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情况报告
尊敬的习志江、贾兴龙委员:
您提出的
“关于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建
议
”已收悉,感谢您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关心。
保障城乡居民健康一直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点,医改以
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党中央将
“强基层、补短板”摆在
了卫生健康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您提出的五条建议对我市
强基层、补短板、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工作部署和
落实中将认真加以采纳。现就相关提案的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荆州市共辖
2 个市辖区、3 个功能区、4 个县级市、2 个 县,总面积 1.41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 523.11 万人,乡 村服务人口 449.3 万。辖区有 113 家乡镇卫生院、2096 家村卫生室、18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9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现乡村卫生服务机构有编制床位数 8417 张,从业人员 13809 人,其中执业医师 2009 人、执业助理医师 1745 人、副高及 以上职称 290 人,注册全科医师 679 人,乡村医生 4666 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分
管市长亲自过问、一线指挥、现场督办、季度调度,将其作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基层公共卫
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强化基
层卫生机构补短板项目建设,落实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建设,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千人定向培养计划,深化城市医
联体、县域紧密医共体改革,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显
著提升。
二、提案办理工作进展
(一)关于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的提案
办理情况
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
2020 年 5 月,市委、市政府 印发《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各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增加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职责,配备专兼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强化社区(村)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将社区(村)计生专干转变为卫生健康专干。目前各地已按要求配备 427 名公共卫生专兼职工作人员。
进一步强化全科医生培训。
市卫健委认真贯彻落实《荆
州市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
施意见》,按照到
2030 年每万常住人口 5 名全科医生的预期 目标,稳步推进全科医生培训及执业注册工作。2019—2022年,我市共培训全科医生 1670 人,培训量在全省位居前列。目前根据“湖北省卫生综合信息统计平台-人力报”统计,我市全科医生注册总数为 2026 名;我市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 3.94 名,超过“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规划的指标要求。由于推进全科医生注册工作成效明显,4 月 22 日,市卫健委作为唯一市州代表在省卫健委全科医生培养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进一步优化基层人才队伍。
2021 年 11 月,荆州市政府下发《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荆州市基层卫生医疗人才千人定向培养计划工作的通知》,委托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招收荆州籍毕业生,毕业后充实到基层医生队伍,
即
“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三年来,我市已累计招录定向
培养生
754 人,同时,完成在岗学历提升 454 人,派驻巡诊61,大学生村医社会招聘 94 人,逐步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匮乏问题。
(二)加强公共卫生人员和临床人员的交叉培训的提案
办理情况
进一步推进医防融合。
市卫健委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
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建立面向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流行病
学、传染病、医院感染、营养支持等全员培训制度。将公共
卫生应急管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市县两级党校(行政
学院)每学期安排相关教育内容和课程,不断提高领导干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每年选派
3-5 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级及以下职称的内科类专业医师,以及 3-5 名疾控中心、急救中心中级及以下职称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双向交流培训,三年来累计培训交流 37 人。
(三)探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下沉参与基层公共卫生服
务的提案办理情况
进一步提升公卫服务能力。
全市
1481 个村、419 个社
区启动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完成
200 支
流调队伍,
2297 名专业人员技术培训。所有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加挂疾病预防控制所牌子,配备 3 人以上公共卫生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每万名居民配备 1 名公共卫生医师。荆州市卫健委、5 个县卫健局设立公共卫生总师,7 个(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主要领导由同级卫生健康部门领导班子副职兼任,3 个县(市、区)疾控中心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已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将疾控工作纳入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和等级评审。卫健、疾控、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已基本理顺,责任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出现应急状态下的推诿扯皮、指挥混乱等现象。同时我们持续强化各级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需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半年以上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四)推进基层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数字技
术应用的提案办理情况
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一是建立了数据标准化体系。
通过荆州市智慧健康项目白皮书的下发,规范了医疗数据传
输标准,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数据贯通。
2023 年
4 月荣获“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乙
等(地市级)
”授牌。二是推进了惠民服务个性化定制,通
过
“荆州卫生健康”公众号的持续运营,根据医疗机构、市
民的反馈,系统做了敬老版、核酸检测点导航、核酸预约、
预约分娩等系统优化和个性化定制,进一步为医疗机构和市
民提供方便。三是打造了区域医联体转诊平台,完成了市、
县、乡三级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等功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
通过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文件等手段,明
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职责分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提升县域内就诊率。
(五)推广移动医疗服务车下乡镇服务的提案办理情况
持续加强基层卫生体系建设。
累计投入
8.3 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实施整体搬迁 15 个、改建乡镇卫生院 51 个,进一步优化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救治设备,提升了医疗救治能力。累计投入 1.03 亿元,为基层卫生机构配置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 108 辆,智能健康服务包 1798 个,同时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添置生化分析仪、DR、彩超、肺功能仪等设备 243 台。2022 年,各地通过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智能健康服务包进村入户体检 57 万人次,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持续加强基层
“网底”建设。
村卫生室是基层三级医疗
卫生服务网络的
“网底”,我们结合脱贫攻坚目标要求,狠
抓人员结构、收入待遇、服务能力、群众满意度
“四提升”,
全力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利用市、县两级扶贫攻坚经
费,完善村卫生室软硬件建设,对村卫生室的整体环境、业
务用房等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从根本上改善就医环境,满
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使群众能够小病不出村、
大病及时治。目前,我市共有行政村
1481 个,建有村卫生
室
2096 家,覆盖率 100%,标准化村卫生室 1927 个,标准化建设率达 92.78%。
持续加强基层卫生机制建设。
探索建立县聘、院管、乡
用、定期流动的用人机制。探索将县级人才、技术、管理等
优质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推动县乡医疗机构、人才和资
源
“三统一”,财务、医保和信息“三统筹”,分级诊疗、
家庭医生签约和公共卫生服务
“三强化”;建立健全村医准
入条件和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一般诊疗费、基本公
卫经费、在岗村医养老保险及离退休村医养老补助等村医补
助政策。
持续推进
“323”攻坚行动。
全面贯彻落实基层心脑血
管防治一体化工作。
一是
“市、县、乡、村”区域一体化防
治体系初步建立,县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已全覆盖,基层
28 家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心脑一体化防治站验收,全市 95%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已启动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防治站建设工作,体系建设位列全省前列;
二是
“高、糖、脂、心、脑” 一体化健康管理初步实施,全年开展了 168 万人次(省定计划 176 万人次)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管理、早干预、早治疗”,切实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救治效果;
三是
“防、筛、管、治”一体化防治服务初步实行,基层对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人实行了跟踪随访,全市共管理高血压病人 470651人,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 79.68%(省定指标》62%);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 137933 人,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 79.43%(省定指标》62%)。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计划
当前,基层卫生工作还存在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基层
卫生人才队伍紧缺、基层信息化水平不高、紧密医共体建设
滞后等薄弱环节。
下一步,市政府将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加快推动城
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发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盘活用好县域编制资源,完善收入和待
遇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重点支持
建设一批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乡镇卫
生院。强化和拓展县域医疗卫生体系服务功能。健全以县级
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
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提高县
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以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
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能力。促进全市基层公共卫生
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
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