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性感的饼干  ·  针锋对决所有肉 - 百度·  4 天前    · 
逆袭的斑马  ·  古典音樂台·  2 月前    · 
英姿勃勃的火柴  ·  MySQL 中提取 JSON ...·  2 月前    · 

长虹飞架万顷波涛江水悠悠家国情深

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26岁取得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钱塘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跨海大桥东海大桥、虎门大桥等等,这些传世工程中都曾留下过他的汗水,见证着他的智慧。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国际著名桥梁大师李国豪。外界对他的评价是,“说起李国豪,人们就会联想起桥梁,就像说起华罗庚,人们就会联想起数学一样。”
“李国豪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我们希望把这种情怀好好传承下去。”站在李国豪位于梅江区金山街道月梅村莲塘片的故居前,梅江区副区长林勇军说,名人故居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见证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梅江区正着手对李国豪的故居进行全面修缮,助力梅江区提升文化品质,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聪慧过人
16岁考入同济大学
在月梅村党总支副书记张裕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月梅村莲塘片的李国豪故居。故居经过修缮,重新焕发光彩,典雅质朴,充满客家古民居元素。
“这座民居与客家传统围屋不同,呈竖型,具有清代四合院的特点。”张裕强说。屋内共有18间起居室、5口天井与一堂屋,屋中的4口天井连成一线,使屋内光照充足。
“整座老屋共有3个门,目的是为了方便邻里之间串门,客家人都有群聚而居的习惯,在李国豪故居周围生活的都是其同族的兄弟姊妹。”张裕强介绍。从左偏门出来有一条小路,可通往李氏祠堂,幼年李国豪上学时每个月向祖母要4毛钱水费时,需要经过这条路。
幼年时,李国豪上学的费用便是靠辛勤的母亲和祖母攒来的。
1913年,李国豪出生于月梅村莲塘片。当时,当地许多客家人为了谋生背井离乡出南洋,李国豪的父亲李熀宗便是其中一员,他漂洋过海在印度尼西亚开了一间杂货铺。所以在李国豪的记忆之中,童年的大多数时光是与母亲熊戴英一起度过的。
“母亲每个星期给我一毛钱菜金,而每个月4毛钱的水费便是祖母支付的。”李国豪在晚年时回忆道。
小学时期,李国豪的成绩十分突出,毕业之后考入梅县一中(今梅州中学),直接跳级插入当时的初二就读。“当时他是梅县一中的名人,13岁的他成绩名列前茅,并且演讲、游泳、足球样样精通。”李国豪的亲侄李勇争告诉记者。
升入高中之后,李国豪的表现更加出色,被学生们推选为学生会主席。但那时李熀宗在南洋的生意日渐惨淡,托人带信,让他到南洋帮助父亲做生意。不想放弃读书,也想履行孝道,两种想法一直困扰着李国豪。
“父亲曾说过,在印尼从医十分赚钱,不如学医之后到南洋开诊所。”这个想法得到了李熀宗的同意。
1929年8月,同济大学第二次招生,李国豪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全国共有100多名考生参与考试,只录取15名,年仅16岁的李国豪以第14名的成绩顺利进入同济大学。
李国豪选择的是医学专业,为何却成了国际桥梁专家?其中的改变,来自他大胆的想法。
进入同济大学之后,李国豪进入校内的德文补习班学习,学校规定只有成绩合格的人才能升入心仪的专业学习。在上海生活的时间,李国豪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也让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与医学相比较,还是结构学比较奥妙,先选工科,上了再说。”“任性”的李国豪,以优秀的成绩进入同济大学工科学习。
1936年6月,李国豪从同济大学毕业,13门功课门门优秀的他,成为同济大学历史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937年,李国豪又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时,他26岁。
胸怀家国
推动自建虎门大桥
“列车前方到站,汉口站。”2019年10月,梅汕铁路正式通车,将武汉与梅州连接起来。
当D2385次列车驶过武汉长江大桥时,长江的雄浑壮丽便呈现在乘客眼前,令无数人惊叹。来自梅州的乘客或许不知道,列车行驶过的大桥与梅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座桥梁的技术顾问之一便是李国豪。
在武汉人眼中,长江大桥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经历多年风雨依然坚固如初。“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毛泽东这样写道。
1955年2月,新中国成立不久,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当年,铁道部成立了以茅以升为主任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共同设计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方案。
两年之后,大桥落成,无数武汉人民为之欢呼雀跃。然而在通车仪式当天,当黑压压的人群上桥之后,大桥开始出现了晃动。“大桥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是结构设计不合理还是施工质量不合格?”这个问题困扰着当时的武汉人民,也困扰着李国豪。
身为技术顾问的他下定决心弄清楚大桥晃动之谜。由于实验条件有限,他用女婿买来的合成塑料制作成桥梁模型,家里的缝纫机、发夹、大头针……只要是能派上用场的生活用品,都被他用来当做实验器材。
“当时,李国豪妻子叶景恩一个月的薪水约80元,他为了做实验将妻子一个月的薪水用来购买精密测量仪器,足见当时他对桥梁问题的重视和痴迷程度。”《国之英豪——李国豪》课题小组负责人李天爱说,在最困难时期,为了计算出理论数值,报纸、笔记本边角的空白地方,都被他用作草稿纸。“他的大脑仿佛是一个计算器,即使是复杂的数据也能捋清楚。”
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困扰李国豪17年之久的长江大桥晃动之谜得以揭开。
他在1974年举办的全国钢铁振动科研协作会议上说:“大桥就像小木船,一只脚迈上船,船就会晃动;两只脚都上去了船就不会晃动了。当天是因为人群荷载,才导致大桥晃动。”
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东莞虎门大桥的建成,则是开辟了我国自主建设桥梁的先河。这位开辟者,也是李国豪。
1991年,广东省决定修建连接广州南沙区与东莞虎门镇的虎门大桥,大桥是由英国某桥梁公司带资进行施工。当时,上海杨浦大桥、南浦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提振了中国桥梁界自主建设的信心。
作为广东梅州人,李国豪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便写信给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叶选平,呼吁自主建设虎门大桥。“虎门镇是当年林则徐销烟之地,也是记录鸦片战争的国耻地,我们中国人民在感情上无法接受英国人建设的桥梁!”
叶选平在收到信之后,亲自会见了李国豪,并当场决定由中国人自主建设虎门大桥。5年之后,虎门大桥顺利竣工。大桥的建成使东莞、深圳以及粤东地区,到珠海、中山、江门及粤西地区的交通无须绕道,为珠三角的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也为后来建造厦门海沧大桥、江苏江阴大桥、润扬大桥等大跨径悬索桥,提供了许多技术经验。
可以说,拥有18项先进水平工程技术和工艺的虎门大桥,标志着20世纪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成就。
从此之后,中国桥梁自主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1991年后,全国陆续自主建成了一系列大跨度桥梁,如上海南浦大桥、上海东海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万县长江大桥等。其中江阴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1000米以上跨度的桥梁,也使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第七个能够建造千米级桥梁的国家。
“李国豪是改革开放初期倡导中国自主建设的功臣。我们同济大学作为中国桥梁世家,对中国桥梁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了中国桥梁的自主建设。从李国豪教授到项海帆教授再到我们这一代,师徒三代的初心传承,传承的不仅是知识和文脉,还有一所大学的精神与责任。”国际桥协主席、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葛耀君在《桥梁杂志》中这样说。
心系故土
帮助筹建梅州高校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
在外生活多年的李国豪,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青椒炒黄粄的味道。“我印象中是在1982年,我见到了同族同胞口中那位优秀的堂叔。”李勇争回忆道。那年,李国豪受中山大学等单位邀请回到家乡梅州。“我们准备了黄粄、咸菜、苦瓜酿、白粥,本以为堂叔在外多年已不习惯客家菜的味道,但他吃得津津有味。”
李国豪先后5次回到梅州探望同族长辈和兄弟姐妹,每次回来都会吃那几样固定的菜肴。“他说那是家乡的味道,独一无二。”李勇争说。
尽管在外生活工作多年,李国豪仍关注着家乡下一代的成长,心系家乡建设。
“我的学费都是我叔叔支付的,在读书上他从未含糊。”说起对李国豪的印象,李勇争便回想起少年读书时期的场景。“他告诉我,只要我能一直读下去,他都会全力支持我。但是如果想凭借关系以权谋私,他会义正辞严地拒绝。”
上世纪80年代,梅州正在筹建嘉应大学。听到家乡要成立大学,李国豪十分欣喜,写信给嘉应大学筹委会,阐述他对学校的看法。“信上面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要把嘉应大学建设成培育粤北地区人才的高校,文、法、理等学科要全面发展、让众多媒体来报道大学成立以求支持等。学校成立之后,他又设立了‘李国豪教育基金会’,推动学校的发展。”李天爱说。
因此,李国豪便成为了嘉应大学的名誉校长。“他告诉我们,如果‘李国豪’这个名字对学校的建筑、桥梁设计有用的话,尽管拿去,他会帮助我们想办法。”时任嘉应大学党史办主任的李友文说,“嘉应大学之所以能升级成为本科院校,也离不开李国豪的支持,多亏了他多次给教育部写信,才有了嘉应大学的今天。”
李国豪的一生,光荣而伟大。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到了推动中国桥梁自主建设之上,不仅让中国的桥梁工程学科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还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子,接下他手中的“桥梁”接力棒,为中国的建设奉献力量。
“现在,我们正对李国豪院士的故居进行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故居完整度的同时还原故居本来的面貌。”林勇军说。“他爱国、奉献、敬业的精神,有利于激励后人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勉励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我们将在故居内进行布展,通过多媒体、桥梁模型等多种方式,向人们展现李国豪院士的一生,弘扬李国豪院士的家国情怀。”
据介绍,为了完善相关资料,梅江区与同济大学取得联系,并派代表到同济大学商讨故居的布局、历史物件的摆放以及生平简介等展陈的表达方式。“调研期间,在同济大学宣传部、桥梁系、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采访了李国豪院士的徒孙三代。同时还联系了李国豪院士之子李乐曾教授、孙女李闻女士等,力争还原他那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传奇的一生。”李天爱说。
参考资料:
●《桥梁大师李国豪》 程国政著
●《工程教育家——李国豪》 程国政著
●《中国大桥自主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发展方向——论述与建议》 项海帆著
■链接
李国豪与他参建的桥梁
1.南浦大桥
南浦大桥始建于1988年,于1991年11月19日竣工,于1991年12月1日通车运营。南浦大桥位于上海市南市区南码头,为上海内环高速路组成部分之一。
李国豪担任该桥建设的专家组组长。
南浦大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黄浦江上海市区段上“零”的突破。不仅让我国取得了大桥建设的自主权,而且通过实践取得了进步,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信心,提高了志气,为中国桥梁在20世纪90年代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杨浦大桥
杨浦大桥始建于1991年5月1日,1993年9月15日竣工,1993年10月23日通车运营。该桥位于中国上海市苏州河以北的宁国路地区。
李国豪担任该桥建设的专家组组长。
杨浦大桥的建成,使中国的斜拉索大桥设计建造能力一举领先于国际桥梁界,奠定了中国在国际桥梁界的地位。
3.虎门大桥
虎门大桥于1992年10月28日动工建设,于1997年6月9日建成通车,于1999年4月20日通过竣工验收。该桥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与东莞市虎门镇之间,横跨珠江狮子洋水域。
李国豪担任该桥建设的技术顾问。
作为首座跨越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大型桥梁,虎门大桥不仅支撑了珠三角经济快速发展、改写了粤港澳三地“一水隔天涯”的格局,还引领了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技术创新。拥有18项先进水平工程技术和工艺的虎门大桥,标志着20世纪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成就。
4.江阴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于1994年11月22日动工兴建;于1999年4月21日完成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于1999年9月28日通车运营。
李国豪为该桥建设的技术顾问。
该桥位于长江三角洲地段的中部、中国江苏省东南部,连接泰州市靖江市和无锡市江阴市,是中国第一座跨度超千米的特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代表中国20世纪90年代造桥最高水平,是我国桥梁工程建设新的里程碑,跻身世界桥梁前列。
5.东海大桥
东海大桥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南部的南汇新城镇(原芦潮港镇)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洋山镇之间,始建于2002年6月26日;2005年12月10日,东海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李国豪为该桥建设的技术顾问。
东海大桥历时40个月优质高效建成,经验收考核综合指标达到优良级。与国际同类工程相比,大桥工期缩短一半,投资节约60%,并形成完整的一体化设计施工理念。开创了中国外海超长桥梁建设理论和实践先河,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中国桥梁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东海大桥主航道桥作为中国第一座在外海建造的大跨度斜拉桥,其设计和工程实践丰富了斜拉桥结构形式,为今后斜拉桥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6.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始建于1960年1月18日,于1969年1月1日正式通车。该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李国豪为该桥建设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造而成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当时国内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的建成通车,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标志着我国的桥梁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它的建成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被看作是“自力更生的典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称之为“争气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