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经常引用孔子的这句话,来表达或者调侃自己:见到远方而来的朋友的愉悦心情。
其实大多数人的理解都是错的,就连语文课本上的解释,也是有严重问题的!
如果对这样传统的古典文化,不加以深思明辨,无脑地接受表面的意思,那就真是书呆子,越看这样的东西,人会变得越傻越笨!
对于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说:有朋友突然来造访,主人会感到很高兴。
的确,这样解释,表面上看,似乎没有毛病。朋友从远处来访,通常情况下,主人的确是很高兴,因为新鲜感,因为朋友的到来,给自己平淡枯燥的生活,增添了新奇的元素,当然值得高兴!
这句话出自于孔子,这么简单明了的一句话,谁都会说,偏偏出自于圣人孔子,而且千古传诵。
如果是这样简单的解释,那么万世景仰的孔夫子,就太一般了!就不该受到如此厚重的顶礼膜拜!
设想一下,假如朋友突然到访,而自己家正处在缺粮缺钱的时刻。而朋友来了,最起码要买点肉,打些酒,另外多做几个好菜,款待朋友,尽些地主之谊吧!
无钱无粮,正处在捉襟见肘的时刻,对待朋友的到访,请问:还怎么乐乎得起来呢?这是不是有问题?
再假如:朋友来访,恰好是来向自己借钱的,而自己此时也没有钱,还正在与老婆吵架闹别扭,请问:还怎么个乐乎劲?
笔者这一点就深有体会,那一年自己做生意亏了钱,正在为孩子培训班交学费的钱发愁,而远方的一个朋友突然造访,晚上一起吃饭,他又约请了几个老同学一起,一顿饭花了我将近一千元,刚好是孩子交学费的钱。
朋友来的时候,的确是很高兴,可是吃完喝完,走了,自己心里面哇凉哇凉的,回到家又被老婆骂了一顿,没钱还装大方,请人吃饭。
试问:这样的有朋自远方来,还能高兴得起来吗?
还有一次,也是一个远方的朋友突然到访,当时很高兴,来了之后才知道,他是搞直销的,一个枕头两千元,一个内裤一千元,一套床上用品两万元,好说歹说,非要让你买个套餐。
而自己手头上也正缺钱,请问还怎么高兴?恐怕不是高兴,而是大大的烦闷,大大的痛苦吧!
那么如此说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岂不是瞎扯,胡咧咧吗?
答案是,不是孔子说错了,而是后人解释错了,理解错了!连语文课本上百度上的解释都是错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讲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思想。
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身边人不理解,听不懂,但是突然有一个远方的陌生人,他能够懂你,与你心有灵犀。哎!这就很值得让自己开心快乐了。
尤其是那些高瞻远瞩,拥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的思想和做事,在当时身边的人,那些最亲近的人,是根本看不懂的,不理解的!
这就很让人头痛。比如韩信领兵打仗,有一次背水而战,完全违背兵法要诀。他的士兵们,都觉得他在瞎指挥,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大获全胜!士兵们都不解其中含义。
而在他的敌军阵营之中,有一个人叫做李左车,他对韩信一举一动的真实目的,一清二楚。但是无奈李左车的老板陈余听不懂,最后被韩信击败,李左车也被俘获。
韩信一见到李左车,非常的高兴,立马跪拜,要拜他为师,与他结为挚友。因为这个李左车太懂韩信,太理解他了!
这个李左车,就是韩信远方的朋友,一个能够懂他,能够理解他思想的朋友!有这样的人,能不值得高兴吗?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候,也说:藏之深山,传与后世。当时的人们不理解他,但是后人总会有人能够看懂他的。
这才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本意。
司马迁写《史记》
另外结合上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说的也是思想,这句话的通俗解读,也是错的。
“学习要时常温习,重复的阅读,就很快乐。”
这样解释,完全是有严重问题的,你看看那些高中毕业生,高考结束之后,酣畅淋漓的仇恨无比地把那些书籍撕裂的粉碎。他们希望一辈子,都不要再看这些他们眼中的烂书。
高中毕业生撕书的行为,不正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学习要不断地温习,这句话最大的讽刺吗?又怎么可能还开心快乐呢!
他们在撕书的时候才应该是快乐的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真实的意思,用王阳明的一句话,最容易解释,就是:知行合一。学习了之后,要去实际检验,亲自实践,看到底对不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到一个理论,自己去实践之后,哎呀,果然一点没错,说得完全是对的。实践成功的那一刻,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和愉悦!
后面还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连接上下文,非常的贯通。
假若没有人理解你,没有人懂你的内心世界,没有知己朋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不要愤怒怨恨大家嘛!
自古以来,不被人理解的人太多了!那些自杀的人,不就是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理解他吗?他委屈嘛!委屈的要去死!
孔子这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刚好是一剂良药,专门针对治疗:那些觉得自己委屈,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的伤心之人!
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这才是古典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委屈的女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