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式指挥来自德语,起源于18世纪的普鲁士军队,德军用其描述“任务式命令”:
即上级通过简洁的命令向下级明确任务和意图,不规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最大限度地赋予下级在总任务范围内行使自主决策权、自由采取行动的空间。
任务式指挥被奉为圭臬、成为主流,始于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表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学家都将德国在二战初期的胜利归结为德国装备先进和兵力规模庞大,但是这与事实相去甚远。
1940年战役之后的数年中,德军在西线对英法等国联军的胜利,被认为是敌军凭借马奇诺防线采取守势,而德军依赖大量优势坦克、摩托化部队和飞机进攻取得的。
事实是德军部队和武器数量在1940年几乎不占优势,之后面对盟军也常常处于劣势地位。
根据西方或工业时代的战术原则,进攻方对防守方的兵力优势必须达到3:1以上才能确保击败敌人,但是德军在“地利、人和”不如敌人、“天时、兵力”与敌基本相等的情况下,取得了几乎完美的胜利。
德军认为其成功更多的是依靠无形的领导力和先进的思想,而不是人员和物质的数量。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陆军与许多其他国家陆军一直都试图理解任务式指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文化,但一开始都没有成功。
美国将其翻译成“根据任务类型下命令”,这种翻译完全扭曲了其本意。
任务式指挥不是某种命令或者表述命令的方式,它是一整套指挥思想。
要充分理解任务式指挥的内涵,需要从源头上理解其真谛:
一方面,任务式指挥解释了德军如何能够比敌人更快速地采取行动,德军的“更快”不仅是指单纯物理速度上的快,更是做出更好的决策。
及时有效地决策可以对敌形成速度上的优势。
德军是通过创新先进的领导培养方式达到了上述目的,而技术只是辅助领导更好更有效决策的工具。
另一方面,任务式指挥确定了这种概念下成功行动所需要的军官和士兵的类型,而这对于理解一支成功的军队需要培育何种文化是非常关键的。
自从美国成为世界老大之后,美军对任务式指挥倍加推崇,不断在各种战争形态和实践中反思和完善。
美军认为“任务式指挥是塑造高素质军官队伍,打赢未来战争的实际需要”,应该用任务式指挥理念武装美军军官。
任务式指挥的内涵
任务式指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种关于战争本质的理论,它包含了战争角色和领导特征、战术、指挥控制、高级部署关系以及教育训练等方面,是全面的作战方法。
以老毛奇为代表,德军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完善了任务式指挥思想:
①任何作战计划在与敌主力遭遇后都难以保持有效,只有外行才相信能事先对战役全部过程作相应规划,并能把最初的观念推进到底不做任何改变。
②命令不要超过绝对必要的内容,以防计划超出对形势的预见。
战争形势变化非常快,命令很少能对作战实施作长期且详细的预见。
③指挥官的职位越高,给下级的命令应当越简短、越宏观。
④如果一个指挥官下达的命令过多,那些必须由他无条件履行的责任,就只能部分完成或者根本不能完成,因为他会被大量次要的事务以及那些需要现场决定的事情蒙蔽双眼。
⑤书面和口头命令越多,越会让下级误解上级的意图,也越限制下级的主动性。
各级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保持决策和行动自由。
⑥传达指导而不是为下级的独立决策提供遵循。
⑦至关重要的是让下级理解作战目的,尔后努力实现。
⑧上级和下级指挥官在脑海中形成的关于整个战场态势的图景越相似,命令就越容易被正确理解,各部分之间的配合也就越好。
⑨如果指挥官等待命令,就不可能利用有利态势。
最高指挥官和最年轻的士兵都必须清楚一个事实,即失职和不作为比采取错误的权宜之计更糟糕。
对战争不确定性的认识,就是任务式指挥的哲学基础。
克劳塞维茨奠定了任务式指挥的思想基础:
①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指挥官必须接受并随时准备克服和利用这种不确定性,而不是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确定性。
②计划必须充分考虑战争的不确定性,计划只能规定作战的主要轮廓,以及最初阶段的细节,过分复杂和详尽的计划是有害的。
③战争中的阻力,或者说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只能在战斗过程中通过正确的指挥加以解决,这需要及时定下决心并果断采取行动。
④部队在分散行动时,并不需要经常保持协调一致,而是通过各部分积极的、独立的作战达成整体效果。
⑤部队离统帅越远,下级指挥官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就越大。
战争是人类活动,是用脑子来打的,武器只是用来实现自己想法的工具。
人及其所秉持的战争思想观念往往能够决定战争的最后结局。
现代战争的军事胜利观更倾向于“沙漠风暴”那种迅速且决定性的胜利,而不是一战时期通过旷日持久地消耗赢得的惨胜。
培育正确的思想观念需要任务式指挥文化。
德国陆军认为命令无须书面详细列出,只需要把任务告知指挥官即可。
至于如何执行,那就是指挥官的事情了。
因为一线指挥官对当前形势最有发言权,也最有可能根据现场态势变化采取恰当的行动。
在德军文化中,上级指挥官很少因为下属表现主动而对其进行训斥。
战机转瞬即逝,决策需要果断快速,不能瞻前顾后。
消极无为在这种文化中时不可原谅的。
一味等待完美的情报支持,迟迟不能做出决策也是不能容忍的。
德军流行一句谚语“一个坏军官还不如没有军官”。
任务式指挥强调指挥官的企图,这种企图为其部属在整体计划范围内实施自行决策提供了框架,是对下达战斗指令基本原则的解释。
美军联合作战任务式指挥要求
美军地面联合作战认为:
由于联合地面作战趋向于分散化,任务式指挥是首选指挥控制方法,就是根据任务式命令,通过分散实施来遂行军事行动。
它增加了个人判断如何遂行受领任务的信心与力量,利用了联合部队中的人性因素,即强调信任、部队意志、主动权、判断力和创造力。
成功的任务式指挥要求下属各级部队的领导者发扬有自律的主动性,积极和独立地采取行动以完成任务。
命令的重点是行动的目的,而不是如何遂行受领任务的细节,其根本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各级司令部指挥员的意图,以及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指挥氛围。
根据任务式指挥,指挥官们要下达任务式命令,使用明确无误的通信,只要有可能就把多数决心交付给下属,并把具体控制减至最少。
当分散实施联合地面作战并依赖于任务式指挥时,必须要计划好联合作战的协调,考虑到执行这些计划所需的程序、措施和资源(包括时间)。
在此情况下,联合部队地面组成部队指挥官和参谋机构必须预计和确认联合支援要求,在作战行动或部队部门之间进行优先级排序,并与其他受影响的组成部队进行广泛的协调。
此外,联合部队地面组成部队指挥官和参谋机构必须确定哪些程序不得不进行集中控制(例如交战规则、通信和综合防控与导弹防御、联合火力),从而确保联合部队地面组成部队指挥官整个作战地域的标准化。
美军海上联合作战认为:
任务式指挥是通过分散化执行任务命令来实施军事行动。
取胜要求各级下属部队指挥官们发挥自律的主动性,积极和独立的采取行动以完成任务。
任务式指挥的实质就是全面理解各级司令部指挥官的意图。
指挥官们下达任务式命令,重点是作战的目的而不是如何执行所受任务的细节。
只要有可能,他们就按权限指派给下属,进行最少的具体控制,让下属充分发挥主动性并根据对指挥官意图的理解进行决策,而不是进行不断的沟通。
当联合海上作战是分散的并且依赖于任务式指挥时,协调和计划工作注意事项应包括执行这些计划所需的程度、措施和资源(包括时间)。
联合部队海上组成部队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应预计到联合支援需求、作战或兵力要素的优先顺序,并与其他受到影响的组成部队进行广泛的协调。
美空中联合作战认为:
任务式指挥是根据任务式命令,分散实施军事行动,它是指挥与控制职能的关键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让下属清楚理解指挥官的意图,在战术层次上发挥灵活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好地完成任务。
鉴于联合空中作战及其独特的速度、距离和灵活性等特点,要求采用一种均衡的指挥与控制方法:
最好的就是集中控制和分散实施。
任务式指挥文化的培育
任务式指挥思想无法靠单一的教学模式来讲授,必须在基础教育初期将其融入所有的教育训练之中,必须将这种思想融入军事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军队承担的一切行动任务中。
美军认为要想培育任务式指挥文化,必须勇敢地找出并正视改革面临的诸多体制羁绊并加以认真评估,尔后对其实施改革或将其彻底铲除。
如果无法做到,那么任何有关任务式指挥的尝试只能是浮于表面。
能够培育任务式指挥的人事体制从各方面来说都应当是分散的。
人们应有足够的空间来实施自我的职业管理。
一切以质量为优先,即使编制和晋升数量没有达标,也不能牺牲质量。
只有高质量的领导者和高素质的人员才能执行任务式指挥。
这种体制主要建立在信任之上。
没有信任,任务式指挥是不可能实现的。
没有任务式指挥,美军甚至也无法实施机动作战。
(美军对机动作战定义是:
一种旨在通过一系列快速、集中、出其不意的行动,使敌人陷入混乱,无法自顾,从而动摇其凝聚力的作战思想。
)几十年前,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将“机动作战”作为自身正式指导理论。
在这之前,美军总是单纯依靠实力和数量优势与敌进行正面对抗并将其摧毁。
而在机动作战指导下,美军却可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使敌人力量失效,从而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机动作战的理想状态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要求指挥人员能够熟练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有充分的自由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军官队伍规模的缩小有利于军官素质的提升,积极选择并培养军队领导者是任务式指挥成功的关键。
德军非常重视军官的知识、独立性和责任感。
知识是决策的基础,使军官知道如何行动;
知识也是上下级和同级信任的主要来源。
独立性也和决策相关。
军官是现场唯一可以做决策的人,需要一定的独立性,不能总是指望别人告诉你做什么和何时做。
责任感是支持坚守阵地的动力所在,德军《联合作战领导手册》强调:
领导者最可贵的素质就是愿意承担责任。
独立性能够确保一个军官有效处理不确定因素,并作出可行的决策。
战争是意志的较量,面对残酷的战场环境,光有独立性无法保证战斗意志。
一旦陷入困境,周围所有人都陷入绝望时,责任感就要发挥作用力,能够使军官在残酷的战场环境克服凶险变得坚韧。
德军教育的指导原则就是培育这种个人主观能动性。
每个军人采取主观能动性的自由以及培育这种政策和特质的系统环境,被视为提高战斗力的关键。
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德军指挥官有权采取其认为恰当的行动,而不是原地待命,直到恢复联系。
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德军把握战机,夺取局部胜利。
个人特质在任务式指挥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主角是任务式指挥思想,而不是个人。
剥开西方军队任务式指挥的内涵,我们惊人地发现:
任务式指挥的精髓要求与我军倡导的军事指挥文化在很多地方非常一致:
都突出强调责任(信仰)、主动性、信任(信念)、独立性、战场态势(大局观)。
我军指挥文化的基础与任务式指挥如出一辙,只是表述不同。
从我军土地革命时期的反围剿作战、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游击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运动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阵地战、阻击战中,都可以看到我军“任务式指挥”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
与美军相似,新时期我军以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来解决多军种横向联合指挥问题。
但在多层级的纵向指挥在现实中有任务式、细节式、训导式多种形态,在我军官方媒体中,目前也少有提倡明确“任务式指挥”的。
面向军事力量走出去、多域联合作战的现实需求,“战区联合+任务式指挥”对于提高战斗力有着明显的优势;
这也对军人素质、知识、观念、能力有着新的时代特征要求,如何在境外、在高技术环境、在多域陌生空间培养和锻造新型作战指挥力量,将我军指挥控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同美军一样,还需要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现实操作上的磨合。
本文作者将在美军法律制度、培训晋升、条例条令等方面陆续展开分析研究,集思广益,为完善新时期我军指挥控制体系建言献策。
来源:
体系工程
转自:海洋防务前沿
连云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