活的人,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的启动、切换、调度等各种操作都在这个类里完成。
注:这里单独提一下ActivityStackSupervisior,这是高版本才有的类,它用来管理多个ActivityStack,早期的版本只有一个ActivityStack对应着手机屏幕,后来高版本支持多屏以后,就有了多个ActivityStack,于是就引入了ActivityStackSupervisior用来管理多个ActivityStack。
整个流程主要涉及四个进程:
- 调用者进程,如果是在桌面启动应用就是Launcher应用进程。
- ActivityManagerService等待所在的System Server进程,该进程主要运行着系统服务组件。
- Zygote进程,该进程主要用来fork新进程。
- 新启动的应用进程,该进程就是用来承载应用运行的进程了,它也是应用的主线程(新创建的进程就是主线程),处理组件生命周期、界面绘制等相关事情。
有了以上的理解,整个流程可以概括如下:
- 1、点击桌面应用图标,Launcher进程将启动Activity(MainActivity)的请求以Binder的方式发送给了AMS。
- 2、AMS接收到启动请求后,交付ActivityStarter处理Intent和Flag等信息,然后再交给ActivityStackSupervisior/ActivityStack 处理Activity进栈相关流程。同时以Socket方式请求Zygote进程fork新进程。
- 3、Zygote接收到新进程创建请求后fork出新进程。
- 4、在新进程里创建ActivityThread对象,新创建的进程就是应用的主线程,在主线程里开启Looper消息循环,开始处理创建Activity。
- 5、ActivityThread利用ClassLoader去加载Activity、创建Activity实例,并回调Activity的onCreate()方法,这样便完成了Activity的启动。
最后,再看看另一幅启动流程图来加深理解:
9、ActivityThread工作原理。
10、说下四大组件的启动过程,四大组件的启动与销毁的方式。
广播发送和接收的原理了解吗?
- 继承BroadcastReceiver,重写onReceive()方法。
- 通过Binder机制向ActivityManagerService注册广播。
- 通过Binder机制向ActivityMangerService发送广播。
- ActivityManagerService查找符合相应条件的广播(IntentFilter/Permission)的BroadcastReceiver,将广播发送到BroadcastReceiver所在的消息队列中。
- BroadcastReceiver所在消息队列拿到此广播后,回调它的onReceive()方法。
11、AMS是如何管理Activity的?
12、理解Window和WindowManager。
2.Window分层级,应用Window在1-99、子Window在1000-1999、系统Window在2000-2999.WindowManager提供了增改View的三个功能。
3.Window是个抽象概念:每一个Window对应着一个ViewRootImpl,Window通过ViewRootImpl来和View建立联系,View是Window存在的实体,只能通过WindowManager来访问Window。
4.WindowManager的实现是WindowManagerImpl,其再委托WindowManagerGlobal来对Window进行操作,其中有四种List分别储存对应的View、ViewRootImpl、WindowManger.LayoutParams和正在被删除的View。
5.Window的实体是存在于远端的WindowMangerService,所以增删改Window在本端是修改上面的几个List然后通过ViewRootImpl重绘View,通过WindowSession(每Window个对应一个)在远端修改Window。
6.Activity创建Window:Activity会在attach()中创建Window并设置其回调(onAttachedToWindow()、dispatchTouchEvent()),Activity的Window是由Policy类创建PhoneWindow实现的。然后通过Activity#setContentView()调用PhoneWindow的setContentView。
13、WMS是如何管理Window的?
Window 、WindowManager、WMS、SurfaceFlinger
- WIndow:抽象概念不是实际存在的,而是以 View 的形式存在,通过 PhoneWindow 实现
- WindowManager:外界访问 Window 的入口,内部与 WMS 交互是个 IPC 过程
- WMS:管理窗口 Surface 的布局和次序,作为系统级服务单独运行在一个进程
- SurfaceFlinger:将 WMS 维护的窗口按一定次序混合后显示到屏幕上
14、大体说清一个应用程序安装到手机上时发生了什么?
- 首先要解压 APK,资源、so等放到应用目录
- Dalvik 会将 dex 处理成 ODEX ;ART 会将 dex 处理成 OAT;
- OAT 包含 dex 和安装时编译的机器码
APK的安装流程如下所示:
复制APK到/data/app目录下,解压并扫描安装包。
资源管理器解析APK里的资源文件。
解析AndroidManifest文件,并在/data/data/目录下创建对应的应用数据目录。
然后对dex文件进行优化,并保存在dalvik-cache目录下。
将AndroidManifest文件解析出的四大组件信息注册到PackageManagerService中。
安装完成后,发送广播。
15、Android的打包流程?(即描述清点击 Android Studio 的 build 按钮后发生了什么?)apk里有哪些东西?签名算法的原理?
apk打包流程
- 1.aapt 打包资源文件生成 R.java 文件;aidl 生成 java 文件
- 2.将 java 文件编译为 class 文件
- 3.将工程及第三方的 class 文件转换成 dex 文件
- 4.将 dex 文件、so、编译过的资源、原始资源等打包成 apk 文件
- 6.资源文件对齐,减少运行时内存
Android的包文件APK分为两个部分:代码和资源,所以打包方面也分为资源打包和代码打包两个方面,下面就来分析资源和代码的编译打包原理。
APK整体的的打包流程如下图所示:
具体说来:
- 通过AAPT工具进行资源文件(包括AndroidManifest.xml、布局文件、各种xml资源等)的打包,生成R.java文件。
- 通过AIDL工具处理AIDL文件,生成相应的Java文件。
- 通过Java Compiler编译R.java、Java接口文件、Java源文件,生成.class文件。
- 通过dex命令,将.class文件和第三方库中的.class文件处理生成classes.dex,该过程主要完成Java字节码转换成Dalvik字节码,压缩常量池以及清除冗余信息等工作。
- 通过ApkBuilder工具将资源文件、DEX文件打包生成APK文件。
- 通过Jarsigner工具,利用KeyStore对生成的APK文件进行签名。
- 如果是正式版的APK,还会利用ZipAlign工具进行对齐处理,对齐的过程就是将APK文件中所有的资源文件距离文件的起始距位置都偏移4字节的整数倍,这样通过内存映射访问APK文件的速度会更快,并且会减少其在设备上运行时的内存占用。
apk组成
- dex:最终生成的Dalvik字节码。
- res:存放资源文件的目录。
- asserts:额外建立的资源文件夹。
- lib:如果存在的话,存放的是ndk编出来的so库。
- META-INF:存放签名信息
MANIFEST.MF(清单文件):其中每一个资源文件都有一个SHA-256-Digest签名,MANIFEST.MF文件的SHA256(SHA1)并base64编码的结果即为CERT.SF中的SHA256-Digest-Manifest值。
CERT.SF(待签名文件):除了开头处定义的SHA256(SHA1)-Digest-Manifest值,后面几项的值是对MANIFEST.MF文件中的每项再次SHA256并base64编码后的值。
CERT.RSA(签名结果文件):其中包含了公钥、加密算法等信息。首先对前一步生成的MANIFEST.MF使用了SHA256(SHA1)-RSA算法,用开发者私钥签名,然后在安装时使用公钥解密。最后,将其与未加密的摘要信息(MANIFEST.MF文件)进行对比,如果相符,则表明内容没有被修改。
- androidManifest:程序的全局清单配置文件。
- resources.arsc:编译后的二进制资源文件。
签名算法的原理
为什么要签名?
- 确保Apk来源的真实性。
- 确保Apk没有被第三方篡改。
什么是签名?
在Apk中写入一个“指纹”。指纹写入以后,Apk中有任何修改,都会导致这个指纹无效,Android系统在安装Apk进行签名校验时就会不通过,从而保证了安全性。
数字摘要
对一个任意长度的数据,通过一个Hash算法计算后,都可以得到一个固定长度的二进制数据,这个数据就称为“摘要”。
- 散列算法的基础原理:将数据(如一段文字)运算变为另一固定长度值。
- SHA-1:在密码学中,SHA-1(安全散列算法1)是一种加密散列函数,它接受输入并产生一个160 位(20 字节)散列值,称为消息摘要 。
- MD5:MD5消息摘要算法(英语:MD5 Message-Digest Algorithm),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密码散列函数,可以产生出一个128位(16字节)的散列值(hash value),用于确保信息传输完整一致。
- SHA-2:名称来自于安全散列算法2(英语:Secure Hash Algorithm 2)的缩写,一种密码散列函数算法标准,其下又可再分为六个不同的算法标准,包括了:SHA-224、SHA-256、SHA-384、SHA-512、SHA-512/224、SHA-512/256。
- 固定长度:比较常用的Hash算法有MD5和SHA1,MD5的长度是128拉,SHA1的长度是160位。
签名和校验的主要过程
签名就是在摘要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加密,对摘要加密后的数据就可以当作数字签名。
签名过程:
- 1、计算摘要:通过Hash算法提取出原始数据的摘要。
- 2、计算签名:再通过基于密钥(私钥)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对提取出的摘要进行加密,加密后的数据就是签名信息。
- 3、写入签名:将签名信息写入原始数据的签名区块内。
校验过程:
- 1、首先用同样的Hash算法从接收到的数据中提取出摘要。
- 2、解密签名:使用发送方的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解密出原始摘要。
- 3、比较摘要:如果解密后的数据和提取的摘要一致,则校验通过;如果数据被第三方篡改过,解密后的数据和摘要将会不一致,则校验不通过。
数字证书
如何保证公钥的可靠性呢?答案是数字证书,数字证书是身份认证机构(Certificate Authority)颁发的,包含了以下信息:
- 证书颁发机构
- 证书颁发机构签名
- 证书绑定的服务器域名
- 证书版本、有效期
- 签名使用的加密算法(非对称算法,如RSA)
接收方收到消息后,先向CA验证证书的合法性,再进行签名校验。
注意:Apk的证书通常是自签名的,也就是由开发者自己制作,没有向CA机构申请。Android在安装Apk时并没有校验证书本身的合法性,只是从证书中提取公钥和加密算法,这也正是对第三方Apk重新签名后,还能够继续在没有安装这个Apk的系统中继续安装的原因。
keystore和证书格式
keystore使用的证书标准是X.509,X.509标准也有多种编码格式,常用的有两种:pem(Privacy Enhanced Mail)和der(Distinguished Encoding Rules)。jks使用的是der格式,Android也支持直接使用pem格式的证书进行签名。
两种证书编码格式的区别:
- DER(Distinguished Encoding Rules)
二进制格式,所有类型的证书和私钥都可以存储为der格式。
- PEM(Privacy Enhanced Mail)
base64编码,内容以—–BEGIN xxx—– 开头,以—–END xxx—– 结尾。
jarsigner和apksigner的区别
在签名时,除了要指定keystore文件和密码外,也要指定alias和key的密码,这是为什么呢?
Android Apk V1 签名原理
- 1、解析出 CERT.RSA 文件中的证书、公钥,解密 CERT.RSA 中的加密数据。
- 2、解密结果和 CERT.SF 的指纹进行对比,保证 CERT.SF 没有被篡改。
- 3、而 CERT.SF 中的内容再和 MANIFEST.MF 指纹对比,保证 MANIFEST.MF 文件没有被篡改。
- 4、MANIFEST.MF 中的内容和 APK 所有文件指纹逐一对比,保证 APK 没有被篡改。
16、说下安卓虚拟机和java虚拟机的原理和不同点?(JVM、Davilk、ART三者的原理和区别)
JVM 和Dalvik虚拟机的区别
JVM:.java -> javac -> .class -> jar -> .jar
架构: 堆和栈的架构.
DVM:.java -> javac -> .class -> dx.bat -> .dex
架构: 寄存器(cpu上的一块高速缓存)
Android2个虚拟机的区别(一个5.0之前,一个5.0之后)
- Dalvik
- 谷歌设计专用于 Android 平台的 Java 虚拟机,可直接运行 .dex 文件,适合内存和处理速度有限的系统
- JVM 指令集是基于栈的;Dalvik 指令集是基于寄存器的,代码执行效率更优
- Dalvik 每次运行都要将字节码转换成机器码;ART 在应用安装时就会转换成机器码,执行速度更快
- ART 存储机器码占用空间更大,空间换时间
什么是Dalvik:Dalvik是Google公司自己设计用于Android平台的Java虚拟机。Dalvik虚拟机是Google等厂商合作开发的Android移动设备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支持已转换为.dex(即Dalvik Executable)格式的Java应用程序的运行,.dex格式是专为Dalvik应用设计的一种压缩格式,适合内存和处理器速度有限的系统。Dalvik经过优化,允许在有限的内存中同时运行多个虚拟机的实例,并且每一个Dalvik应用作为独立的Linux进程执行。独立的进程可以防止在虚拟机崩溃的时候所有程序都被关闭。
什么是ART:Android操作系统已经成熟,Google的Android团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一些底层组件,其中之一是负责应用程序运行的Dalvik运行时。Google开发者已经花了两年时间开发更快执行效率更高更省电的替代ART运行时。ART代表Android Runtime,其处理应用程序执行的方式完全不同于Dalvik,Dalvik是依靠一个Just-In-Time(JIT)编译器去解释字节码。开发者编译后的应用代码需要通过一个解释器在用户的设备上运行,这一机制并不高效,但让应用能更容易在不同硬件和架构上运行。ART则完全改变了这套做法,在应用安装的时候就预编译字节码为机器语言,这一机制叫Ahead-Of-Time(AOT)编译。在移除解释代码这一过程后,应用程序执行将更有效率,启动更快。
ART优点:
- 系统性能的显著提升。
- 应用启动更快、运行更快、体验更流畅、触感反馈更及时。
- 更长的电池续航能力。
- 支持更低的硬件。
ART缺点:
- 更大的存储空间占用,可能会增加10%-20%。
- 更长的应用安装时间。
AOT和JIT以及混合编译的区别、优势
AOT和JIT是什么?AOT,即Ahead-of-time,指预先编译. JIT,即Just-In-Time,指即时编译.
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在“运行时”进行编译.
优劣: AOT优点:1.在程序运行前编译,可以避免在运行时的编译性能消耗和内存消耗. 2.可以在程序运行初期就达到最高性能. 3.可以显著的加快程序的启动. AOT缺点:1.在程序运行前编译会使程序安装的时间增加. 2.牺牲Java的一致性. 3.将提前编译的内容保存会占用更多的外存.
JIT优点:1.可以根据当前硬件情况实时编译生成最优机器指令(ps:AOT也可以做到,在用户使用是使用字节码根据机器情况在做一次编译). 2.可以根据当前程序的运行情况生成最优的机器指令序列. 3.当程序需要支持动态链接时,只能使用JIT. 4.可以根据进程中内存的实际情况调整代码,使内存能够更充分的利用. JIT缺点:1.编译需要占用运行时资源,会导致进程卡顿. 2.由于编译时间需要占用运行时间,对于某些代码的编译优化不能完全支持,需要在程序流畅和编译时间之间做权衡. 3.在编译准备和识别频繁使用的方法需要占用时间,使得初始编译不能达到最高性能.
混合编译: Android N引入了使用编译+解释+JIT的混合运行时,以获得安装时间,内存占用,电池消耗和性能之间的最佳折衷. 优点: 即使是大型应用程序的安装时间也减少到几秒钟. 系统更新安装得更快,因为它们不需要优化步骤. 应用程序的RAM占用空间较小,在某些情况下降至50%. 改善了表现. 降低电池消耗.
ART和Davlik中垃圾回收的区别?
17、安卓采用自动垃圾回收机制,请说下安卓内存管理的原理?
开放性问题:如何设计垃圾回收算法?
18、Android中App是如何沙箱化的,为何要这么做?
19、一个图片在app中调用R.id后是如何找到的?
20、JNI
Java中 long、float 字节数
1
2
3
4
5
6 short s; 2字节
int i; 4字节 float f; 4字节
long l; 8字节 double d; 8字节
char c; 2字节(C语⾔中是1字节)
byte b; 1字节
boolean bool; false/true 1字节Java调用C++
- 在Java中声明Native方法(即需要调用的本地方法)
- 编译上述 Java源文件javac(得到 .class文件) 3。 通过 javah 命令导出JNI的头文件(.h文件)
- 使用 Java需要交互的本地代码 实现在 Java中声明的Native方法
- 编译.so库文件
- 通过Java命令执行 Java程序,最终实现Java调用本地代码
C++调用Java
从classpath路径下搜索ClassMethod这个类,并返回该类的Class对象。
获取类的默认构造方法ID。
查找实例方法的ID。
创建该类的实例。
调用对象的实例方法。
JNIEXPORT void JNICALL Java_com_study_jnilearn_AccessMethod_callJavaInstaceMethod (JNIEnv *env, jclass cls) jclass clazz = NULL; jobject jobj = NULL; jmethodID mid_construct = NULL; jmethodID mid_instance = NULL; jstring str_arg = NULL; // 1、从classpath路径下搜索ClassMethod这个类,并返回该类的Class对象 clazz = (*env)->FindClass(env, "com/study/jnilearn/ClassMethod"); if (clazz == NULL) { printf("找不到'com.study.jnilearn.ClassMethod'这个类"); return; // 2、获取类的默认构造方法ID mid_construct = (*env)->GetMethodID(env,clazz, "<init>","()V"); if (mid_construct == NULL) { printf("找不到默认的构造方法"); return; // 3、查找实例方法的ID mid_instance = (*env)->GetMethodID(env, clazz, "callInstanceMethod", "(Ljava/lang/String;I)V"); if (mid_instance == NULL) { return; // 4、创建该类的实例 jobj = (*env)->NewObject(env,clazz,mid_construct); if (jobj == NULL) { printf("在com.study.jnilearn.ClassMethod类中找不到callInstanceMethod方法"); return; // 5、调用对象的实例方法 str_arg = (*env)->NewStringUTF(env,"我是实例方法"); (*env)->CallVoidMethod(env,jobj,mid_instance,str_arg,200); // 删除局部引用 (*env)->DeleteLocalRef(env,clazz); (*env)->DeleteLocalRef(env,jobj); (*env)->DeleteLocalRef(env,str_arg);
如何在jni中注册native函数,有几种注册方式?
so 的加载流程是怎样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
三、Android优秀三方库源码
1、你项目中用到哪些开源库?说说其实现原理?
一、网络底层框架:OkHttp实现原理
这个库是做什么用的?
为什么要在项目中使用这个库?
- OkHttp 提供了对最新的 HTTP 协议版本 HTTP/2 和 SPDY 的支持,这使得对同一个主机发出的所有请求都可以共享相同的套接字连接。
- 如果 HTTP/2 和 SPDY 不可用,OkHttp 会使用连接池来复用连接以提高效率。
- OkHttp 提供了对 GZIP 的默认支持来降低传输内容的大小。
- OkHttp 也提供了对 HTTP 响应的缓存机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网络请求。
- 当网络出现问题时,OkHttp 会自动重试一个主机的多个 IP 地址。
这个库都有哪些用法?对应什么样的使用场景?
这个库的优缺点是什么,跟同类型库的比较?
- 优点:在上面
- 缺点:使用的时候仍然需要自己再做一层封装。
这个库的核心实现原理是什么?如果让你实现这个库的某些核心功能,你会考虑怎么去实现?
各个拦截器的作用:
- interceptors:用户自定义拦截器
- retryAndFollowUpInterceptor:负责失败重试以及重定向
- BridgeInterceptor:请求时,对必要的Header进行一些添加,接收响应时,移除必要的Header
- CacheInterceptor:负责读取缓存直接返回(根据请求的信息和缓存的响应的信息来判断是否存在缓存可用)、更新缓存
- ConnectInterceptor:负责和服务器建立连接
ConnectionPool:
1、判断连接是否可用,不可用则从ConnectionPool获取连接,ConnectionPool无连接,创建新连接,握手,放入ConnectionPool。
2、它是一个Deque,add添加Connection,使用线程池负责定时清理缓存。
3、使用连接复用省去了进行 TCP 和 TLS 握手的一个过程。
- networkInterceptors:用户定义网络拦截器
- CallServerInterceptor:负责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数据、从服务器读取响应数据
你从这个库中学到什么有价值的或者说可借鉴的设计思想?
使用责任链模式实现拦截器的分层设计,每一个拦截器对应一个功能,充分实现了功能解耦,易维护。
手写拦截器?
OKhttp针对网络层有哪些优化?
网络请求缓存处理,okhttp如何处理网络缓存的?
HttpUrlConnection 和 okhttp关系?
Volley与OkHttp的对比:
Okhttp的子系统层级结构图如下所示:
网络配置层:利用Builder模式配置各种参数,例如:超时时间、拦截器等,这些参数都会由Okhttp分发给各个需要的子系统。
重定向层:负责重定向。
Header拼接层:负责把用户构造的请求转换为发送给服务器的请求,把服务器返回的响应转换为对用户友好的响应。
HTTP缓存层:负责读取缓存以及更新缓存。
连接层:连接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层级,它实现了网络协议、内部的拦截器、安全性认证,连接与连接池等功能,但这一层还没有发起真正的连接,它只是做了连接器一些参数的处理。
数据响应层:负责从服务器读取响应的数据。
在整个Okhttp的系统中,我们还要理解以下几个关键角色:OkHttpClient:通信的客户端,用来统一管理发起请求与解析响应。
Call:Call是一个接口,它是HTTP请求的抽象描述,具体实现类是RealCall,它由CallFactory创建。
Request:请求,封装请求的具体信息,例如:url、header等。
RequestBody:请求体,用来提交流、表单等请求信息。
Response:HTTP请求的响应,获取响应信息,例如:响应header等。
ResponseBody:HTTP请求的响应体,被读取一次以后就会关闭,所以我们重复调用responseBody.string()获取请求结果是会报错的。
Interceptor:Interceptor是请求拦截器,负责拦截并处理请求,它将网络请求、缓存、透明压缩等功能都统一起来,每个功能都是一个Interceptor,所有的Interceptor最 终连接成一个Interceptor.Chain。典型的责任链模式实现。
StreamAllocation:用来控制Connections与Streas的资源分配与释放。
RouteSelector:选择路线与自动重连。
RouteDatabase:记录连接失败的Route黑名单。自己去设计网络请求框架,怎么做?
从网络加载一个10M的图片,说下注意事项?
http怎么知道文件过大是否传输完毕的响应?
谈谈你对WebSocket的理解?
WebSocket与socket的区别?
二、网络封装框架:Retrofit实现原理
这个库是做什么用的?
Retrofit 是一个 RESTful 的 HTTP 网络请求框架的封装。Retrofit 2.0 开始内置 OkHttp,前者专注于接口的封装,后者专注于网络请求的高效。
为什么要在项目中使用这个库?
- 支持同步、异步
- 支持多种数据的解析 & 序列化格式
- 支持RxJava
2、简洁易用:
- 通过注解配置网络请求参数
- 采用大量设计模式简化使用
3、可扩展性好:
- 功能模块高度封装
- 解耦彻底,如自定义Converters
这个库都有哪些用法?对应什么样的使用场景?
任何网络场景都应该优先选择,特别是后台API遵循Restful API设计风格 & 项目中使用到RxJava。
这个库的优缺点是什么,跟同类型库的比较?
- 优点:在上面
- 缺点:扩展性差,高度封装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如果服务器不能给出统一的API形式,会很难处理。
这个库的核心实现原理是什么?如果让你实现这个库的某些核心功能,你会考虑怎么去实现?
你从这个库中学到什么有价值的或者说可借鉴的设计思想?
1、创建Retrofit实例:
- 使用建造者模式通过内部Builder类建立了一个Retroift实例。
- 网络请求工厂使用了工厂方法模式。
2、创建网络请求接口的实例:
- 首先,使用外观模式统一调用创建网络请求接口实例和网络请求参数配置的方法。
- 然后,使用动态代理动态地去创建网络请求接口实例。
- 接着,使用了建造者模式 & 单例模式创建了serviceMethod对象。
- 再者,使用了策略模式对serviceMethod对象进行网络请求参数配置,即通过解析网络请求接口方法的参数、返回值和注解类型,从Retrofit对象中获取对应的网络的url地址、网络请求执行器、网络请求适配器和数据转换器。
- 最后,使用了装饰者模式ExecuteCallBack为serviceMethod对象加入线程切换的操作,便于接受数据后通过Handler从子线程切换到主线程从而对返回数据结果进行处理。
3、发送网络请求:
- 在异步请求时,通过静态delegate代理对网络请求接口的方法中的每个参数使用对应的ParameterHanlder进行解析。
4、解析数据
5、切换线程:
- 使用了适配器模式通过检测不同的Platform使用不同的回调执行器,然后使用回调执行器切换线程,这里同样是使用了装饰模式。
6、处理结果
Android:主流网络请求开源库的对比(Android-Async-Http、Volley、OkHttp、Retrofit)
https://www.jianshu.com/p/050c6db5af5a
三、响应式编程框架:RxJava实现原理
RxJava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多次执行subscribeOn(),只有第一次有效?
RxJava 变换操作符 map flatMap concatMap buffer?
- map:【数据类型转换】将被观察者发送的事件转换为另一种类型的事件。
- flatMap:【化解循环嵌套和接口嵌套】将被观察者发送的事件序列进行拆分 & 转换 后合并成一个新的事件序列,最后再进行发送。
- concatMap:【有序】与 flatMap 的 区别在于,拆分 & 重新合并生成的事件序列 的顺序与被观察者旧序列生产的顺序一致。
- buffer:定期从被观察者发送的事件中获取一定数量的事件并放到缓存区中,然后把这些数据集合打包发射。
RxJava中map和flatmap操作符的区别及底层实现
手写rxjava遍历数组。
你认为Rxjava的线程池与你们自己实现任务管理框架有什么区别?
四、图片加载框架:Glide实现原理
这个库是做什么用的?
Glide是Android中的一个图片加载库,用于实现图片加载。
为什么要在项目中使用这个库?
1、多样化媒体加载:不仅可以进行图片缓存,还支持Gif、WebP、缩略图,甚至是Video。
2、通过设置绑定生命周期:可以使加载图片的生命周期动态管理起来。
3、高效的缓存策略:支持内存、Disk缓存,并且Picasso只会缓存原始尺寸的图片,内Glide缓存的是多种规格,也就是Glide会根据你ImageView的大小来缓存相应大小的图片尺寸。
4、内存开销小:默认的Bitmap格式是RGB_565格式,而Picasso默认的是ARGB_8888格式,内存开销小一半。
这个库都有哪些用法?对应什么样的使用场景?
1、图片加载:Glide.with(this).load(imageUrl).override(800, 800).placeholder().error().animate().into()。
2、多样式媒体加载:asBitamp、asGif。
3、生命周期集成。
4、可以配置磁盘缓存策略ALL、NONE、SOURCE、RESULT。
这个库的优缺点是什么,跟同类型库的比较?
这个库的核心实现原理是什么?如果让你实现这个库的某些核心功能,你会考虑怎么去实现?
- Glide&with:
1、初始化各式各样的配置信息(包括缓存,请求线程池,大小,图片格式等等)以及glide对象。
2、将glide请求和application/SupportFragment/Fragment的生命周期绑定在一块。
- Glide&load:
设置请求url,并记录url已设置的状态。
3、Glide&into:
1、首先根据转码类transcodeClass类型返回不同的ImageViewTarget:BitmapImageViewTarget、DrawableImageViewTarget。
2、递归建立缩略图请求,没有缩略图请求,则直接进行正常请求。
3、如果没指定宽高,会根据ImageView的宽高计算出图片宽高,最终执行到onSizeReay()方法中的engine.load()方法。
4、engine是一个负责加载和管理缓存资源的类
- 常规三级缓存的流程:强引用->软引用->硬盘缓存
当我们的APP中想要加载某张图片时,先去LruCache中寻找图片,如果LruCache中有,则直接取出来使用,如果LruCache中没有,则去SoftReference中寻找(软引用适合当cache,当内存吃紧的时候才会被回收。而weakReference在每次system.gc()就会被回收)(当LruCache存储紧张时,会把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放到SoftReference中),如果SoftReference中有,则从SoftReference中取出图片使用,同时将图片重新放回到LruCache中,如果SoftReference中也没有图片,则去硬盘缓存中中寻找,如果有则取出来使用,同时将图片添加到LruCache中,如果没有,则连接网络从网上下载图片。图片下载完成后,将图片保存到硬盘缓存中,然后放到LruCache中。
- Glide的三层缓存机制:
Glide的缓存机制,主要分为2种缓存,一种是内存缓存,一种是磁盘缓存。之所以使用内存缓存的原因是:防止应用重复将图片读入到内存,造成内存资源浪费。之所以使用磁盘缓存的原因是:防止应用重复的从网络或者其他地方下载和读取数据。正式因为有着这两种缓存的结合,才构成了Glide极佳的缓存效果。
Glide缓存机制大致分为三层:内存缓存、弱引用缓存、磁盘缓存。
取的顺序是:Lru 算法缓存(内存)、弱引用、磁盘。
存的顺序是:弱引用、Lru 算法缓存(内存)、磁盘。
三层存储的机制在Engine中实现的。先说下Engine是什么?Engine这一层负责加载时做管理内存缓存的逻辑。持有MemoryCache、Map<Key, WeakReference<EngineResource<?>>>。通过load()来加载图片,加载前后会做内存存储的逻辑。如果内存缓存中没有,那么才会使用EngineJob这一层来进行异步获取硬盘资源或网络资源。EngineJob类似一个异步线程或observable。Engine是一个全局唯一的,通过Glide.getEngine()来获取。
需要一个图片资源,如果Lrucache中有相应的资源图片,那么就返回,同时从Lrucache中清除,放到activeResources中。activeResources map是盛放正在使用的资源,以弱引用的形式存在。同时资源内部有被引用的记录。如果资源没有引用记录了,那么再放回Lrucache中,同时从activeResources中清除。如果Lrucache中没有,就从activeResources中找,找到后相应资源引用加1。如果Lrucache和activeResources中没有,那么进行资源异步请求(网络/diskLrucache),请求成功后,资源放到diskLrucache和activeResources中。
Glide源码机制的核心思想:
你从这个库中学到什么有价值的或者说可借鉴的设计思想?
Glide加载一个一兆的图片(100 * 100),是否会压缩后再加载,放到一个300 * 300的view上会怎样,800*800呢,图片会很模糊,怎么处理?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页面的imageview是300 * 300像素,而另一个页面中的imageview是100 * 100像素,这时候想要让两个imageview像是同一张图片,那么Glide需要下载两次图片,并且缓存两张图片。
1
2
3
4
5 public <R> LoadStatus load() {
// 根据请求参数得到缓存的键
EngineKey key = keyFactory.buildKey(model, signature, width, height, transformations,
resourceClass, transcodeClass, options);
}可以看到,缓存Key的生成条件之一就是控件的长宽。
如果在一个页面中使用Glide加载了一张图片,图片正在获取中,如果突然关闭页面,这个页面会造成内存泄漏吗?
计算一张图片的大小
加载bitmap过程(怎样保证不产生内存溢出)
BitmapFactory.Options相关参数详解:
(1).Options.inPreferredConfig值来降低内存消耗。
比如:默认值ARGB_8888改为RGB_565,节约一半内存。
(2).设置Options.inSampleSize 缩放比例,对大图片进行压缩 。
(3).设置Options.inPurgeable和inInputShareable:让系统能及时回收内存。
A:inPurgeable:设置为True时,表示系统内存不足时可以被回收,设置为False时,表示不能被回收。 B:inInputShareable:设置是否深拷贝,与inPurgeable结合使用,inPurgeable为false时,该参数无意义。
(4).使用decodeStream代替decodeResource等其他方法。
Android中软引用与弱引用的应用场景。
在 Android 应用的开发中,为了防止内存溢出,在处理一些占用内存大而且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时候,可以尽量应用软引用和弱引用技术。
- 1、软/弱引用可以和一个引用队列(ReferenceQueue)联合使用,如果软引用所引用的对象被垃圾回收器回收,Java 虚拟机就会把这个软引用加入到与之关联的引用队列中。利用这个队列可以得知被回收的软/弱引用的对象列表,从而为缓冲器清除已失效的软 / 弱引用。
- 2、如果只是想避免 OOM 异常的发生,则可以使用软引用。如果对于应用的性能更在意,想尽快回收一些占用内存比较大的对象,则可以使用弱引用。
- 3、可以根据对象是否经常使用来判断选择软引用还是弱引用。如果该对象可能会经常使用的,就尽量用软引用。如果该对象不被使用的可能性更大些,就可以用弱引用。
Android里的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是怎么实现的。
内存缓存基于LruCache实现,磁盘缓存基于DiskLruCache实现。这两个类都基于Lru算法和LinkedHashMap来实现。
LRU算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如下所示:
LRU是Least Recently Used的缩写,最近最少使用算法,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核心原则是如果一个数据在最近一段时间没有使用到,那么它在将来被访问到的可能性也很小,则这类数据项会被优先淘汰掉。
LruCache原理
之前,我们会使用内存缓存技术实现,也就是软引用或弱引用,在Android 2.3(APILevel 9)开始,垃圾回收器会更倾向于回收持有软引用或弱引用的对象,这让软引用和弱引用变得不再可靠。
其实LRU缓存的实现类似于一个特殊的栈,把访问过的元素放置到栈顶(若栈中存在,则更新至栈顶;若栈中不存在则直接入栈),然后如果栈中元素数量超过限定值,则删除栈底元素(即最近最少使用的元素)。
它的内部存在一个 LinkedHashMap 和 maxSize,把最近使用的对象用强引用存储在 LinkedHashMap 中,给出来 put 和 get 方法,每次 put 图片时计算缓存中所有图片的总大小,跟 maxSize 进行比较,大于 maxSize,就将最久添加的图片移除,反之小于 maxSize 就添加进来。
LruCache的原理就是利用LinkedHashMap持有对象的强引用,按照Lru算法进行对象淘汰。具体说来假设我们从表尾访问数据,在表头删除数据,当访问的数据项在链表中存在时,则将该数据项移动到表尾,否则在表尾新建一个数据项。当链表容量超过一定阈值,则移除表头的数据。
详细来说就是LruCache中维护了一个集合LinkedHashMap,该LinkedHashMap是以访问顺序排序的。当调用put()方法时,就会在结合中添加元素,并调用trimToSize()判断缓存是否已满,如果满了就用LinkedHashMap的迭代器删除队头元素,即近期最少访问的元素。当调用get()方法访问缓存对象时,就会调用LinkedHashMap的get()方法获得对应集合元素,同时会更新该元素到队尾。
LruCache put方法核心逻辑
LruCache get方法核心逻辑
当调用LruCache的get()方法获取集合中的缓存对象时,就代表访问了一次该元素,将会更新队列,保持整个队列是按照访问顺序排序的。
为什么会选择LinkedHashMap呢?
这跟LinkedHashMap的特性有关,LinkedHashMap的构造函数里有个布尔参数accessOrder,当它为true时,LinkedHashMap会以访问顺序为序排列元素,否则以插入顺序为序排序元素。
LinkedHashMap原理
DisLruCache原理
DiskLruCache与LruCache原理相似,只是多了一个journal文件来做磁盘文件的管理,如下所示:
libcore.io.DiskLruCache DIRTY 1517126350519 CLEAN 1517126350519 5325928 REMOVE 1517126350519
注:这里的缓存目录是应用的缓存目录/data/data/pckagename/cache,未root的手机可以通过以下命令进入到该目录中或者将该目录整体拷贝出来:
//进入/data/data/pckagename/cache目录 adb shell run-as com.your.packagename cp /data/data/com.your.packagename/ //将/data/data/pckagename目录拷贝出来 adb backup -noapk com.your.packagename
我们来分析下这个文件的内容:
第一行:libcore.io.DiskLruCache,固定字符串。
第二行:1,DiskLruCache源码版本号。
第三行:1,App的版本号,通过open()方法传入进去的。
第四行:1,每个key对应几个文件,一般为1.
第五行:空行
第六行及后续行:缓存操作记录。
第六行及后续行表示缓存操作记录,关于操作记录,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三点:DIRTY 表示一个entry正在被写入。写入分两种情况,如果成功会紧接着写入一行CLEAN的记录;如果失败,会增加一行REMOVE记录。注意单独只有DIRTY状态的记录是非法的。
当手动调用remove(key)方法的时候也会写入一条REMOVE记录。
READ就是说明有一次读取的记录。
CLEAN的后面还记录了文件的长度,注意可能会一个key对应多个文件,那么就会有多个数字。
Bitmap 压缩策略
BitmapFactory 四类方法:
- decodeFile( 文件系统 )
- decodeResourece( 资源 )
- decodeStream( 输入流 )
- decodeByteArray( 字节数 )
BitmapFactory.options 参数:
- inSampleSize 采样率,对图片高和宽进行缩放,以最小比进行缩放(一般取值为 2 的指数)。通常是根据图片宽高实际的大小/需要的宽高大小,分别计算出宽和高的缩放比。但应该取其中最小的缩放比,避免缩放图片太小,到达指定控件中不能铺满,需要拉伸从而导致模糊。
- inJustDecodeBounds 获取图片的宽高信息,交给 inSampleSize 参数选择缩放比。通过 inJustDecodeBounds = true,然后加载图片就可以实现只解析图片的宽高信息,并不会真正的加载图片,所以这个操作是轻量级的。当获取了宽高信息,计算出缩放比后,然后在将 inJustDecodeBounds = false,再重新加载图片,就可以加载缩放后的图片。
高效加载 Bitmap 的流程:
- 1、将 BitmapFactory.Options 的 inJustDecodeBounds 参数设为 true 并加载图片
- 2、从 BitmapFactory.Options 中取出图片原始的宽高信息,对应于 outWidth 和 outHeight 参数
- 3、根据采样率规则并结合目标 view 的大小计算出采样率 inSampleSize
- 4、将 BitmapFactory.Options 的 inJustDecodeBounds 设置为 false 重新加载图片
Bitmap的处理:
BitMap的缓存:
1.使用LruCache进行内存缓存。
2.使用DiskLruCache进行硬盘缓存。
实现一个ImageLoader的流程
- 1.同步加载只创建一个线程然后按照顺序进行图片加载
- 2.异步加载使用线程池,让存在的加载任务都处于不同线程
- 3.为了不开启过多的异步任务,只在列表静止的时候开启图片加载
- 1、ImageLoader作为一个单例,提供了加载图片到指定控件的方法:直接从内存缓存中获取对象,如果没有则用一个ThreadPoolExecutor去执行Runnable任务来加载图片。ThreadPoolExecutor的创建需要指定核心线程数CPU数+1,最大线程数CPU数*2+1,线程闲置超市时长10s,这几个关键数据,还可以加入ThreadFactory参数来创建定制化的线程。
- 2、ImageLoader的具体实现loadBitmap:先从内存缓存LruCache中加载,如果为空再从磁盘缓存中加载,加载成功后记得存入内存缓存,如果为空则从网络中直接下载输出流到磁盘缓存,然后再从磁盘中加载,如果为空并且磁盘缓存没有被创建的话,直接通过BitmapFactory的decodeStream获取网络请求的输入流获取Bitmap对象。
- 3、v4包的LruCache可以兼容到2.2版本,LruCache采用LinkedHashMap存储缓存对象。创建对象只需要提供缓存容量并重写sizeOf方法:作用是计算缓存对象的大小。有时需要重写entryRemoved方法,用于回收一些资源。
- 4、DiskLruCache通过open方法创建,设置缓存路径,缓存容量。缓存添加通过Editor对象创建输出流,下载资源到输出流完成后,commit,如果失败则abort撤回。然后刷新磁盘缓存。缓存查找通过Snapshot对象获取输入流,获取FileDescriptor,通过FileDescriptor解析出Bitmap对象。
- 5、列表中需要加载图片的时候,当列表在滑动中不进行图片加载,当滑动停止后再去加载图片。
Bitmap在decode的时候申请的内存如何复用,释放时机
图片库对比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29363321/picasso-v-s-imageloader-v-s-fresco-vs-glide
http://www.trinea.cn/android/android-image-cache-compare/
Fresco与Glide的对比:
Fresco的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DraweeView:继承于ImageView,只是简单的读取xml文件的一些属性值和做一些初始化的工作,图层管理交由Hierarchy负责,图层数据获取交由负责。
DraweeHierarchy:由多层Drawable组成,每层Drawable提供某种功能(例如:缩放、圆角)。
DraweeController:控制数据的获取与图片加载,向pipeline发出请求,并接收相应事件,并根据不同事件控制Hierarchy,从DraweeView接收用户的事件,然后执行取消网络请求、回收资源等操作。
DraweeHolder:统筹管理Hierarchy与DraweeHolder。
ImagePipeline:Fresco的核心模块,用来以各种方式(内存、磁盘、网络等)获取图像。
Producer/Consumer:Producer也有很多种,它用来完成网络数据获取,缓存数据获取、图片解码等多种工作,它产生的结果由Consumer进行消费。
IO/Data:这一层便是数据层了,负责实现内存缓存、磁盘缓存、网络缓存和其他IO相关的功能。
纵观整个Fresco的架构,DraweeView是门面,和用户进行交互,DraweeHierarchy是视图层级,管理图层,DraweeController是控制器,管理数据。它们构成了整个Fresco框架的三驾马车。当然还有我们 幕后英雄Producer,所有的脏活累活都是它干的,最佳劳模👍理解了Fresco整体的架构,我们还有了解在这套矿建里发挥重要作用的几个关键角色,如下所示:
Supplier:提供一种特定类型的对象,Fresco里有很多以Supplier结尾的类都实现了这个接口。
SimpleDraweeView:这个我们就很熟悉了,它接收一个URL,然后调用Controller去加载图片。该类继承于GenericDraweeView,GenericDraweeView又继承于DraweeView,DraweeView是Fresco的顶层View类。
PipelineDraweeController:负责图片数据的获取与加载,它继承于AbstractDraweeController,由PipelineDraweeControllerBuilder构建而来。AbstractDraweeController实现了DraweeController接口,DraweeController 是Fresco的数据大管家,所以的图片数据的处理都是由它来完成的。
GenericDraweeHierarchy:负责SimpleDraweeView上的图层管理,由多层Drawable组成,每层Drawable提供某种功能(例如:缩放、圆角),该类由GenericDraweeHierarchyBuilder进行构建,该构建器 将placeholderImage、retryImage、failureImage、progressBarImage、background、overlays与pressedStateOverlay等 xml文件或者Java代码里设置的属性信息都传入GenericDraweeHierarchy中,由GenericDraweeHierarchy进行处理。
DraweeHolder:该类是一个Holder类,和SimpleDraweeView关联在一起,DraweeView是通过DraweeHolder来统一管理的。而DraweeHolder又是用来统一管理相关的Hierarchy与Controller
DataSource:类似于Java里的Futures,代表数据的来源,和Futures不同,它可以有多个result。
DataSubscriber:接收DataSource返回的结果。
ImagePipeline:用来调取获取图片的接口。
Producer:加载与处理图片,它有多种实现,例如:NetworkFetcherProducer,LocalAssetFetcherProducer,LocalFileFetchProducer。从这些类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的。 Producer由ProducerFactory这个工厂类构建的,而且所有的Producer都是像Java的IO流那样,可以一层嵌套一层,最终只得到一个结果,这是一个很精巧的设计👍
Consumer:用来接收Producer产生的结果,它与Producer组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模式。
注:Fresco源码里的类的名字都比较长,但是都是按照一定的命令规律来的,例如:以Supplier结尾的类都实现了Supplier接口,它可以提供某一个类型的对象(factory, generator, builder, closure等)。 以Builder结尾的当然就是以构造者模式创建对象的类。Bitmap如何处理大图,如一张30M的大图,如何预防OOM?
http://blog.csdn.net/guolin_blog/article/details/9316683
https://blog.csdn.net/lmj623565791/article/details/493009890
使用BitmapRegionDecoder动态加载图片的显示区域。
Bitmap对象的理解。
对inBitmap的理解。
自己去实现图片库,怎么做?(对扩展开发,对修改封闭,同时又保持独立性,参考Android源码设计模式解析实战的图片加载库案例即可)
写个图片浏览器,说出你的思路?
五、事件总线框架:EventBus实现原理
为什么要使用事件总线机制来替代广播呢?
- 广播:耗时、容易被捕获(不安全)。
- 事件总线:更节省资源、更高效,能将信息传递给原生以外的各种对象。
事件总线又是什么呢?
如下图所示,事件总线机制通过记录对象、使用观察者模式来通知对象各种事件。(当然,你也可以发送基本数据类型如 int,String 等作为一个事件)
- 优点:开销小,代码更优雅、简洁,解耦发送者和接收者,可动态设置事件处理线程和优先级。
- 缺点:每个事件必须自定义一个事件类,增加了维护成本。
EventBus是基于观察者模式扩展而来的,观察者模式是什么?
观察者模式又可称为发布 - 订阅模式,它定义了对象间的一种1对多的依赖关系,每当这个对象的状态改变时,其它的对象都会接收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观察者模式有以下角色:
- 抽象被观察者:将所有已注册的观察者对象保存在一个集合中。
- 具体被观察者:当内部状态发生变化时,将会通知所有已注册的观察者。
- 抽象观察者:定义了一个更新接口,当被观察者状态改变时更新自己。
- 具体观察者:实现抽象观察者的更新接口。
当然,EventBus的观察者模式和一般的观察者模式不同,它使用了扩展的观察者模式对事件进行订阅和分发,其实这里的扩展就是指的使用了EventBus来作为中介者,抽离了许多职责,如下是它的官方原理图:
每次我们在register之后,都必须进行一次unregister,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register是强引用,它会让对象无法得到内存回收,导致内存泄露。所以必须在unregister方法中释放对象所占的内存。
EventBus2.x vs EventBus3.x
- 1、EventBus2.x使用的是运行时注解,它采用了反射的方式对整个注册的类的所有方法进行扫描来完成注册,因而会对性能有一定影响。
- 2、EventBus3.x使用的是编译时注解,Java文件会编译成.class文件,再对class文件进行打包等一系列处理。在编译成.class文件时,EventBus会使用EventBusAnnotationProcessor注解处理器读取@Subscribe()注解并解析、处理其中的信息,然后生成Java类来保存所有订阅者的订阅信息。这样就创建出了对文件或类的索引关系,并将其编入到apk中。
- 3、从EventBus3.0开始使用了对象池缓存减少了创建对象的开销。
RxBus vs EventBus
- 1、RxJava的Observable有onError、onComplete等状态回调。
- 2、Rxjava使用组合而非嵌套的方式,避免了回调地狱。
- 3、Rxjava的线程调度设计的更加优秀,更简单易用。
- 4、Rxjava可使用多种操作符来进行链式调用来实现复杂的逻辑。
- 5、Rxjava的信息效率高于EventBus2.x,低于EventBus3.x。
如果项目中使用了RxJava,则使用RxBus,否则使用EventBus3.x。
粘性事件
我们都知道普通事件是先注册,然后发送事件才能收到;而粘性事件,在发送事件之后再订阅该事件也能收到。并且,粘性事件会保存在内存中,每次进入都会去内存中查找获取最新的粘性事件,除非你手动解除注册。
eventInheritance 作用
eventInheritance 标志位,它默认为true,如果设为 true 的话,它会在发射事件的时候判断是否需要发射父类事件,设为 false,能够提高一些性能**。
threadMode
postToSubscription 方法中对 threadMode 进行了分发,内部通过 threadMode 来判断在哪个线程中去执行方法:
- 1、POSTING:执行 invokeSubscriber() 方法,内部直接采用反射调用。
- 2、MAIN:首先去判断当前是否在 UI 线程,如果是的话则直接反射调用,否则调用mainThreadPoster的enqueue()方法,即把当前的方法加入到队列之中,然后通过 handler 去发送一个消息,在 handler 的 handleMessage 中去执行方法。
- 3、MAIN_ORDERED:与MAIN类似,不过是确保是顺序执行的。
- 4、BACKGROUND:判断当前是否在 UI 线程,如果不是的话则直接反射调用,是的话通过backgroundPoster的enqueue()方法 将方法加入到后台的一个队列,最后通过线程池去执行。注意,backgroundPoster在 Executor的execute()方法 上添加了 synchronized关键字 并设立 了控制标记flag,保证任一时间只且仅能有一个任务会被线程池执行。
- 5、ASYNC:逻辑实现类似于BACKGROUND,将任务加入到后台的一个队列,最终由Eventbus 中的一个线程池去调用,这里的线程池与 BACKGROUND 逻辑中的线程池用的是同一个,即使用Executors的newCachedThreadPool()方法创建的线程池,它是一个有则用、无则创建、无数量上限的线程池。不同于backgroundPoster的保证任一时间只且仅能有一个任务会被线程池执行的特性,这里asyncPoster则是异步运行的,可以同时接收多个任务。
核心原理
EventBus最核心的逻辑就是利用了 subscriptionsByEventType 这个重要的列表,将订阅对象,即接收事件的方法存储在这个列表,发布事件的时候在列表中查询出相对应的方法并执行。
六、内存泄漏检测框架:LeakCanary实现原理
这个库是做什么用?
为什么要在项目中使用这个库?
- 针对Android Activity组件完全自动化的内存泄漏检查,在最新的版本中,还加入了android.app.fragment的组件自动化的内存泄漏检测。
- 易用集成,使用成本低。
- 友好的界面展示和通知。
这个库都有哪些用法?对应什么样的使用场景?
直接从application中拿到全局的 refWatcher 对象,在Fragment或其他组件的销毁回调中使用refWatcher.watch(this)检测是否发生内存泄漏。
这个库的优缺点是什么,跟同类型库的比较?
检测结果并不是特别的准确,因为内存的释放和对象的生命周期有关也和GC的调度有关。
这个库的核心实现原理是什么?如果让你实现这个库的某些核心功能,你会考虑怎么去实现?
- 1、RefWatcher.watch()创建了一个KeyedWeakReference用于去观察对象。
- 2、然后,在后台线程中,它会检测引用是否被清除了,并且是否没有触发GC。
- 3、如果引用仍然没有被清除,那么它将会把堆栈信息保存在文件系统中的.hprof文件里。
- 4、HeapAnalyzerService被开启在一个独立的进程中,并且HeapAnalyzer使用了HAHA开源库解析了指定时刻的堆栈快照文件heap dump。
- 5、从heap dump中,HeapAnalyzer根据一个独特的引用key找到了KeyedWeakReference,并且定位了泄露的引用。
- 6、HeapAnalyzer为了确定是否有泄露,计算了到GC Roots的最短强引用路径,然后建立了导致泄露的链式引用。
- 7、这个结果被传回到app进程中的DisplayLeakService,然后一个泄露通知便展现出来了。
简单来说就是:
在一个Activity执行完onDestroy()之后,将它放入WeakReference中,然后将这个WeakReference类型的Activity对象与ReferenceQueque关联。这时再从ReferenceQueque中查看是否有该对象,如果没有,执行gc,再次查看,还是没有的话则判断发生内存泄露了。最后用HAHA这个开源库去分析dump之后的heap内存(主要就是创建一个HprofParser解析器去解析出对应的引用内存快照文件snapshot)。
源码分析中一些核心分析点:
AndroidExcludedRefs:它是一个enum类,它声明了Android SDK和厂商定制的SDK中存在的内存泄露的case,根据AndroidExcludedRefs这个类的类名就可看出这些case都会被Leakcanary的监测过滤掉。
buildAndInstall()(即install方法)这个方法应该仅仅只调用一次。
debuggerControl : 判断是否处于调试模式,调试模式中不会进行内存泄漏检测。为什么呢?因为在调试过程中可能会保留上一个引用从而导致错误信息上报。
watchExecutor : 线程控制器,在 onDestroy() 之后并且主线程空闲时执行内存泄漏检测。
gcTrigger : 用于 GC,watchExecutor 首次检测到可能的内存泄漏,会主动进行 GC,GC 之后会再检测一次,仍然泄漏的判定为内存泄漏,最后根据heapDump信息生成相应的泄漏引用链。
gcTrigger的runGc()方法:这里并没有使用System.gc()方法进行回收,因为system.gc()并不会每次都执行。而是从AOSP中拷贝一段GC回收的代码,从而相比System.gc()更能够保证进行垃圾回收的工作。
Runtime.getRuntime().gc();
子线程延时1000ms;
System.runFinalization();
install方法内部最终还是调用了application的registerActivityLifecycleCallbacks()方法,这样就能够监听activity对应的生命周期事件了。
在RefWatcher#watch()中使用随机的UUID保证了每个检测对象对应的key 的唯一性。
在KeyedWeakReference内部,使用了key和name标识了一个被检测的WeakReference对象。在其构造方法中将弱引用和引用队列 ReferenceQueue 关联起来,如果弱引用reference持有的对象被GC回收,JVM就会把这个弱引用加入到与之关联的引用队列referenceQueue中。即 KeyedWeakReference 持有的 Activity 对象如果被GC回收,该对象就会加入到引用队列 referenceQueue 中。
使用Android SDK的API Debug.dumpHprofData() 来生成 hprof 文件。
在HeapAnalyzerService(类型为IntentService的ForegroundService)的runAnalysis()方法中,为了避免减慢app进程或占用内存,这里将HeapAnalyzerService设置在了一个独立的进程中。
你从这个库中学到什么有价值的或者说可借鉴的设计思想?
leakCannary中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被回收?如何触发手动gc?c层实现?
BlockCanary原理:
七、依赖注入框架:ButterKnife实现原理
ButterKnife对性能的影响很小,因为没有使用使用反射,而是使用的Annotation Processing Tool(APT),注解处理器,javac中用于编译时扫描和解析Java注解的工具。在编译阶段执行的,它的原理就是读入Java源代码,解析注解,然后生成新的Java代码。新生成的Java代码最后被编译成Java字节码,注解解析器不能改变读入的Java类,比如不能加入或删除Java方法。
APT
Annotation Processing Tool的缩写,即注解处理工具。它的使用步骤通常为如下三个步骤:
- 1、**首先,声明注解的生命周期为CLASS,即@Retention(CLASS)**。
- 2、然后,通过继承AbstractProcessor自定义一个注解处理器。
- 3、最后,在编译的时候,编译器会扫描所有带有你要处理的注解的类,最后再调用AbstractProcessor的process方法,对注解进行处理。
ButterKnife是如何在编译时生成代码的?
利用ProcessingEnviroment对象提供了两大工具类 typeUtils和filer。typeUtils的作用是用来处理TypeMirror,而Filer则是用来创建生成辅助文件。
通过findAndParseTargets()方法,找到并解析注解的目标。内部扫描并处理所有具有@Bindxxx注解和符合LISTENERS监听方法集合的代码,然后在每一个@Bindxxx对应的for循环代码中的parseBindxxx()或findAndParseListener()方法中将解析出的信息放入builderMap这个LinkedHashMap对象中。其中builderMap是一个key为TypeElement,value为BindingSet.Builder的映射集合,这个 BindSet 是指的一个类型请求的所有绑定的集合。在处理完之后,所有的绑定的集合数据都放在了bindingMap对象中,这里使用for循环取出每一个BindingSet对象,调用它的brewJava()方法。里面调用了createType()方法里面使用了java中的javapoet技术生成了一个bindingConfiguration对象,很显然,它里面保存了所有的绑定配置信息。然后,通过javapoet的builder构造器将上面得到的bindingConfiguration对象构建生成一个JavaFile对象,最终,通过javaFile.writeTo(filer)生成了java源文件。
ButterKnife的执行流程总体可以分为如下两步:
- 1、在编译的时候扫描注解,并通过自定义的ButterKnifeProcessor做相应的处理解析得到bindingMap对象,最后,调用 javapoet 库生成java模板代码。
- 2、当我们调用 ButterKnife的bind()方法的时候,它会根据类的全限定类型,找到相应的模板代码,并在其中完成 findViewById 和 setOnClick ,setOnLongClick 等操作。
AOP IOC 的好处以及在 Android 开发中的应用
八、依赖全局管理框架:Dagger2实现原理
为什么要使用 Dagger2?
mAndroidInjector 的作用?
九、数据库框架:GreenDao实现原理
首先点明一下这几个类的作用:
- DaoMaster:所有Dao类的主人,负责整个库的运行,内部的静态抽象子类DevOpenHelper继承并重写了Android的SqliteOpenHelper。
- DaoSession:作为一个会话层的角色,用于生成相应的Dao对象、Dao对象的注册,操作Dao的具体对象。
- xxDao(HistoryDataDao):生成的Dao对象,用于进行具体的数据库操作。
DatabaseOpenHelper也是实现了SQLiteOpenHelper的一个帮助类,它内部可以获取到两种不同的数据库类型,一种是标准型的数据库StandardDatabase,另一种是加密型的数据库EncryptedDatabase,StandardDatabase和EncryptedDatabase这两个类内部都使用了代理模式给相同的接口添加了不同的具体实现,StandardDatabase自然是使用的Android包下的SQLiteDatabase,而EncryptedDatabaseStatement为了实现加密数据库的功能,则使用了一个叫做sqlcipher的数据库加密三方库,如果你项目下的数据库需要保存比较重要的数据,则可以使用getEncryptedWritableDb方法来代替getdWritableDb方法对数据库进行加密,这样,我们之后的数据库操作则会以代理模式的形式间接地使用sqlcipher提供的API去操作数据库。
首先,它通过使用自身的插件配套相应的freemarker模板生成所需的静态代码,避免了反射等消耗性能的操作。其次,它内部提供了实体数据的映射缓存机制,能够进一步加快查询速度。对于不同数据库对应的SQL语句,也使用了不同的DataBaseStatement实现类结合代理模式进行了封装,屏蔽了数据库操作等繁琐的细节。最后,它使用了sqlcipher提供了加密数据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确保了安全性,同时,结合RxJava,我们便能更简洁地实现异步的数据库操作。
数据库框架对比?
数据库的优化
数据库数据迁移问题
数据库索引的数据结构
平衡二叉树
- 1、非叶子节点只能允许最多两个子节点存在。
- 2、每一个非叶子节点数据分布规则为左边的子节点小当前节点的值,右边的子节点大于当前节点的值(这里值是基于自己的算法规则而定的,比如hash值)。
- 3、树的左右两边的层级数相差不会大于1。
使用平衡二叉树能保证数据的左右两边的节点层级相差不会大于1.,通过这样避免树形结构由于删除增加变成线性链表影响查询效率,保证数据平衡的情况下查找数据的速度近于二分法查找。
目前大部分数据库系统及文件系统都采用B-Tree或其变种B+Tree作为索引结构。
B-Tree
B树和平衡二叉树稍有不同的是B树属于多叉树又名平衡多路查找树(查找路径不只两个)。
- 1、排序方式:所有节点关键字是按递增次序排列,并遵循左小右大原则。
- 2、子节点数:非叶节点的子节点数>1,且<=M ,且M>=2,空树除外(注:M阶代表一个树节点最多有多少个查找路径,M=M路,当M=2则是2叉树,M=3则是3叉)。
- 3、关键字数:枝节点的关键字数量大于等于ceil(m/2)-1个且小于等于M-1个(注:ceil()是个朝正无穷方向取整的函数 如ceil(1.1)结果为2)。
- 4、所有叶子节点均在同一层、叶子节点除了包含了关键字和关键字记录的指针外也有指向其子节点的指针只不过其指针地址都为null对应下图最后一层节点的空格子。
B树相对于平衡二叉树的不同是,每个节点包含的关键字增多了,把树的节点关键字增多后树的层级比原来的二叉树少了,减少数据查找的次数和复杂度。
B+Tree
规则:
- 1、B+跟B树不同B+树的非叶子节点不保存关键字记录的指针,只进行数据索引。
- 2、B+树叶子节点保存了父节点的所有关键字记录的指针,所有数据地址必须要到叶子节点才能获取到。所以每次数据查询的次数都一样。
- 3、B+树叶子节点的关键字从小到大有序排列,左边结尾数据都会保存右边节点开始数据的指针。
- 4、非叶子节点的子节点数=关键字数(来源百度百科)(根据各种资料 这里有两种算法的实现方式,另一种为非叶节点的关键字数=子节点数-1(来源维基百科),虽然他们数据排列结构不一样,但其原理还是一样的Mysql 的B+树是用第一种方式实现)。
特点:
1、B+树的层级更少:相较于B树B+每个非叶子节点存储的关键字数更多,树的层级更少所以查询数据更快。
2、B+树查询速度更稳定:B+所有关键字数据地址都存在叶子节点上,所以每次查找的次数都相同所以查询速度要比B树更稳定。
3、B+树天然具备排序功能:B+树所有的叶子节点数据构成了一个有序链表,在查询大小区间的数据时候更方便,数据紧密性很高,缓存的命中率也会比B树高。
4、B+树全节点遍历更快:B+树遍历整棵树只需要遍历所有的叶子节点即可,而不需要像B树一样需要对每一层进行遍历,这有利于数据库做全表扫描。
B树相对于B+树的优点是,如果经常访问的数据离根节点很近,而B树的非叶子节点本身存有关键字其数据的地址,所以这种数据检索的时候会要比B+树快。
B*Tree
1、首先是关键字个数限制问题,B+树初始化的关键字初始化个数是cei(m/2),b树的初始化个数为(cei(2/3m))。
2、B+树节点满时就会分裂,而B*树节点满时会检查兄弟节点是否满(因为每个节点都有指向兄弟的指针),如果兄弟节点未满则向兄弟节点转移关键字,如果兄弟节点已满,则从当前节点和兄弟节点各拿出1/3的数据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出来。
在B+树的基础上因其初始化的容量变大,使得节点空间使用率更高,而又存有兄弟节点的指针,可以向兄弟节点转移关键字的特性使得B*树分解次数变得更少。
- 1、相同思想和策略:从平衡二叉树、B树、B+树、B*树总体来看它们贯彻的思想是相同的,都是采用二分法和数据平衡策略来提升查找数据的速度。
- 2、不同的方式的磁盘空间利用:不同点是他们一个一个在演变的过程中通过IO从磁盘读取数据的原理进行一步步的演变,每一次演变都是为了让节点的空间更合理的运用起来,从而使树的层级减少达到快速查找数据的目的;
还不理解请查看:平衡二叉树、B树、B+树、B*树 理解其中一种你就都明白了。
四、热修复、插件化、模块化、组件化、Gradle、编译插桩技术
1、热修复和插件化
Android中ClassLoader的种类&特点
- BootClassLoader(Java的BootStrap ClassLoader):
用于加载Android Framework层class文件。- PathClassLoader(Java的App ClassLoader):
用于加载已经安装到系统中的apk中的class文件。- DexClassLoader(Java的Custom ClassLoader):
用于加载指定目录中的class文件。- BaseDexClassLoader:
是PathClassLoader和DexClassLoader的父类。热修补技术是怎样实现的,和插件化有什么区别?
- 1、使用ClassLoader加载类。
- 2、资源访问。
- 3、生命周期管理。
插件化是体现在功能拆分方面的,它将某个功能独立提取出来,独立开发,独立测试,再插入到主应用中。以此来减少主应用的规模。
原因:因为一个dvm中存储方法id用的是short类型,导致dex中方法不能超过65536个。
代码热修复原理:
- 将编译好的class文件拆分打包成两个dex,绕过dex方法数量的限制以及安装时的检查,在运行时再动态加载第二个dex文件中。
- 热修复是体现在bug修复方面的,它实现的是不需要重新发版和重新安装,就可以去修复已知的bug。
- 利用PathClassLoader和DexClassLoader去加载与bug类同名的类,替换掉bug类,进而达到修复bug的目的,原理是在app打包的时候阻止类打上CLASS_ISPREVERIFIED标志,然后在热修复的时候动态改变BaseDexClassLoader对象间接引用的dexElements,替换掉旧的类。
都使用ClassLoader来实现加载新的功能类,都可以使用PathClassLoader与DexClassLoader。
热修复因为是为了修复Bug的,所以要将新的类替代同名的Bug类,要抢先加载新的类而不是Bug类,所以多做两件事:在原先的app打包的时候,阻止相关类去打上CLASS_ISPREVERIFIED标志,还有在热修复时动态改变BaseDexClassLoader对象间接引用的dexElements,这样才能抢先代替Bug类,完成系统不加载旧的Bug类.。 而插件化只是增加新的功能类或者是资源文件,所以不涉及抢先加载新的类这样的使命,就避过了阻止相关类去打上CLASS_ISPREVERIFIED标志和还有在热修复时动态改变BaseDexClassLoader对象间接引用的dexElements.
所以插件化比热修复简单,热修复是在插件化的基础上在进行替换旧的Bug类。
热修复原理:
资源修复:
很多热修复框架的资源修复参考了Instant Run的资源修复的原理。
传统编译部署流程如下:
Instant Run编译部署流程如下:
- Hot Swap:修改一个现有方法中的代码时会采用Hot Swap。
- Warm Swap:修改或删除一个现有的资源文件时会采用Warm Swap。
- Cold Swap:有很多情况,如添加、删除或修改一个字段和方法、添加一个类等。
Instant Run中的资源热修复流程:
- 1、创建新的AssetManager,通过反射调用addAssetPath方法加载外部的资源,这样新创建的AssetManager就含有了外部资源。
- 2、将AssetManager类型的mAssets字段的引用全部替换为新创建的AssetManager。
代码修复:
65536限制:
65536的主要原因是DVM Bytecode的限制,DVM指令集的方法调用指令invoke-kind索引为16bits,最多能引用65535个方法。
LinearAlloc限制:
- DVM中的LinearAlloc是一个固定的缓存区,当方法数超过了缓存区的大小时会报错。
Dex分包方案主要做的是在打包时将应用代码分成多个Dex,将应用启动时必须用到的类和这些类的直接引用类放到Dex中,其他代码放到次Dex中。当应用启动时先加载主Dex,等到应用启动后再动态地加载次Dex,从而缓解了主Dex的65536限制和LinearAlloc限制。
加载流程:
- 根据dex文件的查找流程,我们将有Bug的类Key.class进行修改,再将Key.class打包成包含dex的补丁包Patch.jar,放在Element数组dexElements的第一个元素,这样会首先找到Patch.dex中的Key.class去替换之前存在Bug的Key.class,排在数组后面的dex文件中存在Bug的Key.class根据ClassLoader的双亲委托模式就不会被加载。
类加载方案需要重启App后让ClassLoader重新加载新的类,为什么需要重启呢?
- 这是因为类是无法被卸载的,要想重新加载新的类就需要重启App,因此采用类加载方案的热修复框架是不能即时生效的。
各个热修复框架的实现细节差异:
- QQ空间的超级补丁和Nuwa是按照上面说的将补丁包放在Element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得到优先加载。
- 微信的Tinker将新旧APK做了diff,得到path.dex,再将patch.dex与手机中APK的classes.dex做合并,生成新的classes.dex,然后在运行时通过反射将classes.dex放在Elements数组的第一个元素。
- 饿了么的Amigo则是将补丁包中每个dex对应的Elements取出来,之后组成新的Element数组,在运行时通过反射用新的Elements数组替换掉现有的Elements数组。
2、底层替换方案:
当我们要反射Key的show方法,会调用Key.class.getDeclaredMethod(“show”).invoke(Key.class.newInstance());,最终会在native层将传入的javaMethod在ART虚拟机中对应一个ArtMethod指针,ArtMethod结构体中包含了Java方法的所有信息,包括执行入口、访问权限、所属类和代码执行地址等。
替换ArtMethod结构体中的字段或者替换整个ArtMethod结构体,这就是底层替换方案。
AndFix采用的是替换ArtMethod结构体中的字段,这样会有兼容性问题,因为厂商可能会修改ArtMethod结构体,导致方法替换失败。
Sophix采用的是替换整个ArtMethod结构体,这样不会存在兼容问题。
底层替换方案直接替换了方法,可以立即生效不需要重启。采用底层替换方案主要是阿里系为主,包括AndFix、Dexposed、阿里百川、Sophix。
3、Instant Run方案:
什么是ASM?
ASM是一个java字节码操控框架,它能够动态生成类或者增强现有类的功能。ASM可以直接产生class文件,也可以在类被加载到虚拟机之前动态改变类的行为。
Instant Run在第一次构建APK时,使用ASM在每一个方法中注入了类似的代码逻辑:当$change不为null时,则调用它的access$dispatch方法,参数为具体的方法名和方法参数。当MainActivity的onCreate方法做了修改,就会生成替换类MainActivity$override,这个类实现了IncrementalChange接口,同时也会生成一个AppPatchesLoaderImpl类,这个类的getPatchedClasses方法会返回被修改的类的列表(里面包含了MainActivity),根据列表会将MainActivity的$change设置为MainActivity$override。最后这个$change就不会为null,则会执行MainActivity$override的access$dispatch方法,最终会执行onCreate方法,从而实现了onCreate方法的修改。
借鉴Instant Run原理的热修复框架有Robust和Aceso。
动态链接库修复:
加载so主要用到了System类的load和loadLibrary方法,最终都会调用到nativeLoad方法。其会调用JavaVMExt的LoadNativeLibrary函数来加载so。
so修复主要有两个方案:
- 1、将so补丁插入到NativeLibraryElement数组的前部,让so补丁的路径先被返回和加载。
- 2、调用System的load方法来接管so的加载入口。
为什么选用插件化?
- 1、业务复杂、模块耦合: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应用程序的工程和功能模块数量会越来越多,一个应用可能由几十甚至几百人来协同开发,其中的一个工程可能就由一个小组来进行开发维护,如果功能模块间的耦合度较高,修改一个模块会影响其它功能模块,势必会极大地增加沟通成本。
- 2、应用间的接入:当一个应用需要接入其它应用时,如淘宝,为了将流量引流到其它的淘宝应用如:飞猪旅游、口碑外卖、聚划算等等应用,如使用常规技术有两个问题:可能要维护多个版本的问题或单个应用体积将会非常庞大的问题。
- 3、65536限制,内存占用大。
插件化的思想:
插件化的定义:
插件一般是指经过处理的APK,so和dex等文件,插件可以被宿主进行加载,有的插件也可以作为APK独立运行。
将一个应用按照插件的方式进行改造的过程就叫作插件化。
插件化的优势:
- 应用间的接入和维护更便捷,每个应用团队只需要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
- 应用及主dex的体积也会相应变小,间接地避免了65536限制。
- 第一次加载到内存的只有淘宝客户端,当使用到其它插件时才会加载相应插件到内存,以减少内存占用。
插件化框架对比:
- 最早的插件化框架:2012年大众点评的屠毅敏就推出了AndroidDynamicLoader框架。
- 目前主流的插件化方案有滴滴任玉刚的VirtualApk、360的DroidPlugin、RePlugin、Wequick的Small框架。
- 如果加载的插件不需要和宿主有任何耦合,也无须和宿主进行通信,比如加载第三方App,那么推荐使用RePlugin,其他情况推荐使用VirtualApk。由于VirtualApk在加载耦合插件方面是插件化框架的首选,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有必要对它的源码进行了解。
插件化原理:
Activity插件化:
- 反射:对性能有影响,主流的插件化框架没有采用此方式。
- 接口:dynamic-load-apk采用。
- Hook:主流。
Hook实现方式有两种:Hook IActivityManager和Hook Instrumentation。主要方案就是先用一个在AndroidManifest.xml中注册的Activity来进行占坑,用来通过AMS的校验,接着在合适的时机用插件Activity替换占坑的Activity。
Hook IActivityManager:
1、占坑、通过校验:
在Android 7.0和8.0的源码中IActivityManager借助了Singleton类实现单例,而且该单例是静态的,因此IActivityManager是一个比较好的Hook点。
接着,定义替换IActivityManager的代理类IActivityManagerProxy,由于Hook点IActivityManager是一个接口,建议这里采用动态代理。
- 拦截startActivity方法,获取参数args中保存的Intent对象,它是原本要启动插件TargetActivity的Intent。
- 新建一个subIntent用来启动StubActivity,并将前面得到的TargetActivity的Intent保存到subIntent中,便于以后还原TargetActivity。
- 最后,将subIntent赋值给参数args,这样启动的目标就变为了StubActivity,用来通过AMS的校验。
然后,用代理类IActivityManagerProxy来替换IActivityManager。
- 当版本大于等于26时,使用反射获取ActivityManager的IActivityManagerSingleton字段,小于时则获取ActivityManagerNative中的gDefault字段。
- 然后,通过反射获取对应的Singleton实例,从上面得到的2个字段中拿到对应的IActivityManager。
- 最后,使用Proxy.newProxyInstance()方法动态创建代理类IActivityManagerProxy,用IActivityManagerProxy来替换IActivityManager。
2、还原插件Activity:
- 前面用占坑Activity通过了AMS的校验,但是我们要启动的是插件TargetActivity,还需要用插件TargetActivity来替换占坑的SubActivity,替换时机为图中步骤2之后。
- 在ActivityThread的H类中重写的handleMessage方法会对LAUNCH_ACTIVITY类型的消息进行处理,最终会调用Activity的onCreate方法。在Handler的dispatchMessage处理消息的这个方法中,看到如果Handelr的Callback类型的mCallBack不为null,就会执行mCallback的handleMessage方法,因此mCallback可以作为Hook点。我们可以用自定义的Callback来替换mCallback。
自定义的Callback实现了Handler.Callback,并重写了handleMessage方法,当收到消息的类型为LAUNCH_ACTIVITY时,将启动SubActivity的Intent替换为启动TargetActivity的Intent。然后使用反射将Handler的mCallback替换为自定义的CallBack即可。使用时则在application的attachBaseContext方法中进行hook即可。
3、插件Activity的生命周期:
- AMS和ActivityThread之间的通信采用了token来对Activity进行标识,并且此后的Activity的生命周期处理也是根据token来对Activity进行标识的,因为我们在Activity启动时用插件TargetActivity替换占坑SubActivity,这一过程在performLaunchActivity之前,因此performLaunchActivity的r.token就是TargetActivity。所以TargetActivity具有生命周期。
Hook Instrumentation:
Hook Instrumentation实现同样也需要用到占坑Activity,与Hook IActivity实现不同的是,用占坑Activity替换插件Activity以及还原插件Activity的地方不同。
分析:在Activity通过AMS校验前,会调用Activity的startActivityForResult方法,其中调用了Instrumentation的execStartActivity方法来激活Activity的生命周期。并且在ActivityThread的performLaunchActivity中使用了mInstrumentation的newActivity方法,其内部会用类加载器来创建Activity的实例。
方案:在Instrumentation的execStartActivity方法中用占坑SubActivity来通过AMS的验证,在Instrumentation的newActivity方法中还原TargetActivity,这两部操作都和Instrumentation有关,因此我们可以用自定义的Instumentation来替换掉mInstrumentation。具体为:
- 首先检查TargetActivity是否已经注册,如果没有则将TargetActivity的ClassName保存起来用于后面还原。接着把要启动的TargetActivity替换为StubActivity,最后通过反射调用execStartActivity方法,这样就可以用StubActivity通过AMS的验证。
- 在newActivity方法中创建了此前保存的TargetActivity,完成了还原TargetActivity。最后使用反射用InstrumentationProxy替换mInstumentation。
资源插件化:
资源的插件化和热修复的资源修复都借助了AssetManager。
资源的插件化方案主要有两种:
- 1、合并资源方案,将插件的资源全部添加到宿主的Resources中,这种方案插件可以访问宿主的资源。
- 2、构建插件资源方案,每个插件都构造出独立的Resources,这种方案插件不可以访问宿主资源。
so的插件化:
插件的加载机制方案:
- 1、Hook ClassLoader。
- 2、委托给系统的ClassLoader帮忙加载。
2、模块化和组件化
模块化的好处
https://www.jianshu.com/p/376ea8a19a17
分析现有的组件化方案:
组件化开发的好处:
- 避免重复造轮子,可以节省开发和维护的成本。
- 可以通过组件和模块为业务基准合理地安排人力,提高开发效率。
- 不同的项目可以共用一个组件或模块,确保整体技术方案的统一性。
- 为未来插件化共用同一套底层模型做准备。
跨组件通信:
- 第一种是组件之间的页面跳转 (Activity 到 Activity, Fragment 到 Fragment, Activity 到 Fragment, Fragment 到 Activity) 以及跳转时的数据传递 (基础数据类型和可序列化的自定义类类型)。
- 第二种是组件之间的自定义类和自定义方法的调用(组件向外提供服务)。
跨组件通信方案分析:
- 第一种组件之间的页面跳转不需要过多描述了, 算是 ARouter 中最基础的功能, API 也比较简单, 跳转时想传递不同类型的数据也提供有相应的 API。
- 第二种组件之间的自定义类和自定义方法的调用要稍微复杂点, 需要 ARouter 配合架构中的 公共服务(CommonService) 实现:
提供服务的业务模块:
使用服务的业务模块:
如何管理过多的路由表?
Tips: 如果您觉得把每个路由地址都写在基础库的 RouterHub 中, 太麻烦了, 也可以在每个组件内部建立一个私有 RouterHub, 将不需要跨组件的路由地址放入私有 RouterHub 中管理, 只将需要跨组件的路由地址放入基础库的公有 RouterHub 中管理, 如果您不需要集中管理所有路由地址的话, 这也是比较推荐的一种方式。
ARouter路由原理:
多模块开发的时候不同的负责人可能会引入重复资源,相同的字符串,相同的icon等但是文件名并不一样,怎样去重?
3、gradle
gradle熟悉么,自动打包知道么?
如何加快 Gradle 的编译速度?
Gradle的Flavor能否配置sourceset?
Gradle生命周期
4、编译插桩
谈谈你对AOP技术的理解?
- 基于 Gradle Transform API 创建 TransForm ,其执行时机在 class 被打包成 dex 之前
- 在 TransForm 中通过 javassist 或 asm 修改字节码
- 基于 Gradle Plugin API 自定义插件,应用自定义的 TransForm
说说你了解的编译插桩技术?
五、架构设计
MVC MVP MVVM原理和区别?
架构设计的目的
通过设计是模块程序化,从而做到高内聚低耦合,让开发者能更专注于功能实现本身,提供程序开发效率、更容易进行测试、维护和定位问题等等。而且,不同的规模的项目应该选用不同的架构设计。
MVC
- 视图层(View):一般采用XML文件进行界面的描述,也可以在界面中使用动态布局的方式。
- 控制层(Controller):由Activity承担。
- 模型层(Model):数据库的操作、对网络等的操作,复杂业务计算等等。
MVC缺点
MVP
MVP框架由3部分组成:View负责显示,Presenter负责逻辑处理,Model提供数据。
- View:负责绘制UI元素、与用户进行交互(在Android中体现为Activity)。
- Model:负责存储、检索、操纵数据(有时也实现一个Model interface用来降低耦合)。
- Presenter:作为View与Model交互的中间纽带,处理与用户交互的逻辑。
- View interface:需要View实现的接口,View通过View interface与Presenter进行交互,降低耦合,方便使用MOCK对Presenter进行单元测试。
MVP的Presenter是框架的控制者,承担了大量的逻辑操作,而MVC的Controller更多时候承担一种转发的作用。因此在App中引入MVP的原因,是为了将此前在Activty中包含的大量逻辑操作放到控制层中,避免Activity的臃肿。
MVP与MVC的主要区别:
- 1、(最主要区别)View与Model并不直接交互,而是通过与Presenter交互来与Model间接交互。而在MVC中View可以与Model直接交互。
- 2、Presenter与View的交互是通过接口来进行的,更有利于添加单元测试。
MVP的优点
- 1、模型与视图完全分离,我们可以修改视图而不影响模型。
- 2、可以更高效地使用模型,因为所有的交互都发生在一个地方——Presenter内部。
- 3、我们可以将一个Presenter用于多个视图,而不需要改变Presenter的逻辑。这个特性非常的有用,因为视图的变化总是比模型的变化频繁。
- 4、如果我们把逻辑放在Presenter中,那么我们就可以脱离用户接口来测试这些逻辑(单元测试)。
UI层一般包括Activity,Fragment,Adapter等直接和UI相关的类,UI层的Activity在启动之后实例化相应的Presenter,App的控制权后移,由UI转移到Presenter,两者之间的通信通过BroadCast、Handler、事件总线机制或者接口完成,只传递事件和结果。
MVP的执行流程:首先V层通知P层用户发起了一个网络请求,P层会决定使用负责网络相关的M层去发起请求网络,最后,P层将完成的结果更新到V层。
MVP的变种:Passive View
- Presenter是整个MVP体系的控制中心,而不是单纯的处理View请求的人。
- View仅仅是用户交互请求的汇报者,对于响应用户交互相关的逻辑和流程,View不参与决策,真正的决策者是Presenter。
- View向Presenter发送用户交互请求应该采用这样的口吻:“我现在将用户交互请求发送给你,你看着办,需要我的时候我会协助你”。
- 对于绑定到View上的数据,不应该是View从Presenter上“拉”回来的,应该是Presenter主动“推”给View的。(这里借鉴了IOC做法)
- View尽可能不维护数据状态,因为其本身仅仅实现单纯的、独立的UI操作;Presenter才是整个体系的协调者,它根据处理用于交互的逻辑给View和Model安排工作。
MVP架构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1、加入模板方法
将逻辑操作从V层转移到P层后,可能有一些Activity还是比较膨胀,此时,可以通过继承BaseActivity的方式加入模板方法。注意,最好不要超过3层继承。
- 2、Model内部分层
模型层(Model)中的整体代码量是最大的,此时可以进行模块的划分和接口隔离。
- 3、使用中介者和代理
在UI层和Presenter之间设置中介者Mediator,将例如数据校验、组装在内的轻量级逻辑操作放在Mediator中;在Presenter和Model之间使用代理Proxy;通过上述两者分担一部分Presenter的逻辑操作,但整体框架的控制权还是在Presenter手中。
MVVM
MVC->MVP->MVVM演进过程
三种模式的相同点
三种模式的不同点
三者的差异在于如何粘合View和Model,实现用户的交互操作以及变更通知。
- Controller:接收View的命令,对Model进行操作,一个Controller可以对应多个View。
- Presenter:Presenter与Controller一样,接收View的命令,对Model进行操作;与Controller不同的是Presenter会反作用于View,Model的变更通知首先被Presenter获得,然后Presenter再去更新View。通常一个Presenter只对应于一个View。据Presenter和View对逻辑代码分担的程度不同,这种模式又有两种情况:普通的MVP模式和Passive View模式。
- ViewModel:注意这里的“Model”指的是View的Model,跟MVVM中的一个Model不是一回事。所谓View的Model就是包含View的一些数据属性和操作的这么一个东东,这种模式的关键技术就是数据绑定(data binding),View的变化会直接影响ViewModel,ViewModel的变化或者内容也会直接体现在View上。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框架替应用开发者做了一些工作,开发者只需要较少的代码就能实现比较复杂的交互。
补充:基于AOP的架构设计
在Android App中的横切关注点有Http, SharedPreferences, Log, Json, Xml, File, Device, System, 格式转换等。Android App的需求差别很大,不同的需求横切关注点必然是不一样的。一般的App工程中应该有一个Util Package来存放相关的切面操作,在项目多了之后可以将其中使用较多的Util封装为一个Jar包/aar文件/远程依赖的方式供工程调用。
在使用MVP和AOP对App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切割之后,能够使得App整体的结构更清晰合理,避免局部的代码臃肿,方便开发、测试以及后续的维护。这样纵,横两次对于App代码的分割已经能使得程序不会过多堆积在一个Java文件里,但靠一次开发过程就写出高质量的代码是很困难的,趁着项目的间歇期,对代码进行重构很有必要。
最后的建议
MVC的情况下怎么把Activity的C和V抽离?
MVP 架构中 Presenter 定义为接口有什么好处;
MVP如何管理Presenter的生命周期,何时取消网络请求?
aop思想
Fragment如果在Adapter中使用应该如何解耦?
项目框架里有没有Base类,BaseActivity和BaseFragment这种封装导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设计一个音乐播放界面,你会如何实现,用到那些类,如何设计,如何定义接口,如何与后台交互,如何缓存与下载,如何优化(15分钟时间)
如何设计一个大图加载框架
- 封装参数:从指定来源,到输出结果,中间可能经历很多流程,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封装参数,这些参数会贯穿整个过程;
- 解析路径:图片的来源有多种,格式也不尽相同,需要规范化;
- 读取缓存:为了减少计算,通常都会做缓存;同样的请求,从缓存中取图片(Bitmap)即可;
- 查找文件/下载文件:如果是本地的文件,直接解码即可;如果是网络图片,需要先下载;
- 解码:这一步是整个过程中最复杂的步骤之一,有不少细节,下个博客会说;
- 变换:解码出Bitmap之后,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变换处理(圆角,滤镜等);
- 缓存:得到最终bitmap之后,可以缓存起来,以便下次请求时直接取结果;
- 显示:显示结果,可能需要做些动画(淡入动画,crossFade等)。
从0设计一款App整体架构,如何去做?
说一款你认为当前比较火的应用并设计(比如:直播APP,P2P金融,小视频等)
日志收集系统设计思路
- 1、日志级别(errror、warn、info)
- 2、日志回捞(客户端主动上报时机、服务器的主动回捞数据)
- 3、安全考虑(日志存储位置、上传的时候进行加密处理)
- 4、日志的读写性能(file、mmap)
你最优秀的工程设计项目,是怎么设计和实现的;扩展,如何做成一个平台级产品?
六、音视频、图像处理面试题
1、音视频基础
https://mp.weixin.qq.com/s/VCWiVxTH1BbymcXD0LDuew
2、播放器原理
- 视频播放原理:(mp4、flv)-> 解封装 -> (mp3/aac、h264/h265)-> 解码 -> (pcm、yuv)-> 音视频同步 -> 渲染播放
- 音视频同步:
- 选择参考时钟源:音频时间戳、视频时间戳和外部时间三者选择一个作为参考时钟源(一般选择音频,因为人对音频更敏感,ijk 默认也是音频)
- 通过等待或丢帧将视频流与参考时钟源对齐,实现同步
- IjkPlayer 原理
- 集成了 MediaPlayer、ExoPlayer 和 IjkPlayer 三种实现,其中 IjkPlayer 基于 FFmpeg 的 ffplay
- 音频输出方式:AudioTrack、OpenSL ES;视频输出方式:NativeWindow、OpenGL ES
3、之前有做过直播吗?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实 现直播的? 直播互动是如何做的?
心理分析:直播技术实现有很多种,如果之前有过直播经验 90% 都 会说 我用的某某第三方的直播框架,而面试官是不想听到你只是 调用了别人的 API 而已。他想知道你是否有自己实现过直播技术的。
视频直播流程
视频直播的流程可以分为如下几步: 采集 —>处理—>编码和封装—>推流到服务器—>服 务器流分发—>播放器流播放
1.采集
采集是整个视频推流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从系统的采集设备中获取原始视频数据,将其 输出到下一个环节。视频的采集涉及两方面数据的采集:音频采集和图像采集,它们分别对 应两种完全不同的输入源和数据格式。
- 音频采集 音频数据既能与图像结合组合成视频数据,也能以纯音频的方式采集播 放,后者在很多成熟的应用场景如在线电台和语音电台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 频的采集过程主要通过设备将环境中的模拟信号采集成 PCM 编码的原始数据,然 后编码压缩成 MP3 等格式的数据分发出去。常见的音频压缩格式有:MP3,AAC, HE-AAC,Opus,FLAC,Vorbis (Ogg),Speex 和 AMR 等。 音频采集和编码主要 面临的挑战在于:延时敏感、卡顿敏感、噪声消除(Denoise)、回声消除(AEC)、 静音检测(VAD)和各种混音算法等。
- 图像采集 将图像采集的图片结果组合成一组连续播放的动画,即构成视频中可肉眼 观看的内容。图像的采集过程主要由摄像头等设备拍摄成 YUV 编码的原始数据, 然后经过编码压缩成 H.264 等格式的数据分发出去。常见的视频封装格式有:MP4、 3GP、AVI、MKV、WMV、MPG、VOB、FLV、SWF、MOV、RMVB 和 WebM 等。 图像由于其直观感受最强并且体积也比较大,构成了一个视频内容的主要部分。图 像采集和编码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设备兼容性差、延时敏感、卡顿敏感以及各种 对图像的处理操作如美颜和水印等。
视频采集的采集源主要有 摄像头采集、屏幕录制和从视频文件推流。
2.处理
处理环节中分为音频和视频处理,音频处理中具体包含混音、降噪和声音特效 等处理,视频处理中包含美颜、水印、以及各种自定义滤镜等处理。
3.编码和封装
如果把整个流媒体比喻成一个物流系统,那么编解码就是其中配货和装货的过程,这个过程 非常重要,它的速度和压缩比对物流系统的意义非常大,影响物流系统的整体速度和成本。 同样,对流媒体传输来说,编码也非常重要,它的编码性能、编码速度和编码压缩比会直接 影响整个流媒体传输的用户体验和传输成本。
- 视频编码的意义 原始视频数据存储空间大,一个 1080P 的 7 s 视频需要 817 MB 原始视频数据传输占用带宽大,10 Mbps 的带宽传输上述 7 s 视频需要 11 分钟 而经过 H.264 编码压缩之后,视频大小只有 708 k ,10 Mbps 的带宽仅仅需要 500 ms ,可以满足实时传输的需求,所以从视频采集传感器采集来的原始视频势 必要经过视频编码。
- 基本原理 为什么巨大的原始视频可以编码成很小的视频呢?这其中的技术是什么呢? 核心思想就是去除冗余信息: 1)空间冗余:图像相邻像素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2) 时间冗余:视频序列的相邻图像之间内容相似 3)编码冗余:不同像素值出现的概 率不同 4)视觉冗余:人的视觉系统对某些细节不敏感 5)知识冗余:规律性的结 构可由先验知识和背景知识得到
- 编码器的选择 视频编码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开始的只支持帧内编码演进 到现如今的 H.265 和 VP9 为代表的新一代编码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视频编码 器: 1)H.264/AVC 2)HEVC/H.265 3)VP8 4)VP9 5)FFmpeg 注:音频编码器 有 Mp3, AAC 等。
(2)封装
沿用前面的比喻,封装可以理解为采用哪种货车去运输,也就是媒体的容器。 所 谓容器,就是把编码器生成的多媒体内容(视频,音频,字幕,章节信息等)混合封装在一起 的标准。容器使得不同多媒体内容同步播放变得很简单,而容器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为多媒体 内容提供索引,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容器存在的话一部影片你只能从一开始看到最后,不能拖 动进度条,而且如果你不自己去手动另外载入音频就没有声音。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封装格式: 1)AVI 格式(后缀为 .avi) 2)DV-AVI 格式(后缀为 .avi) 3)QuickTime File Format 格式(后 缀为 .mov) 4)MPEG 格式(文件后缀可以是 .mpg .mpeg .mpe .dat .vob .asf .3gp .mp4 等) 5)WMV 格式(后缀为.wmv .asf) 6)Real Video 格式(后缀为 .rm .rmvb) 7)Flash Video 格 式(后缀为 .flv) 8)Matroska 格式(后缀为 .mkv) 9)MPEG2-TS 格式 (后缀为 .ts) 目前,我 们在流媒体传输,尤其是直播中主要采用的就是 FLV 和 MPEG2-TS 格式,分别用于 RTMP/HTTP-FLV 和 HLS 协议。
4.推流到服务器
- 1)、RTSP(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实时流传送协议,是用来控制声音或影像 的多媒体串流协议, 由 Real Networks 和 Netscape 共同提出的;
- 2)、RTMP(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实时消息传送协议,是 Adobe 公司为 Flash 播放器和服务器之间音频、视频和数据传输 开发的开放协议;
- 3)、HLS(HTTP Live Streaming):是苹果公司(Apple Inc.)实现的基于 HTTP 的流媒体传输 协议;
RTMP 协议基于 TCP,是一种设计用来进行实时数据通信的网络协议,主要用来在 flash/AIR 平台和支持 RTMP 协议的流媒体/交互服务器之间进行音视频和数据通信。支持该协议的软 件包括 Adobe Media Server/Ultrant Media Server/red5 等。 它有三种变种:
- RTMP 工作在 TCP 之上的明文协议,使用端口 1935;
- RTMPT 封装在 HTTP 请求之中,可穿越防火墙;
- RTMPS 类似 RTMPT,但使用的是 HTTPS 连接;
RTMP 是目前主流的流媒体传输协议,广泛用于直播领域,可以说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直播 产品都采用了这个协议。 RTMP 协议就像一个用来装数据包的容器,这些数据可以是 AMF 格式的数据,也可以是 FLV 中的视/音频数据。一个单一的连接可以通过不同的通道传输多路 网络流。这些通道中的包都是按照固定大小的包传输的。
5.服务器流分发
6.播放器流播放
主要是实现直播节目在终端上的展现。因为我这里使用的传输协议是 RTMP, 所以只要支 持 RTMP 流协议的播放器都可以使用,譬如:
- 电脑端:VLC 等
- 手机端:Vitamio 以及 ijkplayer 等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上面流程的前四步称为第一部分,即视频主播端的操作。视频采集处理后 推流到流媒体服务器,第一部分功能完成。第二部分就是流媒体服务器,负责把从第一部分 接收到的流进行处理并分发给观众。第三部分就是观众啦,只需要拥有支持流传输协议的播 放器即可。
4、直播中 网速比较差的条件 下,如何使画面保证流畅的效果
1 编码优化
2.编码器一般都会有码控造成的延迟,一般也叫做初始化延迟或者视频缓存检验 器 VBV 的缓存大小,把它当成编码器和解码器比特流之间的缓存,在不影响视 频质量的情况下可以将其设置得尽可能小也可以降低延迟。
3.如果是仅仅优化首开延迟,可以在视频帧间插入较多的关键帧,这样客 户端收到视频流之后可以尽快解码。但如果需要优化传输过程中的累计延 迟,尽可能少使用关键帧也就是 I 帧(GOP 变大),在保证同等视频质 量的情况下,I 帧越多,码率越大,传输所需的网络带宽越多,也就意味 着累计延迟可能越大。这个优化效果可能在秒级延迟的系统中不是很明 显,但是在 100 ms 甚至更低延迟的系统中就会非常明显。同时,尽量 使用 ACC-LC Codec 来编码音频,HE-ACC 或者 HE-ACC 2 虽然编码效 率高,但是编码所需时间更长,而产生更大体积的音频造成的传输延迟对 于视频流的传输来说影响更小。
4.不要使用视频 MJPEG 的视频压缩格式,至少使用不带 B 帧的 MPEG4 视频压缩格式(Simple profile),甚至最好使用 H.264 baseline profile(X264 还有一个「-tune zerolatency」的优化开关)。这样一个 简单的优化可以降低延迟,因为它能够以更低的码率编码全帧率视频。 5.如果使用了 FFmpeg,降低「-probesize 」和「 -analyze duration」 参数的值,这两个值用于视频帧信息监测和用于监测的时长,这两个值越 大对编码延迟的影响越大,在直播场景下对于视频流来说 analyzeduration 参数甚至没有必要设定。
6.固定码率编码 CBR 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网络抖动影响,如果能够使用 可变码率编码 VBR 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网络带宽,降低一定的延迟。 因此建议尽量使用 VBR 进行编码。
2 传输协议优化
1.在服务端节点和节点之间尽量使用 RTMP 而非基于 HTTP 的 HLS 协 议进行传输,这样可以降低整体的传输延迟。这个主要针对终端用户使用 HLS 进行播放的情况。
2.如果终端用户使用 RTMP 来播放,尽量在靠近推流端的收流节点进行 转码,这样传输的视频流比原始视频流更小。
3.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定制的 UDP 协议来替换 TCP 协议,省去弱网 环节下的丢包重传可以降低延迟。它的主要缺点在于,基于 UDP 协议进 行定制的协议的视频流的传输和分发不够通用,CDN 厂商支持的是标准 的传输协议。另一个缺点在于可能出现丢包导致的花屏或者模糊(缺少关 键帧的解码参考),这就要求协议定制方在 UDP 基础之上做好丢包控制。
3 传输网络优化
- 1.我们曾经介绍过实时流传输网络,它是一种新型的节点自组织的网状传 输网络,既适合国内多运营商网络条件下的传输优化,也适合众多海外直 播的需求。
- 2.在服务端节点中缓存当前 GOP,配合播放器端优化视频首开时间。
- 3.服务端实时记录每个视频流流向每个环节时的秒级帧率和码率,实时监 控码率和帧率的波动。
- 4.客户端(推流和播放)通过查询服务端准实时获取当前最优节点(5 秒 一次),准实时下线当前故障节点和线路。
4 推流、播放优化
- 1.考察发送端系统自带的网络 buffer 大小,系统可能在发送数据之前缓存数 据,这个参数的调优也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 2.播放端缓存控制对于视频的首开延迟也有较大影响,如果仅优化首开延 迟,可以在 0 缓存情况下在数据到达的时候立即解码。但如果在弱网环
境下为了消除网络抖动造成的影响,设置一定的缓存也有必要,因此需要 在直播的稳定性和首开延迟优化上找到平衡,调整优化缓冲区大小这个 值。- 3.播放端动态 buffer 策略,这是上面播放端缓存控制的改进版本。如果 只是做 0 缓存和固定大小的缓存之间进行选择找到平衡,最终还是会选 择一个固定大小的缓存,这对亿级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来说并不公平, 他们不同的网络状况决定了这个固定大小的缓存并不完全合适。因此,我 们可以考虑一种「动态 buffer 策略」,在播放器开启的时候采用非常小 甚至 0 缓存的策略,通过对下载首片视频的耗时来决定下一个时间片的 缓存大小,同时在播放过程中实时监测当前网络,实时调整播放过程中缓 存的大小。这样即可做到极低的首开时间,又可能够尽量消除网络抖动造 成的影响。
- 4.动态码率播放策略。除了动态调整 buffer 大小的策略之外,也可以利 用实时监测的网络信息来动态调整播放过程中的码率,在网络带宽不足的 情况下降低码率进行播放,减少延迟。
以上,是低延迟优化方面的部分技巧。实际上我们优化低延迟的时候并不是只关注「低延迟」,而是在保证其它条件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低延迟,因此它的内容涉及到更多广泛的话题。
七、其它高频面试题
1、如何保证一个后台服务不被杀死?(相同问题:如何保证service在后台不被kill?)比较省电的方式是什么?
保活方案
1、AIDL方式单进程、双进程方式保活Service。(基于onStartCommand() return START_STICKY)
START_STICKY 在运行onStartCommand后service进程被kill后,那将保留在开始状态,但是不保留那些传入的intent。不久后service就会再次尝试重新创建,因为保留在开始状态,在创建 service后将保证调用onstartCommand。如果没有传递任何开始命令给service,那将获取到null的intent。
除了华为此方案无效以及未更改底层的厂商不起作用外(START_STICKY字段就可以保持Service不被杀)。此方案可以与其他方案混合使用
2、降低oom_adj的值(提升service进程优先级):
Android中的进程是托管的,当系统进程空间紧张的时候,会依照优先级自动进行进程的回收。Android将进程分为6个等级,它们按优先级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
- 1.前台进程 (Foreground process)
- 2.可见进程 (Visible process)
- 3.服务进程 (Service process)
- 4.后台进程 (Background process)
- 5.空进程 (Empty process)
当service运行在低内存的环境时,将会kill掉一些存在的进程。因此进程的优先级将会很重要,可以使用startForeground 将service放到前台状态。这样在低内存时被kill的几率会低一些。
常驻通知栏(可通过启动另外一个服务关闭Notification,不对oom_adj值有影响)。
使用”1像素“的Activity覆盖在getWindow()的view上。
此方案无效果
- 循环播放无声音频(黑科技,7.0下杀不掉)。
成功对华为手机保活。小米8下也成功突破20分钟
- 3、监听锁屏广播:使Activity始终保持前台。
- 4、使用自定义锁屏界面:覆盖了系统锁屏界面。
- 5、通过android:process属性来为Service创建一个进程。
- 6、跳转到系统白名单界面让用户自己添加app进入白名单。
复活方案
service + broadcast 方式,就是当service走onDestory的时候,发送一个自定义的广播,当收到广播的时候,重新启动service。
2、JobScheduler:原理类似定时器,5.0,5.1,6.0作用很大,7.0时候有一定影响(可以在电源管理中给APP授权)。
只对5.0,5.1、6.0起作用。
3、推送互相唤醒复活:极光、友盟、以及各大厂商的推送。
4、同派系APP广播互相唤醒:比如今日头条系、阿里系。
此外还可以监听系统广播判断Service状态,通过系统的一些广播,比如:手机重启、界面唤醒、应用状态改变等等监听并捕获到,然后判断我们的Service是否还存活。
结论:高版本情况下可以使用弹出通知栏、双进程、无声音乐提高后台服务的保活概率。
2、Android动画框架实现原理。
Animation 框架定义了透明度,旋转,缩放和位移几种常见的动画,而且控制的是整个View。实现原理:
每次绘制视图时,View 所在的 ViewGroup 中的 drawChild 函数获取该View 的 Animation 的 Transformation 值,然后调用canvas.concat(transformToApply.getMatrix()),通过矩阵运算完成动画帧,如果动画没有完成,继续调用 invalidate() 函数,启动下次绘制来驱动动画,动画过程中的帧之间间隙时间是绘制函数所消耗的时间,可能会导致动画消耗比较多的CPU资源,最重要的是,动画改变的只是显示,并不能响应事件。
3、Activity-Window-View三者的差别?
Activity像一个工匠(控制单元),Window像窗户(承载模型),View像窗花(显示视图) LayoutInflater像剪刀,Xml配置像窗花图纸。
在Activity中调用attach,创建了一个Window,
创建的window是其子类PhoneWindow,在attach中创建PhoneWindow。
在Activity中调用setContentView(R.layout.xxx),
其中实际上是调用的getWindow().setContentView(),
内部调用了PhoneWindow中的setContentView方法。创建ParentView:
作为ViewGroup的子类,实际是创建的DecorView(作为FramLayout的子类),
将指定的R.layout.xxx进行填充,
通过布局填充器进行填充【其中的parent指的就是DecorView】,
调用ViewGroup的removeAllView(),先将所有的view移除掉,添加新的view:addView()。4、低版本SDK如何实现高版本api?
- 1、在使用了高版本API的方法前面加一个 @TargetApi(API号)。
- 2、在代码上用版本判断来控制不同版本使用不同的代码。
5、说说你对Context的理解?
6、进程保活
- 进程优先级:1.前台进程 ;2.可见进程;3.服务进程;4.后台进程;5.空进程
- 进程被 kill 场景:1.切到后台内存不足时被杀;2.切到后台厂商省电机制杀死;3.用户主动清理
- 保活方式:
- 1.Activity 提权:挂一个 1像素 Activity 将进程优先级提高到前台进程
- 2.Service 提权:启动一个前台服务(API>18会有正在运行通知栏)
- 3.广播拉活
- 4.Service 拉活
- 5.JobScheduler 定时任务拉活
- 6.双进程拉活
由A启动B Activity,A为栈内复用模式,B为标准模式,然后再次启动A或者杀死B,说说A,B的生命周期变化,为什么?
Activity的启动模式有哪些?栈里是A-B-C,先想直接到A,BC都清理掉,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几种方法产生的结果是有几个A的实例?
7、ListView和RecyclerView系列
RecyclerView和ListView有什么区别?局部刷新?前者使用时多重type场景下怎么避免滑动卡顿。懒加载怎么实现,怎么优化滑动体验。
ListView、RecyclerView区别?
ListView的基础使用:
- 继承重写 BaseAdapter 类
- 自定义 ViewHolder 和 convertView 一起完成复用优化工作
RecyclerView 基础使用关键点同样有两点:
- 继承重写 RecyclerView.Adapter 和 RecyclerView.ViewHolder
- 设置布局管理器,控制布局效果
RecyclerView 相比 ListView 在基础使用上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 ViewHolder 的编写规范化了
- RecyclerView 复用 Item 的工作 Google 全帮你搞定,不再需要像 ListView 那样自己调用 setTag
- RecyclerView 需要多出一步 LayoutManager 的设置工作
二、布局方面:
RecyclerView 支持 线性布局、网格布局、瀑布流布局 三种,而且同时还能够控制横向还是纵向滚动。
三、API提供方面:
ListView 提供了 setEmptyView ,addFooterView 、 addHeaderView.
RecyclerView 供了 notifyItemChanged 用于更新单个 Item View 的刷新,我们可以省去自己写局部更新的工作。
四、动画效果:
RecyclerView 在做局部刷新的时候有一个渐变的动画效果。继承 RecyclerView.ItemAnimator 类,并实现相应的方法,再调用 RecyclerView的 setItemAnimator(RecyclerView.ItemAnimator animator) 方法设置完即可实现自定义的动画效果。
五、监听 Item 的事件:
ListView 提供了单击、长按、选中某个 Item 的监听设置。
RecyclerView与ListView缓存机制的不同
想改变listview的高度,怎么做?
listview跟recyclerview上拉加载的时候分别应该如何处理?
如何自己实现RecyclerView的侧滑删除?
RecyclerView的ItemTouchHelper的实现原理’
谈谈 RecyclerView 的性能优化
数据处理和视图加载分离
从远端拉取数据肯定是要放在异步的,在我们拉取下来数据之后可能就匆匆把数据丢给了 VH 处理,其实,数据的处理逻辑我们也应该放在异步处理,这样 Adapter 在 notify change 后,ViewHolder 就可以简单无压力地做数据与视图的绑定逻辑,比如:
1 mTextView.setText(Html.fromHtml(data).toString());这里的
Html.fromHtml(data)
方法可能就是比较耗时的,存在多个TextView
的话耗时会更为严重,这样便会引发掉帧、卡顿,而如果把这一步与网络异步线程放在一起,站在用户角度,最多就是网络刷新时间稍长一点。分页拉取远端数据,对拉取下来的远端数据进行缓存,提升二次加载速度;对于新增或者删除数据通过
DiffUtil
来进行局部刷新数据,而不是一味地全局刷新数据。减少过渡绘制
减少布局层级,可以考虑使用自定义 View 来减少层级,或者更合理地设置布局来减少层级,不推荐在 RecyclerView 中使用
ConstraintLayout
,有很多开发者已经反映了使用它效果更差,相关链接有:Is ConstraintLayout that slow?、constraintlayout 1.1.1 not work well in listview。减少 xml 文件 inflate 时间
这里的 xml 文件不仅包括 layout 的 xml,还包括 drawable 的 xml,xml 文件 inflate 出 ItemView 是通过耗时的 IO 操作,尤其当 Item 的复用几率很低的情况下,随着 Type 的增多,这种 inflate 带来的损耗是相当大的,此时我们可以用代码去生成布局,即
new View()
的方式,只要搞清楚 xml 中每个节点的属性对应的 API 即可。减少 View 对象的创建
一个稍微复杂的 Item 会包含大量的 View,而大量的 View 的创建也会消耗大量时间,所以要尽可能简化 ItemView;设计 ItemType 时,对多 ViewType 能够共用的部分尽量设计成自定义 View,减少 View 的构造和嵌套。
升级
RecycleView
版本到 25.1.0 及以上使用 Prefetch 功能,可参考 RecyclerView 数据预取。如果 Item 高度是固定的话,可以使用
RecyclerView.setHasFixedSize(true);
来避免requestLayout
浪费资源;设置
RecyclerView.addOnScrollListener(listener);
来对滑动过程中停止加载的操作。如果不要求动画,可以通过
((SimpleItemAnimator) rv.getItemAnimator()).setSupportsChangeAnimations(false);
把默认动画关闭来提神效率。对
TextView
使用String.toUpperCase
来替代android:textAllCaps="true"
。对
TextView
使用StaticLayout
或者DynamicLayout
的自定义View
来代替它。通过重写
RecyclerView.onViewRecycled(holder)
来回收资源。通过
RecycleView.setItemViewCacheSize(size);
来加大RecyclerView
的缓存,用空间换时间来提高滚动的流畅性。如果多个
RecycledView
的Adapter
是一样的,比如嵌套的RecyclerView
中存在一样的Adapter
,可以通过设置RecyclerView.setRecycledViewPool(pool);
来共用一个RecycledViewPool
。对
ItemView
设置监听器,不要对每个 Item 都调用addXxListener
,应该大家公用一个XxListener
,根据ID
来进行不同的操作,优化了对象的频繁创建带来的资源消耗。通过 getExtraLayoutSpace 来增加 RecyclerView 预留的额外空间(显示范围之外,应该额外缓存的空间),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new LinearLayoutManager(this) {
@Override
protected int getExtraLayoutSpace(RecyclerView.State state) {
return size;
}
};8、如何实现一个推送,消息推送原理?推送到达率的问题?
一:客户端不断的查询服务器,检索新内容,也就是所谓的pull 或者轮询方式。
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维持一个TCP/IP长连接,服务器向客户端push。
https://blog.csdn.net/clh604/article/details/20167263
https://www.jianshu.com/p/45202dcd5688
9、动态权限系列。
动态权限适配方案,权限组的概念
Runtime permission,如何把一个预置的app默认给它权限?不要授权。
10、自定义View系列。
Canvas的底层机制,绘制框架,硬件加速是什么原理,canvas lock的缓冲区是怎么回事?
双指缩放拖动大图
TabLayout中如何让当前标签永远位于屏幕中间
TabLayout如何设置指示器的宽度包裹内容?
自定义View如何考虑机型适配?
- 合理使用warp_content,match_parent。
- 尽可能地使用RelativeLayout。
- 针对不同的机型,使用不同的布局文件放在对应的目录下,android会自动匹配。
- 尽量使用点9图片。
- 使用与密度无关的像素单位dp,sp。
- 引入android的百分比布局。
- 切图的时候切大分辨率的图,应用到布局当中,在小分辨率的手机上也会有很好的显示效果。
自定义控件优化方案
- 为了加速你的view,对于频繁调用的方法,需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代码。先从onDraw开始,需要特别注意不应该在这里做内存分配的事情,因为它会导致GC,从而导致卡顿。在初始化或者动画间隙期间做分配内存的动作。不要在动画正在执行的时候做内存分配的事情。
- 你还需要尽可能的减少onDraw被调用的次数,大多数时候导致onDraw都是因为调用了invalidate().因此请尽量减少调用invaildate()的次数。如果可能的话,尽量调用含有4个参数的invalidate()方法而不是没有参数的invalidate()。没有参数的invalidate会强制重绘整个view。
- 另外一个非常耗时的操作是请求layout。任何时候执行requestLayout(),会使得Android UI系统去遍历整个View的层级来计算出每一个view的大小。如果找到有冲突的值,它会需要重新计算好几次。另外需要尽量保持View的层级是扁平化的,这样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
如果你有一个复杂的UI,你应该考虑写一个自定义的ViewGroup来执行他的layout操作。与内置的view不同,自定义的view可以使得程序仅仅测量这一部分,这避免了遍历整个view的层级结构来计算大小。这个PieChart 例子展示了如何继承ViewGroup作为自定义view的一部分。PieChart 有子views,但是它从来不测量它们。而是根据他自身的layout法则,直接设置它们的大小。11、如何解决git冲突?
12、Jenkins 持续集成。
- Continuous integration(持续集成,简称CI):频繁的将代码集成到主干,防止分支大幅偏离主干,方便快速发现错误
- Continuous delivery(持续交付):频繁地将软件的新版本,交付给质量团队或者用户,以供评审
- Continuous deployment(持续部署):持续交付的下一步,指的是代码通过评审以后,自动部署到生产环境
- 交付后需要进行构建,将源码转换为可以运行的实际代码,常用的构建工具有 Jenkins、Strider
13、Debug跟Release的APK的区别?
14、工作中有没有用过或者写过什么工具?脚本,插件等等;比如:多人协同开发可能对一些相同资源都各自放了一份,有没有方法自动检测这种重复之类的。
15、有什么提高编译速度的方法?
16、Scroller原理。
mScroller.startScroll(); mScroller.computeScrollOffset(); view.computeScroll();
1、在mScroller.startScroll()中为滑动做了一些初始化准备,比如:起始坐标,滑动的距离和方向以及持续时间(有默认值),动画开始时间等。
2、mScroller.computeScrollOffset()方法主要是根据当前已经消逝的时间来计算当前的坐标点。因为在mScroller.startScroll()中设置了动画时间,那么在computeScrollOffset()方法中依据已经消逝的时间就很容易得到当前时刻应该所处的位置并将其保存在变量mCurrX和mCurrY中。除此之外该方法还可判断动画是否已经结束。
17、Hybrid系列。
webwiew了解?怎么实现和javascript的通信?相互双方的通信。@JavascriptInterface在?版本有bug,除了这个还有其他调用android方法的方案吗?
Android中Java和JavaScript交互
webView.addJavaScriptInterface(new Object(){xxx}, "xxx"); 答案:可以使用WebView控件执行JavaScript脚本,并且可以在JavaScript中执行Java代码。要想让WebView控件执行JavaScript,需要调用WebSettings.setJavaScriptEnabled方法,代码如下: WebView webView = (WebView)findViewById(R.id.webview); WebSettings webSettings = webView.getSettings(); //设置WebView支持JavaScript webSettings.setJavaScriptEnabled(true); webView.setWebChromeClient(new WebChromeClient()); JavaScript调用Java方法需要使用WebView.addJavascriptInterface方法设置JavaScript调用的Java方法,代码如下: webView.addJavascriptInterface(new Object() //JavaScript调用的方法 public String process(String value) //处理代码 return result; }, "demo"); //demo是Java对象映射到JavaScript中的对象名 可以使用下面的JavaScript代码调用process方法,代码如下: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function search() //调用searchWord方法 result.innerHTML = "<font color='red'>" + window.demo.process('data') + "</font>";
18、如果在当前线程内使用Handler postdelayed 两个消息,一个延迟5s,一个延迟10s,然后使当前线程sleep 5秒,以上消息的执行时间会如何变化?
扩展:sleep时间<=5 对两个消息无影响,5< sleep时间 <=10 对第一个消息有影响,第一个消息会延迟到sleep后执行,sleep时间>10 对两个时间都有影响,都会延迟到sleep后执行。
19、Android中进程内存的分配,能不能自己分配定额内存?
20、如何实现进程安全写文件?
21、Android长连接,怎么处理心跳机制。
长连接:长连接是建立连接之后, 不主动断开. 双方互相发送数据, 发完了也不主动断开连接, 之后有需要发送的数据就继续通过这个连接发送.
心跳包:其实主要是为了防止NAT超时,客户端隔一段时间就主动发一个数据,探测连接是否断开。
服务器处理心跳包:假如客户端心跳间隔是固定的, 那么服务器在连接闲置超过这个时间还没收到心跳时, 可以认为对方掉线, 关闭连接. 如果客户端心跳会动态改变, 应当设置一个最大值, 超过这个最大值才认为对方掉线.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服务器通过TCP连接主动给客户端发消息出现写超时, 可以直接认为对方掉线.
22、CrashHandler实现原理?
获取app crash的信息保存在本地然后在下一次打开app的时候发送到服务器。
23、SurfaceView和View的最本质的区别?
SurfaceView是在一个新起的单独线程中可以重新绘制画面,而view必须在UI的主线程中更新画面。
在UI的主线程中更新画面可能会引发问题,比如你更新的时间过长,那么你的主UI线程就会被你正在画的函数阻塞。那么将无法响应按键、触屏等消息。当使用SurfaceView由于是在新的线程中更新画面所以不会阻塞你的UI主线程。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事件同步。比如你触屏了一下,你需要在SurfaceView中的thread处理,一般就需要有一个event queue的设计来保存touchevent,这会稍稍复杂一点,因为涉及到线程安全。
SurfaceView、TextureView、SurfaceTexture、GLSurfaceView
- SurfaceView:使用双缓冲机制,有自己的 surface,在一个独立的线程里绘制,Android7.0之前不能平移、缩放
- TextureView:持有 SurfaceTexture,将图像处理为 OpenGL 纹理更新到 HardwareLayer,必须开启硬件加速,Android5.0之前在主线程渲染,之后有独立的渲染线程,可以平移、旋转、缩放
- SurfaceTexture:将图像流转为 OpenGL 外部纹理,不直接显示
- GLSurfaceView:加入 EGL 管理,自带 GL 上下文和 GL 渲染线程
24、Android程序运行时权限与文件系统权限
1、Linux 文件系统权限。不同的用户对文件有不同的读写执行权限。在android系统中,system和应用程序是分开的,system里的数据是不可更改的。
2、Android中有3种权限,进程权限UserID,签名,应用申明权限。每次安装时,系统根据包名为应用分配唯一的userID,不同的userID运行在不同的进程里,进程间的内存是独立的,不可以相互访问,除非通过特定的Binder机制。
Android提供了如下的一种机制,可以使两个apk打破前面讲的这种壁垒。
在AndroidManifest.xml中利用sharedUserId属性给不同的package分配相同的userID,通过这样做,两个package可以被当做同一个程序,系统会分配给两个程序相同的UserID。当然,基于安全考虑,两个package需要有相同的签名,否则没有验证也就没有意义了。
25、曲面屏的适配。
26、对文件描述符怎么理解?
27、怎么控制另外一个进程的View显示(RemoteView)?
28、如何实现右滑finish activity?
29、如何在整个系统层面实现界面的圆角效果。(即所有的APP打开界面都会是圆角)
30、非UI线程可以更新UI吗?
void checkThread() { if (mThread != Thread.currentThread()) { throw new CalledFromWrongThreadException( "Only the original thread that created a view hierarchy can touch its views.");
非UI线程是可以刷新UI的,前提是它要拥有自己的ViewRoot,即更新UI的线程和创建ViewRoot的线程是同一个,或者在执行checkThread()前更新UI。
31、单元测试有没有做过,说说熟悉的单元测试框架?
- 单元测试(Junit4、Mockito、PowerMockito、Robolectric)
- UI测试(Espresso、UI Automator)
- 压力测试(Monkey)
WanAndroid项目和XXX项目中使用用到了单元测试和部分自动化UI测试,其中单元测试使用的是Junit4+Mockito+PowerMockito+Robolectric。下面我分别简单介绍下这些测试框架:
1、Junit4:
使用@Test注解指定一个方法为一个测试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常用注解@BeforeClass->@Before->@Test->@After->@AfterClass以及@Ignore。
Junit4的主要测试方法就是断言,即assertEquals()方法。然后,你可以通过实现TestRule接口的方式重写apply()方法去自定义Junit Rule,这样就可以在执行测试方法的前后做一些通用的初始化或释放资源等工作,接着在想要的测试类中使用@Rule注解声明使用JsonChaoRule即可。(注意被@Rule注解的变量必须是final的。最后,我们直接运行对应的单元测试方法或类,如果你想要一键运行项目中所有的单元测试类,直接点击运行Gradle Projects下的app/Tasks/verification/test即可,它会在module下的build/reports/tests/下生成对应的index.html报告。
Junit4它的优点是速度快,支持代码覆盖率如jacoco等代码质量的检测工具。缺点就是无法单独对Android UI,一些类进行操作,与原生Java有一些差异。
2、Mockito:
可以使用mock()方法模拟各种各样的对象,以替代真正的对象做出希望的响应。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验证方法调用的方式如Mockit.when(调用方法).thenReturn(验证的返回值)、verfiy(模拟对象).验证方法等等。
这里有一点要补充下:简单的测试会使整体的代码更简洁,更可读、更可维护。如果你不能把测试写的很简单,那么请在测试时重构你的代码。
最后,对于Mockito来说,它的优点是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验证”模仿对象”的互动或验证发生的某些行为。而它的缺点就是不支持mock匿名类、final类、static方法private方法。
3、PowerMockito:
因此,为了解决Mockito的缺陷,PoweMockito出现了,它扩展了Mockito,支持mock匿名类、final类、static方法、private方法。只要使用它提供的api如PowerMockito.mockStatic()去mock含静态方法或字段的类,PowerMockito.suppress(PowerMockito.method(类.class, 方法名)即可。
4、Robolectric
前面3种我们说的都是Java相关的单元测试方法,如果想在Java单元测试里面进行Android单元测试,还得使用Robolectric,它提供了一套能运行在JVM的Android代码。它提供了一系列类似ShadowToast.getLatestToast()、ShadowApplication.getInstance()这种方式来获取Android平台对应的对象。可以看到它的优点就是支持大部分Android平台依赖类的底层引用与模拟。缺点就是在异步测试的情况下有些问题,这是可以结合Mockito来将异步转为同步即可解决。
最后,自动化UI测试项目中我使用的是Expresso,它提供了一系列类似onView().check().perform()的方式来实现点击、滑动、检测页面显示等自动化的UI测试效果,这里在我的WanAndroid项目下的BasePageTest基类里面封装了一系列通用的方法,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32、如何绕过9.0限制?
如何限制?
- 1、阻止java反射和JNI。
- 2、当获取方法或Field时进行检测。
- 3、怎么检测?
区分出是系统调用还是开发者调用:
根据堆栈,回溯Class,查看ClassLoader是否是BootStrapClassLoader。
区分后,再区分是否是hidden api:
Method,Field都有access_flag,有一些备用字段,hidden信息存储其中。
如何绕过?
利用一个fakelib,例如写一个android.app.ActivityThread#currentActivityThread空实现,直接调用;
2、伪装系统调用:
jni修改一个class的classloder为BootStrapClassLoader,麻烦。
利用系统方法去反射:
利用原反射,即:getDeclaredMethod这个方法是系统的方法,通过getDeclaredmethod反射去执行hidden api。
3、修改Method,Field中存储hidden信息的字段:
利用jni去修改。
33、JetPack
- LiveData 感知声明周期原理:像 Glide 一样给界面添加了无视图的 Fragment
- ViewModel 界面旋转短暂销毁重建时保存数据原理:
- ViewModel 保存在 ViewModelStore 中
- 当 Activity 配置变更销毁时,系统会调用 onRetainNonConfigurationInstance 保存 NonConfigurationInstances,而 ViewModel 就保存在 NonConfigurationInstances 中
- 重建时 onCreate 方法通过 getLastNonConfigurationInstance 方法获取到 NonConfigurationInstances,从而获取到 ViewModelStore
- JetPack 与 MVVM:
- 先了解下 MVP:Model:处理数据;View:控制视图;Presenter:分离 Activity 和 Model
- 再看 MVVM:Model:处理获取保存数据;View:控制视图;ViewModel:数据容器
- 使用 Jetpack 组件架构的 LiveData、ViewModel 可以便捷的实现 MVVM
发布时间:2021-01-27, 16:01:47
最后更新:2023-11-06, 22:59:18
原始链接:http://example.com/2021/01/27/android-interview/ 版权声明: "署名-非商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