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央广网合肥1月19日消息(记者周然 鲍玉婵 通讯员尹冰)新年伊始,随着全国各大城市陆续进入“两会时间”,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布了2022年“成绩单”。

在各地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的背景下,城市之间的你追我赶频繁登上话题榜。作为安徽唯一一座万亿城市的合肥,2022年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回顾合肥的2022年,“稳”字贯穿始终。

去年4月,合肥市政府牵头成立“稳发展”专班,确保疫情防控条件下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去年12月,合肥召开了一次特别的新闻发布会,“经济要稳住”的会议名称让人印象深刻。

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行稳是致远的前提。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考验,“稳”字背后,有深刻意义和战略考量。

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预计经济增速3.6%,经济总量突破1.2万亿,多个指标居万亿城市前列,多项成果创历史最好成绩。

回顾过去一年,展望2023年,合肥这份答卷“稳”了吗?

“后万亿时代”的你追我赶

1月13日下午,安徽“两会”期间,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来到合肥市代表团。

郑栅洁对合肥过去一年的“成绩单”表示肯定,“合肥‘首个’不少、亮点很多,在全国的影响力更大,对全省的带动力更强,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多,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更足,多项工作创历史最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郑栅洁强调,合肥要在5个方面走在前列,“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合肥为何一直被寄予厚望?合肥为何一定要“稳中求进”?

在安徽强省会的战略下,合肥之于安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天鹅湖文化商务区夜景(央广网发 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1年,合肥新晋“万亿俱乐部”的第二年,经济总量为11412亿,在安徽省经济首位度达到26.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9.2%,当年安徽GDP也首破4万亿。

拉高标杆,找准差距,方知奋进。

随着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完成了从长三角“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身份转变。对标长三角,合肥经济总量偏小是不争的事实。合肥当年就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标杆,梳理明确8个方面96项追赶指标,并制定实施方案。

合肥的紧迫感还来自“万亿城市”的新标签。2021年,在全国24个万亿城市的“经济赛马”中,合肥的经济总量以不到20亿元的微弱差距落后济南,排名第19位。

更高层次的竞争更加激烈。岁末年初,济南、合肥又双双宣布GDP首次突破1.2万亿元,2022年最新的“万亿城市”排行榜上,座次未定。

标兵在前,追兵已近。在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常州、烟台披露了各自在2022年的经济数据,且都定下了要在2023年突破万亿级的目标。除此之外,后续的唐山、徐州、温州等城市,都在全力加速冲刺“万亿”的标志线。

2022年“每个人都不容易”,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考验”,2022年2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合肥亦是如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2022年12月28日合肥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结束时的讲话中感慨,“大家数着日子干、盯着难题攻、怀着激情闯,硬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拼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疫情反复冲击中爬坡过坎,这是“稳”;在万亿城市群的竞争格局下高举改革与创新旗帜,这是“进”。

在“稳”与“进”的无缝切换中,合肥不断调整节奏保持定力,以非常之举,克非常之难,从同心抗疫到共克时艰,从主动求变到变中求胜,在多重目标中统筹兼顾,在多种挑战中难中求成。

压力与韧性并存

爬坡过坎,压力和韧性并存。

2022年,合肥经济增速在多重压力下预计增速3.6%,经济总量突破1.2万亿。这既是“难”的反映,也呈现出合肥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回升向好”的趋势。

其中,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实现负转正,进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左右。

与此同时,合肥市属国有资产首次突破万亿;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0万户、新增近30万户。单位GDP能耗效益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合肥港综合码头货运繁忙 (央广网发 童新传 摄)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合肥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

面对百年大变局的复杂世情、全球大流行的世纪疫情、五十年不遇的高温旱情的“三情大考”,合肥沉着应对、走出了独树一帜的“合肥舞步”,创造出“两个奇迹”。

“奇迹之一”是始终未曾封城,疫情防控平稳有序;“奇迹之二”则是经济社会发展步履不乱,高质量发展成色有增无减。

143次高效会商“兵棋推演”,58次通告提示提醒,200余条举措精准施策,创新构建“五检”预警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合肥以快制快迅速扑灭多起突发疫情,实现由防到治的平稳转换。

2022年10月,在疫情防控“歼灭战”的紧要关头,合肥顶住压力科学部署,如期举行规模7万人的教师资格证考试。

“这是事关参加考试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大事,不能耽误他们将来找工作。”虞爱华在市防疫指挥部现场动情地说道。

“来的都是客人、返的都是家人”、“你们不要着急,我们来安排”、“为货运司机发放‘温暖抗疫包’”……――合肥的温暖防疫、科学防疫之名在全国鹊起。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柔性显示屏应用于对折屏(央广网发 刘兵生 摄)

与此同时,在过去一年,合肥的“五大名城”建设始终保持协同推进的态势。

“科创名城”建设赢得新优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在建和获批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产业名城”建设实现新突破。排名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十一位;战新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4%。

“生态名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山水工程”绩效考评全国第一;荣膺“国际湿地城市”。

“活力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政府母基金,科创、产业基金总规模超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幸福之城”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大建设投资首超千亿,入选“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一座城市的沉稳自信,是在艰难险阻之中披荆斩棘之后的心态达观、步履矫健,更是在长途快跑之后的节奏调整和蓄势待发,这是一个经济体日趋成熟的标志。

合肥式增长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

越是困难时刻,越能看清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以“有为”带动“有效”,“合肥模式”下的政府和市场依然在孜孜不倦的协同打造千亿强链。

2022年4月份,由合肥市政府牵头成立“稳发展”(后改为“抓经济发展”)专班,分层分级对接帮扶166家10亿级以上企业,累计协调供应链企业复产200余户,帮助解决各类问题375项,有力保障了全市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量子科技(央广网发 蒋迅 摄)

去年,合肥正在空天信息、虚拟现实、氢能等新兴产业加速布局,重点产业链扩容至16条,重点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光伏、新能源汽车产值首次突破千亿,集成电路产量增长35%。

在关键项目上,合肥市各产业链“链长”全力出击。

2022年9月18日至24日,合肥市投促局联合新站高新区、市新型显示产业链专班组成合肥市经贸代表团,赴韩国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招商考察期间,代表团先后拜访、对接了13家企业和韩国显示行业协会,洽谈推进1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签署的6个项目为显示及半导体产业上游关键材料和装备核心配套,部分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完备合肥市显示及半导体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形成配套优势、集群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塑造产业新优势。

全力拼经济,合肥拼尽全力。

时值年尾,防疫政策放宽之后,合肥市经贸团率先包机出访日本、韩国,带领外贸企业抢订单、谈合作,意向贸易合作金额超10亿元。

在访客户、签订单的同时,合肥分团还进行出海“推广”,打响“合肥名片”。信心比黄金还要珍贵。活动、展会等“烟火气”的归来,将提振企业家、创业者们的信心和决心。

新年前夕,又有31个项目在合肥市蜀山区进行了集中开工、签约,总投资211.6亿元,涉及新能源、数字经济等行业领域,项目亩均投资超千万元。

有当务之急,也有长远布局。比如在合肥产业“金字塔”的底部,就“盘踞”着灿若繁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合肥在2022年新增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4家、居省会城市第六,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8200家、增长近七成。

中国声谷(央广网发 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设科技型市场主体的增长,也从侧面说明,每个时代,总有擅于抓住机遇的企业家和创业者。那些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也在坚定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别小看这些“甘为基座”的“轻量级”“蝇量级”选手。它们中有大量各个细分行业和领域的“小巨人”、头部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的佼佼者。

去年,合肥平均每天诞生5家高企,全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家、总量实现两年翻番;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8家、总量实现一年翻番;新增上市(过会)企业14家、科创板6家,总量分别居全国第十三位、第六位。

一个由世界500强“巨无霸”、批量的“中量级”企业、海量的小微企业构建的市场生态群落,支撑并充实着合肥经济肌体,为这座城市的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而这也是合肥经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能够穿透经济周期、承压前行,呈现总体稳定、回升向好的运行态势的内核。

用改革和创新破局

2022年12月,合肥市在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上提出:合肥要努力“在全国全省总体回升中升得更快、在全国全省整体好转中转得更好”。

这也意味着,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合肥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GDP突破万亿之后,合肥已经迈入在长三角争先进位、在万亿城市群中崭露头角的新时代。面对新的竞争格局,合肥需要重新校准坐标。

对此,合肥有着清醒的认识。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将合肥的新坐标归纳为“四者”,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开拓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贡献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行者,辐射带动全省、担当省会责任的带动者。

2022年10月30日,江淮蔚来生产基地航拍(央广网发 许晖 摄)

去年前十个月,合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长三角八个万亿城市中排名稳定、位次靠前。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居首位。

经过继续深入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现代工业体系的构建,合肥经济将开始跨越单纯以增长速度换取总量的发展时期,由高端制造业带来的城市经济韧性,将赋予合肥持久稳健发展的深层内在动力。

在最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合肥提出“更大气魄深化改革开放”。

在改革的问题上,合肥的进取之心表露无疑。“最终有用的还是要靠改革的办法,用改革来破题。”虞爱华说:“合肥要坚持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继续强化原创性改革、集成性改革、迭代性改革,允许改革有失误,但决不允许不改革。”

合肥正在改革系统集成,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改革经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速产业、创业引导基金市场化转型。

这座城市的创新创造不会停步。创新已经成为合肥干部最可贵品质。近三年来,全市改革创新举措有130多项,部分创新举措被中央改革办推广。

招投标评定分离、规划技术导则正负面清单,是规则创新。卫岗片区更新“肥瘦搭配”,产业链供需对接,是模式创新。人才政策一口出,升级扩容12345热线,是集成创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市场拓展指导处、楼宇经济处,是打法创新。低效工业用地收储变收回,弹性容积率,科研用地从商业用地中剥离出让,是迭代创新。这些源源不断的创新,正是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创新指数报告中,合肥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较上年提升18位。在“202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合肥又前进4位,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

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央广网发 王世保 摄)

当2022年刚刚在时钟上走完最后一个刻度,合肥已经明确了自己2023年的新目标。

2023年,合肥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调整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3.6%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

今年1月9日,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就率队赴深圳拜访华为、比亚迪、汇川技术等行业头部企业,推进有关合作事项。华为终端与江汽集团最终商定,将在肥共同开发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平台技术。

不争日月,只争朝夕,稳中求进的合肥再次出发,只为这座城市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