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管理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真菌

[zhēn jūn]
一种真核生物
展开 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真菌(学名:Fungi),是一种具 真核 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 真核生物 。包含 霉菌 酵母 蕈菌 以及其他人类所熟知的菌菇类。至2024年为止,已有大约15万个真菌种类被科学界所发现和记录,这其中包括酵母、霉菌以及各种菇类。真菌独立于 动物 植物 和其他 真核生物 ,自成一界。真菌的细胞有含 甲壳素 ,能通过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的方式产生 孢子 [1] 学术界对于真菌的起源问题意见不一,存在“单元论”与“多元论”两大派别。
到2023年为止,学界普遍认为真菌的演化历程如下:壶菌可能起源于与眼虫藻相关的鞭毛生物。在丧失鞭毛后,壶菌因菌丝的发达而进化为接合菌,随后接合菌进一步演变为子囊菌与担子菌。真菌能与动植物或其他真菌形成共生或寄生等相互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真菌对工业、农业以及医药领域均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此外,像木耳、银耳、金针菇等还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某些接合菌种类能应用于食品发酵以及酶和有机酸的生产。然而,诸如念珠菌、马拉色菌等某些真菌,既可能诱发人类疾病,也可能导致植物病害。
到2024年为止,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已有781种真菌被列为濒危物种,包含46种极危(CR)、106种濒危(EN)以及166种易危(VU)。它们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环境变迁、人类干扰和外来物种的侵袭等。
中文名
真菌
拉丁学名
Fungi
真菌界
真菌门
物种数量
1万属12万余种
形态结构
营养体、繁殖体
繁殖方式
有性和无性繁殖
拼    音
zhēn jūn

定义

真菌( Fungus )一词的“ 拉丁文 ”Fungus (fungi)原意是蘑菇,其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真菌
①真菌具有真正的 细胞核 [1]
②没有 叶绿素 ,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 异养生物 [1]
③一般都能通过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的方式产生 孢子 ,延续 种群 [1]
④其典型的 营养体 为丝状分支结构; [1]
细胞壁 的主要成分为 几丁质 纤维素 或两者兼有。 [1]

起源和演化

真菌的起源、演化和 系统发育 的研究,最初是根据比较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 G-C含量 、胞壁的 多糖 组分和结构的研究、各类真菌 色氨酸 生物合成 途径的酶沉降图型、 赖氨酸 的两种不同合成途径以及rRNA序列的研究等,都推动了真菌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1]

起源

真菌在地球上存在了多长时间还不清楚,对真菌的 起源 也没有确切的结论。真菌的有些特点和 植物 相似,然而在某些方面又和 动物 有相似之处。二十世纪80~90年代,根据营养方式的比较研究,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一个独立的 生物类群 —— 真菌界 [1]
起源多元论 :根据性器官的形态及交配方式,认为真菌来自 藻类 壶菌目 原藻 演化而来, 水霉目 演自无隔藻,毛霉演自接合藻,子囊菌和担子菌由 红藻 演化而来,这些藻类因丧失色素而从自养变成异养,生理的变化引起了形态的改变。这就是真菌起源的多元论观点。 [1]
鞭毛生物起源论 :认为绝大多数真菌是起源于一种原始 水生生物 ——鞭毛生物,单细胞,具一至数根鞭毛,有的有 叶绿素 和其他色素,有的无色素,具色素的演化为藻类,无色素的演化为菌类。真菌和藻类都起源于鞭毛生物。 [1]

演化

①生活方式上: 水生真菌 是原始型,演化的过程是由水生到 陆生 ,并且推测在演化过程中还可能返回水生的习性。从而认为具有鞭毛的 游动孢子 较原始,而不游动的静止孢子是相对进化的。 [1]
②营养方式上:腐生方式是原始的生活类型,寄生生活方式比腐生生活方式高级。 专性寄生 生活方式比 兼性寄生 生活方式高级,最高级的生活方式是 特异性的专性寄生 方式。 [1]
③真菌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退化和失去特殊的结构,使结构简单化。 [1]

形态结构

真菌 营养生长 阶段的结构称为 营养体 结构。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 丝状体 ,单根丝状体称为 菌丝 (hypha)。许多菌丝在一起统称 菌丝体 (mycelium)。菌丝体在 基质 上生长的形态称为 菌落 (colony)。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管状,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质,无色或有色。菌丝可无限生长,但直径是有限的,一般为2-30微米,最大的可达100微米。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septum)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 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是丝状体。而是无 细胞壁 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plasmodium)或具细胞壁的、卵圆形的单细胞。寄生在 植物 上的真菌往往以菌丝体在 寄主 的细胞间或穿过细胞扩展蔓延。 [1]
真菌
当菌丝体与寄主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因渗透压的关系进入菌丝体内。有些真菌如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称为 吸器 (haustorium)。吸器的形状不一,因种类不同而异,如白粉菌吸器为掌状,霜霉菌为丝状,锈菌为指状, 白锈菌 为小球状。有些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形成疏松或紧密的 组织体 。菌丝组织体主要有 菌核 (sclerotium)、 子座 (stroma)和 菌索 (rhizomorph)等。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 薄壁组织 ,表皮细胞壁厚、色深、较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但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 营养菌丝 或从上面形成新的繁殖体。菌核的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通常似 绿豆 、鼠粪或不规则状。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 表皮 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 外形 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称根状菌索。菌索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 菌体 基质 上蔓延。 [1]
有些真菌菌丝或 孢子 中的某些细胞膨大变圆、 原生质 浓缩、细胞壁加厚而形成 厚垣孢子 (chlamydospore)。它能抵抗不良环境,待条件适宜时,再萌发成菌丝。当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时,会组成真菌的 营养体 ,即 菌丝体 。菌丝一般分为两类,一为无隔菌丝,即菌丝没有横隔壁,可视为一个单细胞,具有多个 细胞核 ,如低等真菌中的 根霉 毛霉 水霉 等的菌丝。另一类是有隔菌丝,即菌丝具很多横隔壁,将其分隔成多个 细胞 ,每个细胞中有1个、2个或多个细胞核。 [1]
当营养生活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就开始转入 繁殖 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fruitingbody)。真菌的繁殖体包括 无性繁殖 (asexual reproduction)形成的无性孢子和 有性繁殖 (sexual reproduction)产生的有性孢子。 [1]

异同比较

  1. 1.
  2. 2.
    与动物:真菌与 动物 都没有 叶绿体 ,均为 异养生物 ,都需要以 有机物 作为 碳源 [1]
  3. 3.
    与植物:真菌与 植物 都具有 细胞壁 和大型 液泡 ,都可以进行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同时真菌与 苔藓 蕨类 等许多演化上较早分支的植物都可以产生 孢子 [2]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asexual reproduction)是指营养体不经过 核配 减数分裂 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它的基本特征是 营养繁殖 通常直接由菌丝分化产生 无性孢子 。常见的 无性孢子 有三种类型:
(1) 游动孢子 (zoospore):形成于 游动孢子囊 (zoosporangium)内。游动 孢子囊 由菌丝或 孢囊梗 顶端膨大而成。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 鞭毛 ,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1]
(2) 孢囊孢子 (sporangiospore):形成于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内。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细胞壁,水生型有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1]
(3) 分生孢子 (conidium)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 分生孢子梗 (conidiophore)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成熟后从孢子梗上脱落。有些真菌的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 还着生在分生 孢子果 内。孢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 分生孢子器 (pycnidium)和杯状或盘状的 分生孢子盘 (acervulus)。 [1]
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 有性生殖 (sexual reproduction)。有性生殖是经过两个性细胞结合后细胞核产生 减数分裂 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 配子囊 (gametangium),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形成有性孢子。其整个过程可分为 质配 (plasmogamy)、 核配 (karyogamy)和减数分裂(meiosis)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质配 阶段,即经过两个性细胞的融合,两者的 细胞质 和细胞核(N)合并在同一细胞中,形成双核期(N+N)。 [1]
第二阶段:核配阶段,就是在融合的细胞内两个 单倍体 (haploid)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2N)。 [1]
第三阶段:减数分裂阶段,双倍体(diploid)细胞核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 单倍体 的核(N),从而回到原来的单倍体阶段。经过有性生殖,真菌可产生四种类型的有性孢子。 [1]
(1) 卵孢子 (oospore):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异型 配子囊 ——雄器和 藏卵器 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 核配 ,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双倍体的 卵孢子 [1]
(2) 接合孢子 (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 配子囊 以配子囊结合的方式融合成1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 质配 核配 后形成的 厚壁孢子 [1]
(3) 子囊孢子 (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 质配 核配 减数分裂 而形成的 单倍体 孢子。子囊孢子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即子囊(ascus)内。每个子囊中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子囊通常产生在具 包被 子囊果 内。 子囊果 一般有四种类型,即球状而无孔口的闭囊壳(cletothecium),瓶状或球状且有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 子囊壳 (perithecium),由于座溶解而成的、无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locule),以及盘状或杯状的 子囊盘 (apothecium)。 [1]
(4) 担孢子 (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丝结合形成 双核菌丝 ,以后双核菌丝的 顶端细胞 膨大成棒状的担子(basidium)。在担子内的双核经过 核配 减数分裂 ,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 外生 的单倍体的担孢子。 [1]
此外,有些低等真菌如 根肿菌 和壶菌产生的有性孢子是一种由游动配子结合成 合子 ,再由合子发育而成的厚壁的 休眠孢子 (restingspore)。 [1]

分类

真菌的分类

壶菌门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壶菌门是游动细胞具有“9+2”结构的鞭毛,并能在水中游动的一类真菌,游动孢子具有一根后生尾鞭式鞭毛。 [3]

接合菌门

接合菌门 (Zygomycota)是由低等的水生真菌发展到陆生种类,由游动的带鞭毛的孢囊孢子发展为不游动的孢囊孢子——静孢子或单孢孢子囊的分生孢子。 [3]

子囊菌门

子囊菌门 (Ascomycota)是真菌中最大的类群他与担子菌被称为高等真菌,生殖菌丝细胞出现较短双核阶段,其区别于其他真菌的一个特征是产生子囊。 [3]

担子菌门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是一类高等真菌,构成双核亚界,包含2万多种,包括蘑菇、木耳等主要食用菌。更具体地说,担子菌门包括以下组:蘑菇,马勃,stinkhorns(鬼笔科),支架真菌,和人体致病酵母隐球菌属等等。 [3]
半知菌类 (Deuteromycota)是一种已废止的生物分类,指在 子囊菌 担子菌 的同伴之中,还未发现 有性繁殖 阶段而在分类学上位置不明的一种临时分类。只进行 无性繁殖 菌类 被称作不完全型,这一阶段被称为无性阶段。进行 有性繁殖 的被称为完全型,该阶段被称作有性阶段,通常有性阶段的菌类也是同时进行无性生殖的。 [3]

各类真菌特征

酵母菌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两大类,无性繁殖包括: 芽殖 裂殖 ,芽裂;有性繁殖方式: 子囊孢子 [1]
酵母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进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种类能产生子囊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种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发酵素,能分解 碳水化合物 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产上常用的有面包酵母、饲料酵母、酒精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等。有些能合成纤维素供医药使用,也有用于石油发酵的。 [1]

假丝酵母

假丝酵母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不少的 假丝酵母 能利用正烷烃为 碳源 进行 石油发酵 脱蜡,并产生有价值的产品。其中氧化正烷烃能力较强的假丝酵母多是 解脂假丝酵母 (C. lipolytica )或 热带假丝酵母 (C. tropicalis )。有些种类可用作饲料酵母,个别种类能引起人或动物的疾病。 [1]
黄曲霉属于 半知菌类 ,黄曲霉群的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食制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黄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 菌体 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 气生菌丝 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 分生孢子梗 ,梗的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的顶囊,囊的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 、顶囊、小梗和分生孢于合成孢子穗。可用于生产淀粉酶、 蛋白酶 磷酸二酯酶 等,也是酿造工业中的常见菌种。早在六世纪时,《 齐民要术 》中就有用“ 黄衣 ”、“黄蒸”两种麦曲来制酱的记载,这两种黄色的麦曲,主要由 黄曲霉 一类 微生物 产生的大量孢子和 蛋白酶 淀粉酶 所组成。 [1]
白地霉菌落平面扩散,组织轻软,乳白色。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断裂成圆柱状的裂生抱子。 菌体 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8℃。常见于牛奶和各种乳制品(如酸牛奶和乳酪)中,在泡菜和酱上,也常有白地霉。可用来制造核苦酸、酵母片等。 [1]

抗生菌

抗生菌亦称“拮(颉) 抗菌 ”。能抑制别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别种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产生抗菌素,如 链霉菌 产生链霉素, 青霉菌 产生青霉素,多粘芽抱杆菌产生多 粘菌 素等。 [1]

培养基

真菌
常见真菌 培养基 有:
①沙保氏(Sabouraud’s)培养基:
蛋白胨 :10克; 琼脂 :20克; 麦芽糖 :40克 ;水:1000毫升。
先把 蛋白胨 、琼脂加水后,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加入40克麦芽糖(或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 灭菌 ,备用。本培养菌是培养许多种类真菌所常用的。 [4]
②马铃薯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200克;琼脂:10克;糖:20克;水:1000毫升。
把马铃薯洗净去皮,取200克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半小时后,补足水分。在 滤液 中加入10克琼脂,煮沸溶解后加糖20克(用于培养霉菌的加入 蔗糖 ,用于培养酵母菌的加入 葡萄糖 ),补足水分,分装,灭菌,备用。把这培养基的 pH 调到7.2~7.4,配方中的糖,如用 葡萄糖 还可用来培养 放线菌 芽孢杆菌 [5]
③黄豆芽汁培养基:
黄豆芽:100克;琼脂:15克; 葡萄糖 :20克;水:1000毫升。
洗净黄豆芽,加水煮沸30分钟。用纱布过滤,滤液中加入琼脂,加热溶解后放入糖,搅拌使它溶解,补足水分到1000毫升,分装,灭菌,备用。把这培养基的pH值调到7.2~7.4,可用来培养细菌和放线菌。 [4]
④豌豆琼脂培养基:
豌豆:80粒;琼脂:5克;水:200毫升。
取80粒干豌豆加水,煮沸1小时,用纱布过滤后,在 滤液 中加入琼脂,煮沸到溶解,分装,灭菌,备用。 [6]

共生关系

播报
编辑
植物的根和真菌有 共生关系 ,和真菌共生的根称为 菌根 [7]
外生菌根 (Ectomycorrhizae):真菌的菌丝在根的表面形成菌丝体包在 幼根 的表面,有时也侵入皮层细胞间,但不进入细胞内,此时以菌丝代替了根毛的功能,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积,如松等; [7]
内生菌根 (endomycorrhizae):菌丝通过细胞壁侵入到表皮和皮层细胞内,加强吸收机能,促进根内的物质运输,如 柑橘 核桃 等; [7]
③内外生菌根:也有菌丝不仅包在幼根表面同时也深入到细胞中,称内外生菌根,如苹果、柳树等。 [7]
菌丝吸收水分、无机盐等供给植物,同时产生 植物激素 维生素B 等促进 根系 的生长;植物供给真菌 糖类 、氨基酸等有机养料。 [7]
能形成 菌根 高等植物 2000多种,如侧柏、毛白杨、银杏、小麦、葱等。具菌根的植物在没有真菌存在时不能正常生长,因此造林时须事先接种和感染所需真菌,以利于荒地上成功造林。 [7]

真菌与生活

播报
编辑

环境的再循环

真菌像细菌和微生物一样都是 分解者 ,就是一些分解死亡生物的有机物的生物。真菌将生物分解为各类 无机物 ,使土地肥力增强。 [8]

食物与真菌

致病的真菌

真菌还可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在人类主要有三种类型:① 真菌感染 ;② 变态反应性 疾病;③中毒性疾病。 [11-12]

青霉素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