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res01_attpic_brief (3).jpg

梅江区实施李国豪故居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并配套绿化、休闲步道等基础设施。(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吴腾江 摄)

在梅江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无论乡间还是街市深处,都散落着许多历史名人居住过的房舍。他们曾经的栖身之地,不仅成为了历史文化遗产,也颇具教育意义。

近年来,梅江区扎实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缮工作,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生态保护、循序渐进、先急后缓等原则,让久经风雨的故(旧)居重现当年风貌,并进行活化利用,唤醒文化记忆,延续城市文脉。

沿着平坦的柏油村道,来到位于金山街道月梅村莲塘片的李国豪院士故居,曾经因久无人居而破旧不堪的“危房”,经过整理修缮,如今已焕然一新。连带改善的还有周边的人居环境,周边房屋粉刷一新,道路铺设了沥青混凝土、仿古地砖,故居门前新建了绿化花池。

世界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结构力学专家、教育家李国豪,是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他一生荣誉无数,却始终心系国家发展、家乡建设。对其故居的保护修缮利用,将对擦亮李国豪院士名片、提升梅江区的文化知名度起到重要的作用。

2019年,梅江区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启动了对李国豪院士故居及其周边人居环境的整治工程。如今走进李国豪故居,可见两堂四横的围龙屋中,廊上斗拱描红画绿,交格窗花简朴细致,一物一景、一砖一瓦隐约可见故居当年风貌。据悉,李国豪院士事迹陈列室布展工程已基本完成。事迹陈列室主要围绕其生平求学、成就、贡献三大板块,讲述了李国豪院士的生平故事,用展板、视频宣传、全息投影等方式,将李国豪院士的学术成就、对科学事业不懈追求的“工匠精神”体现出来。

每一处故(旧)居,都是在向人们述说历史,通过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和建筑特色,将进一步发挥名人故(旧)居效应,讲好名人故事,传承嘉应文脉。对熊锐故居的修缮提升,便是梅江区推动名人故(旧)居保护利用工作的又一个具体实践。

熊锐是中国近代革命烈士、中山大学筹建者之一,1894年出生于梅县泮坑乡新塘尾村(今梅江区三角镇新塘村)。他一生以笔为戈、以纸为戎,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他是无畏的革命战士,参加了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建立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用鲜血和生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是博学多才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回国后任教农讲所、黄埔军校,之后又担任中山大学附中校长一职……1927年,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同年被秘密杀害,年仅33岁。

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熊锐参与筹建的中山大学抗日战争时期迁至粤北,在梅县、兴宁、蕉岭、五华等地留下办学印记。以中山大学东迁梅州为主线,梅州正在采用“1+N”(1个主馆+全市21处办学纪念地)模式,计划将熊锐故居打造成为华南教育历史梅州展陈馆、中山大学梅州办学陈列馆、熊锐生平事迹展陈馆,即规划中的“1个主馆”。主馆设有“学脉渊源”“客家革命”“战时迁徙”“辗转粤东”“复员广州”五大单元板块,通过史料和多媒体手段,使之成为集历史展示、教育研学、多媒体互动、参观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纪念馆。据悉,该馆由中国美术学院团队设计,整体以红灰色为基调,加以梅州特色元素,营造出庄重、肃穆、大气、充满历史感的氛围。

“目前,故居房屋维修等工作有序开展,老屋的结构翻新加固以及配件布局都已经完成,室内部分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剩下的便是一些工程的收尾,包括户外的园林设计,展陈接下来也会有序推进。”熊锐故居施工项目负责人倪棵梁说道。

此外,据西郊街道望杏坊专班工作人员消息,鹤和楼的修缮工程也已接近尾声,接下来将持续推进展陈工作。而这些,都只是梅江区推动名人故(旧)居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

保护名人故(旧)居,是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底韵的重要举措。对林风眠故居、学宫的活化利用,建立朱云卿事迹陈列室、梅埔丰根据地(明山嶂)革命史料陈列室……如今在梅江区,名人故(旧)居的修缮保护工作已全面铺开,一座座故(旧)居正在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记者  叶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