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杏园林煮酒香,佳人初试薄罗裳。”
立夏将至,万物生长。假期已至,正是佳期。
教育小新为您整理10部高分纪录片,不用长途跋涉,让孩子的视野抵达世界上最美的角落。
五一假期不妨与孩子一起,在光影中看遍最美“中国”。
适合:3岁+
集数: 5
单集片长: 5-15分钟
诗歌是用来背的吗?
不,真正的诗歌是可以用来唱的。
让孩子学会背古诗,
不如先让他读懂古诗。
怎么让古诗变好看、好懂?
答案是:
用孩子的眼睛去看。
《中国唱诗班》是一部原创公益动画片,共有
《元日》《相思(上)》《游子吟》《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思》《咏梅》
六部短篇动画。
以古诗为背景,
几分钟的时间,
把一首枯燥的古诗变成才子佳人的故事,
又把故事唱成好听的歌。
诗美、景美、情美,每个短篇围绕一首诗,
借画的意境表现诗的美感。
细腻的中国水墨画风,
诗、画、动漫的完美结合,
随意截取一帧,都是一张绝美的壁纸。
有人说,
第一次听到这么美的古诗,
庆幸活在有诗的国度。
颠覆孩子对死记硬背古诗的认知,一句诗词,一个故事,
这才是真正的诗情画意。
想穿越时间?搭乘文字,就能一窥究竟。
从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现在的简体汉字……中国汉字的历史,你了解吗?
汉字的生命力为何如此顽强?《“字”从遇见你》一集聚焦一字,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
如“中”字的介绍,以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文字背后的历史背景。
“中”这个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里,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
当重大事件发生,人们就会把“中”这个旗帜插在旷野上,人们纷纷向此处集中、靠拢,因此,“中”就有了中央的意义。
后来,“中”不仅仅可以表达方位,也变成了权力的象征,象征着权威的中心。
把“中”和“国”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中国”一词,这一词最早出现,则是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里。
当时人们认为,黄河流域就是天下中心,称之为“中国”,周围的地区则称之为“四方”。这是华夏民族对于周边世界的最早认知,也是“中国”的起源。
在这部纪录片当中,你能看到“翻车现场”:
也能看到奔跑的甲骨文:
中国先民面对苍穹时所形成的宇宙印象:
一个人顶着硕大方框的“天”
当文字出现,这个世界不仅只是世界,它意味着,我们建立了文明。
这一系列影片用
颇具年轻态的讲述方法诠解字源的意义与故事。
融入了祖先们对人世、宇宙万物以及未来世界的浪漫情怀与瑰丽想象。
汉字里的中国——一个巨大的文字世界,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或正在经历的现实中国更为庞大、悠然。
闲暇之时,跟随影片的讲述,一起去这些字的背后,看一看中国人祖先非凡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吧:
观看方式:
CCTV9 纪录频道
4月29日-5月3日
每晚19:24 播出
适合:5岁+
集数: 10
单集片长: 50分钟
植物的历史,不仅仅是自然的历史,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关键。
如水稻,从原来的杂草,变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桑树养育了蚕,造就了日后的“丝绸之路”。茶树从密密的树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影响近30亿人的经济作物。
被驯化的植物,从野草到粮食,最开始是西北地区的“稷”,而几乎同时,稻也在南方地区开始被种植。
此后陆续被人类驯化的有大豆,桑树,桃树,柑橘,茶树,从衣食住行、药用到审美,植物塑造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在青藏高原接近雪线的地方、在零下的环境中,生长着的一些极其美丽植物:
这部纪录片可以当作孩子对中国植物的启蒙纪录片。它从整体上概括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植物样貌,并选取了一些和我们的生活十分息息相关的植物来讲述,是很好的入门影片。
生长于矿山、游玩于井下,
用一部《三体》
打开中国科幻小说大门的刘慈欣
是怎么看待想象力的?
他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科幻作家刘慈欣、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传统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珮瑜、建筑家马岩松、导演王潮歌、癌症科普作家李治中、艺术家邬建安、摄影师尹超......
4月30日起,
纪录片《中国想象力》将带大家走近
8位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先锋人物。
聚焦他们独特的观点和思想,
以温暖的力量诠释科学,
用独特的视角刻画艺术。
跟随8位先锋人物,
于穹顶之下仰望星空,
于山川之间看见艺术,
在复杂数据里计算中国北斗的重量,
在与时间赛跑中感受生命的温度。
观看方式:
CCTV9 纪录频道
4月30-5月7日
每晚19:55
播出
适合:12岁+
单集片长:5分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的特别节目《奋进的中国》,
将于4月30日-5月4日在CCTV-9纪录频道每天中午12:50播出,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也将同步上线
。
通过展现中国“新基建”、科技、环保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的火热场面,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劳动者的昂扬风采,带领观众实地感受朝气蓬勃的中国面貌。
本片采取了航拍、地面拍摄、水下摄影等多种手法,纪实拍摄能源、科技、交通、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节点性工程。
大连湾海底隧道如何破解技术难题,实现30米水下的沉管精准对接?12540块拥有专属身份二维码的彩釉玻璃将怎样为成都大运会场馆带来炫目色彩?
大连湾海底沉管隧道工程,是中国北方寒冷水域沉管施工的第一次。三十米水下,寒冷、风浪、复杂的海域地质条件,对建设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白鹤滩水电站,拥有多项世界之最:
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见证了终极能源之路的探索:
纪录片每集围绕一个重大项目的建设过程,涵盖交通、建筑、能源等领域,重点揭秘超级工程背后的高新技术,讲述建设者们用汗水与智慧筑就的建设奇迹。
《奋进的中国》,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一起见证中国建设者风采,展现中国智慧与中国速度!
观看方式:
4月30日-5月4日
CCTV-9纪录频道每天中午12:50播出;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也将同步上线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里的这句话,来自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人漫长的饮食文化建立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乎吃喝乐趣的“标准”。
那些对“标准”进行整理、书写和传播的人,我们称之为“食学家”。但只有将饮食升华为文化的学者,才是真正给食物赋予了意义的人。我们称他们:为真正“知味”的“美食家”。
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这四位文学大家与美食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鲜生史》又将为我们打开怎样的美食新世界?
以史料和作品为据,展现人物和食物的奇妙互动。
在现实中解读当地饮食文化和主人翁饮食观念,传统的中华文化塑造了将美味上升到文化层面的美食观,也塑造出历史长河中一位位“不孤独的美食家”,随时间流转,代代流传。
这里有爱吃甜食的“斗士”,有靠美食支撑,写下传世之作的小说家,有一路被贬,一路吃的居士们。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这样写着。这部记录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散文集,重温了不少他的童年记忆,也提及不少难忘的少时美食。这滋味如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点缀着鲁迅的生活,也令一百多年后的我们心神向往。
身为绍兴人的鲁迅,坐着乌篷船,卧听打桨摇橹声时,最熟悉的是何种家乡美味?他曾提到的,用掘来的蚯蚓钓到的虾,采用什么做法?《孔乙己》中的民间小吃茴香豆,除了经济实惠之外,为何令人难以忘怀?
苏轼那无人不晓的东坡肉,做法中有何诀窍才流传百世如此受大家喜爱?现今以“东坡”命名的菜肴还有哪些?在苏轼一生“高开低走”的官场生涯中,辗转各地后久久难忘的家乡美食又是什么滋味?
和孩子一起,探访为美食留下过文字的名家。吃懂它们,他们就不会是“孤独的美食家”;
再现先生笔下的”鲜生“美食,重识美食里的先生。
观看方式:
CCTV9 纪录频道
4月29日-5月10日
每晚19:02
播出
你能想象吗?
在极北森林中,
每只驯鹿都有自己的名字,
它们由鄂温克妇女亲手养大。
玛莉雅苏81岁了,
是最后30名鄂温克族的一员。
其他所有的族人都放弃了森林生活,
搬进了现代的钢筋水泥房子里,
只有她们还在寒冷的东北世代游牧。
而在桂林漓江,
训练有素的鸬鹚被套好了绳索,
准备下水捕鱼:
这些鸬鹚虽然被驯化了,但是它们非常聪明,据说能够记住自己抓了几条鱼,到第7条左右的时候,就要喂食一次,否则它们就罢工不干了。
这部纪录片恰如其名:
《美丽中国》
,是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让孩子足不出户,
就能领略美如画的祖国大地。
它历时4年,拍摄的高清影像素材总长超过500小时。足迹遍布中国56+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
展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每一个镜头都美轮美奂,每一帧画面都令人叹为观止。
有人说,这是真正的中国,原味的中国。
这部纪录片,荣获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最佳自然历史纪录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与音效奖。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极其享受,快和孩子一起感受祖国的自然风情与波澜壮美吧。
假如唐代名画中的人物能开口说话,
她们会说些什么?
《此画怎讲》是国内首部名画真人秀,
选材于14幅传世人物画,
知名喜剧团队开心麻花倾力演绎,
让画中人物“开口说话”,
让高冷的名画立马鲜活起来。
《捣练图》中,
日复一日劳作的宫女们,
竟然在抱怨分工不公?
还有《果亲王允礼像》。
有人问:“果亲王难道忘了大明湖畔的嬛嬛吗?”
他本人赶忙澄清:
“笑话,史上并无甄嬛。
只有皇嫂熹妃,我与她没说过几句话。”
从唐代至清中期,
从《簪花仕女图》,
到《雍正行乐图册·持弓视雀页》,
十四幅传世人物画,
一改过去纪录片的传统风格,
不仅视野跨越千年,
每一幅画都用现代的段子加以调侃,
新颖不出格,古今情可通。
连央视也评价它“翩若惊鸿”,
孩子们想走神都很难!
5分钟,就能轻松解锁一个历史知识!
知识性、趣味性十足,
看起来完全没负担。
更难得的是画风精良,
高度还原古代的妆发、服饰和配色。
无形中还能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不经意间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美的种子。
30个故事,30封信札。
影片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生离死别与爱恨情仇、义结金兰与断袍割席、时代先驱与人生智慧、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为国尽忠与舍身成仁等六个维度展开叙述,横跨了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史。
《书简阅中国》并未按照人物的历史知名度甄选故事案例,上至功劳盖世的帝王将相,下至默默无闻的寻常百姓,选题入围的核心依据,就是故事本身是否能够产生跨时代的共鸣效应。
从花二十年时间营救朋友的顾贞观,到重视家族垂范教育的孙权,这是中国人的仁爱之心。
顾贞观奔走20年营救挚友吴兆骞
从倡导因材施教的袁枚,到女性主义的先驱李贽,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之眼。
从丈夫何处不为家的任环,到愿得此生长报国的陈京莹,这是中国人的胆识之魄。
北洋水师经远号战舰二副陈京莹奋勇拦截日本主力战舰 誓死不降
一封封书信和简牍,穿越千年,有爱情的模样,有“再大的风,我都去接你”的知己陌路,还有孤独的路,勇敢的心。
每一个小人物,就组成了一部声势浩荡的大历史。
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
我们的脚步踏向何方?
如果没有典籍,人类注定一无所知。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几千年来,
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先人的心血和智慧。
世代守护,薪火相传,
人类精神的血脉才得以延绵至今。
每一部书籍背后,
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历史长河中的文物古迹,
每一件都有它的守护者,
都有催人泪下的故事。
秦朝儒学博士伏生,
经过秦时焚书和秦末动乱,
千辛万苦力保最后一本《尚书》。
途中,儿子为
护《尚书》,
与乱兵以命相搏而亡,
妻子也挨饿受冻,死于荒野。
他只好将书藏在老宅的墙壁中,
外出避难。
二十余年颠沛流离。
然而,待天下安定,
伏生回到家园,发掘墙壁,
发现书简竟然多已朽毁,
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
他掩面痛哭:
“我一生护《尚书》,
《尚书》却因我残缺大半,
我愧对先人!”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精选典籍精华,拍成生动的情景剧,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通过古今对话的形式,
让历史不再晦涩枯燥,
身临其境领略华夏五千年的沧桑变迁,
让孩子轻松了解历史、爱上历史!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自CCTV纪录、凯叔讲故事、光明网、央视网、首都教育、央视网
图片来源:央视网、腾讯视频、CCTV纪录、豆瓣、中国广播电视总台
视频来源:CCTV纪录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