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8日在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 黄智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并就《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出说明,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十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江西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围绕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解放思想,求新思变,敢闯新路,扎实工作,有效应对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
——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00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0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6%,比“十五”计划目标3000亿元超过1070亿元。按现行汇率换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40美元。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171.7亿元增加到425.7亿元,年均增长19.9%,比“十五”计划目标275亿元超过150.7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区)已达84个,比2000年增加63个。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2∶35.0∶40.8调整到2005年的18.9∶47.4∶33.7,五年内二产上升12.4个百分点。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有新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个私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6.1%。
——继续发展增添了新后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54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293亿元,年均增长33.5%,比“十五”计划目标920亿元超额1373亿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由2000年的2.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4.2亿美元,年均增长6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705亿元增加到1236亿元,年均增长11.9%,比“十五”计划目标1080亿元超额156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04元增加到2005年的8620元,年均增长11%,比“十五”计划目标7160元超过14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135元增加到3266元,年均增长8.9%,比“十五”计划目标2930元超过336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平方米和32平方米,五年分别增加14平方米和4.2平方米。
五年来,我们着力推进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五年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先后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从2002年开始,先后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免征了农业税,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省农民人均减负162.43元,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由原来农民自办为主,改为以县为主,由财政确保教师工资发放,并普遍实行了“一费制”,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提高了一倍,对农村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惠农支农政策。从2004年开始,对种粮农民实行了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并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5年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三奖一补”,同时,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老区扶贫建设。上述各项改革和政策,仅2005年中央和省安排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就达到100亿元。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290亿斤增加到2004年的360亿斤,2005年又上升到370.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形成了以科技推广、植物保护、农产品检验检疫、动植物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05年跨省务工人员达到541万人。以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
第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壮大工业总量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好工业园区,着力培育支柱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已基本形成。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招商引资的新平台、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支柱产业迅速成长,在有色、钢铁、汽车、石化、高新技术和优势资源精深加工等方面涌现出一批优强企业。在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等领域发展壮大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实现了三年翻番。2005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37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3.7%,比2000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加强了省会南昌等中心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进一步优化,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城镇人口85万人。200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7%,比2000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
第三,坚持投资与消费双向驱动,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五年来,我们全面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认真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以交通、电力、通信、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十五”期间,全省共实施省重点工程140项,完成投资857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5倍,建成高速公路1158公里,200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80公里,所有出省主通道和省会南昌到各设区市道路实现了高速化,硬化和改造农村公路3.4万多公里;新增电力装机225万千瓦,正在建设的电力装机还有286万千瓦;新建50万伏输电线路565公里、22万伏输电线路1682公里;完成了农村电网一、二期改造,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启动了县城电网改造;完成了农村电话村村通工程;相继完成了九江长江干堤加固整治、鄱阳湖区防洪工程四个单项、赣抚大堤加固、城市防洪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完成了18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并配套实施了农村“六小工程”;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100万吨,新增生活垃圾年处理能力400万吨。与此同时,高度重视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逐年上升。
第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五年来,我们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入推进了各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顺利,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由2000年的1127项减少到616项,依法行政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90%的省属国有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定并实施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调整了财政分配格局,财力进一步向农业和农村、向社会事业、向基层倾斜,调动了各级做大财政“蛋糕”的积极性。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了建设项目备案、核准和审批制度,并协调推进了金融、流通、社会保障、外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积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快了与“长珠闽”的对接,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75.7亿美元;2005年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52个,总投资472.4亿元,世界500强中已有20余家进入我省。2005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其中出口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新增了一批海关口岸,并获准设立了九江出口加工区。
第五,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突出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流进流出比由2000年的1∶7转变为2005年的1∶1.04。加强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省校合作、省部合作,建成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5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9.8%上升为2005年的45.6%。义务教育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有较快增长,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在校生由2000年的14.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64.6万人。小康文化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顺利实施。在总结防治非典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在部分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试点,202万农民获得就医补助。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农运会,我省体育健儿在奥运会、农运会、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为国家和江西争得了荣誉。200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20亿元。人口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生育质量明显提高。实施“生态江西”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05%,主要河流断面水质Ⅰ—Ⅲ类的占到76.4%。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涉台事务、气象服务、防震减灾、统计审计、民兵预备役、人防、社科研究、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第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机制、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机制、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2005年为10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4.6亿元,为10.6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8亿元,为100万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3亿元。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的救助制度,2005年共为105万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1.6亿元。大幅度提高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增加了集中供养人数,对“五类老年人群”增加了生活补助。完成10.63万库区、深山区群众移民扶贫搬迁,12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九江地震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序展开。认真贯彻新信访条例,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突出解决了农村征地、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方面问题。连续三年开展了省直单位政务环境评议评价活动,政务环境明显改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和食品安全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治安秩序良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随着“十五”计划的全面和超额完成,以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为标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新跨越;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过五年的发展和探索,我们不仅积蓄了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江西实际的发展新路子。更为重要的是,在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推动下,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解放思想探新路、众志成城促崛起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闯新路、能崛起的信心更加坚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江西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所有这些,充分展示了富民兴赣的美好前景。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江西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体制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少;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努力克服和解决。
二、关于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从今年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今后五年的发展,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纲要(草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加快崛起和富民兴赣,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全面分析今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了全省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努力,励精图治,在中部地区崛起进程中有更大作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任务。一是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1%,到2010年达到8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超过8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二是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将由2005年的18.9∶47.4∶33.7调整到13∶52∶3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层次上升。三是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显著改观。到2010年,全省将新增高速公路1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铁路、航空和水运建设也将有较大发展,全省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新增电力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统调装机总容量超过1200万千瓦,基本形成500千伏输变电主网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提高。节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3%。五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600元,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将更加宽裕。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眼加快崛起、富民兴赣,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增强全省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间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规划好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共同发展新路子。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使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经济作物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养殖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都提高到65%。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一村一品”,重点在粮食、水果、畜禽、乳制品、水产品、茶叶和蔬菜等领域发展壮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洁净能源、饮水安全等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万公里,基本实现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基本实现自然村通公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0%。从抓好村镇规划入手,搞好村镇建设,改变村容村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转移劳动力培训。加快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民主化管理,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培养有文化、讲道德、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加速转型的重要时期。《纲要(草案)》提出,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着力发展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的结合,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突出优势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业、食品工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以及原材料工业,尽快形成一批优强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推进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式化延伸、项目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增强工业园区的聚集和带动力。遵循生产力布局规律,以产业为纽带,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加快形成若干功能明确、优势突出的经济增长带,进一步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推进长江岸线开发,加速京九和浙赣沿线的产业集聚。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和功能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网络。
第三,提高城乡发展融合度,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纲要(草案)》强调,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城市群,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今后五年,要加快南昌市的发展,建设若干个能够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商贸中心的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昌九景鹰饶为主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以赣吉抚为主的赣中南城市群,以新宜萍为主的赣西城市群,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按照强化功能、聚集人口的要求,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着力建设200个重点城镇。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力争形成2个财政收入超20亿元、10个超10亿元、20个超5亿元的县(市、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第四,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推进经济国际化,既是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也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纲要(草案)》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快“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进程,全面推进与沿海发达地区、港澳台地区和国际经济的融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要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更多地承接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以中心城市、工业园区和经济强县为重点,努力扩大利用外资总量,力争5年实际利用外资160亿美元。加快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更多地引进省外资金。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完善出口扶持政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力争5年出口总额超过180亿美元。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的重点骨干企业跨国经营,大力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加强口岸建设,建立“大通关”联络协调机制,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区和区域性物流保税中心,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平台。
第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目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要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突破,敢于攻坚,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为“十一五”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适时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进一步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着力开创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重点,逐步实行省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扩大“乡财县代管”,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行更加便捷有效的项目备案制、核准制和审批制;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财政、税收、金融等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继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水利产权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重要商品和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建立地方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的信用惩戒和激励机制。
第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重点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构建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创新一批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稳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从整体上提升我省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培育创业创新文化,激活创业主体,拓宽创业领域,优化创业环境,加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纲要(草案)》强调,要切实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全民节约和环保意识,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态江西,确保在基本实现工业化之后,江西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为此,《纲要(草案)》从扩大就业、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可靠保证。
三、关于2006年的工作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加快崛起和富民兴赣,更加注重加快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继续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并相应提高补贴标准;建立省级淡季化肥储备制度;继续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70亿斤。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赣抚平原灌区改造等12个项目建设,抓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中型排灌设施改造。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尤其要严防向人传播,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5万深山区、库区移民扶贫搬迁,实施18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并切实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在搞好规划、抓好试点的同时,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发展农村沼气,抓好农户改水改厕,解决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省政府将统筹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努力实现工业生产“三增长、两提高、一降低”的目标。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总量上1000亿元台阶,销售收入增长30%、总量上3500亿元台阶,利税总额增长25%、总量上350亿元台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综合能耗降低5个百分点。继续实施支柱产业带动战略,在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抓好亚东水泥三期扩建、江铃汽车集团年产6万台VM发动机、南昌年产100万片集成电路、江铜30万吨铜冶炼、新钢公司300万吨薄板工程、九江石化年产100万吨焦化和年产120万吨加氢装置、南钢汽车板簧工程等项目。强化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中成药和生物工程等企业的自主创新,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选择一批成长型企业和创业基地予以重点支持。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向重点园区聚集。注重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江铜电炉废渣回收等5个示范项目;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煤电油运调度,抓好银企合作信贷项目的跟踪落实,搞好重大产业项目的综合协调。把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注意力集中到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内涵上来。支持南昌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九江、赣州等十个设区的中心城市,重点扶持一批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经济实力的县城(中心镇)发展。
继续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抓紧开工建设一批关系“十一五”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力争年内建成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南昌绕城公路乐化至生米段;续建景德镇至鹰潭、南康至大余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武宁至吉安、九江至瑞昌、上栗至萍乡、隘岭至瑞金、瑞金至赣州等高速公路;完成国省道改造100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10000公里。完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续建井冈山铁路、铜九铁路,力争开工建设向莆铁路、昌九城际轨道交通、南昌枢纽西环线、赣韶铁路和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做好南昌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加快赣州机场建设,开工昌北机场扩建工程。加快黄金埠电厂、丰城电厂二期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华能瑞金电厂等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华能井冈山电厂二期工程,做好萍乡电厂和分宜电厂扩建前期工作,抓好核电一期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快构建500千伏输变电主网架。完成廖坊水利枢纽、赣抚大堤加固等工程,续建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第五个单项,开工建设伦潭水利枢纽工程,抓紧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建成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精心抓好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省艺术中心、省档案馆建设施工,开工建设省方志馆。进一步活跃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试点地区建设与改造8000家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农家店”。完善和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减轻住房、汽车消费的税费负担,规范发展消费信贷。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力争接待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
全力推进改革开放。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继续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分离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工作。以债务重组为重点,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力争年内24家上市公司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加快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完善资本市场,逐步推开农村信用联社向农村合作银行改制,抓紧组建江西发展银行、地方人寿和财产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进一步加快财税、投融资、文化体制、林业产权制度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认真组织好今年各项招商引资活动,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6.6亿美元,增长10%。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出口,建立稳定的出口增长机制和重点出口企业调度制度,积极参加区域性、国际性重要出口商品博览会,力争全年出口29.3亿美元,增长20%。积极稳妥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江西电子口岸建设,抓紧建设九江出口加工区,争取设立南昌、赣州出口加工区,积极推进南昌保税物流中心报批工作。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城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适当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新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780元。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万人,省外劳务输出达到540万人以上。继续抓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工作,重视做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安置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再就业优惠政策,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三年,并扩大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退役军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完善企业基本养老制度,扩大覆盖面,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引导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完善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政策。进一步加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加快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有效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特困户、城镇“三无”人员以及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妥善处理农村征地、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认真做好灾区特别是九江地震灾区群众生活救济、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抓紧受损房屋的加固维修,加快须拆除房屋以及学校、医院的重建,加快震损水利设施的维修加固。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今年力争新设1个国家工程中心,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冶金、陶瓷等行业设立2-3个博士后工作站。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今年新增3亿元用于农村困难中小学课桌椅更新和饮用水及公厕建设;对困难家庭学生继续实行“两免一补”,同时,抓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抓好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全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60万人。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投入,完成300个乡镇卫生院改造。推进社区卫生建设,力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80%以上的城市街道和城市居民。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今年新增1.3亿元支持农村医疗改革,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40个。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谐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继续实施小康文化工程、舞台精品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乡镇文化站。启动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办好第十二届省运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切实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认真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制定并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和经济犯罪,全力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抓紧制定和组织实施《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深化专项整治,重点打好煤矿瓦斯防治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视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民国防意识。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关心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继续做好防震、减灾、人防、气象、测绘、档案和地方志等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
把“十一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以更加务实、更加敬业、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新形象、新风貌,履行职责,不辱使命。为此,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实行政企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方式,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今年要集中开展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矿产开发、药品流通和政府采购等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行动,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教育乱收费、医疗高收费等突出问题。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强政府立法,尤其要高度重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立法,并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社会听证、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要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要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把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各位代表,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中共江西省委的领导下,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实施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