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近日,南京明孝陵下马坊修缮工程历经5个月顺利完工,让600多岁的下马坊焕发新颜。历史上,下马坊曾经历过“辉煌”与“没落”。在新中国成立前,下马坊差点“消失无踪”,而如今下马坊位置和最初下马坊的位置也不相同。

焕然一新的下马坊。

从下马坊地铁站出来,向西步行几分钟就是下马坊遗址公园,公园入口处一间两柱冲天式石碑坊,坊额刻着“诸司官员下马”。

下马坊坊额拓片。

据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保护管理人员介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诏营建孝陵,第二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在这个墓里。1398年,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在孝陵。

明孝陵规模宏大,由南向北,纵深有2.6公里,最前面的下马坊,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这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

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朝廷下令,“车马过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意思就是文武各级官员到此一百步之外必须下马步行,以保持陵区的肃穆和对陵寝的尊崇,违者以大不敬论处。

这个牌坊就是遵此令而设,所以名下马坊,从下马坊向西北行就是大金门。

“其实这里原本十分荒凉,2007年建成了下马坊遗址公园并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使下马坊与世界遗产明孝陵其他建筑的空间关系更为明晰。” 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 保护管理工作人员介绍说。

今年7月是明孝陵“申遗”成功20周年,中山陵园管理局推出《明孝陵新志》,据其记载:明朝时,下马坊设于距孝陵外郭大金门东南方约800米的山路上,朝廷正式谒陵路线是从京城正南面的“正阳门”(今光华门)出城,折向东,过石门坎,再折北至下马坊东侧,经由下马坊进入孝陵。

下马坊旧图。

民国时期,这条设有下马坊的山路逐渐拓展成为宁杭公路,而下马坊仍然横跨于宁杭公路上,汽车往来都从坊下经过。1948年4月21日,首都警察厅东郊警察局发函给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查本局境内遗族学校下坡处有下马坊牌坊一座,横跨公路,因日久为风雨剥蚀,势有倾斜。惟该路为京杭国道,交通频繁,设若撞触,则生危险。为防范计,特此函请查照,设法予以拆卸,以策安全为荷。”

大意就是因下马坊横跨公路,恐怕有车辆撞触危险,请予以拆卸。

但当时下马坊并不在陵园界内,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就转函南京市工务局办理。同年5月,南京市工务局转函公路总局第一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南京工程处办理拆除。9月,南京市工务局函告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下马坊已由公路总局第一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南京工程处派工拆除。

在拆除过程中,推土机将石牌坊推倒,横额裂成两段,两根石柱折成4段,堆放在公路两边,石柱础遗留在公路上。

197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拨款60万元维修中山陵、明孝陵,首批工程经费40万元于6月下拨。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的维修项目,明孝陵维修工程于1979年启动,1980年9月竣工。

维修人员将倒伏多年的下马坊石质构件衔接修复,从原址向北移位了20米,竖立在宁杭公路北侧,朝向和标高依旧。其维修日程为:1979年9月于青龙山开山取石为下马坊备料;12月进场制作,冬季竖立起下马坊基础柱石;1980年6月着手焊接下马坊石柱和石匾;7月25日完成移位重竖工程。

2007年之后的下马坊。

2003年4月起,中山陵园管理局对下马坊区域实施环境整治改造,2007年建成下马坊遗址公园,从至大金门1.1公里长的主神道上,依地形建成的主入口广场、观音阁、御碑亭、亭廊、孝陵卫大营等景点,所有和下马坊有关的文物都被妥善地安置在这里,中断了多年的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再次恢复,最大限度恢复了故道和明楼的历史风貌,保证了明孝陵陵寝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据了解,现存下马坊牌坊为断裂石构件拼接而成,因当时工艺条件所限,加之多年的风雨侵蚀,石牌坊出现了内部箍筋锈蚀、表面溶蚀裂隙扩大、基础不均匀沉陷造成的石柱倾斜等病害问题。 下马坊修缮工程于2023年2月初进场,6月底全部完工。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在修缮中尽可能保护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神烈山碑及拓片。

与下马坊相伴的还有两块碑。东面为“神烈山碑”,神烈山即钟山,“神烈山”这个名字是1531年明嘉靖帝(即明世宗朱厚熜)所改,碑额中部以篆书刻“圣旨”二字,边饰云龙纹,碑身中部用楷书竖刻“神烈山”三字。

禁约碑。

另一块为禁约碑,立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当时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明太祖朱元璋父母之陵)的宫阙殿宇,被李自成放火烧毁。为了保住孝陵“龙脉”,崇祯皇帝朱由检特立此碑。碑文有“今后大小官员、军民人等,敢有仍前不法,故违明禁者,即据实指参,按律处以极刑,绝不轻贷,昭示中外,咸使闻知” 文中重申了对明孝陵的保护,违旨立即处死,崇祯希望通过禁约碑的设立得到祖先护佑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但禁约碑并没有能够防止有关官员借机作弊、乱砍滥伐,也没有对大明王朝起到任何挽救作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保护处提供

编辑: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