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奇谭》第三集「林林」?

关注者
719
被浏览
2,041,979

553 个回答

个人觉得把《小妖怪的夏天》放在第一集,绝对是导演组做的最英明的决定。

后面所有的导演包括第二集都该给人家磕个头。

客观上,这部短片的出圈,依靠对真正的互联网主力,年轻人的共情,点燃了对《中国奇谈》的关注和热度。

该作不纠结于“妖”这个限制,看似写妖,实则写的都是“打工人”,在山洞中的一系列繁复的工作过程千言万语,最终回到家门口,成了一句:

妈妈!

包括结局的引人向善,没有像日漫一样走向看似高端实则低级的暗黑结局,都完美的交出了自己的试卷。

第二集《鹅鹅鹅》

属于那种曲高和寡的作品,不难想象如果它作为第一集,恐怕会和其他番剧一样掉入大海,不起波澜。

确实是部好作品,但形式和故事决定着受众不多。


狐狸以自身做了一个寓言故事,而最终鹅姑娘的离去却让主人公消失在了这里,穷尽一生再去找她。

回到开头“这是你失踪的地方”

回味悠长,作为第二集可以说仍旧OK,一个系列有大众喜欢的牡丹,也有一两朵曲高和寡的梅花,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但第三集着实让我皱眉。

首先,如大家所说,故事太俗套了,开局似乎就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

其实“狼孩子“这个题材很好,我国北方似乎都有类似的故事,但说故事的安排属于讲坏了。

首先林林的塑造就完全不讨喜,第一集的小猪妖可爱善良且拥有向善的勇气,第二集的男人属于旁人视角无法干预,本身不需要善恶的形象。

而林林没有狼孩子的荒蛮气息,却完全给人一种“熊孩子”的感觉。

从客观事实上,是否可以把最后狼妈的死归咎于林林本身的自作主张和屡次欺骗呢?

双方的动机都让我捉摸不透,人的视角明明知晓狼都消失几十年了,快打没了,且知道“狼马上要搬家了”,却宁可抛弃自己的性命也要去打狼,以一种“宁可让孩子成为孤儿也要去摧毁别人的幸福”的精神,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狼的视角来看,狼妈明知道族人都是被打死的,也知道不能吃人类的食物,但不告知原因?如果一早告知了“吃了人类的食物不能变身”或者“你爸就是因为这个死掉的”,林林是否还会如此不听话?

所以这个故事很难受的点在于强行be,人类如同被威胁了一般毫无理由必须杀狼,而狼则经过降智,强行掉入人类的陷阱,最终所谓的“人狼冲突”是强行完成的。狼妈几乎是导演亲自下场指着鼻子说她必须死的。

熟悉剧本杀的朋友应当很眼熟,一些稀烂的作品就是这样,前几幕完全是欢乐取向,最后一幕强行悲伤,加入家国大义,按着你的头让你哭,让完全没必要死的人强行生离死别。

故事的深意其实看到很多人加入“狗”的要素,试图强行拔高,但我不认同,故事就是那样的烂俗故事,没什么过度解读的东西,反而让我惊艳的是,最后人狼隔河相望的画面。





吐槽一下,这集导演也是最无可奈何的,不得不亲自下场评论区,给观众普及立意,故事内涵,恨不得掰碎了揉烂了讲给大家,可惜自己都只能讲一些似是而非玄而又玄的东西。

也并没看到大家真的因为他的解释得到了共鸣,争议仍旧在继续。

说到底,这集像极了一份优秀的大学生作业,技术力够了,但故事本身似乎还没有琢磨好。放在毕设里固然可以屠杀全场,但要放在小妖怪珠玉在前的中国奇谈系列里,确实就有一种拉胯的感觉。


仔细想想,这集给我的感觉是:失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核,处处都是“中国人不能理解的行为逻辑”想,观念也并非中国原本的海纳百川。

导演声称这个故事是讲身份认同。

那我就谈谈这集的“孤独”和“自我认同”:

狼孩子因为“孤独”和人类孩子交朋友,这是典型的白人圣母的思维,在国人的思维中,孤独绝对算不上一种苦难,滚滚奔涌的历史长河有太多人是“少孤”,“孤独”这个词汇在东亚文化圈通常是和失意者,老年人相伴随,少有“孤独”的孩童的故事。

而在西方,孤独则是大量影视作品的楔子,无论是早年关在楼梯下的哈利波特,还是想买一辆二手车却和变形金刚达成友谊的山姆,无论是四处和坏孩子交朋友的汤姆索亚,还是静静的顿河中格里高利对青春的大胆放肆,猫鼠游戏中的天才少年弗兰克,心灵捕手中的威尔的暴躁,本质都是一种西方对于自我身份的“不认同”,是西方的年轻一代对于自身漂泊无依的迷茫,是一种虚无主义。

而这些故事也从头到尾去追求这个身份认同,无论是通过魔杖和法力,机甲的轰鸣,绿林侠盗的正义感和红色白色的思想浪潮,通过少年的阅历来让迷茫的少年最终找到归宿和认同,就是大部分西方名著的故事逻辑。

但中国人的观念中,向来没有这种虚无主义,我少见中国的少年会对身份产生迷茫,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的文化灌输给每一个孩童古老的文化。

无论是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还是十几岁闪击匈奴的霍去病,还是少年时代站在土地庙前怒骂土地公的袁崇焕“何不护辽东?”(当然故事是虚构),哪怕是近代一个寻常孩童,王二小也会把日本军队引入包围圈,高喊就义,留下“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的故事。

说到底,在中国人的故事里,哪怕是个孩童,他非常清楚自己是谁,周边的人是谁,我要干什么。

这些人哪怕多年后最终失败,留下“大丈夫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的遗恨,也要在病榻上或高呼“渡河!”,或高呼“北伐!”,留下让人叹息的遗憾故事。

这才是中国的浪漫。

我们说回林林,如果故事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北欧,在北美,小虎不是中国的猎户,而是爱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甚至是原始人,整个故事的逻辑是不是舒服了太多?

因为自身孤身一人,所以不得不发展种族之外的友谊,比如《史前战纪》的一人一龙。

《你看起来很好吃》的暴龙和食草龙

《逗鸟外传》的狼和婴儿

在这种语境下,林林走出森林和孩子们交朋友,是不是合理太多了?

而人和狼,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却不死不休的姿态,也是中国人所陌生的,荀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追求的就是万物和谐自然的逻辑。

纵使有争议的《狼图腾》,那些整日和狼群厮杀的蒙古人,也在书中反复强调狼和人关系的和谐必要性。

这种不死不休的种族争斗,那似乎不是我们民族的东西,要问哪家玩的最熟练,不如问问美洲数以千万计的印第安人头皮,非洲好望角的帆船上扔下的黑人尸体。

归根到底,导演讲的这个《身份认同》的故事,既不中国,也不奇谭,反而前几年韩国电影《大虎》,老人小时候救下了老虎,老虎后来也救下了老人的孩子,几十年的爱恨纠葛,互相报恩和报怨的故事,反倒有意思多了。


归根到底,在观众都以为上美这次要讲中国故事的时候,《林林》仍旧采用西方内核,讲了一个披皮的西方故事,当然让我们对中国奇谭抱以期待的我们大失所望。

最后,看着林林这个短片本身的的悲剧,我想起一部老电影,《南海十三郎》。

剧中的十三郎是一个编剧,最终沦落为乞丐,当警察找到他的时候,他笑着流着泪高呼,我左脚的鞋子是英国人偷了,右脚鞋子被日本人偷了。

当我们的笔被西方的思潮掌控,甚至讲不出中国的故事。

真是不幸。

很平庸很无聊的故事。如果不是在《中国奇谭》这个系列里,这个故事根本不会有这么多人硬吹。

剧情很无聊,毫无特色,还要靠观众猜测和过度解读才能稍微拔高一点,这就是编剧无能。

第一集故事言简意赅,立意优秀,也不需要观众刻意猜测拔高,这才是优秀作品。

第三集,讲了一个无聊到一眼就看到底的故事,就因为在这个系列里就被这么猛吹我是没想到的。

赞扬优秀的作品,小妖怪的夏天确实优秀,吹爆它我双手赞成。但是也不能硬是把平庸的作品吹成神,林林就是讲得很平庸无聊的故事,硬把它吹成神就很无语。

也别怪我拉踩,既然在同一个系列里,就要对得起第一集高口碑带来的关注度,有了不足承认不足积极提高才是正常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