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原來是秦末漢初建初建於嶺南的一個地方政權。根據史書的記載,其開國主趙佗本為秦朝南海郡所轄的龍川縣縣令;秦末天下大亂,佗乃「絶道聚兵自守」,並併滅桂林、象,自立為「南越武王」。南越國始終保持其獨立王國的地位,與閩浙的東越、黔滇的西南夷諸國相倚而成為中國的南疆強蕃。直到西元前一一年才被漢武帝派兵討滅。傳國共五世九十三年。
這次展覽的南越國文物,係廣州象崗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這個墓據信為南越國的第二代君主趙昧之葬地,趙昧即史籍上所載的「趙胡」,他是趙佗的孫子,在位有十餘年,僭號稱「文帝」。南越國在他死後,國勢才開始衰弱。由於傳統的中書記述「中外關係」多著眼於政治層面的互動關係,於地方政權尤刻意從中原王朝的本位史觀立論,以致我們現代學者很難根據古典文獻客觀的重建地方文化全貌,此對我們現代人的知識追求多少有些遺憾。不過,還好由於近年來大量考古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逐漸彌補了我們這個缺憾。南越王墓的發掘和研究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透過南越王墓的發掘和研究,我們知道存在於西元前二世紀的南越國至少呈現著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這是一個產業十分發達的農業國家。第二、這是一個有本土性格的文明國家。第三、這是一個有關於色彩的進取王國。像南越王墓這樣豐富且精彩的文物資源不啻為我們提供了最具體最生動的古代生活資料。這不僅是兩岸炎黃子孫共有的遺產,也是世界人類可以共享的文化資源,值得我們珍視。
本書計收錄中國南越王墓研究學者家麥英豪、林齊華、邢義田、蕭元達等人論文值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