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这部电影?
137 个回答
要超过如此般的爱你,我也做不到了
在影片《比海更深》中,最打动我的角色,是母亲淑子。
丈夫去世后,女儿劝她多交些朋友。淑子却说:“我这个年纪交朋友,只会徒增来参加葬礼的人数。”
听见这话,我忍不住笑了。暗自想来,只有真正活明白的人,才能说出如此刻薄、消极却又诚实到可爱的话。
敢用“死”来自嘲,才透出了“生”的豁达。
淑子就是这样一位豁达的母亲。
她可以把岁月年轮碾过的人生体悟,不着痕迹地按进日常生活里。
我们仅仅观看她的生活,看这幅苍老的躯体,在静谧的时间里行走、坐卧、煮饭、养花……就仿佛看到了生活的本质。
只见她一面煮菜,一面说道:“这魔芋要慢慢煮,放一个晚上才会入味,和人一样。”
影片《比海更深》讲述的,是人与人的别离。
整部影片都弥漫着一股悲凉的味道,那里面,有父亲过世的伤感余味,也有家庭破碎的离愁别绪。
而极易被我们忽视的是,这一切痛楚最深切的承受者,其实是淑子。
丈夫离世,撒手去了另一个世界;儿子离婚,还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只有淑子,被狠狠地抛下,独自承受着双倍的痛苦。
正如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写的:“思念远离的情人是单向的,总是通过呆在原地的那一方显示出来,而不是离开的那一方。”
淑子,就是这样一个被留在原地的人。
然而,我们在她的脸上却几乎看不到悲伤,只看到从容和释然。
在丈夫葬礼的隔天,淑子就把他的所有东西丢掉了。
儿子良多不解:“在一起50年了,到最后就这样?”
淑子笑答:“别傻了,正是因为在一起50年,才会这样。”
因为那已被时间打磨得分外轻盈而深邃的爱,没有重量,却浩瀚辽阔,以至于任何一个物件都无法承载,唯有装进记忆里。
只有记忆,才是死者的天堂。他们将在那里,获得永生。
其实,淑子的婚姻并不算幸福。
丈夫是个不争气的男人,游手好闲,负债累累,但淑子却磕磕绊绊地守了他一生。
这或许很难理解。
而巧合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淑子的扮演者树木希林女士,也有着同样的境遇。
30岁那年,她与摇滚歌手内田裕也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可在此后长达40多年的婚姻里,丈夫却频频出轨、家暴、偷窃、和别的女人纠缠不清……
即便如此,树木希林仍然对丈夫不离不弃。
当别人追问时,她这样回答:“如果来世再次相遇,我仍会爱上他并再次度过狼狈的一生。”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这或许才是关于“爱”的最纯粹的定义吧。
正如在影片中,淑子黯然神伤,说道:“我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对谁说过‘爱他比海更深’这样的话。”
其实,不用说的,她已经做到了。
如果说对丈夫的爱,是前世的孽缘;那么对儿子的爱,则是今生的羁绊。
见到儿子的衬衫上沾了咖喱,淑子还是会毫不迟疑地用手去擦,哪怕儿子已经年过四十,不再是孩子。
这是一位母亲的本能反应。
在儿子良多的身上,淑子仿佛看到了丈夫的影子。
他是一个落魄的作家,年轻时曾经获奖,之后便江郎才尽,整日浑浑噩噩,妄想靠赌博赢回人生。
终于,妻子忍无可忍,带着儿子离开,一家人就此离散。
良多只得独自生活,每月见儿子一次,并通过监视妻子,来实现对这段婚姻无济于事地守护。
这一切,母亲都看在眼里。
因为母亲,就是那个比我们更早一点知道我们会失恋的人啊。
可是,淑子却无法要求儿媳和自己一样,即使嫁了个窝囊的男人,也会厮守一生。
她只得眼睁睁的看着儿子,亲手搞砸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后半段,是这部电影最耐人寻味的段落。
因为台风过境,母亲挽留,这一家人得以重聚在一起。
那一晚,谁都没有睡。
大人们睡不着,孩子不愿睡,母亲说:年纪大了,睡一会儿就够了。
所有人都固执地睁开眼睛,想再看一看曾经的生活。
淑子心里明白,这或许是一家人最后一次相聚。
于是,她抓紧这最后的机会,不动声色地,为这个即将破碎的家庭,设计了一场告别式。
她拿出相册,一张张翻看相片,和家人们谈论着过去;
她做好晚餐——冒着热气的咖喱乌冬面,那是丈夫生前最爱的味道;
她铺上崭新的被褥,想让良多一家,重温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感觉;
……
这一切的一切,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挽留,而是为了告别。
淑子拿出良多年少时的作文,给真悟:“看,你的父亲小时候就很会写文章。要知道,文采是个很棒的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她在用这样的方式,帮自己的儿子在他的儿子面前,挣回一点点做父亲的尊严。
面对儿子良多,她不经意间说道:“为什么男人都不懂得珍惜当下呢?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
那一刻,镜头微微俯拍,透过坐在椅子上的母亲看向坐在地上的儿子。良多仿佛一下回到了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同样的姿势,聆听着母亲明明有意却装作无意的教诲。
镜头一转,淑子已坐在儿媳的身边,她抚摸着儿媳的背,静静看着她的侧脸,张口第一句话便是:“你们两个真的已经不可能了吗?”
这一细节,格外真实,也格外动人。
母亲就是这样,一面劝自己的儿子要放下,不要强求;一面却又为儿子,做着最后一点哪怕是徒劳的努力。
可是,正如电台中忽然响起的歌曲《别离的预感》,邓丽君轻柔婉转的声音,已将所有的情绪备好,只等着别离的上演。
最终,淑子将装有真悟脐带的木盒,交给儿媳:“今后就交给你保管了。”
而眼泪也终于决堤:“唉,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比海更深》的英文名是After the storm——台风过后。
大海,台风,都是最自然的存在。而将它们放在一场别离的后面,作为全片的基调,也让这个小家庭的别离,瞬间显露出了人生的苍茫无常。
而无论在生离死别的关头,还是妻离子散的边缘,我看到的,是一位瘦弱的母亲,倔强地站在那里。
她或许不是影片中最抢眼的角色,但却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她试图在破碎的生活里,为自己拼出丈夫的模样,为儿子拼出活下去的理由,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心里那份比海更深的“爱”。
正如第二天的清晨,淑子站在阳台上,带着一夜未睡的笑容,向儿子一家挥手作别。
这位老人,再一次被留在了原地,看着他们完好地远去。
一次又一次地,目送亲人远去。
不过,只要他们都好,便是母亲最欣慰的事。
——————————————————
原发表于公众号:子戈说电影
欢迎关注交流~
霓虹人有一些内在逻辑,其实不只是是枝裕和个人贡献的视角。
村上春树《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写了很多类似的故事。村上春树说“有时候,失去一个女人也等于失去所有的女人”。但这极可能是因为,在那一段算不上青春的日子里,主人公们既没有可以温暖身体与心灵的恋人,也没有可以掏心掏肺倾吐心声的朋友。每天既不知道做什么才好,却又看似安然度日。人生到底从那一步开始走错了,没有成为小时候想成为的那个人,变成一种日常的泄气的又不真正力图改变的依恋……内心巍峨的“失去”,外观却不愿意透露太多痕迹。哪怕整个星期没有和一个人说过话,也不过是在身心内侧留下淡淡的年轮。可这样的情感命运,真的与某个女人有关吗?一切可能是因她而起,甚至更明确说是因她的背叛、消失、无爱而起,但终究和个体命运对于欠然人生的勉强接受有关的。仿佛你是怎样一个男人,你在她心中是一个怎样的男人,你在儿子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决定了你是否值得被遗忘、值得被失去。这更接近一种自我说服。是很特别的情感逻辑,充满内省,有时候甚至是上帝视角,还挺严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