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长城( Great Wall )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因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 14 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等 15 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 43721 处长城遗产。 正关台是慕田峪关的别称。正关台由三座敌楼并立,为长城建筑史上罕见。此关建于公元 1404 年(明永乐二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边是塞外匈奴驻地,一边是入京通道,一边又是进入皇陵的捷径。慕田峪关长 40 米,宽 30 米,高 20 米,为上下两层,底层相通,有室多间,可用于囤粮、屯兵。从垛口望长城内外,视野极为开阔。 大角楼 大角楼位于慕田峪关东侧的制高点,现编名慕字一台,是慕田峪长城著名景观之一。在历史上大角楼是蓟镇长城和昌镇长城的分界线。往东为蓟镇所辖,往西为昌镇所辖。大角楼之所以称为大角楼,是因为此楼三面有长城,一条向西与八达岭相连;一条向东,与古北口相连;一条向南,为内支城。因从长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似一个城角,故名大角楼。大角楼在慕田峪长城中,是一个较大的敌楼,这里为东部的制高点,视野开阔,长城内外尽收眼底,向西警戒慕田峪关,向东警戒亓连关,是进退的必经之路。 鹰飞倒仰 (箭扣长城) 鹰飞倒仰是北京万里长城著名的险段之一。到过箭扣的人大都会使用“鹰飞倒仰”这个词汇,来比喻这段长城的险峻和险要。箭扣是近年来在长城画册中上镜率最高的一段,也是驴友们挑战、摄影爱好者们拍摄的热点。长城由山腰直伸山顶,在山顶立一敌楼后,又突然下降,翻身向下返回山腰,又骤然升起,直到海拔 840 多米的地方,绕了一个大弯,其形状酷似牛犄角,苍劲雄浑,人们把它称之为“牛犄角边”。在慕田峪长城“牛犄角边”的两侧,有一段长城被称为称为“箭扣”及“鹰飞倒仰”。墙体全部建在岩石裸露的悬崖峭壁上,长城的坡度大都在 50 度左右,其中有一节接近 90 度,几近垂直,台阶仅有几寸宽,非勇敢者不敢涉足。 八达岭长城 明长城中保存好的一段,也是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 1015 米,自古就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这里山峦重叠,地势险要,名声显赫,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又是古代的交通要冲,古书《长安客话》记述八达岭位置及其重要性说,北往延庆州,西往宣城,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是关山高者。八达岭的景色,四时皆妙,登上长城,放眼四野,但见城墙南北延伸,盘旋于群峦峻岭之中,不见首尾,气势极其磅礴。 八达岭长城距北京 60 公里,位于延庆县境内。建于一五○五年(明弘治十八年),东窄西宽,呈梯形,有东西二门,东名居庸外镇,西名北门锁钥,都是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南北两面各开一豁口,接连关城城墙,台上四周有砖砌垛口。这一段的城墙,依山势修筑,墙身高大坚固,下部为条石台基,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顶部地面铺缦方砖,嵌缝密实。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山势陡峭处,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墙转角或险要处,则筑有堡垒式城台、敌台或墙台。城墙高低宽窄不一,平均高七公尺余,有些地段高达十四公尺。墙基平均宽六公尺半,顶宽五公尺余,可容五马并驰或十人并进。城墙南至七楼,北至十二楼,全长 4470 米,共有敌楼 19 座,总游览面积 1.9 万平方米。 八达岭长城不仅雄伟壮观,敌楼烟墩风格各异,而且名胜古迹众多,有壮美的北八楼(海拔 888 米)、北五楼,建有铺舍的南六楼,还有刻着“天险”二字的绝壁,慈禧西逃时回望京城的望京石,杨家将抗辽的六郎影背等。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 2009 4 18 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156 个县域,总长度为 8851.8 千米。经过壕堑 359.7 千米,自然天险 2232.5 千米。 2012 6 5 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 5 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 21196.18 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 43721 处。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 2009 年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在长城出现的 2000 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尔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 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汉朝长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之后,遂以长城要塞为根据地,开辟和维护着东起汉朝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东岸一带)全长 2 万余里的交通干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几千年来,中外友好使团频繁往来于这条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迄今仍在发挥着作用。许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是从长城开始的,长城是世界上其它国家人民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万里长城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力量的宏伟建筑,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 198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万里长城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证明长城所具备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已被世界所承认,长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61] 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的中华文人名士及国际人士,许多中国的文人墨客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美术、音乐等文艺作品,其中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广泛传唱。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均有不少诗人词人名人,路经或登临长城,有感于长城的修筑、作用,以及长城两侧的壮美河山等,挥毫写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