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黑暗史「人柱」「人身御供」「打生樁」「塞豆窿」是什麼意思?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blogger
IG
收聽聲音版本p
odcast
看影片請點這裡
人類在走向文明前,可以說是地球上最恐怖的生物。殺死同類祭祀,相信只有人類幹的出來。
「人柱」一詞我想經常看日本漫畫的朋友應該不會陌生,譬如「火影忍者」中主角就是人柱
力,
指的是體內封印着尾獸,並且可以運用尾獸力量和實現尾獸化的人。「鬼滅之刃」用「九柱」來形容頂級戰力的人,那麼在日本「人住」到底是什麼呢?
日本古代有活人供奉神靈的習俗,日本稱為「人身御供」。日本古代用小孩或者少女投入水中,祈求風調雨順。
「人柱」,是日本「人身御供」的一種,為了供奉神靈、實現祈禱,將人活生生地埋入土裏或沉在水裏。
日本古代,在進行大規模建築物(橋,堤防,城,港灣設施等等)時,往往用所謂神定的活人埋入建築之中,以求建築物得到神靈的庇護,更加牢固。這聽起來怎麼有些熟悉,嗯,這不是「進擊的巨人」裡面用超大巨人製作城牆的橋段嗎?
今天,在日本還有一座著名的人柱橋:福島橋。注意看橋墩上,砌有幾具棺材。
福島橋的人柱傳說是這樣的:十七世紀的寬永年間(江戶初期),連接福島和沖洲等地的福島橋是主要橋樑,但是每次發洪水時,橋就會崩塌。
後來,主事者決定用人柱,工程之際,由主持神事的人定下時辰:夜晚亥時路過這裏的人將成為人柱。最後,六個不幸的行人犧牲者被強行抬進棺材,砌進橋墩,果然橋樑再也不塌了。
直到今天,這座橋的棺材還陰森的存在着,成為當地一景。在日本,不止這一座橋,很多建築物附近都有人柱的紀念碑和遺物。
這大概是日本最早的人柱遺物,鎌倉時期越後國猿供養寺村(今新潟県上越市)的人柱慰靈屋。
如果你去東京二重橋參觀皇居,肯定會看到遠處蔚為壯觀的江戶城伏見櫓,同樣有人柱存在。
1923
年關東大地震時倒塌,工人在修建時發現了
16
具人骨。
除了橋樑,日本的很多隧道也有人柱的恐怖傳說,甚至,發生在近代。就是
1914
年(大正
3
年)開通的北海道常紋隧道。
1968
年大地震中牆面受損,
1970
年改修工事時,工人發現了恐怖的一幕:大量站立姿勢的人骨從牆上被發現,出入口附近還有大量的人骨!日本學者推測,這些死者都是當時的建築隧道工人,工程完工後被強行處死當作人柱。據說處死的方式,是將人柱綁在木樁上活活燒死,再將灰灑在土裏。
這恐怕是淪為剷除異己的最好方法,當然這不是只有日本存在,在香港叫做「打生樁」,相傳這個方法是由
魯班
首度提出的,當人們在一處地方動土時,便會破壞該處
風水
,且會觸怒該處的冤魂,以致在建造期間時常發生意外,因此便出現了「打生樁」,把活人生葬在工地上用作鎮邪,以減少出現的意外。現時考古發現最早的打生樁見於
河南
鄭州
東趙
二里頭文化
的古城遺址,當中有三座堆疊起來的古城,中間一層的地基發現用作奠基的
嬰兒
遺骸。可見打生樁習俗遠早於魯班所處的
春秋時代
。
在中國古時,相傳在建橋前,先要活捉一對童男童女,把男童活埋在橋頭的橋墩內,而女童則生葬在橋尾的橋墩中,當橋建成後,他們就會成為了該橋的守護神。
韓國也不例外,
朝鮮半島
的
高麗時代
忠惠王
在位期間,首都
開城
曾有傳聞指忠惠王欲取民間小兒數十名埋在新宮殿的地基之下,一時間開城人心惶惶,抱兒逃竄,治安混亂
香港資深傳媒人
韋基舜
表示,
廣州
海珠橋
當年動工時亦出現打生樁的傳說。隨着時代的進步,建築界也改用活雞,或以雞血灑在建築地盤四角取代來進行儀式。
日本建於
16
世紀的
丸岡城
主城中央支柱據說埋了一名叫阿靜的獨眼貧女,城池附近立有慰靈碑。臺灣臺北市
大湖公園
在清朝時為建設土堤,據說曾活埋一名老乞丐作為人祭,並建立
老公祠
慰靈。
香港
一些
二戰
前的建築,也流傳著「打生樁」的傳說,在
1930
到
1940
年代,家長會以「打生樁」一詞來恫嚇不聽話的兒童。
2006
年初於
香港
何文田
公主道一個水務署水管工程地盤,發現的大量兒童骸骨,有傳就是昔日的「生樁」。
類似的習俗還有
塞豆窿
。塞豆窿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儀式,傳說古時在洪水為患的地方,防洪的堤壩經常氾濫,便會把一些小孩放進堤壩內的排水口(豆窿)內,他們相信以這個方法便能退洪。現今
粵語
「塞豆窿」一詞借指小朋友,正是出於此典故。
在燒製
青銅器
或
瓷器
亦有類似的傳說,很多地方將犧牲者稱作「投爐神」、「爐神姑」等。
韓國
慶州
的
媽媽鐘
據說以此法鑄成。其科學根據在於人骨中的鈣質。
在
緬甸
古代興建大型建築物時,會以生人
活埋
在
地基
之下,作為守護神,這種風俗緬人稱為「苗賽」(
Myosade
)。
這算是人類的黑暗史了,保護兒童並不是人類的天性尤其不是自己的後代下手就更加無所忌憚,現在兒童以及人權受到的保護來之不易。希望歷史不要走回頭路,好好珍惜「普世價值」給人類文明所作的貢獻吧。
JoJo TV 瞄芝士:
YouTube
spotify
podcast
blogger
IG
收聽聲音版本p
odcast
看影片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