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
- 9787544707909 [1]
- 类 别
- 诗集
- 原作品
- 万葉集
- 平假名
- まんようしゅう
- 罗马字
- Mannyoushuu
内容简介
诗集的作者一半以上是
无名氏
且十分广泛,既有天皇、皇妃、皇子,也有浪人、乞丐、妓女,几乎囊括当时日本各阶层人物。署名和不署名的作者达几百人之多,署名作者有500多人。署名作者多为地位显赫的社会名流和专业诗人。有
代表性
的诗人可举出
天智天皇
、
天武天皇
、
额田王
、
柿本人麻吕
、高市黑人、
山上忆良
、大伴旅人、高桥虫麻吕、
山部赤人
、
大伴家持
等人。
八世纪的下半期,出现了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全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长歌及短歌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八世纪初叶,即“奈良时期”(710-784)。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
古事记
》与《万叶集》。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这两部著作都是借助汉字写成的。前者汉字既用于表义,又用于表音;后者汉字主要用做
表音符号
。
按内容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涉及面广,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等都在表现之列;相闻大多是恋人、朋友、亲人之间感情上相互闻问的诗歌;挽歌主要指葬礼上哀悼死者的诗歌,也有临终遗作和后人缅怀之作。此外,诗集还广收了口头流传的民谣《东歌》和《
防人歌
》。前者是流传在日本东部的民歌,后者为戍边兵士的诗歌。两者均表现纯情、质朴的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集还选入两首《乞食者歌》,倾诉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和奴隶的心声。从形式上看,诗集主要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3种。其中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另有
连歌
、佛足石歌各1首及
汉诗
2首,
汉文
22篇。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
金伟
、吴彦译的《万叶集》全本。最早的汉译是
钱稻孙
在1940年代开始做的选译,1957年在日本问世,曾在日本和中国多次再版。1984年问世的杨烈译本是史上第1个汉语
全译本
。
[3]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日本其实相当于《
诗经
》在中国的地位。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
成书
年代和编者,历来众说纷纭,但多数为
奈良
时期(公元710~794)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
大伴家持
(公元717~785)完成。其后又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万叶集》的编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编次,有的卷按内容分为杂歌、挽歌、相闻歌(广义指赠答歌,狭义指恋歌)三大类,有的卷还设譬喻歌防人歌(戍边兵士歌)等目。
内容
除少量传说的作者(其中有的可上溯三、四百年)外,著名歌人的活动,大多集中于七世纪初至八世纪中叶这段时期。这百余年间又可细分为三个时期,前期的作者大多为天皇一族,如
舒明天皇
、中皇命、
天智天皇
、
额田王
等人。这个时期正是日本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整备与壮大的时期,这些人的歌风,以格调醇朴率真见长。作歌的背景往往与当时历史的动乱有关。
中期(673~733)
中期的作者,活跃于七世纪中期以后与八世纪初,其中代表作者有
柿本人麻吕
、高市黑人、
志贵皇子
、
山上忆良
、大伴旅人、
山部赤人
、笠
金村
、高桥虫麻吕等人。这些人是当时的贵族或中、下级官吏。他们的歌风各具特色,对和歌形式的完成及使
艺术手法
臻于完美方面,各自做出了贡献。柿本人麻吕自古以来被称为“歌圣”,他善于驱使长歌这一形式,写出了许多怀古歌及挽歌,如《高市皇子城上殡宫歌》、《过近江荒都歌》以及别妻歌、悼念亡妻歌等等。他写的以宫廷为题材的怀古歌,表现了对古代国家上升时期的景慕与追怀,声调雄浑、沉郁悲壮。抒发个人感情的别妻歌、悼亡歌写得语重意真、哀婉凄切。他善于运用
对句
及枕词(注:“枕词”是和歌中特有的修饰语,亦称“冠辞”。每一枕词,与特定的被
修饰语
发生联系,起着丰富联想及调整音调的作用。),词藻赡富,音韵流利,于浑厚中见性情的真挚。高市黑人与山部赤人擅长写叙景歌,他们所写的自然风光,寓情于景,格调清新有致。高桥虫麻吕擅长写传说歌,卷九中收录了他写的《咏江水浦岛子歌》《胜鹿真间娘子歌》《见菟原处女歌》等以民间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长歌,刻画事件与人物细腻生动,别具特色。
在这些“万叶歌人”当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山上忆良
。他年轻时曾做过
遣唐使
的随员来过中国。他的长歌,大多附有用
骈体
汉文
写的长序,可以看出他汉文修养之深。他写的著名长歌《
贫穷问答歌
》是唯一
直接反映
古代
律令制
国家统治下人民遭受横征暴敛之苦的一首绝唱。全文如下:
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瑟瑟冬日晚,怎奈此夕寒?
粗盐
权佐酒,糟醅聊取暖。
鼻塞
频作响,俯首咳连连。捻髭空自许,难御此夜寒。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虽尽我所有,难御此夕寒。贫尤甚我者,听我问数言: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
天地虽云广,独容我身难。日月虽云明,岂照我身边?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老天偶生我,耕作从不闲。身着无棉衣,条条垂在肩。褴褛如海藻,何以御此寒?矮屋四倾颓,稻铺湿地眠。妻儿伏脚下,父母偎枕边。举家无大小,呜咽复长叹。灶头无烟火,锅上
蛛网
悬。忍饥已多日,不复忆三餐。声微细如线,力竭软如棉。灾祸不单行,沸油浇烈焰。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手执
笞杖
来,催逼
田税
钱。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注:反歌——受中国“返辞”的影响,附在长歌之后,以短歌形式,集中地再次讽咏长歌的主要内容。
后期(733~759)
这是诗歌从成熟到衰落的时期。诗风由强韧雄浑走向柔弱颓废,宣告了万叶诗歌的结束。
《万叶集》的后期作者,以
大伴家持
及大伴坂上郎女为代表。这时,时代已进入律令制国家的后期,
古代社会
暴露出种种矛盾,开始走上解体的过程。大伴家持的歌风正反映了这个下降时期的特点。他的短歌,具有凄清纤丽、情致缠绵的特点。坂上郎女写了一些纤细绮丽的恋爱歌。
《万叶集》中无名氏的歌,约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这些歌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收录在卷十四中的二百多首“东歌”(
本州
东部地区的民歌)。这些民歌大多以爱情为主题,不但语言纯朴自然,而且利用各种劳动场景做为比、兴等艺术手段,使这些民歌表现得情趣盎然,富于
劳动人民
的生活气息。有些歌还表达了不畏父母横暴干涉,对爱情忠贞不二的感情。卷二十里收录了九十二首“防人歌”(戍边兵士之歌)。这些歌反映了在古代
天皇制
下被迫别父母、抛妻子、兵士远戍边疆的凄苦哀怨之情。除去上边提到的一些歌之外,《万叶集》还收有不少反映古代社会各方面生活的作品。
总之,《万叶集》在
文学史
上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古老,而在于它反映古代生活的深度及广度,在于它格调的深厚真挚。在《万叶集》以后,和歌逐渐堕落为贵族们吟咏风月的消闲品,贵族们利用它做为社交赠答及男女求爱的工具,或利用它进行宫廷“歌合”(比赛和歌的游戏)。到了平安、镰仓时期,和歌也专为贵族及僧侣们所占有,成了他们抒发个人纤弱感情的手段。
本时期除《万叶集》之外,其他方面成就也颇高。在散文方面应提出的有《风土记》。《风土记》原本是由当时各地方官吏,在天皇政权指令下编纂起来的地方志性质的书,但其中含有许多片断的地方传说与
古老的故事
。这些古老传说虽然经采集的地方官吏之手写得比较简略,但却往往洋溢着古代民众的
生活情趣
。有些传说,后来为民间故事所继承,不断加以发展。
背景介绍
大约在公元前后,日本基本结束了原始共同体社会。最初出现的是一些地方上的群小
酋长国
。四、五世纪,在大和地方(今
奈良县
的一部分地区)兴起的强大豪族
天皇氏
,逐步统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政权”。日本古代
天皇制
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接受
中国文化
、技术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文化、
生产技术
以及汉字,通过
朝鲜半岛
,或通过直接往来传入日本。特别是七世纪以后,日本的中央政权与中国隋、唐王朝直接往来更多,派遣了十数次大规模的
遣唐使
团及留学生、
学问僧
等到中国学习;这种措施先后持续二百余年之久,足以说明处于
上升阶段
的古代国家的进取精神。当然,日本古代贵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创造其贵族文化。
710年,随着
日本皇室
迁都
平成
京(今奈良),日本历史进入了
奈良时代
。从日本历史来说,奈良时代应该是一个少有的“太平盛世”时期。相对于之前的王朝变迁,
统治阶级
内部的斗争尖锐及
社会矛盾
的日趋严重和之后的
平安时代
武士团
出现后由势力强大的皇室后裔关东
源氏
与关西
平氏
所引起的战争,乃至更后的混战的
战国时代
而言,它不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社会上都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人们安居乐业。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经典的观点: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可以说奈良文化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此。同时另一方面,当时中日两国的频繁的文化交流,作为当时封建经济最为发达的唐朝所传入的先进的文化,技术及学术思想都为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促进作用
,而在此期间亦涌现了无数杰出的使者与僧人,如鉴真、
吉备真备
等。传入的文化给日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奈良文化的形成,而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日本民族亦对其进行了融合与创新,形成了具有日本自己
民族风格
的东西并不断发展(如在民俗部分要提的和服与
茶道文化
)。
作品影响
《万叶集》
成书
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
万叶假名
记录下来的。它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
汉诗
的窠臼,用日本
民族语言
,把不定型的
古歌谣
发展为定型的民族化、个性化的诗歌形式,为后世
诗歌创作
树立了典范。
《万叶集》同时也是中日友好交往和
中国文学
对日本
古代文学
发生影响的明证。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
分类方法
为借鉴,采用汉字作
注音符号
,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
直接反映
“
遣唐使
”来唐情况的诗歌。
日本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
史前时期
。与
日本历史
时期的划分相统一,日本的
文化史
也经历了自6世纪初推古王朝建立以来的飞鸟文化、
奈良
文化、平安文化、
镰仓文化
、室町文化、安土
桃山文化
和江户文化时期。作为日本文化迅速发产展的奈良时期,无论是从
政治制度
、文物
典章
到民间习俗、生活方式,大多都染上了浓重的唐代文化的色彩,当时的贵族们醉心于对唐文化的仿效并以此作为身份的象征,因此我们习惯把它称作“唐风文化”,然而事实上这时的文化更孕育着之后
日本文化
逐渐独立和发展的无限生机。
相关作品
《万叶集》与《古今集》《新古今集》并称三大歌集。《万叶集》编撰之后,和歌创作有所衰落。“昔平城天子诏侍臣,今撰《万叶集》。自尔以来,时历十代,数过百年,其后,和歌弃不被采,虽风流如野宰相,雅情如在
纳言
,而皆以他才闻,不以斯道显。”
[4]
公元905年,
醍醐天皇
正式下令,命令宫廷诗人被称为平安时期和歌圣手的
纪贯之
与
纪友则
、
凡河内躬恒
、壬生忠岑四人成立机构,组织人力编撰一部大型和歌集。编撰的目的是收集自
奈良时代
末期《万叶集》
成书
之后到
平安时代
初期一百三十余年以来的作品。初拟名《拟万叶集》后经天皇改名为《
古今和歌集
》(简称《古今集》)。编撰历时九年,914年全书基本得以完成,但编撰者之一的纪友则未及书成即已辞世。纪贯之领头呈上所编,并为其撰写了有深远影响序言。
风格对比
从风格上看,《万叶集》受唐风影响,《古今集》则带有更多的日本特色,这也是
文化发展
的必然。比如《万叶集》受唐诗影响,吟咏的是花草多是
牡丹
、
梅
花一类;而在《古今集》中则转为欣赏樱花、红叶。对于诸如“昙花一现”、“烟消云散”的事物,中国人是不屑的,而在《古今集》中吟咏的则是飘零无寄的红叶、转瞬即逝的晨露等。熊熊燃烧的金阁寺和伫立不倒的万里
长城
;三日即落的樱花和凌寒怒放的梅花,这是民族审美的差异。当然,艺术并没有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