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坏坏的煎饼果子  ·  威海市博物馆·  1 周前    · 
爱笑的紫菜汤  ·  上海博物馆·  6 天前    · 
帅呆的墨镜  ·  威海市博物馆·  3 天前    · 
追风的核桃  ·  § ...·  4 周前    · 
正直的香瓜  ·  智能制造工程·  2 月前    · 
魁梧的筷子  ·  UUID类randomUUID()方法-CS ...·  1 年前    · 

雍和宮 塔爾寺

塔爾寺,藏語稱「袞本賢巴郎」,意為「十萬佛身慈氏洲」。座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南面的蓮花山中,距離省會西寧市僅26公里,是國務院1961年第一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爾寺所在地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誕生的地方。為了紀念他,在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倡議下興建該寺,逐漸成為藏族、蒙古族、土族等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四世、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達賴喇嘛和六世、九世、十世班禪活佛駐錫過該寺。塔爾寺最最盛時期活佛多達70餘位,有僧侶3600人,諸多高僧活佛曾被清朝政府封為駐京呼圖克圖和就任北京雍和宮及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因此塔爾寺以其盛大規模和影響成為格魯派(也稱黃教)六大寺院之一。

塔爾寺共有四大札倉(即僧院),其中參尼札倉(顯宗學院)中喇嘛最多,要逐級學習「因名」、「般若」、「中觀」、「俱舍」、「戒律學」這五部佛學大論,共設十五個年級,每級需一年時間學完,學僧通常按規定時間前往各自所拜經師處聽講,並經常舉行同級的喇嘛講辯所學經論的活動,不論講辯哪部經點都要依據因明學格式(即邏輯推導法)相互辯駁。若把五部大論全部學完,就可獲得「噶仁巴」稱號,這時就具備考試佛學博士「格西」稱號的資格了。居巴札倉(密宗學院)的學僧有二種,一種為完成顯宗學業後再研習密宗教義的喇嘛;另一種為從小入密宗院修習作法儀軌和熟讀密咒經典的喇嘛,不參加密宗學位考試,學成後充當咒師。曼巴札倉(醫明學院)的學僧專門學習藏醫理論和製藥技術。教材主要是吐蕃時期名醫寫妥。元丹貢布所著「四部醫典」及後人的註釋,成績優異者授給「曼仁巴」(醫學學士)的稱號。丁科爾札倉(時輪學院)的學僧人要研習天文、曆算等,也用農曆(時曆)的五行、天干、地支、七曜、九宮、二十八宿等配合推算,能熟記「時輪本續」且考試優秀者,授予「孜仁巴」(曆算師)稱號。

塔爾寺的組織機構依照格魯派拉薩三大寺的形式而設置,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僧人經堂會議,由總法台主持,但絕大多數問題事先由法臺、襄佐(管家)、協敖(總督察員)等組成的噶爾克會議(相當於僧人經堂常務委員會議)處理。協敖負責維持全寺紀律,督導全寺喇嘛生活和學習,其屬下為四名身體魁梧的鐵棒喇嘛,以扛著粗大的四楞鐵棒為標誌。另外還設一名負責在大經堂領頭誦經、熟悉各項經點唸誦儀式和聲音洪亮的總誦經師,稱為「翁則」。各扎倉也都有自己行政、宗教組織,總負責人為堪布,一般全寺的總法台必須先任扎倉的堪布方有資格充任。塔爾寺的參尼扎倉的堪布是由總法台兼任的,參尼扎倉的經堂是全寺的大經堂。

塔爾寺佔地面積達600多畝,保存完好的殿堂有大金瓦殿、宗喀巴紀念塔、彌勒佛殿、喜金剛佛殿、護法神殿(俗稱小金瓦寺)、長壽佛殿(俗稱小花寺)、大經堂、九間殿等12座,活佛公署18處保存較好,最著名的為大法台公署(亦稱班禪故居)。建築風格融藏、漢、回族地方特色為一體,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中應用漢、回傳統建築手法最多的寺院。其中大金瓦殿採用漢式宮殿建築形式,鎏金銅瓦的三層歇山式屋頂,口和殿脊裝飾有鎏金雲頭、蓮瓣、寶塔和火焰掌,四角安裝金制瑞獸和銅鈴等飾品,殿內有高約11米的宗喀巴紀念銀塔,塔內佛甕供奉宗喀巴大師鎏金塑像,蓮花祭壇上點有長年不滅的酥油燈,殿內掛有清朝乾隆皇帝書寫的「梵教法幢」匾額。大經堂面積達1981平方米,共168根柱子(其中60根砌在四壁牆內)。每根柱子都雕有精美圖案,外裹彩毯,殿內設有數量眾多的沾墊可供幾千名喇嘛誦經打坐之用。上千尊小巧精緻的鎏金銅佛像置於大經堂四壁神之中,稱之為「千佛」。九間殿是九間歇山式建築,內供奉有宗喀巴、五方如來、文殊、觀音、金剛手、財源仙女、妙音仙女等塑像,造型優美。小金瓦殿是塔爾寺護法神殿,在藏式平頂建築上增建一漢式歇山式小亭,四角飛翹,雄偉壯觀。殿內有匹相傳為九世班禪騎乘過的馬的標本。院內牆壁上繪滿精美壁畫,其二層樓閣上有野牛、野羊、狗熊等標本,製作十分逼真,為其它藏傳佛教寺院所罕見。印經院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築,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存放有3萬餘塊各種經書的木刻印版和少量佛畫刻版。印經全部過程均用傳統手工操作技法,一般用墨印刷,一些名家經典也有用硃砂甚至金、銀、瑪瑙等各種寶石研成粉末後在烏金紙上手工書寫的。大廚房內有5口口徑2米左右的大銅鍋,是在觀經法會時給大經堂誦經喇嘛燒茶、做飯用的。另外塔爾寺內有多達數十座的寶塔,寺前並列的八座紀念佛祖一生八件大事的如來八塔最為引人注目。讓人讚嘆不已的是具有甘、青地區獨特風格的塔爾寺三絕藝術酥油花、壁畫、堆繡。酥油花以純淨酥油(從牛奶、羊奶反覆攪拌中提出的油脂)為原料,糅以各色礦物染料,塑成各種精美絕倫的佛像、人物、花卉等,也可組成各種題材的大型油塑故事展,如「釋迦牟尼本生傳」和「文成公主進藏」等。塔爾寺每年正月十五登節會上,藝人們都將展出精心製作了數月之久的油塑作品,數以萬計的香客遊人紛紛趕來爭睹這一藝術極品。塔爾寺壁畫內容豐富、筆法細膩精緻,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壁畫的中心。其中以「辯經圖」、「六道輪迴圖」和「時輪金剛壁畫」等為代表,以黃、紅、藍為主色,用對比手法來突出主題。堆繡畫是塔爾寺藝人們創造的藏族藝術品種之一。它用各色綢緞剪成所需形狀,如佛像、人物、鳥獸等,內墊羊毛、棉花等使其鼓起,然後拼繡於布幔之上,有很強的立體感,宛若浮雕,其內容題材多為佛經故事,以「十六尊者顯神通像」和繡於長達30多米長的布幔上的「十六尊者像」最為出色。

塔爾寺每年的佛事活動,更有吸引力。每逢法會,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朝拜瞻禮。正月祈願大法會早在明代即仿拉薩體例舉行,正月初八到十五日為期八天,大經堂和各殿堂獻供點燈,除列法器,各札倉每日登殿誦經,祈請三次,同時舉行考試辯經活動。十四日上午在九間殿前大院舉行的跳法王舞、十五日上午的「浴佛」活動和晚上的酥油花燈展將法會推向高潮。四月法會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出家、涅槃的大法會,屆時在寺北蓮花山上舉行瞻佛儀式(俗稱曬大佛),將長十於丈、寬六、七丈的巨佛五彩錦緞堆繡像展出一尊,其珍藏的四尊大佛像分別為佛祖釋迦牟尼佛、獅子吼佛像、未來佛彌勒像和宗喀巴大師像。六月法會,是紀念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的法會,仍在蓮花山瞻仰大佛,並舉行「轉金佛」活動來祈禱彌勒佛「出世」。僧眾簇擁內供彌勒佛的採轎,僧人手舉幡幢,吹號誦經,隨彩轎繞轉寺院一周,途中還要以淨水沐浴金佛,信徒們紛紛獻上哈達。九月法會是紀念佛祖降回人間弘揚佛法的法會,除在大經堂集體誦經祈禱外,開放所有佛殿及珍藏文物的庫房,供僧俗瞻仰。燃燈五供節及陰曆十月二十五日在宗喀巴大師圓寂和誕辰(為同一天)日起連點5夜酥油燈,萬盞燈火象徵佛光普照,屆時寺院牆壁粉刷一新,僧人晚上站在房頂高聲朗誦對宗喀巴的讚頌和祈禱文。年終祈禱法會旨在辭舊歲迎新年。

為保護塔爾寺,1990年國務院撥巨資對塔爾寺古建築進行全面維修,經過5年多的施工搶修,於1996年8月22日通過了國家和文物專家的驗收,舉行隆重的開光慶典。這次維修工程是塔爾寺建寺700多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整個工程共耗資4300萬元人民幣,其中國家投資3700萬元,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資300萬元港幣。古建築維修主要包括班禪行宮、小金瓦殿、大經堂、彌勒佛殿、宗喀巴殿等建築的搶修加固,加上道路、供電、消防等方面的環境綜合改造、完善工作,使得塔爾寺所有古蹟都得到很好的保護。

今天的塔爾寺又以嶄新的面容迎接著各方信徒和中外遊客。

塔爾寺這座被譽為「第二藍毗尼園」的佛教名剎,位於雪域高原東部湟水之濱的宗喀蓮花山中,是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的誕生聖地,也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叢林之一。四周由八座平緩形似八瓣蓮花的山峰環抱,依此得蓮花山。夏秋山色青翠,現「優波羅〈青蓮〉花狀」。冬春山峰白雪皚皚,現「旁陀利〈白蓮〉花狀」。地如八瓣蓮形妙,天空形似八輻輪,這是法輪常轉,妙諦永存的吉祥象徵。宗師誕生的十善地方〈今大金瓦殿處〉,因剪臍帶時殷紅甘露滴入土中,後長出一株白栴檀樹〈菩提樹〉,枝繁葉茂,葉上顯現獅子吼佛像及文無殊七字心咒,此兆是大師慈雲加被之果,樹根如身之四肢展開,成為格魯派的緣起。藏曆土羊年〈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大師之母按兒子的囑託以菩提樹和獅子吼佛像作為塔心胎藏建成一座蓮聚寶塔,為塔爾寺最珍貴的早期建築物。金猴年〈公元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高僧仁欽宗哲堅贊在蓮花山之南的貢巴隆哇修建一座禪堂供僧伽誦修行,又於火牛年〈公元1577年,明萬曆五年〉,在蓮聚打塔之旁興建一座三寶俱全的明製彌勒佛殿,有塔有寺,始有塔爾寺之稱。四百多年來,經不斷增建、重建、擴建,維修形成一座占地六百餘畝,殿宇巍峨,亭樓峙聳,佛塔林立,僧舍櫛比,佈局自由,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結構謹慎,色彩華麗的古剎建築群。彌勒佛殿、釋迦佛殿、文殊菩薩殿〈九間殿〉、依怙殿〈貢康〉、達賴遍知殿、祈壽殿〈花寺〉等為明清時代漢式建築;大經殿,大拉〈達賴、班禪行宮〉密宗、醫明、時輪三座學院等為雙層平頂藏式結構,門頂各增設一座小巧玲瓏的歇山頂式門亭;大金瓦殿是一座具有藏漢合璧建築特點的三層重檐金頂建築;小金瓦殿和新建山門系藏式院�,歇山式金頂和碧琉璃瓦門樓相結合佈局。整個建築以藏式為主,藏漢藝術風格相融合是塔爾寺建築的主要特色。善逝八寶塔,紅牆碧瓦、金頂綠樹、經輪幡幢、剎式寶瓶,法輪金鹿繪成一幅神聖、莊嚴的佛寺景觀。

塔爾寺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它不僅以瑰麗壯觀的建築藝術聞名於世,而且是藏族文化藝術薈萃的寶庫。琳琅滿目的雕刻藝術和各種造型精美的佛像、法物聖器、或鎏金飾珠、或渾樸無華,不少是稀世珍寶。皇帝御賜和名人敬獻的匾額亦是重要文物,浩瀚的藏文古籍藏書是研究藏學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的酥油花、壁畫、堆�更是藏族藝苑中的奇葩。古往今來,塔爾寺成為國內外信民、信徒、專家學者和遊客朝禮、考察研究和遊覽的佛教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