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
上面一些文章讲解的很清楚。借此,顺带多絮叨几句。
到底深度学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下面举例来理解下这玩意:
假设有一张图,要做分类,传统方法需要手动提取一些特征,比如纹理啊,颜色啊,或者一些更高级的特征。然后再把这些特征放到像随机森林等分类器,给到一个输出标签,告诉它是哪个类别。而深度学习是输入一张图,经过神经网络,直接输出一个标签。特征提取和分类一步到位,避免了手工提取特征或者人工规则,从原始数据中自动化地去提取特征,是一种端到端(end-to-end)的学习。相较于传统的方法,深度学习能够学习到更高效的特征与模式。
应用到计算机视觉方向来说,简单来说就是深度学习可以自己学习到图像特征(其背后数学层面来看,也就是学到一个含非常多参数的函数),而不要我们自己去提取特征,即,不要我们去定义具有怎样特征才是猫,比如是否头部近圆形,颜面部短,耳呈三角形这样的特征才是猫,我们不用关心,深度学习能自动学习到特征(当然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它到底学到了什么特征,所以被很多人称为「黑匣子」,可以看这篇文章 1.1.1 什么是神经网络 体会下为什么这么说)。
传统经典网络存在的问题:
经验之谈:样本数量最好是参数数量的 5—30 倍。数据量小而模型参数过的多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
1962 年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理学家 Hubel 和 Wiesel 通过对猫视觉皮层细胞的研究,提出了感受野(receptive field)的概念,1984 年日本学者 Fukushima 基于感受野概念提出的神经认知机(neocognitron)可以看作是卷积神经网络的第一个实现网络,也是感受野概念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的首次应用。
怎么理解局部感受野?举例来说。
如上是一个全连接神经网络,全连接指的是:对 n-1 层和 n 层而言,n-1 层的任意一个节点,都和第 n 层所有节点有连接。明显地,网络很大的时候,参数很多,训练速度会很慢。
但在卷积网络里,我们把输入看成二维神经元,它的每一个神经元对应于图片在这个像素点的强度(灰度值),如下图所示:
把输入像素连接到隐藏层的神经元(怎么做的呢?——先把“图像所有像素值拉直”,再连接到隐藏层的神经元,见下图体会)。但是我们这里 不再把输入的每一个像素都连接到隐藏层的每一个神经元 ,与之不同,我们把很小的相临近的区域内的输入连接在一起。具体的来讲,隐藏层的每一个神经元都会与输入层一个很小的区域(比如一个 3×3 的区域,也就是 9 个像素点)相连接。
( 上图来源台湾大学李宏毅老师《深度学习》PPT内容 )
输入图像的这个区域叫做那个隐藏层神经元的局部感知域。这是输入像素的一个小窗口。每个连接都有一个可以学习的权重,此外还有一个 bias(偏置)。对于最右上的那个神经元(即,Filter——称过滤器、或滤波器、或卷积核)你可以想象成用来分析这个局部感知域的。
然后在整个输入图像上滑动这个局部感知域,这里就会涉及到步伐的问题了。我们可以一次移动一个像素(这个移动的值叫 strides),也可以一次移动不止一个像素。
说明:如果需要让图像在经过这样一次卷积处理后尺寸可以不变小,可以使用 padding,简单讲,就是把图片像素的边边角角拼一段像素上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填 0,另一种是将边边角角的像素直接复制一个填进去。那 padding 要拼多少像素可以根据 filter 大小来定,filter 越大,需要拼的就越多。padding 是不是一定比不做效果好,这个视情况而定,多炼丹才知道。
卷积过程的 padding:
另外关于 padding 有两种类型:
关于两者区别,下面摘录知乎一个回答:
唐突做一下解释:在卷积核移动逐渐扫描整体图时候,因为步长的设置问题,可能导致剩下未扫描的空间不足以提供给卷积核的,大小扫描 比如有图大小为
5x5
,卷积核为
2x2
,步长为 2,卷积核扫描了两次后,剩下一个元素,不够卷积核扫描了,这个时候就在后面补零,补完后满足卷积核的扫描,这种方式就是 same。如果说把刚才不足以扫描的元素位置抛弃掉,就是 valid 方式。
知乎: TensorFlow中padding的SAME和VALID两种方式有何异同?
SAME PADDING:可能会给平面外部补 0,卷积窗口采样后得到一个跟原来平面大小相同的平面。
VALID PADDING:不会超出平面外部,卷积窗口采样后得到一个比原来平面小的平面。
池化过程的 padding:
1)假如有一个
28x28
的平面,用
2x2
并且步长为 2 的窗口对其进行 pooling 操作:
14x14
的平面
14x14
的平面
2)假如有一个
2x3
的平面,用
2x2
并且步长为 2 的窗口对其进行 pooling 操作
1x2
的平面
1x1
的平面
①补充1:以上关于 padding 的解释看看就好,不要深究!还是看看在 TensorFlow 中 padding 的实现。—— 关于卷积核池化及 padding 在 TensorFlow 中的操作是怎样的 ,请阅读本文 【 补充内容:关于TensorFlow中的CNN卷积和池化的操作 】小节以及 TensorFlow的API详解和记录.md 中的内容。
②补充2: 关于 CNN 中的 padding,表示有在网上找了些博客看看,现摘入如下,以便随时查阅。
Convolution Arithmetic (卷积运算)
输入的尺寸为 i,卷积核大小为 k,strides 的大小为 s,padding 的大小为 p,输出的尺寸为 o,只考虑卷积核和输入的 x 和 y 相等的情况。
No zero padding,unit strides: 没有 0 填充,步伐为 1
输出的尺寸大小:o = (i - k) + 1
Zero padding,unit strides: 有 0 填充,步伐为 1
输出的尺寸大小:o = (i - k) + 2p + 1
Half (same) padding: 在这里输入与输出的大小一样,这是一个期望的特性
这种方式的卷积要进行 padding,并且目的是保证输出和输入具有相同的尺寸。由于卷积过程中使用的卷积核一半大小为奇数,所以为了保证:(i-k)+2p+1 = i,则 p=(k-1)/2=(k/2) 的向下取整。
Full padding: 当需要输出比输入更大时
padding 的大小为 k-1
No zero padding,non-unit strides: 没有 0 填充,步伐不为 1
输出的尺寸大小:o = ((i-k)/s)向下取整 + 1
Zero padding,non-unit strides: 有 0 填充,步伐不为 1
输出的尺寸大小:o = ((i-k+2*p)/s)向下取整 + 1
参考资料:
A guide to convolution arithmetic for deep learning学习笔记
Vincent Dumoulin, Francesco Visin—— A guide to convolution arithmetic for deep learning , 2016-3-24 arxiv:1603.07285
GitHub 地址: conv_arithmetic
A technical report on convolution arithmetic in the context of deep learning.
PS1:该项目下有卷积 Convolution、转置卷积 Transposed convolution、空洞卷积 Dilated convolution 以及不同 padding、strides 情况下的动画。
更多关于卷积和转置卷积的理解来看看这篇文章 CNN中卷积层与转置卷积层的关系(转置卷积又称反卷积、分数步长卷积) ,其中,对于转置卷积中的输入中间有插入 0 的解释,可以看下文章 2.5 节内容,摘入部分:
由于转置卷积的步长是直接卷积的倒数,因此当直接卷积的步长 s>1 的时候,那么转置卷积的步长就会是分数,这也是转置卷积又称为分数步长卷积的原因。在前面例子中,我们所处理的都是直接卷积步长为 1 的例子,所以可以认为直接卷积与转置卷积的步长相等。当转置卷积的步长小于 1 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有一个直接的了解:
如上图是一个输入 feature map 为 5×5 ,卷积核大小为 3×3,步长 s=2 的直接卷积的转置卷积,此时的转置卷积的输入是在 2×2 的矩阵间进行插孔得到的。首先计算此时转置卷积输出的大小,我们发现与之前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W1=S(W2−1)−2P+F=2×(2−1)−2×0+3=5,果然通过之前推导出的公式计算出了与上图相同的结果,这时我们计算下转置卷积中 padding 的大小:P^T=F−P−1=3−0−1=2。
很明显 padding 的计算结果也是符合上面的公式要求的。之后就是最关键的部分了,如何体现出步长是分数步长。在原始的卷积中插入数字 0,这使得内核以比单位步幅的速度移动慢,具体的在输入的每两个元素之间插入 s−1 个 0。所以此时转置卷积的输入尺寸大小由原来的 W2 变为 W2+(W2−1)(s−1)。
权值共享这个词最开始其实是由 LeNet5 模型提出来,在 1998 年,LeCun 发布了 LeNet 网络架构,就是下面这个: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说法是 2012 年的 AlexNet 网络模型是深度学习的开端,但是 CNN 的开端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 LeNet5 模型,它的几个特性在 2010 年初的卷积神经网络研究中被广泛的使用——其中一个就是 权值共享 。
到底怎么理解权值共享呢?——举例来说,所谓的权值共享就是说,给一张输入图片,用一个 filter 去扫这张图,filter 里面的数就叫权重,这张图每个位置是被同样的 filter 扫的,所以权重是一样的,也就是共享,说白了,就是整张图片在使用同一个 filter 的参数。
比如一个
3x3x1
的 filter(卷积核,另说明下:这里的
x1
表示为单通道图像),这个 filter 内 9 个的参数被整张图共享,而不会因为 filter 在图像上滑动后位置的不同而改变 filter 内的权系数,说的再直白一些,就是用一个 filter 不改变其内权系数的情况下卷积处理整张图片(当然 CNN 中每一层不会只有一个 filter 的,这样说只是为了方便解释而已,实际中,每层会有多个不同 filter,为了提取图像不同的特征)。下图为台大李宏毅老师《深度学习》PPT 某页内容,可以对照着理解下:
( 上图来源台湾大学李宏毅老师《深度学习》PPT内容 )
推荐 B 站视频: 李宏毅-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卷积神经网络
单通道图像卷积过程(如下使用了一个卷积核卷积):
动态图过程:
三通道(R、G、B ,可以理解为深度为 3)图像卷积过程(如下使用了两个卷积核卷积):
多个卷积核卷积用来提取不同特征:
pooling 层可以非常有效地缩小图片的尺寸,显著减少参数数量,但 pooling 的目的并不仅在于此。pooling 目的是为了保持某种不变性(旋转、平移、伸缩等),常用的有 mean-pooling,max-pooling 和 Stochastic-pooling 三种。
1)mean-pooling(平均池化):即对邻域内特征点只求平均,对背景保留更好
2)max-pooling(最大池化):对邻域内特征点取最大,对纹理提取更好
3)Stochastic-pooling:介于两者之间,通过对像素点按照数值大小赋予概率,再按照概率进行亚采样,在平均意义上,与 mean-pooling 近似,在局部意义上,则服从 max-pooling 的准则
在处理多通道输入数据时,池化层对每个输入通道分别池化,而不是像卷积层那样将各通道的输入按通道相加。这意味着池化层的输出通道数与输入通道数相等。
——from: 5.4. 池化层 — 《动手学深度学习》 文档
先看下掘金上这篇文章:【 全连接网络到卷积神经网 】,关于全连接网络、卷积神经网络讲解的挺清楚的,看完相信会加深对相关内容理解。
但关于文章中对参数个数的计算,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并没有把偏置 bias 参数算进去。比如,对于全连接网络,第 i 层的每个神经元与第 i-1 层中的所有神经元相连,假设第 i-1 层有 9 个神经元,第 i 层有 16 个神经元:
可以看到,第 i-1 层每个神经元都与第 i 层相连接。那么该两层网络总共的参数数量应该是(加上 bias):9x16+16=160 个参数(权重)。用文字表达就是:
输入长度
x
该层神经元个数
+
偏置(该层神经元个数)
=
该层参数数量
。
那么对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参数数量的计算呢?我们假设输入层的维度为 32x32x3,第一层卷积层使用尺寸为 5x5,深度为 16 的过滤器,那么这个卷积层的参数个数为:5x5x3x16=1216 个。可以回头看下三通道(R、G、B)图像卷积过程的 Gif 动图。用文字表达一下就是:
卷积核的宽
x
卷积核的长
x
输入的通道数
x
卷积核的个数
+
卷积核个数
=
该层的总参数
。
我们以最经典的 LeNet-5 例子来逐层分析各层的参数及连接个数。
C1 层是一个卷积层,由 6 个特征图 Feature Map 构成。特征图中每个神经元与输入为 5x5 的邻域相连。特征图的大小为 28x28,这样能防止输入的连接掉到边界之外(32-5+1=28)。C1 有 156 个可训练参数(每个滤波器5x5=25个 unit 参数和一个 bias 参数,一共 6 个滤波器,共(5x5+1)x6=156个参数),共 156x(28x28)=122304 个连接。
或这么理解:经过 5x5 的 filter 后,下一层的节点矩阵有 28x28x6=4704 个节点,每个节点和 5x5=25 个当前节点连接,所以本层卷积层总共有 4704x(25+1)=122304 个连接。 ——From:《TensorFlow实战Google深度学习框架》
S2 层是一个下采样层,有 6 个14x14 的特征图。特征图中的每个单元与 C1 中相对应特征图的 2x2 邻域相连接。S2 层每个单元的 4 个输入相加,乘以一个可训练参数,再加上一个可训练偏置。每个单元的 2x2 感受野并不重叠,因此 S2 中每个特征图的大小是 C1 中特征图大小的 1/4(行和列各1/2)。S2 层有12(6x(1+1)=12)个可训练参数和 5880(14x14x(2x2+1)x6=5880)个连接。
C3 层也是一个卷积层,它同样通过 5x5 的卷积核去卷积层 S2,然后得到的特征 map 就只有 10x10 个神经元,但是它有 16 种不同的卷积核,所以就存在 16 个特征 map 了。 C3 中每个特征图由 S2 中所有 6 个或者几个特征 map 组合而成。为什么不把 S2 中的每个特征图连接到每个 C3 的特征图呢?原因有 2 点。第一,不完全的连接机制将连接的数量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其破坏了网络的对称性。由于不同的特征图有不同的输入,所以迫使他们抽取不同的特征(希望是互补的)。
例如,存在的一个方式是:C3 的前 6 个特征图以 S2 中 3 个相邻的特征图子集为输入。接下来 6 个特征图以 S2 中 4 个相邻特征图子集为输入。然后的 3 个以不相邻的 4 个特征图子集为输入。最后一个将 S2 中所有特征图为输入。这样 C3 层有1516(6x(3x25+1)+6x(4x25+1)+3x(4x25+1)+(25x6+1)=1516)个可训练参数和151600(10x10x1516=151600)个连接。
S4 层是一个下采样层,由 16 个 5x5 大小的特征图构成。特征图中的每个单元与 C3 中相应特征图的 2x2 邻域相连接,跟 C1 和 S2 之间的连接一样。S4 层有 32 个可训练参数(每个特征图 1 个因子和一个偏置 16x(1+1)=32)和 2000(16x(2x2+1)x5x5=2000)个连接。
C5 层是一个卷积层,有 120 个特征图。每个单元与 S4 层的全部 16 个单元的 5x5 邻域相连。由于 S4 层特征图的大小也为 5x5(同滤波器一样),故 C5 特征图的大小为 1x1(5-5+1=1):这构成了 S4 和 C5 之间的全连接。之所以仍将 C5 标示为卷积层而非全相联层,是因为如果 LeNet-5 的输入变大,而其他的保持不变,那么此时特征图的维数就会比 1x1 大。C5 层有 48120(120x(16x5x5+1)=48120 由于与全部 16 个单元相连,故只加一个偏置)个可训练连接。
F6 层有 84 个单元(之所以选这个数字的原因来自于输出层的设计),与 C5 层全相连。有10164(84x(120x(1x1)+1)=10164)个可训练参数。如同经典神经网络,F6 层计算输入向量和权重向量之间的点积,再加上一个偏置。然后将其传递给sigmoid函数产生单元i的一个状态。
最后,输出层由欧式径向基函数(Euclidean Radial Basis Function)单元组成,每类一个单元,每个有 84 个输入。
定义 weight、bias;
卷积、激活、池化、下一层;
然后接 2 个全连接层,softmax,交叉熵、loss
(代码对应:
6-1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MNIST数据集分类.py
,有修改——增加很多命名空间 scope)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 import input_data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 每个批次的大小
batch_size = 100
# 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批次
n_batch = mnist.train.num_examples // batch_size
# 初始化权值
def weight_variable(shape):
initial = tf.truncated_normal(shape, stddev=0.1) # 生成一个截断的正态分布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 初始化偏置
def bias_variable(shape):
initial = tf.constant(0.1, shape=shape)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 卷积层
def conv2d(x, W):
# x input tensor of shape '[batch,in_height,in_width,in_channles]'
# W filter / kernel tensor of shape [filter_height,filter_width,in_channels,out_channels]
# `strides[0] = strides[3] = 1`. strides[1]代表x方向的步长,strides[2]代表y方向的步长
# padding: A `string` from: `"SAME", "VALID"`
return tf.nn.conv2d(x, W, strides=[1, 1, 1, 1], padding='SAME') # 2d的意思是二维的卷积操作
# 池化层
def max_pool_2x2(x):
# ksize [1,x,y,1]
return tf.nn.max_pool(x,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 定义两个placeholder
x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one, 784]) # 28*28
y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one, 10])
# 改变x的格式转为4D的向量[batch, in_height, in_width, in_channels]`
x_image = tf.reshape(x, [-1, 28, 28, 1])
# 初始化第一个卷积层的权值和偏置
W_conv1 = weight_variable([5, 5, 1, 32]) # 5*5的采样窗口,32个卷积核从1个平面抽取特征
b_conv1 = bias_variable([32]) # 每一个卷积核一个偏置值
# 把x_image和权值向量进行卷积,再加上偏置值,然后应用于relu激活函数
h_conv1 = tf.nn.relu(conv2d(x_image, W_conv1) + b_conv1)
h_pool1 = max_pool_2x2(h_conv1) # 进行max-pooling
# 初始化第二个卷积层的权值和偏置
W_conv2 = weight_variable([5, 5, 32, 64]) # 5*5的采样窗口,64个卷积核从32个平面抽取特征
b_conv2 = bias_variable([64]) # 每一个卷积核一个偏置值
# 把h_pool1和权值向量进行卷积,再加上偏置值,然后应用于relu激活函数
h_conv2 = tf.nn.relu(conv2d(h_pool1, W_conv2) + b_conv2)
h_pool2 = max_pool_2x2(h_conv2) # 进行max-pooling
# 28*28的图片第一次卷积后还是28*28(数组变小了,但是图像大小不变),第一次池化后变为14*14
# 第二次卷积后为14*14(卷积不会改变平面的大小),第二次池化后变为了7*7
# 进过上面操作后得到64张7*7的平面
# 初始化第一个全连接层的权值
W_fc1 = weight_variable([7 * 7 * 64, 1024]) # 上一层有7*7*64个神经元,全连接层有1024个神经元
b_fc1 = bias_variable([1024]) # 1024个节点
# 把池化层2的输出扁平化为1维
h_pool2_flat = tf.reshape(h_pool2, [-1, 7 * 7 * 64])
# 求第一个全连接层的输出
h_fc1 = tf.nn.relu(tf.matmul(h_pool2_flat, W_fc1) + b_fc1)
# keep_prob用来表示神经元的输出概率
keep_prob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h_fc1_drop = tf.nn.dropout(h_fc1, keep_prob)
# 初始化第二个全连接层
W_fc2 = weight_variable([1024, 10])
b_fc2 = bias_variable([10])
# 计算输出
prediction = tf.nn.softmax(tf.matmul(h_fc1_drop, W_fc2) + b_fc2)
# 交叉熵代价函数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mean(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abels=y, logits=prediction))
# 使用AdamOptimizer进行优化
train_step = tf.train.AdamOptimizer(1e-4).minimize(cross_entropy)
# 结果存放在一个布尔列表中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prediction, 1), tf.argmax(y, 1)) # argmax返回一维张量中最大的值所在的位置
# 求准确率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tf.float32))
with tf.Session() as sess:
sess.run(tf.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
for epoch in range(21):
for batch in range(n_batch):
batch_xs, batch_ys = mnist.train.next_batch(batch_size)
sess.run(train_step, feed_dict={x: batch_xs, y: batch_ys, keep_prob: 0.7})
acc = sess.run(accuracy, feed_dict={x: mnist.test.images, y: mnist.test.labels, keep_prob: 1.0})
print("Iter " + str(epoch) + ", Testing Accuracy= " + str(acc))
PS:我的笔记本跑不动啊o(╥﹏╥)o 显卡不支持深度学习框架。
显卡是否支持深度学习得看是否支持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如何查看显卡型号是否支持 CUDA: TensorFlow-GPU:查看电脑显卡型号是否支持CUDN,以及相关软件下载与介绍
遂还是拿实验室电脑,显卡 1080ti GPU 上跑吧,训练和测试过程如下:
Extracting MNIST_data\train-images-idx3-ubyte.gz
Extracting MNIST_data\train-labels-idx1-ubyte.gz
Extracting MNIST_data\t10k-images-idx3-ubyte.gz
Extracting MNIST_data\t10k-labels-idx1-ubyte.gz
Iter 0, Testing Accuracy= 0.8637
Iter 1, Testing Accuracy= 0.9654
Iter 2, Testing Accuracy= 0.9733
Iter 3, Testing Accuracy= 0.9783
Iter 4, Testing Accuracy= 0.9829
Iter 5, Testing Accuracy= 0.9832
Iter 6, Testing Accuracy= 0.9847
Iter 7, Testing Accuracy= 0.9873
Iter 8, Testing Accuracy= 0.9867
Iter 9, Testing Accuracy= 0.988
Iter 10, Testing Accuracy= 0.9901
Iter 11, Testing Accuracy= 0.9908
Iter 12, Testing Accuracy= 0.989
Iter 13, Testing Accuracy= 0.991
Iter 14, Testing Accuracy= 0.9903
Iter 15, Testing Accuracy= 0.9911
Iter 16, Testing Accuracy= 0.9909
Iter 17, Testing Accuracy= 0.9916
Iter 18, Testing Accuracy= 0.9913
Iter 19, Testing Accuracy= 0.9901
Iter 20, Testing Accuracy= 0.991
使用传统的神经网络我们可能只能达到 98% 点多的准确率,可以看到,使用卷积神经网络之后,我们可以达到 99% 的准确率,虽说差了百分之一,但是接近 100%,应该说算是比较大的提升。
(1)卷积
TensorFlow 中的卷积一般是通过
tf.nn.conv2d()
函数实现的具体可以查看官网:
https://www.tensorflow.org/api_docs/python/tf/nn/conv2d
如:
tf.nn.conv2d(x, W, strides=[1, 1, 1, 1], padding='SAME')
# tf.nn.conv2d非常方便实现卷积层前向传播算法
# 第一个输入为当前层的节点矩阵,这个矩阵为四维矩阵,第一维对应一个输入batch,后三维为节点矩阵
# 例如,input[0,:,:,:]表示第一张图片,input[1,:,:,:]为第二张图片
# 第二个输入为卷积层的权重,第三个输入为不同维度上的步长
# 第三个输入提供的是一个长度为4的数组,但是数组第一位和第四位一定要是1,因为卷积层的步长只对矩阵的长和宽有效
# 第四个输入时填充的方法,TensorFlow只提供两种选择,SAME为全0填充,VALID为不添加
定义如下:
def conv2d(input,
filter,
strides,
padding,
use_cudnn_on_gpu=None,
data_format=None,
name=None)
其中参数分别为:
[batch, image.size.height, image.size.width, depth]
;
补充,strides:第 1,第 4 参数都为 1,中间两个参数为卷积步幅,如:
[1, 1, 1, 1]
、
[1, 2, 2, 1]
使用 VALID 方式,feature map 的尺寸为 (3,3,1,32) 卷积权重
out_height=ceil(float(in_height-filter_height+1)/float(strides[1])) (28-3+1)/1= 26,(28-3+1)/2=13
out_width=ceil(float(in_width-filter_width+1)/float(strides[2])) (28-3+1)/1 = 26,(28-3+1)/2=13
使用 SAME 方式,feature map 的尺寸为 (3,3,1,32)卷积权重
out_height= ceil(float(in_height)/float(strides[1])) 28/1=28,28/2=14
out_width = ceil(float(in_width)/float(strides[2])) 28/1=28,28/2=14
其中:ceil 表示为向上取整。
(2)池化
TensorFlow 中的池化有几种方式,举个例子,通过 tf.nn.max_pool 函数实现的具体可以查看官网:https://www.tensorflow.org/api_docs/python/tf/nn/max_pool
如:tf.nn.max_pool(x,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
# tf.nn.max_pool函数实现了平均池化层,用法与avg_pool相似
# tf.nn.max_pool实现了最大池化层的前向传播过程,参数和conv2d类似
# ksize提供了过滤器的尺寸,数组第一位和第四位一定要是1,比较常用的是[1,2,2,1]和[1,3,3,1]
# strides提供了步长,数组第一位和第四位一定要是1
# padding提供了是否全0填充
定义如下:
def max_pool(value,
ksize,
strides,
padding,
data_format="NHWC",
name=None)
其中的参数:
ksize:第 1,第 4 参数都为 1,中间两个参数为池化窗口的大小,如:[1,1,1,1]
、[1,2,2,1]
实验证明:对于实际的池化后的数据尺寸,ksize没有影响,只是计算的范围不同。
strides:第 1,第 4 参数都为 1,中间两个参数为池化窗口的步幅,如:[1,1,1,1]
、[1,2,2,1]
实验证明:对于实际的池化后的数据尺寸,strides 产生影响,具体的计算方式和卷积中的 strides 相同。
关于 TensorFlow 中两种 padding 方式“SAME” 和 “VALID” 的到底怎么理解,先阅读下这两篇文章:
个人总结:
在 TensorFlow 中,对于 “VALID” 方式的 padding,按照指定步伐滑动的过程中,一个完整的卷积核覆盖不到余下窗口覆盖,则丢弃。计算方式,官方定义:
The TensorFlow Convolution example gives an overview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AME and VALID :
For the SAME padding, the output height and width are computed as:
out_height = ceil(float(in_height) / float(strides[1]))
out_width = ceil(float(in_width) / float(strides[2]))
For the VALID padding, the output height and width are computed as:
out_height = ceil(float(in_height - filter_height + 1) / float(strides1))
out_width = ceil(float(in_width - filter_width + 1) / float(strides[2]))
根据文章[1]中讲到的,对于VALID
,输出的形状可以这样计算:
在 TensorFlow 中,对于 “SAME” 方式的 padding,按照指定步伐滑动的过程中,一个完整的卷积核覆盖不到余下窗口覆盖,则补充 0 使得能覆盖到。计算方式,官方定义在上面。根据文章[1]中讲到的,对于SAME
,输出的形状可以这样计算:
对于 “SAME” 方式的 padding,我要补充说明的是,也是我的理解:在 TensorFlow 的实现中,比如左右 padding 多少圈 0 不一定是对称的,可能是只有右边 padding 了 0,可能左右都 padding 了 0,但数量不对称。
可以看下文章[2]中例子:Input width=13,Filter width=6,Stride=5,不同的 padding 方式如下图:
其中可以看到 “SAME” 方式,在左侧 padding 了一列 0,在右侧 padding 了两列 0。
个人理解:就是说采用 ”SAME“ 方式,在滑动过程中余下窗口元素不够的情况下,一定会 padding 一定数量的 0 以至能覆盖到余下窗口元素。
TensorFlow中CNN的两种padding方式“SAME”和“VALID”:
让我们来看看变量 x 是一个 2×3 的矩阵,max pooling 窗口为2×2,两个维度的步长 strides=2。
第一次由于窗口可以覆盖,橙色区域做 max pooling,没什么问题,如下:
接下来就是SAME和VALID的区别所在:由于步长为 2,当向右滑动两步之后,VALID方式发现余下的窗口不到 2×2 所以直接将第三列舍弃,而 SAME 方式并不会把多出的一列丢弃,但是只有一列了不够 2×2 怎么办?填充!
如上图所示,SAME 会增加第四列以保证可以达到 2×2,但为了不影响原始信息,一般以 0 来填充。这就不难理解不同的 padding 方式输出的形状会有所不同了。
当 CNN 用于文本中时,一般卷积层设置卷积核的大小为 n×k,其中k为输入向量的维度(即[n,k,input_channel_num,output_channel_num]),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选择“VALID”填充方式,这时候窗口仅仅是沿着一个维度扫描而不是两个维度。可以理解为统计语言模型当中的 N-gram。
完成卷积神经网络,记录下准确率和 loss 率的变化,完整代码如下:(代码对应:7-1第六周作业.py
)
# coding: utf-8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 import input_data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 每个批次的大小
batch_size = 100
# 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批次
n_batch = mnist.train.num_examples // batch_size
# 参数概要
def variable_summaries(var):
with tf.name_scope('summaries'):
mean = tf.reduce_mean(var)
tf.summary.scalar('mean', mean) # 平均值
with tf.name_scope('stddev'):
stddev = tf.sqrt(tf.reduce_mean(tf.square(var - mean)))
tf.summary.scalar('stddev', stddev) # 标准差
tf.summary.scalar('max', tf.reduce_max(var)) # 最大值
tf.summary.scalar('min', tf.reduce_min(var)) # 最小值
tf.summary.histogram('histogram', var) # 直方图
关于这里的 Summary 用法在此顺带补充些内容,方便查阅。参考【Tensorflow学习笔记——Summary用法】
tf.summary()
的各类方法,能够保存训练过程以及参数分布图并在tensorboard显示。tf.summary 有诸多函数:
tf.summary.scalar
用来显示标量信息,其格式为:tf.summary.scalar(tags, values, collections=None, name=None)
例如:tf.summary.scalar('mean', mean)
,一般在画 loss,accuary 时会用到这个函数。
tf.summary.histogram
用来显示直方图信息,其格式为:tf.summary.histogram(tags, values, collections=None, name=None)
例如: tf.summary.histogram('histogram', var)
,一般用来显示训练过程中变量的分布情况
tf.summary.distribution
tf.summary.text
tf.summary.image
tf.summary.audio
tf.summary.merge_all
merge_all 可以将所有 summary 全部保存到磁盘,以便 tensorboard 显示。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用这一句就可一显示训练时的各种信息了。格式:tf.summaries.merge_all(key='summaries')
tf.summary.FileWriter
指定一个文件用来保存图。格式:tf.summary.FileWritter(path,sess.graph)
,可以调用其add_summary()
方法将训练过程数据保存在 filewriter 指定的文件中
tf.summary.merge
格式:tf.summary.merge(inputs, collections=None, name=None)
,一般选择要保存的信息还需要用到tf.get_collection()
函数
# 初始化权值
def weight_variable(shape, name):
initial = tf.truncated_normal(shape, stddev=0.1) # 生成一个截断的正态分布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name=name)
# 初始化偏置
def bias_variable(shape, name):
initial = tf.constant(0.1, shape=shape)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name=name)
# 卷积层
def conv2d(x, W):
# x input tensor of shape `[batch, in_height, in_width, in_channels]`
# W filter / kernel tensor of shape [filter_height, filter_width,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 `strides[0] = strides[3] = 1`. strides[1]代表x方向的步长,strides[2]代表y方向的步长
# padding: A `string` from: `"SAME", "VALID"`
return tf.nn.conv2d(x, W, strides=[1, 1, 1, 1], padding='SAME')
# 池化层
def max_pool_2x2(x):
# ksize [1,x,y,1]
return tf.nn.max_pool(x,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 命名空间
with tf.name_scope('input'):
# 定义两个placeholder
x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one, 784], name='x-input')
y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one, 10], name='y-input')
with tf.name_scope('x_image'):
# 改变x的格式转为4D的向量[batch, in_height, in_width, in_channels]`
x_image = tf.reshape(x, [-1, 28, 28, 1], name='x_image')
with tf.name_scope('Conv1'):
# 初始化第一个卷积层的权值和偏置
with tf.name_scope('W_conv1'):
W_conv1 = weight_variable([5, 5, 1, 32], name='W_conv1') # 5*5的采样窗口,32个卷积核从1个平面抽取特征
with tf.name_scope('b_conv1'):
b_conv1 = bias_variable([32], name='b_conv1') # 每一个卷积核一个偏置值
# 把x_image和权值向量进行卷积,再加上偏置值,然后应用于relu激活函数
with tf.name_scope('conv2d_1'):
conv2d_1 = conv2d(x_image, W_conv1) + b_conv1
with tf.name_scope('relu'):
h_conv1 = tf.nn.relu(conv2d_1)
with tf.name_scope('h_pool1'):
h_pool1 = max_pool_2x2(h_conv1) # 进行max-pooling
with tf.name_scope('Conv2'):
# 初始化第二个卷积层的权值和偏置
with tf.name_scope('W_conv2'):
W_conv2 = weight_variable([5, 5, 32, 64], name='W_conv2') # 5*5的采样窗口,64个卷积核从32个平面抽取特征
with tf.name_scope('b_conv2'):
b_conv2 = bias_variable([64], name='b_conv2') # 每一个卷积核一个偏置值
# 把h_pool1和权值向量进行卷积,再加上偏置值,然后应用于relu激活函数
with tf.name_scope('conv2d_2'):
conv2d_2 = conv2d(h_pool1, W_conv2) + b_conv2
with tf.name_scope('relu'):
h_conv2 = tf.nn.relu(conv2d_2)
with tf.name_scope('h_pool2'):
h_pool2 = max_pool_2x2(h_conv2) # 进行max-pooling
# 28*28的图片第一次卷积后还是28*28,第一次池化后变为14*14
# 第二次卷积后为14*14,第二次池化后变为了7*7
# 进过上面操作后得到64张7*7的平面
with tf.name_scope('fc1'):
# 初始化第一个全连接层的权值
with tf.name_scope('W_fc1'):
W_fc1 = weight_variable([7 * 7 * 64, 1024], name='W_fc1') # 上一场有7*7*64个神经元,全连接层有1024个神经元
with tf.name_scope('b_fc1'):
b_fc1 = bias_variable([1024], name='b_fc1') # 1024个节点
# 把池化层2的输出扁平化为1维
with tf.name_scope('h_pool2_flat'):
h_pool2_flat = tf.reshape(h_pool2, [-1, 7 * 7 * 64], name='h_pool2_flat')
# 求第一个全连接层的输出
with tf.name_scope('wx_plus_b1'):
wx_plus_b1 = tf.matmul(h_pool2_flat, W_fc1) + b_fc1
with tf.name_scope('relu'):
h_fc1 = tf.nn.relu(wx_plus_b1)
# keep_prob用来表示神经元的输出概率
with tf.name_scope('keep_prob'):
keep_prob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ame='keep_prob')
with tf.name_scope('h_fc1_drop'):
h_fc1_drop = tf.nn.dropout(h_fc1, keep_prob, name='h_fc1_drop')
with tf.name_scope('fc2'):
# 初始化第二个全连接层
with tf.name_scope('W_fc2'):
W_fc2 = weight_variable([1024, 10], name='W_fc2')
with tf.name_scope('b_fc2'):
b_fc2 = bias_variable([10], name='b_fc2')
with tf.name_scope('wx_plus_b2'):
wx_plus_b2 = tf.matmul(h_fc1_drop, W_fc2) + b_fc2
with tf.name_scope('softmax'):
# 计算输出
prediction = tf.nn.softmax(wx_plus_b2)
# 交叉熵代价函数
with tf.name_scope('cross_entropy'):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mean(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abels=y, logits=prediction),name='cross_entropy')
tf.summary.scalar('cross_entropy', cross_entropy)
# 使用AdamOptimizer进行优化
with tf.name_scope('train'):
train_step = tf.train.AdamOptimizer(1e-4).minimize(cross_entropy)
# 求准确率
with tf.name_scope('accuracy'):
with tf.name_scope('correct_prediction'):
# 结果存放在一个布尔列表中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prediction, 1), tf.argmax(y, 1)) # argmax返回一维张量中最大的值所在的位置
with tf.name_scope('accuracy'):
# 求准确率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tf.float32))
tf.summary.scalar('accuracy', accuracy)
# 合并所有的summary
merged = tf.summary.merge_all()
with tf.Session() as sess:
sess.run(tf.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
train_writer = tf.summary.FileWriter('logs/train', sess.graph)
test_writer = tf.summary.FileWriter('logs/test', sess.graph)
for i in range(1001):
# 训练模型
batch_xs, batch_ys = mnist.train.next_batch(batch_size)
sess.run(train_step, feed_dict={x: batch_xs, y: batch_ys, keep_prob: 0.5})
# 记录训练集计算的参数
summary = sess.run(merged, feed_dict={x: batch_xs, y: batch_ys, keep_prob: 1.0})
train_writer.add_summary(summary, i)
# 记录测试集计算的参数
batch_xs, batch_ys = mnist.test.next_batch(batch_size)
summary = sess.run(merged, feed_dict={x: batch_xs, y: batch_ys, keep_prob: 1.0})
test_writer.add_summary(summary, i)
if i % 100 == 0:
test_acc = sess.run(accuracy, feed_dict={x: mnist.test.images, y: mnist.test.labels, keep_prob: 1.0})
train_acc = sess.run(accuracy, feed_dict={x: mnist.train.images[:10000], y: mnist.train.labels[:10000],
keep_prob: 1.0})
print("Iter " + str(i) + ", Testing Accuracy= " + str(test_acc) + ", Training Accuracy= " + str(train_acc))
!!!注: 先来看看上面的这部分代码,我觉得有问题!
with tf.name_scope('softmax'):
# 计算输出
prediction = tf.nn.softmax(wx_plus_b2)
# 交叉熵代价函数
with tf.name_scope('cross_entropy'):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mean(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abels=y, logits=prediction),name='cross_entropy')
tf.summary.scalar('cross_entropy', cross_entropy)
阅读 【TensorFlow】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的用法 该文可以了解到 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 函数的 logits 参数传入的是未经过 softmax 的 label 值。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our NN's output
logits=tf.constant([[1.0,2.0,3.0],[1.0,2.0,3.0],[1.0,2.0,3.0]])
#step1:do softmax
y=tf.nn.softmax(logits)
#true label
y_=tf.constant([[0.0,0.0,1.0],[0.0,0.0,1.0],[0.0,0.0,1.0]])
#step2:do cross_entropy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sum(y_*tf.log(y))
两步可以用这一步代替:
#do cross_entropy just one step
cross_entropy2=tf.reduce_sum(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ogits, y_))#dont forget tf.reduce_sum()!!
但是视频里该例子的程序,prediction 已经经历了一次 softmax 呢!
prediction = tf.nn.softmax(wx_plus_b2)
然后又经过了 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 函数,这相当于经过两个 softmax 了。(我觉得可能是视频里老师没注意到这点问题,虽然大的值的概率值还是越大,这点上倒是没影响。)
不管那么多,运行程序,结果如下:(用的实验室电脑,显卡 GTX 1080ti 跑的)
Extracting MNIST_data\train-images-idx3-ubyte.gz
Extracting MNIST_data\train-labels-idx1-ubyte.gz
Extracting MNIST_data\t10k-images-idx3-ubyte.gz
Extracting MNIST_data\t10k-labels-idx1-ubyte.gz
Iter 0, Testing Accuracy= 0.1051, Training Accuracy= 0.1119
Iter 100, Testing Accuracy= 0.595, Training Accuracy= 0.5961
Iter 200, Testing Accuracy= 0.7324, Training Accuracy= 0.7365
Iter 300, Testing Accuracy= 0.7594, Training Accuracy= 0.7579
Iter 400, Testing Accuracy= 0.8423, Training Accuracy= 0.8376
Iter 500, Testing Accuracy= 0.9393, Training Accuracy= 0.9327
Iter 600, Testing Accuracy= 0.9509, Training Accuracy= 0.9468
Iter 700, Testing Accuracy= 0.9562, Training Accuracy= 0.953
Iter 800, Testing Accuracy= 0.9589, Training Accuracy= 0.9582
Iter 900, Testing Accuracy= 0.9624, Training Accuracy= 0.9584
Iter 1000, Testing Accuracy= 0.9633, Training Accuracy= 0.9617
程序运行完成之后会在当前程序路径下生成 logs 文件夹,logs 文件夹下会有:
可视化网络训练过程:tensorboard --logdir=logs目录的路径
在 logs 文件夹下有两个子文件夹,对应着图中两条线,橙色对应测试集测出来的数据,蓝色对应训练集训练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到,两条线非常接近,代表模型没有欠拟合和过拟合现象。如果是过拟合情况,那么蓝色的线就会比较高,橙色的线就会比较低。
网络结构:
fc2 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